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自先秦以來,我國的文化一脈相承,雖說其中也有波折,但我中華歷史淵源不斷。在歷史中,有許多英雄人物令人仰慕。就像項羽,「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有人說他「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有人說他「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雖說褒貶不一,但他確實英雄。千年來英雄無數,這些英雄是我們華夏之根,黃河之魂。
三千年過去了,我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憂患——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經過14年的抗日戰爭,75年前,日本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抗日14年,我軍終於迎來了百年來的第一次勝利。這是一場隆重的勝利,也是一場慘勝。無數志士拋家棄子,不顧生死。為保山河,不惜付出一切。他們,以國家仁義為先,不知生死只知主權。中國的命運挽於他們之手。這些英雄是華夏之根,黃河之魂。
蟠龍保衛戰
1943年6月初,武鄉蟠龍鎮十三個村子的七、八百戶老百姓在武東抗日政府的組織下,正迅速向大有、洪水、東堡、西堡等山區革命根據地轉移。臨走時,他們堵死了水窖,藏嚴了門板、桌椅,把所有的糧食和衣物都帶在了自己身邊。若大的蟠龍鎮一時間變成了空城。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日本人想打入蟠龍控制武東革命根據地,並掠奪這裡豐富的煤、鐵和糧食資源。現在日軍600多人和偽剿共軍第一師3000人正氣勢洶洶地朝蟠龍趕來。為了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黨組織決定先把蟠龍的老百姓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後再和敵人展開鬥爭,爭取用圍困的辦法迫使敵人退出蟠龍。
6月13日,敵人侵佔了蟠龍。他們在胡巒嶺、白家莊、侯家堖、李家坪等地築碉堡、挖外壕、拉鐵絲網、修防衛城,把上百個大小據點都打通了,並在蟠、武公路沿線的好多地方設立哨棚。日本人揚言:「蟠龍鎮是皇軍的鐵打江山,兩個月之內就讓武鄉縣城變成我們的地盤。」
儘管敵人來勢洶洶,太行根據地的同志們卻早已根據上級指示做好了圍困敵人的準備。他們在地勢較高的韓家堖、摩天嶺和大凹頂設了三個崗哨,有一個崗哨立起高高的樹杆,上面綁上草人,一發現敵情就把樹杆推倒。民兵們還悄悄地在大小路口埋上地雷。這樣一來,敵人白天出來抓人,轉悠一圈看不到一個人影;晚上出來抓人,剛一上路便到處挨炸。後來,鬼子急眼了,帶上一伙人出來掃蕩。戰士們又教群眾打遊擊。敵人往前趕,大家往後退;敵人前莊折騰,大家后庄休息;敵人撤到炮樓裡,大家再出來自由活動。
9月的太行是秋收的時節。高梁地裡一片通紅,紫色老玉米飄著口子,黃黃的穀子壓彎了腰。炮樓裡的鬼子盯著成熟的莊稼一個個直流口水,心裡盤算著怎樣搶糧;老百姓們看到一年的收成就要來了,心裡籌劃著如何才能不讓鬼子把糧食搶走。於是老百姓在八路軍戰士和民兵的配合下,開始和敵人鬥智鬥勇。他們在主力部隊的掩護下,先把離炮樓遠一點的莊稼收割完。到了晚上,幾個民兵在炮樓西邊「噼裡啪啦」地放起鞭炮。敵人以為西邊出現了情況,一個個瞪起眼睛往西邊看,大家就在東邊迅速搶收。到了下半夜,民兵們又在炮樓東邊放起鞭炮,敵人以為東面出現了情況,一個個瞪起眼睛又往東邊看,大家就在西邊迅速搶收。等到第二天天亮,敵人才發現上了當。日軍看到炮樓周圍的莊稼被老百姓收完了,便派大批偽軍到其他地方搶割。根據地領導安排好作戰隊伍,事先在周圍埋伏好。等到敵人費了一天功夫正準備把收割的糧食打包運走時,突然命令槍、炮、手榴彈一起開火,嚇得敵人四處亂竄,扔下糧食只顧逃命。這時,我們的運輸隊伍趕到了,把糧食全部運回了根據地。大家風趣地說:「這個辦法好,敵人成了我們的收糧短工了。這個短工不收工錢,還連飯都顧不上吃呢!」
根據地指揮所裡,三分區司令員魯瑞林、政委彭濤等同志正商議
怎樣在圍困的基礎上對敵人主動出擊,一步步迫使敵人退出蟠龍。經過周密部署,我軍在長達50裡的蟠武戰線上撒下天羅地網。
19借著月光,神不知鬼不覺地撲向白家莊附近的一偽軍據點。由於事先反覆43年7月18日晚上,蟠龍戰役開始了。第769團三連一排的戰士們偵察過這裡的地形,他們一下子衝到敵人的炮樓下,然後把炸藥安放好。隨著「噠噠噠」一陣槍響,睡夢中的敵人被突然驚醒,他們來不及穿衣服就往炮樓上跑。只聽「轟」的一聲巨響,炮樓一下子開了花。戰士們冒著硝煙衝過去,十幾分鐘就把敵人一個連的兵力全部消滅了。接著工兵連攻下另一座炮樓。駐守在白家莊的日軍木村中隊龜縮在據點不敢出來,也被我決九團全部殲滅。不多久,胡巒嶺、侯家堖、奶奶廟等多個據點也都傳來了勝利的消息。
蟠龍戰役後,日軍加大了兵力,並加固防衛工事。10月上旬的一天,一百多名日偽軍到溫莊拆房子修炮樓,被從摩天嶺趕下來的第六連三排和守在包鳳堖的一排戰士兩面夾擊一陣猛打。敵人在傷亡30多人後,顧不上剛壘起的二尺高的炮樓,又灰溜溜地退回了蟠龍。
白天,敵人到河灘上遛馬、擔水,戰士們就給他們一陣冷槍;晚上,敵人出來襲擊,埋伏好的戰士們就給他們一頓手榴彈。1944年2月8日,氣急敗壞的日軍帶領一千多人向關家堖攻擊。可來到關家堖時,只看到一些空空的窯洞。他們想放火燒,找不到柴火;口渴了,找不到水,氣得他們直往窯洞裡扔手榴彈。當敵人想到東山追擊老百姓時,第六連的戰士們突然在他們的後面打起槍來。敵人擔心留在蟠龍鎮上的人少,被我軍端了老巢,不得不又一次退縮回去。
除了進行軍事打擊,戰士和群眾還向敵人實施攻心戰。他們深夜摸進蟠龍鎮,貼標語,散傳單,告訴偽軍當漢奸沒有好下場,並以2團1營的陳德勝營長為例,說他在胡巒嶺戰役中,身上受了五處傷,可池田隊長還是鞭打他,逼他戰鬥,最後被日軍用刺刀活活地挑死了。一顆顆攻心彈向敵人打去,不斷有偽軍在半夜裡攜槍投降。
自1943年6月起,武東根據地軍民進行大大小小的戰鬥3000多次,殲敵2000多人。1944年2月28日,日本人葛目帶著一千來人的殘兵敗將,偷偷地離開了蟠龍。 [1]
晉中戰役
抗戰十四年,山西這片土地上滿是浸染著英雄的鮮血,承載著歲月的滄桑,記錄著人間的正道。做為一名有志青年,尋訪歷史遺蹟,我們在行動,我們將懷揣著這一份責任、情懷和道義,行走穿梭在晉中大地上,執著的追尋和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記憶,以此喚起每一位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接下來,請跟隨我的腳步,祭奠那段沉重的歷史。
白皮關又名泥澄口,位於今晉中市昔陽縣冶頭鎮口上村東側,隘口兩側有嶽水嶺、丸巖嶺,峭壁如林,為昔陽公路的咽喉要道,冶頭鎮口村靠北面南,斜依在50度的山坡上,白皮關關門就建在村東口,東西向,青石建築。沒有想像的高大,不注意還以為是穿村而過的一個普通門洞。317省道從關下穿過,依勢蜿蜒東去,白皮關就是這條線上的門戶鎖鑰,厄險控要,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關口兩側山嶺陡立對峙,南為丸巖嶺,北有嶽水嶺,坡度均在50度以上,嶺上各築有守戍報訊的墩臺,突兀聳立,至今尚存。更加上關門以北嶽水嶺上蜿蜒盤旋的1000多米城牆,嶺上高處建有烽火臺,關隘相輔,更加易守難攻。關下有峽,松溪河穿峽而過,形成了天然屏障,同時,也成就了獨特壯美的峽谷地貌。但與山西境內的娘子關、平型關、陽明堡等著名抗戰地標性遺址相比,如今的白皮關經過歲月的洗禮,顯得默默無聞,聲名平淡,破舊不堪。即便如此,70年前,就在這片殘垣破壁上,為了中華民族的存亡,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將士在這裡演繹了一場生死阻擊戰——泥澄口阻擊戰。
1938年10月中旬,日本侵略軍駐山西二十師團長川岸文三糾集3000餘兵力,在2架飛機的配合下,分六路出動,妄圖在平東、昔東兩縣交界的娘娘廟地區合擊八路軍385旅陳錫聯部。當年11月10日上午8時許,從昔陽城出發的日軍800餘人拉著騾馬炮車,經東冶頭、靜陽、水磨頭,沿松溪河到達白皮關泥澄口地段。八路軍385旅769團、獨立團一、二營及李一清司令員率領的晉東遊擊隊2個支隊將日軍圍阻在白皮關,居高臨下,將日軍打了個猝不及防,激戰5小時,日軍遭到重大挫傷。11日,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多次組織突圍均告失敗。是日夜,從井陘測魚出發的日軍500餘人進入昔陽境內,圍困白皮關外圍,與晉東遊擊隊交火。日軍隔斷了遊擊隊與769團、獨立團的聯繫,進入泥澄口,與被圍日軍匯合。12日,日軍糧草斷絕,彈藥供應不上,遂邊打邊退,沿途在水磨頭、天聖廟一帶不斷受到八路軍和遊擊隊的襲擊,死傷累累。此役激戰3晝夜,共擊斃日軍400餘人,射殺軍馬30餘匹,八路軍、遊擊隊132人負傷,58人犧牲。
這一戰,不僅被劉伯承元帥作為經典戰例寫進《劉伯承軍事文選》,還讓帶傷指揮的馬忠全一戰成名,而這位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原型之一的傳奇人物,最終成為新中國的開國少將。從此昔陽百姓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便是泥澄口打鬼子。
時間如白駒過隙。當年的嫋嫋狼菸灰飛煙滅,當年的獵獵旌旗漫捲偃臥,當年的隆隆戰鼓寂然無聲,當年的鋥鋥金戈鏽跡斑駁,當年的嘶嘶駿馬悠然南山,當年的熱血男兒更是杳無影蹤,一切的過往全部融化在時光裡,消弭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又走進人們的記憶;唯有那,一座座雄關險隘,一處處斷壁殘垣,仍就飄蕩在歷史的塵風中。一次一次衝擊著我們的視覺,撥打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懷,讓我們酸楚,又一次次讓我們振奮,讓我們豪邁。
山西晉中做為革命老區,日本侵略者在這一方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們慘無人道地推行「三光」政策,大規模地掃蕩晉中地區,慘絕人寰地製造殺人慘案,最著名的便是震驚太行的昔陽西峪慘案,短短幾日,日軍殘暴地殺害同胞386人,全家死絕的25戶,搶走大牲畜100餘頭,燒毀民房400餘屋,糧食器具搶、燒、砸毀於一空。當時該村800餘口人,僅遺鰥寡孤獨者428口。生死不得,日夜啼哭,家家聞悲聲,人人頭頂白。村裡晝不見路人,夜不聞雞犬聲,一片荒涼蕭條景象。
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無數戰士為保衛家園挺身而出,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例如革命英烈左權在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革命根據地發動大「掃蕩」時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不幸犧牲,年僅37歲。犧牲後,延安和太行山根據地為其舉行追悼會,並改遼縣為左權縣。
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也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四大戰役之一。
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日軍出動4個半師團約14萬人,意在消滅中國第二戰區主力,奪取太原。中國方面有6個集團軍約28萬人參戰,計劃殲滅來犯之敵,遏制日軍在華北的攻勢。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
平型關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37年9月上旬,根據作戰計劃,八路軍115師開赴平型關附近。平型關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是晉東北的一個咽喉要道,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臺等山嶺。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戰地點。
22日,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一部,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犯,並佔領東跑池地區。23日,115師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於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殲敵,並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進行深入的戰鬥動員。24日深夜,115師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進入白崖臺等預置好的戰鬥陣地。25日拂曉,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乘汽車100餘輛,附輜重大車200餘輛,沿靈丘——平型關公路由東向西開進。7時許,該部全部進入第115師預伏陣地。第115師抓住戰機,立即命令全線開火,並乘敵陷於混亂之際,適時發起衝擊。115師一部殲敵先頭,阻其沿公路南竄之路;一部分割包圍日軍後尾部隊,斷其退路;一部衝過公路迅速搶佔老爺廟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斷先期佔領東跑池的日軍回援;一部阻斷日軍第五師團派出的增援部隊。經過激烈戰鬥,全殲被圍日軍,大獲全勝。
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北平-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太原會戰中光忻口戰役就傷亡日軍約兩萬人,創造了華北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
惟娘子關方面防範疏漏。國民黨軍事當局在作戰指導上有嚴重失誤,處處防守,正面堵擊,兵力分散,尤其是對娘子關方面的防禦重視不夠 ,致使娘子關失守,使戰役全局陷入被動,以至太原被日軍所佔。
雖然最後會戰以失利告終,但它仍不失為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久、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
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太原會戰過程中,廣大官兵英勇頑強,前僕後繼,表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愛國熱情。
中國人的抗爭從未停止,也永不停止。山西人民在14年抗日戰爭中所作出的一切傑出貢獻全部來自於人民英雄。英雄,不僅在孩子的故事裡,更存在於現實中。不僅存在於近代,更是流傳了千年的華夏之根。
圖文編輯:賀淑君 李瑞瑞 胡瑞傑 韓紫龍 李世濤 段語欣
排版布局:段語欣
指導老師:楊麗紅
《中國近代史綱要》翻轉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