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電影:《海盜電臺》一起搖滾吧
這周的電影都是比較歡快的音樂類題材的電影,可以來感受下小劇場牛逼的音響,所以大家不要錯過!
-
周末劇場 免費觀影《海盜電臺》一起搖滾吧!
1966年英國,北海上飄揚著一條遊艇,這裡有一群充滿了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在24小時不間斷播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們叫做海盜電臺。全英國的年輕人,無論種族、信仰,都熱衷於海盜電臺的音樂。被學校開除的卡爾被海盜電臺的首領昆汀引薦入夥。通過遊戲,他逐漸認識這些激情四射的DJ,其中,頭牌DJ大鬍子科特是個善於拿音樂說事的美國佬;戴夫雖然大腹便便卻頗討女孩喜歡……羞澀的卡爾似乎總是難以融入,對於喜歡的女孩也手足無措。2年前離開的DJ加文突然回歸讓科特面臨危機,而西蒙則發現與妻子艾蘭諾的婚姻另有隱情。
-
《海盜電臺》——搖滾音樂的盛宴
1966年,是英國搖滾樂井噴的時代,同時也是英國搖滾樂最偉大的時代,而《海盜電臺》講的正是這個時期的英國。那個時候的英國電臺一天可能只會放45分鐘的流行音樂,在搖滾樂井噴的時候,你卻只能通過電臺一天聽45分鐘,這對於英國民眾有多難受自不必說。而愛之船上的一群搖滾樂愛好者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做著電臺DJ,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讓全英國的人每時每刻都能聽到搖滾樂。
-
《海盜電臺》他們漂在海面上,高喊搖滾萬歲
六十年代的中國,尚且脆弱的主人害怕被反抗,害怕小布爾喬亞的生活理念會讓本就物質貧瘠的國家更加羸弱,所以便用暴力的手段來企圖控制每一個個體的信仰和思想,讓每一個人都拋棄真實的自己,來生活到一種集體無意識當中。
-
《海盜電臺》,用熱愛捍衛夢想中的自由烏託邦!
,每周留給搖滾的時間只有2個小時。但是,與此同時,有一個非法的「海盜電臺」卻在秘密地地夜以繼日地播放搖滾樂。故事從一個被學校開除的小子卡爾身上開始。無所事事的他被母親託給昆汀照看,昆汀就是海盜電臺的頭頭,他把這個搖滾的根據地建立在了北海中部的一艘遊艇上,並聚集了一大批「有頭腦,沒信仰」的年輕DJ。
-
《海盜電臺》別問我,什麼是搖滾?
「什麼是搖滾?」,我嘗試做一次個人理解。The Boat That Rocked,1967年英國背景,搜索對應詞條,會出現【英國戰後穩步發展】、【 搖擺的六十年代 】、【嬉皮士為代表的文化形象】、【女權意識】等等內容……,那是一個黑白轉向彩色的年代,而這艘海盜電臺上,是最棒的生活。
-
《海盜電臺》的浮華與浪漫
在我的想像中,《海盜電臺》應該全篇都在表現電臺的人,電臺發生的事,好讓自由精神貫穿始終。然而《海盜電臺》卻增加了一些似乎多餘的情節和人物,這讓《海盜電臺》在我看來落入俗套。人物被限制在框架中,整個故事不夠連貫,為表現人物而表現,為反轉劇情而反轉,然而衝突卻沒有表現的那麼激烈,所見的「煽情」情節卻「硬硬地」插入了其中……這些都是我認為的漏洞。
-
《海盜電臺》
在當年的那16期節目中,在「新聞聯播」、「庸俗歌曲大點播」、「房中有術」、「六裡莊名人堂」、「番話大講堂」、「李有鬼故事館」等各欄目中,我是欄目策劃、撰稿、主持人、錄音師、剪輯師、也是被戲弄的特約嘉賓、打進電話的熱心聽眾、街頭受訪的普通村民……《海盜電臺》的D9版碟片中收錄了一些被刪減掉的影片片段,其中有一句對白——「世界這麼瘋狂,只有搖滾最理智」。
-
《海盜電臺》在無盡的海洋向世界散播搖滾的魅力
唉,怎麼能把搖滾拍成這個樣子呢。藝術人生麼?追求自由陷入另一種禁錮。千帆支援給力。當成音樂片聽聽可以。所謂海盜電臺也好,死亡詩社也好,都不過是代表了一群人們在教條禁錮下對於自由的追逐和對生活的企盼,理想化的烏託邦。生命不息,搖滾不死。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怎麼試圖體會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都是徒勞,只是裝X而已。拋開特定的背景,只是一部普通的搞笑片。
-
李志與《海盜電臺》
李志被封殺的幾天後,我奇巧地打開了硬碟裡存了近一個月的電影《海盜電臺》。用巧這個字眼是因為如果沒有李志被封殺的背景,這部電影予我的感覺遠不會這般真切、震撼,進而熱血上湧;同時,如果不是電影《海盜電臺》,我不會認識到李志還是一個搖滾歌手。至少在我看完電影後對搖滾的認知裡,他比絕大多數所謂的搖滾歌手更搖滾。 電影故事開頭,因吸毒被學校勸退的卡爾被母親送上了「海盜之船」。
-
《海盜電臺》因為海盜電臺,留給了人們最美好的回憶!
《海盜電臺》主要講述了 1966年,大西洋北海上漂浮著的一艘船,是深受不列顛聽眾喜愛的搖滾電臺的大本營。胡言亂語,不知道在說些什麼蘿莉可以看看這裡的大叔,英倫範兒,各種型兒,現實生活中只能用幻想滿足。根本沒有。還可以聽聽這裡的音樂,說不清藍調還是爵士,總之跟情節很搭調,很合體其實我是用它來紀念時間,或快或慢
-
《海盜電臺》Day 10:海盜電臺
前後斷斷續續差不多有個五六次停看 不是因為看不下去 而是它能從任何時刻接上 有時候我覺得我是個挺虛偽的人 我經常會去搜尋新的音樂 但是卻不一定會從頭到尾聽下去 音樂對我來說不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或許這就是相比藍調爵士雷鬼這類 我更偏向搖滾朋克和HIPHOP 碎片式的情緒更適合激烈的 對抗的東西 搖擺起來才能忘記一切 所以我從來不是愛音樂的人但我偏偏又離不開它 我可以一整天不聽一首但在嘈雜的人群裡就顯得手足無措
-
《海盜電臺》搖滾精神就是小孩兒幹點出格的事兒?
1搖滾精神之前我先聊聊法制精神看到人家政府反派頭目,長得跟希特勒一樣的壞蛋,也講的法律精神。要關閉個電臺居然還要立法走形式。跟中國比起來,總覺得電臺主播的反抗是鬧著玩,像小孩兒過家家。我們呢?一紙文件,暴走、瞎看嚇得屁都不敢放。是我們沒有搖滾精神麼?還是我們不喜歡自由?
-
《海盜電臺》簡單
之前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第一印象是海盜?之後之後才是電臺。看完之後很好奇為什麼叫海盜電臺,想起了傑克船長,傑克船長一生嚮往著自由,我覺得如果他如果被束縛,存在羈判,那麼他也不就是一個海盜。人們理想中的海盜就像傑克那樣,瀟灑自如,追求著絕對的自由。海盜電臺的海盜也是如此 吧。
-
《海盜電臺》搖滾萬歲
好多次想隨著音樂跳舞 音樂真得太美妙了電臺裡的每個人都好可愛好有趣呀真得就是最美好的生活了 是巔峰狀態用生命在熱愛自己的夢想 並且堅持著雖然有很多荒誕無釐頭惡趣味 但是這個非法電臺給予了太多人快樂了 甚至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 電臺在夢想就在能為夢想戰鬥 是真的勇士搖滾萬歲就像我最愛的樂團五月天一樣
-
《海盜電臺》由「海盜浪潮」構建起的「海盜浪漫」誘發的「海盜情懷」
又或是像《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歌曲改變人生》譯文)、《爆裂鼓手》、《海盜電臺》氣質的電影。又從西部扯到科幻,從安妮海瑟薇到基努裡維斯,從烏瑪瑟曼到劉玉玲,從福克斯到迪士尼,從宗教到童話。法式浪漫與犬儒主義。無一不談。因此在她的竭力推薦之下以及於子昂南昌返家後,我一個人再次同電影既是衡量較量又是孤獨相伴。便從《海盜電臺》開始著手吧。
-
《海盜電臺》AWhiterShadeofPale
此時,在北海的一艘船上,幾位DJ自己建起了海盜電臺傳播著搖滾樂:有從美國來了一次大麻之旅「學成回國」的全英最好的DJ加文、有尖酸刻薄卻聰明有趣的戴夫以及紳士的美國老闆昆汀……在「天高皇帝遠」的海面上,這群嬉皮中年恣意的享受著自由生活……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60年代文藝青年和流行音遂樂之間的故事。
-
【松社電影】今晚19:00《海盜電臺》
故事發生在60年代,一群無賴DJ迷惑了整個英國,他們以音樂為界限「黨同伐異 」和政府作對,甚至逆潮流而動推行起爵士樂。此時,在北海的一艘船上,幾位DJ自己建起了海盜電臺傳播著搖滾樂:有從美國來了一次大麻之旅「學成回國」的全英最好的DJ加文、有尖酸刻薄卻聰明有趣的戴夫以及紳士的英國老闆昆汀……在「天高皇帝遠」的海面上,這群嬉皮中年恣意的享受著自由生活……故事從一個被學校開除的小子卡爾(Carl)身上開始。無所事事的他來到自己的教父昆汀(Quentin)那裡,想尋找一些生活的忠告。
-
《海盜電臺》:一座無政府主義小島的沉沒
第三次沉船發生在《海盜電臺》中,見證了一座無政府主義小島的沉沒。前兩部電影已經足夠經典,無需贅言,今天皮哥就和大家分享《海盜電臺》,一起重溫一下那個讓人激情滂湃也讓人不堪回首的上世紀六十年代。這部《海盜電臺》的故事就脫胎於那個時代,講述了一群以搖滾樂為精神食糧的人們,是如何駕駛著一艘船勇敢出航。他們在船上打造了海盜電臺,向全英國發送著自由的音樂,喚醒著迷茫的人群。
-
《海盜電臺》就是這個feel,倍爽。。。
對搖滾無感,更對音樂之類的影片涉獵甚少,卻結結實實的被海盜電臺的老少爺們們圈了粉。爽快、自然、率真是我對這個片子的最大感覺。可能這就是搖滾所倡導的所謂的回歸本心,回歸自我。可能也就是因為這種理念,影片呈現出一種特別灑脫的氣質,甚至其中出現的一些私生活混亂的內容,也並不讓人那麼反感,反而覺得有點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