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認知訓練模式糾偏刻板印象

2020-12-24 中國社會科學網

長久以來,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一直有這樣的課程安排,女性以健美操、太極拳、瑜伽等健身塑形運動為主,對於強度大、對抗程度激烈的運動項目,體育教師在教學計劃中基本採取迴避的策略。究其原因,我們將其歸結為對成年女性進行體育運動的「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主要是基於女性柔弱、膽小、動作穩定性差及特有的生理特徵等得出的。即使在高強度運動如女子足球運動中,「刻板印象」仍給女性運動員帶來極大的心理問題。我們試圖以高校女子足球運動為突破口,從平等和關懷層面構建出女性運動員從事高強度運動項目的積極路徑,嘗試針對女性運動員的心理特點,以認知訓練模式糾偏這種刻板印象,進而將其結論延展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去。

「刻板印象」使女性運動受限

美國新聞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於1922年最早提出「刻板印象」(stereotype)。他認為,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相對固定和類化的觀念和印象,這種固有觀念性看法往往涉及對該事物的價值判斷和情感評價。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克勞德·斯蒂爾(Claude Steele)和喬舒亞·阿倫森(Joshua Aronson)首次提出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從女性視角看,刻板印象從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對女性產生負面影響,可能會引發差異化認知、消極情緒、莫名壓力等一連串應激反應,這對女性自我效能的提升極為不利。

研究發現,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歸納為兩種類型:一是外因固化型,也就是由社會文化傳統原因形成的固有印象。由於歷史原因,在中國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賢內助形象,以及孱弱、柔美、手無縛雞之力等特點都被固化。當下女性也認為這種特質理所當然,這就形成了以女性視角看待自己的問題。二是外因形成型,也就是在社會發展中形成的,還未來得及完全固化,或者特徵形成不穩定的印象。比如,當下社會工作中的女強人往往被稱為「女漢子」,還有類似「女性能頂半邊天」的說法,這實際上是以男性視角看待女性的問題。這些看法並未完全被社會認可,對女性的看法也往往會隨著條件、情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女性自身對此也未必深信不疑,常常出現女性在家賢內助、在外頂梁柱的現象。

在女子足球運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充分分析和區分這兩種類型,因勢利導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針對上述兩種類型的「刻板印象」,我們採取認知訓練模式以期實現女子足球運動順利開展。大致的思路是克服和轉化第一種類型,創造條件、妥善利用第二種類型。

克服外因固化型的刻板印象

外因固化型的刻板印象是女足運動開展的攔路虎,要想順利開展女足運動,必須要克服外因固化型的刻板印象。首先,採取擇優鼓勵的方式使其擺脫認知失調帶來的困惑。具體做法是,選取運動技能和主觀意識都比較突出的女性作為隊長,在隊長的感召下,隊員的團隊意識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多次訓練實踐表明,一名優秀的女性運動員能為其他總是自我懷疑和反覆猶豫的女性提供正面的形象,強化運動群體的自我效能,這極大地緩解了固化形成的「刻板印象」,使運動員本身擺脫心理束縛,積極投入運動中,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具體的訓練模式一定是將個體融入團隊中,而並非採取一對一的訓練模式,這也是克服認知失調的一種策略性做法。因為在一對一的訓練過程中,往往強者會給弱者帶來心理壓力,從而使弱者的固化型「刻板印象」得到加劇。

其次,採取靜默認知幹預法,這種幹預法主要是基於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理論。他認為激活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事件本身所持的信念B(belief)。也就是說,事件本身不決定結果,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觀點)決定結果。所以,我們寄希望運動員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學會面對問題,而非逃避問題。「靜默認知幹預法」通常是在訓練或者比賽前運用,主要有兩個步驟。第一,在運動前,讓運動員將技術動作「過電影」,這是以靜制動的做法。第二,「過電影」後,通過冥想,使運動員喚醒運動意識,保持正確的運動態度,以便讓運動員集中注意力。這和其他非團隊運動不同,在運動場上,足球運動員要時刻保持聚焦注意力,必須保持自己、球和隊友的時空一致性。

妥善利用外因形成型的刻板印象

外因形成型的刻板印象,必須善加利用。在女足運動過程中,既不可將其迅速固定化,也不能棄之不顧,而是要妥善利用。首先,喚醒和強化團隊運動的群體力量。在平時訓練中,要讓隊員在場內保持興奮,在生理和心理上被外界激活,從而對場內活動產生反應。我們主要利用三種喚醒性情緒:自豪、驚訝和成功。無論什麼原因,運動員喚醒性情緒的開始和保持,都是自律神經被激活的結果,最終會促進其在運動場上的運動傳播行為。具體而言,為了實現最優的運動效果,我們反覆灌輸和強化女足運動的團隊意識,任何一次場內的無球跑動都是為了策應隊友,這種跑動不是徒勞無功的,無球跑動一方面牽制了對方的防守力量,另一方面也為己方、為隊友創造出更多的機會。在運動場上要相信自我和隊友,任何的個人英雄主義做法在運動場上都是不可取的。要讓運動員知道,任何個人單刀突破的同時,都應該看到身後有多少隊友替你牽制了對方的防守力量,以及誰給你傳出的助攻,同伴間的心理距離在某種意義上會決定比賽的勝負,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默契度」。

其次,採取朋輩激勵的方法,我們發現朋輩的說教有時候比教練員的苦口婆心更有效。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論強調成功的體驗是可以複述的,我們認為成功的運動體驗是可以複製的。我們將他人的成功經驗作為參照,通過朋輩間言語上的鼓勵,使同伴接近或者達到相似的情緒體驗。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選取優秀的運動員讓他們學習如何講好故事,並將其作為場外訓練的一種模式。通常,成功經驗會增強自我效能,反覆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對於後者,我們需要變換一種方式講述,否則就背離了教學初衷。講故事一般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真實的運動體驗,比如運動部位與足球的接觸面示範,在面對機會時,要勇於突破,果斷起腳;一種是可誇張的運動經歷,甚至可以是失敗的經歷,目的是通過這種經歷重構運動信心。

女子足球運動教學是一種師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師的訓練理念和具體行為會影響運動員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運動員的情緒類型和非運動原因帶來的不利運動的因素,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以避免出現不當的「刻板印象」,這其中一個總的原則就是讓運動員始終保持積極的自我評價,正面的自我認知遠比運動本身重要。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體育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23日第1973期 作者:王洋 陳鞠

精彩推薦:

重新回到影院,對電影意味著什麼?

提升貧困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中國傳播創新的理路與進路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這段時間,不僅有前面提到的對那些男演員形象很娘的焦慮,還有很多人驚呼:中國出現了男孩危機,說年輕男孩越來越娘,缺乏男子氣概,有人把世界盃球星的陽剛之氣與中國當紅男星的陰柔之氣做對比,大聲疾呼要培養男子漢,辦很多學習班訓練營,要男孩在那裡學習怎麼才能變成男子漢。
  •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這種性別刻板印象是天然合理的嗎?如果男人和女人偏離了這種刻板印象就應當焦慮嗎?,所以不是我們非遵循不可的規矩,也不必一旦不符合規定就像犯了錯誤,就要焦慮,就要糾偏,就一定要重新回到刻板印象的軌道上來,就一定要按照刻板印象來塑造標準的男人和女人。
  • 亞裔刻板印象?我在美國頂尖文理學院打橄欖球,衝破認知牢籠
    亞裔刻板印象?我在美國頂尖文理學院打橄欖球,衝破認知牢籠 採寫 /劉朔燈塔學院記者楊知凡富蘭克林·馬歇爾學院在讀本科,哲學與數學雙學位富蘭克林·馬歇爾學院(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
  • 心理測試:墨跡圖片給你什麼印象?測出你的認知模式
    心理測試:墨跡圖片給你什麼印象?測出你的認知模式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墨跡圖片,它給你的第一感覺像什麼?
  • 別讓「刻板印象」,耗盡了你的緣分
    從社會心理學來看,通過自己的認知,將信息進行一定的處理,從而進行歸納和分類,很容易將許多事情類別化。當再次接觸這些事物的時候,我們容易受到類別化的影響,從而形成刻板印象。 如果帶著「刻板印象」,去接觸愛情,很容易讓一個人在情感生活中,產生許多的誤解,從而消耗兩個人的感情。
  • |你可能陷入刻板印象的偏見裡了
    是無處不在的刻板印象在作怪。01作為女團養成類的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在比賽賽制上一點也不含糊。第一次公演就要根據觀眾投票,淘汰六位姐姐。講究團魂的女團,在訓練的過程中彼此結下情誼,視隊友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 程式設計師都是禿頭,女司機不會開車……為什麼生活裡這麼多刻板印象!
    傳播媒介在製造擬態環境的時候,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局限,無法完全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而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自己的刻板印象傳遞給公眾。3刻板印象到底是"福"還是"禍"「刻板印象」幫助我們簡化認知過程,加快判斷速度。
  • 蔡國慶教導朱正延「男孩不許捂嘴笑」,性別的刻板印象「苦」了誰
    這些想法似乎成為了社會對性別的一種「固定認知」,大家不在乎他人的個體差異,而是用自己的認知去籠統地概括男性和女性的特徵,可這樣的劃分是正確的嗎?蔡國慶老師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自己也深受「性別的刻板印象之苦」,所以他希望這一代的孩子能夠更具有陽剛之氣。但是蔡國慶老師用心良苦的背後,卻也說出了這個時代的「不寬容」,讓很多人的個性收斂在心中,而不能勇敢展露。
  • 印象形成效應之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人類心理常常是複雜且難以時時察覺到的,印象形成效應就是其中的一類。印象形成效應類型很多,我們在日常中常能見到。這部分知識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亦是較為常考的知識點,多為事例型的反選題,有一些知識點易混淆,所以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求考生能夠理解並且區分異同,這樣在遇到此類題目之時便可遊刃有餘,從容應對。下面我們來詳解印象形成效應中的兩個易混淆的效應——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 中國的星座性格刻板印象與歧視
    通過研究中國的星座文化,本研究巧妙地揭示了刻板印象即使沒有任何社會現實的基礎也可以形成,並影響社會現實。因此,本研究為刻板印象和歧視等領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的概括性認知,而社會現實是指這個社會群體的真實情況。對某個特定群體來說,到底是先有刻板印象,還是先有社會現實?
  • AI的「色差」與「糾偏」
    其實之前業界早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AI在計算機視覺上面存在的認知偏見,可能會導致種族歧視,比如2015年,谷歌的圖像識別技術就將非裔美國人標記為「大猩猩」。在深入到那些由於AI圖像識別算法導致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案例中,其實也可以發現AI算法的決策過程以及導入訓練數據的過程中都有研發者個人的價值觀、認知缺陷和偏見等因素參與其中。
  • 如何打破角色的刻板印象?三招半搞定!
    在偶然的情況下,跟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鐘傑副教授交流。鍾傑副教授是資深的精神分析師,也是電影迷,當我說出這個困惑的時候,他當時就震驚了:你為什麼不早點問我?人物,對編劇來說是黑匣子,但對心理學家而言,他們代代相續,已經研究了近百年。於是,有了光。
  • 不只是中國,看美劇中的法國刻板印象
    、鏡頭調度華麗、態度悲憫的拍出混亂又嘈雜的《悲慘世界》時;美國人還膚淺的展現著自己對巴黎的刻板印象:永遠在搭訕的法國男人、當面挖苦自己毫無情商的同事,刻板又俗套的奢侈品公司……也難怪法國都被這一系列的刻板印象搞得覺得受到侵犯了。
  • 不只是中國,看美劇中的法國刻板印象!
    幾部前作封神的劇集,也不可避免的落到了套路化模式的地步。 在《艾米麗在巴黎》中,也滿滿都是美國對巴黎的刻板印象, 帶血的牛排
  • 印象判斷信息源,人們在平時的交往中,認知人的第一印象
    人們在交往時,除了聽言、觀行之外,衣著裝扮也是很重要的外觀符號(文學、影視等作品中多有見之),它是人們進行印象認知判斷的綜合依據之一。例如,新兵入伍,新生到校,去新單位就職,所碰到的人皆是陌生的,毫不認識。這裡的言行是因素之一,然外表因素是最初有效的印象認知的依據。服裝就是外表判斷的形象客體,是了解一個人不可或缺的。
  • 練功漏氣糾偏和受驚氣散糾偏
    練功漏氣糾偏偏差判斷:一般通過練功內氣增多以後,出現頻繁放屁(不是正常的矢氣),肛門潮溼,氣感明顯下降。糾偏方法:①在練功中加強練習提肛。練功受驚氣散糾偏偏差判斷:通常是練功中受到驚擾,功後有氣散的感覺。如氣不歸元,亂竄於腹內,或有心悸不安。
  • 人際規律——刻板效應:別讓記憶中的刻板擋住你的人緣
    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在發生作用。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
  • 《皇后與瘦子》刻板印象下的公路電影
    上一次看丹尼爾卡盧亞(本片男主角,扮演瘦子Slim)是他主演的《Get Out(逃出絕命鎮)》,一部爽片——它套著驚悚片的外殼,用近乎戲謔的方式講述關於種族的刻板印象,比如黑人擅長籃球、短跑、爵士音樂以及器大活好。這一次,丹尼爾卡盧亞的角色則是用一個殘忍到心碎的故事講述黑人的另一個刻板印象,喝酒、藏毒、喜歡犯罪以及肯定來自於貧窮的家庭或者背景。
  • 刻板效應:一味保持刻板印象,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3招或能改善
    這就是刻板印象對人們的觀念產生影響,刻板印象會使我們忽視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妨礙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一、什麼是刻板效應?刻板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對一些人和事持有固定的看法。由於刻板印象往往不是針對於個人,而是針對於一類人,所以它存在有許多的弊端,大多數的刻板印象都是錯誤的。
  • 《姐妹們的茶話會》上線,打破女性話語場刻板印象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遊戲類、體驗類,甚至搞笑的綜藝節目盛行,但實際上,綜藝節目並不應只有是娛樂的功效,在某種程度上,還應該回歸科普開智的本位,甚至起到打破刻板印象、博聞強識的功效。愛奇藝原創的國際女性智識分享綜藝《姐妹們的茶話會》,從女性的觀察視角出發,選取眾多泛生活化的話題,從女性視角現實問題再思索,重構日常景觀, 鉤沉出新的觀察場景,刻板印象在這裡被消解,甚至有了多面向、更延展的表現,比如,年輕人恐婚可能是因為「責任感」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