大學英語裡一篇課文說United States is not a melting pot, but a salad bowl (美國不是文化的熔爐,而是一盆各種文化夾雜在一起的沙拉)。
——題記
看完這部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心情跌到谷底。很多時候事情的發生或者不發生不是因為你的能力而決定,而是因為你的膚色或者你的種族所指的刻板印象。電影裡的男女主角,也就是海報上的皇后和瘦子,在電影裡都有著正常的背景,皇后是個律師,瘦子雖然沒說是什麼工作,但是電影裡對他父母和家庭環境的特寫就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個和普通甚至是中上層白人家庭一樣的家庭,唯一不同的是瘦子的父母是黑人。
是的,這部電影也是講述黑人在美國遭受的不公平對待的電影。上一次看丹尼爾卡盧亞(本片男主角,扮演瘦子Slim)是他主演的《Get Out(逃出絕命鎮)》,一部爽片——它套著驚悚片的外殼,用近乎戲謔的方式講述關於種族的刻板印象,比如黑人擅長籃球、短跑、爵士音樂以及器大活好。這一次,丹尼爾卡盧亞的角色則是用一個殘忍到心碎的故事講述黑人的另一個刻板印象,喝酒、藏毒、喜歡犯罪以及肯定來自於貧窮的家庭或者背景。
電影在開場的十五分鐘已經駁回了這些黑人的刻板印象,瘦子不喝酒,瘦子車裡沒有毒品只有運動鞋,至於那場槍擊都是因為警察先開槍之後造成的防衛過度。同時,電影的各種特寫鏡頭也暗示沒有上帝視角的警察看到的只是兩個刻板印象裡的美國黑人青年——在看到瘦子的車在行駛途中方向不穩,立即向電臺報告的是「懷疑醉駕,雖然沒有現場證據」;在翻後車廂裡看到嶄新的運動鞋的時候,臉部特寫鏡頭似乎在暗示他認為這些新鞋是偷來的;所以最後,當皇后開始對警察說你沒有權利對我們的車進行搜查的時候,警察情緒失控,造成了最後的慘案。這個過程完全是對刻板印象的完美定義——不在乎個人的差異,而根據過去的傳聞或者事件定義一類人或這個一個人。
在皇后和瘦子跑路的過程中,這種刻板印象始終把隨著他們的公路之旅。跑路遇到的黑人爸爸手握拳頭說「雄起」;黑人酒吧裡的黑人酒保說「你們在這裡很安全」;舞池裡的黑人女子對他們的點頭也可以被解讀成「兄弟,這裡有我們,不要擔心」;還有之後放走了他們的黑人警察都在說一個刻板印象——同一膚色的人一定是幫助同一膚色的人,哪有自己人訛自己人的道理。至於跑路一開始碰到的隔壁州的白人警長,皇后自己都說「他是警察,他說要幫助我們都是為了抓住我們」;那個加油站裡用瘦子的槍指著瘦子的白人男青年,誰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只是要摸摸槍呢?白人對黑人,警察/平民對逃犯,哪有信任可言,沒有錯啊。
也正因為如此,在他們跑路到佛羅裡達州的時候, 來接他們的黑人用一把槍懟著他們的臉,他們只是很驚慌,而觀眾卻沒有意識到懟上臉的槍背後的暗示。在警察迅速趕到他們截住他們飛往古巴的飛機的時候,很多觀眾都認為是他們點兒背,甚至認為是那對白人夫妻出賣了他們——誰讓他們不同膚色的?尤其女主人還說如果把他們交給警察,能獲得25萬美元的獎金,那麼房貸也就還清了。
刻板印象不止抹殺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也讓人放鬆了警惕,輕而易舉地失去了判斷能力。西裝革履的都是上等人,大金鍊子大金表的都是黑社會。這部片子雖然不是真實的故事,但是靈感來自于震驚美國的白人警察槍殺黑人青少年的案子。這個案子簡單來說就是一個17歲的黑人青少年去買糖吃,路上碰到白人警察,白人警察認為一個黑人窮小子不可能住在這麼好的社區,於是拔槍殺了這個青少年。之後,就是席捲美國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開始反思在馬丁路德金——就是那個發表《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演講的馬丁路德金MLK——之後,美國社會的黑白兩立,或者各種種族之間到底怎麼了。
以十字架為符號的救贖也貫穿了這個公路逃亡之旅。瘦子一出場的服裝是深藍色高領毛衣,領子外面掛著一個精緻的小十字架,他在吃飯前要祈禱;住的房間裡都有十字架,開的車裡都掛著十字架;開車經過的田野邊樹立的電線桿遠遠看也是一排排的十字架。這場救贖似乎在自己人幫自己人,以及白人也有好心人的旅行中就要完成,讓人誤以為這部電影就是黑白和解大團結的故事。然而,十字架最後也只是一個掛在牆上的符號,真正的救贖並沒有到來;暗合了瘦子說的關於自己童年問家裡人「小孩是從哪裡來的」的故事:奶奶說「小孩是從上帝那裡來的」,瘦子戲謔地說現在他知道了孩子不過是一場雨雲交歡的產物(此處是在沒法用電影裡的原話baby is from a f***,被屏蔽了)。
真正的救贖仍然沒有到來,關於美國不同種族之間到底是更平等了還是更隔離了仍然沒有定論,刻板印象似乎是越演越烈。比如去年評價兩極的《Crazy Rich Asian(追金奇緣)》,講了一個華裔有錢有地位的故事,之後加州等華裔眾多的地區出現了針對華裔的搶劫案,畢竟誰讓華裔都是crazy rich呢。再比如如果你在說一個故事的時候,一直說起一個地區或者膚色,那麼就一定是種族歧視。
刻板印象的出現是人類大腦提煉信息獲取知識的能力的表現。如果一直看到關於某一個種族或者某一個群體的正面或者負面的消息,那麼之後人們對於這個種族或者群體的印象基本都是正面或者都是負面的。要破除刻板印象,人腦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比如如果看到一個人,不要根據膚色、著裝或者工作去判斷這人的善良與否、好壞與否,而是需要不斷接觸和了解來判斷一個人。同時,社會輿論的引導可以幫助消除或者減弱刻板印象,比如華人不是只會讀書、不會運動;黑人不是窮,而是缺乏機會;等等。
過度使用社會輿論去破除刻板印象也會帶來另一種風險, 叫得響的孩子有奶吃。某一個人群叫得響,那麼刻板印象似乎破除得更快,或者人們不談差別了,因為不正確。但這種不談不是真的認同和相信,而是人們怕麻煩,怕解釋自己,怕越解釋越說不清,索性不談了,萬事安好;卻在深層次裡擴大了隔閡。
刻板印象的消除沒有捷徑可以走,就像這部電影裡的公路逃亡,沒有終點,只有看似陷阱和真的陷阱,以及一個接一個的刻板印象。這就是為什麼不能放棄思考,放棄學習,否則輕輕鬆鬆走進陷阱而不自知。啊,好累啊,竟然沒有捷徑,這不禁讓我悲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