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一直有這樣的課程安排,女性以健美操、太極拳、瑜伽等健身塑形運動為主,對於強度大、對抗程度激烈的運動項目,體育教師在教學計劃中基本採取迴避的策略。究其原因,我們將其歸結為對成年女性進行體育運動的「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主要是基於女性柔弱、膽小、動作穩定性差及特有的生理特徵等得出的。即使在高強度運動如女子足球運動中,「刻板印象」仍給女性運動員帶來極大的心理問題。我們試圖以高校女子足球運動為突破口,從平等和關懷層面構建出女性運動員從事高強度運動項目的積極路徑,嘗試針對女性運動員的心理特點,以認知訓練模式糾偏這種刻板印象,進而將其結論延展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去。
「刻板印象」使女性運動受限
美國新聞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於1922年最早提出「刻板印象」(stereotype)。他認為,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相對固定和類化的觀念和印象,這種固有觀念性看法往往涉及對該事物的價值判斷和情感評價。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克勞德·斯蒂爾(Claude Steele)和喬舒亞·阿倫森(Joshua Aronson)首次提出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從女性視角看,刻板印象從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對女性產生負面影響,可能會引發差異化認知、消極情緒、莫名壓力等一連串應激反應,這對女性自我效能的提升極為不利。
研究發現,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歸納為兩種類型:一是外因固化型,也就是由社會文化傳統原因形成的固有印象。由於歷史原因,在中國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賢內助形象,以及孱弱、柔美、手無縛雞之力等特點都被固化。當下女性也認為這種特質理所當然,這就形成了以女性視角看待自己的問題。二是外因形成型,也就是在社會發展中形成的,還未來得及完全固化,或者特徵形成不穩定的印象。比如,當下社會工作中的女強人往往被稱為「女漢子」,還有類似「女性能頂半邊天」的說法,這實際上是以男性視角看待女性的問題。這些看法並未完全被社會認可,對女性的看法也往往會隨著條件、情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女性自身對此也未必深信不疑,常常出現女性在家賢內助、在外頂梁柱的現象。
在女子足球運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充分分析和區分這兩種類型,因勢利導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針對上述兩種類型的「刻板印象」,我們採取認知訓練模式以期實現女子足球運動順利開展。大致的思路是克服和轉化第一種類型,創造條件、妥善利用第二種類型。
克服外因固化型的刻板印象
外因固化型的刻板印象是女足運動開展的攔路虎,要想順利開展女足運動,必須要克服外因固化型的刻板印象。首先,採取擇優鼓勵的方式使其擺脫認知失調帶來的困惑。具體做法是,選取運動技能和主觀意識都比較突出的女性作為隊長,在隊長的感召下,隊員的團隊意識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多次訓練實踐表明,一名優秀的女性運動員能為其他總是自我懷疑和反覆猶豫的女性提供正面的形象,強化運動群體的自我效能,這極大地緩解了固化形成的「刻板印象」,使運動員本身擺脫心理束縛,積極投入運動中,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具體的訓練模式一定是將個體融入團隊中,而並非採取一對一的訓練模式,這也是克服認知失調的一種策略性做法。因為在一對一的訓練過程中,往往強者會給弱者帶來心理壓力,從而使弱者的固化型「刻板印象」得到加劇。
其次,採取靜默認知幹預法,這種幹預法主要是基於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理論。他認為激活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事件本身所持的信念B(belief)。也就是說,事件本身不決定結果,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觀點)決定結果。所以,我們寄希望運動員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學會面對問題,而非逃避問題。「靜默認知幹預法」通常是在訓練或者比賽前運用,主要有兩個步驟。第一,在運動前,讓運動員將技術動作「過電影」,這是以靜制動的做法。第二,「過電影」後,通過冥想,使運動員喚醒運動意識,保持正確的運動態度,以便讓運動員集中注意力。這和其他非團隊運動不同,在運動場上,足球運動員要時刻保持聚焦注意力,必須保持自己、球和隊友的時空一致性。
妥善利用外因形成型的刻板印象
外因形成型的刻板印象,必須善加利用。在女足運動過程中,既不可將其迅速固定化,也不能棄之不顧,而是要妥善利用。首先,喚醒和強化團隊運動的群體力量。在平時訓練中,要讓隊員在場內保持興奮,在生理和心理上被外界激活,從而對場內活動產生反應。我們主要利用三種喚醒性情緒:自豪、驚訝和成功。無論什麼原因,運動員喚醒性情緒的開始和保持,都是自律神經被激活的結果,最終會促進其在運動場上的運動傳播行為。具體而言,為了實現最優的運動效果,我們反覆灌輸和強化女足運動的團隊意識,任何一次場內的無球跑動都是為了策應隊友,這種跑動不是徒勞無功的,無球跑動一方面牽制了對方的防守力量,另一方面也為己方、為隊友創造出更多的機會。在運動場上要相信自我和隊友,任何的個人英雄主義做法在運動場上都是不可取的。要讓運動員知道,任何個人單刀突破的同時,都應該看到身後有多少隊友替你牽制了對方的防守力量,以及誰給你傳出的助攻,同伴間的心理距離在某種意義上會決定比賽的勝負,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默契度」。
其次,採取朋輩激勵的方法,我們發現朋輩的說教有時候比教練員的苦口婆心更有效。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論強調成功的體驗是可以複述的,我們認為成功的運動體驗是可以複製的。我們將他人的成功經驗作為參照,通過朋輩間言語上的鼓勵,使同伴接近或者達到相似的情緒體驗。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選取優秀的運動員讓他們學習如何講好故事,並將其作為場外訓練的一種模式。通常,成功經驗會增強自我效能,反覆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對於後者,我們需要變換一種方式講述,否則就背離了教學初衷。講故事一般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真實的運動體驗,比如運動部位與足球的接觸面示範,在面對機會時,要勇於突破,果斷起腳;一種是可誇張的運動經歷,甚至可以是失敗的經歷,目的是通過這種經歷重構運動信心。
女子足球運動教學是一種師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師的訓練理念和具體行為會影響運動員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運動員的情緒類型和非運動原因帶來的不利運動的因素,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以避免出現不當的「刻板印象」,這其中一個總的原則就是讓運動員始終保持積極的自我評價,正面的自我認知遠比運動本身重要。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體育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23日第1973期 作者:王洋 陳鞠
精彩推薦:
重新回到影院,對電影意味著什麼?
提升貧困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中國傳播創新的理路與進路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