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與瘦子》刻板印象下的公路電影

2020-10-10 點金

大學英語裡一篇課文說United States is not a melting pot, but a salad bowl (美國不是文化的熔爐,而是一盆各種文化夾雜在一起的沙拉)。

——題記

看完這部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心情跌到谷底。很多時候事情的發生或者不發生不是因為你的能力而決定,而是因為你的膚色或者你的種族所指的刻板印象。電影裡的男女主角,也就是海報上的皇后和瘦子,在電影裡都有著正常的背景,皇后是個律師,瘦子雖然沒說是什麼工作,但是電影裡對他父母和家庭環境的特寫就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個和普通甚至是中上層白人家庭一樣的家庭,唯一不同的是瘦子的父母是黑人。

是的,這部電影也是講述黑人在美國遭受的不公平對待的電影。上一次看丹尼爾卡盧亞(本片男主角,扮演瘦子Slim)是他主演的《Get Out(逃出絕命鎮)》,一部爽片——它套著驚悚片的外殼,用近乎戲謔的方式講述關於種族的刻板印象,比如黑人擅長籃球、短跑、爵士音樂以及器大活好。這一次,丹尼爾卡盧亞的角色則是用一個殘忍到心碎的故事講述黑人的另一個刻板印象,喝酒、藏毒、喜歡犯罪以及肯定來自於貧窮的家庭或者背景。

電影在開場的十五分鐘已經駁回了這些黑人的刻板印象,瘦子不喝酒,瘦子車裡沒有毒品只有運動鞋,至於那場槍擊都是因為警察先開槍之後造成的防衛過度。同時,電影的各種特寫鏡頭也暗示沒有上帝視角的警察看到的只是兩個刻板印象裡的美國黑人青年——在看到瘦子的車在行駛途中方向不穩,立即向電臺報告的是「懷疑醉駕,雖然沒有現場證據」;在翻後車廂裡看到嶄新的運動鞋的時候,臉部特寫鏡頭似乎在暗示他認為這些新鞋是偷來的;所以最後,當皇后開始對警察說你沒有權利對我們的車進行搜查的時候,警察情緒失控,造成了最後的慘案。這個過程完全是對刻板印象的完美定義——不在乎個人的差異,而根據過去的傳聞或者事件定義一類人或這個一個人。

在皇后和瘦子跑路的過程中,這種刻板印象始終把隨著他們的公路之旅。跑路遇到的黑人爸爸手握拳頭說「雄起」;黑人酒吧裡的黑人酒保說「你們在這裡很安全」;舞池裡的黑人女子對他們的點頭也可以被解讀成「兄弟,這裡有我們,不要擔心」;還有之後放走了他們的黑人警察都在說一個刻板印象——同一膚色的人一定是幫助同一膚色的人,哪有自己人訛自己人的道理。至於跑路一開始碰到的隔壁州的白人警長,皇后自己都說「他是警察,他說要幫助我們都是為了抓住我們」;那個加油站裡用瘦子的槍指著瘦子的白人男青年,誰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只是要摸摸槍呢?白人對黑人,警察/平民對逃犯,哪有信任可言,沒有錯啊。

也正因為如此,在他們跑路到佛羅裡達州的時候, 來接他們的黑人用一把槍懟著他們的臉,他們只是很驚慌,而觀眾卻沒有意識到懟上臉的槍背後的暗示。在警察迅速趕到他們截住他們飛往古巴的飛機的時候,很多觀眾都認為是他們點兒背,甚至認為是那對白人夫妻出賣了他們——誰讓他們不同膚色的?尤其女主人還說如果把他們交給警察,能獲得25萬美元的獎金,那麼房貸也就還清了。

刻板印象不止抹殺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也讓人放鬆了警惕,輕而易舉地失去了判斷能力。西裝革履的都是上等人,大金鍊子大金表的都是黑社會。這部片子雖然不是真實的故事,但是靈感來自于震驚美國的白人警察槍殺黑人青少年的案子。這個案子簡單來說就是一個17歲的黑人青少年去買糖吃,路上碰到白人警察,白人警察認為一個黑人窮小子不可能住在這麼好的社區,於是拔槍殺了這個青少年。之後,就是席捲美國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開始反思在馬丁路德金——就是那個發表《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演講的馬丁路德金MLK——之後,美國社會的黑白兩立,或者各種種族之間到底怎麼了。

以十字架為符號的救贖也貫穿了這個公路逃亡之旅。瘦子一出場的服裝是深藍色高領毛衣,領子外面掛著一個精緻的小十字架,他在吃飯前要祈禱;住的房間裡都有十字架,開的車裡都掛著十字架;開車經過的田野邊樹立的電線桿遠遠看也是一排排的十字架。這場救贖似乎在自己人幫自己人,以及白人也有好心人的旅行中就要完成,讓人誤以為這部電影就是黑白和解大團結的故事。然而,十字架最後也只是一個掛在牆上的符號,真正的救贖並沒有到來;暗合了瘦子說的關於自己童年問家裡人「小孩是從哪裡來的」的故事:奶奶說「小孩是從上帝那裡來的」,瘦子戲謔地說現在他知道了孩子不過是一場雨雲交歡的產物(此處是在沒法用電影裡的原話baby is from a f***,被屏蔽了)。

真正的救贖仍然沒有到來,關於美國不同種族之間到底是更平等了還是更隔離了仍然沒有定論,刻板印象似乎是越演越烈。比如去年評價兩極的《Crazy Rich Asian(追金奇緣)》,講了一個華裔有錢有地位的故事,之後加州等華裔眾多的地區出現了針對華裔的搶劫案,畢竟誰讓華裔都是crazy rich呢。再比如如果你在說一個故事的時候,一直說起一個地區或者膚色,那麼就一定是種族歧視。

刻板印象的出現是人類大腦提煉信息獲取知識的能力的表現。如果一直看到關於某一個種族或者某一個群體的正面或者負面的消息,那麼之後人們對於這個種族或者群體的印象基本都是正面或者都是負面的。要破除刻板印象,人腦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比如如果看到一個人,不要根據膚色、著裝或者工作去判斷這人的善良與否、好壞與否,而是需要不斷接觸和了解來判斷一個人。同時,社會輿論的引導可以幫助消除或者減弱刻板印象,比如華人不是只會讀書、不會運動;黑人不是窮,而是缺乏機會;等等。

過度使用社會輿論去破除刻板印象也會帶來另一種風險, 叫得響的孩子有奶吃。某一個人群叫得響,那麼刻板印象似乎破除得更快,或者人們不談差別了,因為不正確。但這種不談不是真的認同和相信,而是人們怕麻煩,怕解釋自己,怕越解釋越說不清,索性不談了,萬事安好;卻在深層次裡擴大了隔閡。

刻板印象的消除沒有捷徑可以走,就像這部電影裡的公路逃亡,沒有終點,只有看似陷阱和真的陷阱,以及一個接一個的刻板印象。這就是為什麼不能放棄思考,放棄學習,否則輕輕鬆鬆走進陷阱而不自知。啊,好累啊,竟然沒有捷徑,這不禁讓我悲從中來。

相關焦點

  • 《皇后與瘦子》皇后與瘦子
    ——題記看完這部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心情跌到谷底。很多時候事情的發生或者不發生不是因為你的能力而決定,而是因為你的膚色或者你的種族所指的刻板印象。電影裡的男女主角,也就是海報上的皇后和瘦子,在電影裡都有著正常的背景,皇后是個律師,瘦子雖然沒說是什麼工作,但是電影裡對他父母和家庭環境的特寫就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個和普通甚至是中上層白人家庭一樣的家庭,唯一不同的是瘦子的父母是黑人。
  • 《皇后與瘦子》:人文主義視角下的「黑白之爭」與暴力執法
    《皇后與瘦子》是一部講述黑人男女失手槍殺白人警察,之後輾轉逃生的公路電影。劇情複雜,包含21世紀初美國社會仍存在的種族歧視、階層衝突、警察暴力等諸多真實問題。可以說這部電影,映射出當時美國社會運轉中的內在問題。
  • 《皇后與瘦子》可
    丹尼爾·卡盧亞(《逃出絕命鎮》《黑豹》)將主演環球新片《皇后與瘦子》(Queen & Slim),已定檔2019年11月27日北美上映,明年1月開拍。該片是一部複雜的劇情片,講述一對黑人男女「皇后」和「瘦子」第一次約會,開車被警察叫停。之後的發展跟《逃出絕命鎮》就不一樣了:兩人因自我防衛殺死了那名警察,隨後沒有自首,而是一起亡命天涯。希望藉由這個愛情故事探索美國的社會和政治。
  • 《皇后與瘦子》感
    丹尼爾·卡盧亞(《逃出絕命鎮》《黑豹》)將主演環球新片《皇后與瘦子》(Queen & Slim),已定檔2019年11月27日北美上映,明年1月開拍。該片是一部複雜的劇情片,講述一對黑人男女「皇后」和「瘦子」第一次約會,開車被警察叫停。之後的發展跟《逃出絕命鎮》就不一樣了:兩人因自我防衛殺死了那名警察,隨後沒有自首,而是一起亡命天涯。希望藉由這個愛情故事探索美國的社會和政治。
  • 《皇后與瘦子》一場永不終止的約會
    《皇后與瘦子》我給四星,值得一看。它當然是一部公路片,但是足夠不一般。沒有把重墨放在緊張兮兮的犯罪過程和爾虞我詐上,血腥總是來得猝不及防,從而更加真實、不可預料。這裡有一下下的緊繃,但是接下來的逃亡卻是一個逐漸放鬆的旅程,兩個萍水相逢身份迥異的年輕人慢慢了解,然後敞開心扉,最後生死相依。懶散的鏡頭,美麗的南方景色,繾綣的配樂讓人似乎有點失神,但同時也是註定結尾的悲傷伏筆。
  • 《皇后與瘦子》黑人種族逃亡的故事
    這算是一個公路片類型吧,起因白人警察對於黑人的種族歧視導致的一起逃亡事件。在逃亡途中,基本上都得到了黑人群體的幫忙,還有白人的幫忙,由此也引發了黑人的集體抵制運動,還有一個黑人小孩在抵制運動中槍殺了一個黑人警察👮。說實話,在剛開始的時候,兩個白人警察對待黑人的態度截然相反。
  • 盤點4部熱門英美電影:黑豹助陣皇后與瘦子,個個都是高分、好評
    《皇后與瘦子》加拿大和美國合拍的愛情、公路、犯罪劇情片,講的是一對黑人情侶「皇后」和「瘦子」的第一次約會,開車嘿嘿嘿途中,被老警叫停。之後就發展得很像《末路狂花》了:兩人不能忍受嘿嘿嘿的過程被打斷,殺死了老警,之後並沒有去自首,而是一邊嘿嘿嘿,一邊逃命。簡單的故事被導演注入了種族歧視,人性和法律等各種硬核內涵。
  • 《皇后與瘦子》第一次看完電影寫點感受
    《皇后與瘦子》,好電影!一部很純粹的黑人或更準確的說是非裔美國人電影,清一色的黑人製作人。儘管電影中有很明顯的政治訴求表達,但是有些亮點值得海外華人群體學習:一是美加海外華人群體應該像非裔等其他少數族裔一樣有更多爭取自己權益的勇氣。二是美加海外華人應該先做到內部團結(海外華人群體的內鬥,自己人坑自己人是眾所周知的)。三是就話語權來說,李安是很傑出的導演,但他能做的還很多。
  • 《皇后與瘦子》亡命鴛鴦
    影評第524話《皇后與瘦子》——亡命鴛鴦影片《皇后與瘦子》於11月27日在美首映。本片深刻地反映了美國目前的社會問題。
  • 《皇后與瘦子》家人知道你曾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就夠了
    瘦子在和皇后聊天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我的家人知道我存在過就夠了.......這句話很真實,但也很頹喪;不過我倒是覺得瘦子還是比較務實的一類人,因為它的存在客觀上不需要去獲得別人的認可,哪怕是白人的認可。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對黑人男女,在他們約會完了之後,開車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個找事的警察。
  • 以認知訓練模式糾偏刻板印象
    究其原因,我們將其歸結為對成年女性進行體育運動的「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主要是基於女性柔弱、膽小、動作穩定性差及特有的生理特徵等得出的。即使在高強度運動如女子足球運動中,「刻板印象」仍給女性運動員帶來極大的心理問題。
  • 搏鬥「刻板印象」的亞裔影后奧卡菲娜
    但「無所謂」的奧卡菲娜卻一直在和刻板印象「搏鬥」著——19歲那年,她在網上發布了一首原創說唱歌曲《My Vag》,抨擊西方對亞裔女孩的刻板印象。即便躋身好萊塢後,她還是必須要忍受某些事、刻意塑造出來的某種形象。
  • 《皇后與瘦子》生命與尊嚴到底哪個更重要?
    最近這類主題的電影太多了,比如《寄生蟲》、《燃燒》、《小丑》甚至《綠皮書》等。是否也預示著人類意識的進化,大家越來越開始思考這類問題? 在《皇后與瘦子》中我印象很深的是,剛開始男女主角就體現了其特別階層的屬性,雖然都是黑人,在美國屬於沒有地位的一個階層,但男主角與女主角本身也存在階層的不同。這在他們的飲食和觀念方面已經體現了出來。
  • 從電影《花木蘭》談談老外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最近網上已經隨處可以搜到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的資源了,我也是本著考證的心態趕緊看了一下,這一看真的是一言難盡吶。電影定版海報大家先來看一看這個電影的海報,是不是一大股子夢回90年代湖南衛視的感覺,大量的網友都吐槽著文藝復興
  • 電影性教育|在《他和她的故事》中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印度,目前仍然是一個性別不平等現象較為嚴重的國家,但是製作出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與性別平等相關的電影,如《摔跤吧!爸爸》、《印度合伙人》等。
  • 印象形成效應之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人類心理常常是複雜且難以時時察覺到的,印象形成效應就是其中的一類。印象形成效應類型很多,我們在日常中常能見到。這部分知識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亦是較為常考的知識點,多為事例型的反選題,有一些知識點易混淆,所以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求考生能夠理解並且區分異同,這樣在遇到此類題目之時便可遊刃有餘,從容應對。下面我們來詳解印象形成效應中的兩個易混淆的效應——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 《皇后與瘦子》us(簡評,Queen & Slim)
    繼續補缺補差,今天來看黑人民權題材作品《皇后與瘦子》。美國電影《皇后與瘦子》作品類型:劇情主要演員:Daniel Kaluuya、Jodie Turner-Smith
  •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不是我們非遵循不可的規矩,也不必一旦不符合規定就像犯了錯誤,就要焦慮,就要糾偏,就一定要重新回到刻板印象的軌道上來,就一定要按照刻板印象來塑造標準的男人和女人。這也是一種典型的性別刻板印象。我哥哥的女兒14歲考進清華,上的是應用數學系。她有一位女同學,是昆明來的,聽我這個侄女說:那個女孩跟她說,每次她往數學課的課堂裡一坐,就心花怒放,興奮得不得了,幸福得不得了,她根本就是個數學天才嘛。這是多麼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啊。這也證明,那個刻板印象其實沒有什麼道理啊。
  •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如果男人和女人偏離了這種刻板印象就應當焦慮嗎?,所以不是我們非遵循不可的規矩,也不必一旦不符合規定就像犯了錯誤,就要焦慮,就要糾偏,就一定要重新回到刻板印象的軌道上來,就一定要按照刻板印象來塑造標準的男人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