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長城》為什麼在美國遭遇群嘲?

2021-02-25 北青藝評

截止美國東部時間2月19日晚,《長城》的全球票房為2.6億美元,北美票房僅為1800萬美元。作為萬達集團入主傳奇影業後第一部中美合作、史上投資最巨的大片,目前看來成績並不理想一一尤其考慮到北美市場是《長城》的重要目標市場之一。

MTV News:《長城》向歷史豎了中指

 

作為張藝謀的好萊塢大片,作為象徵意義和資本實力的集合體,一路吸引著美國各大主流和非主流媒體的關注。雖然大部分媒體的專業影評人給的評價不高,上映之初對該片各種冷嘲熱諷,但是上映後真正走入影院的普通民眾也有不少人給予了相當正面的讚揚。從IMDb網站看,基於16024位用戶的評分為6.3分(滿分10分),這個評分並不算特別糟糕。

 

實際上,自《臥虎藏龍》以來,已經很少有中國傳統背景的影片在美國引起如此鋪天蓋地的討論。這些批評的聲音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這部大片何以遭遇群嘲。

NPR:《長城》為亂七八糟的特效樹立了一座豐碑

 

長城所代表的泱泱中華文明的意志和傳承,對華人不言而喻。保家衛國這件事情和長城之間的意義聯結是理解電影的必要知識背景,然而對於試圖理解這種氛圍的美國觀影者來說,電影顯然沒有做充足的鋪墊或者說明。讓美國人對長城有任何的情感寄託那一定是天方夜譚。把長城這樣的意象放到一個連民族國家都難以稱得上的美國,可能引起無感,困惑,甚至敵意。敵意這件事我們放到後文接著說。

 

「饕餮」的來歷和其所代表的涵義對批評家觀影者來說,又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更不用提擊敗饕餮的象徵意義了。以電影開場15分鐘就一切準就緒準備殺饕餮的進度,詳細剖析饕餮的前世今生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多篇評論中寫Tao Tei的有,寫Tei Tao的有,寫Tao Tie的也有,足見一時間要讓美國觀眾在電影裡吸收新知識不是件簡單的事。還有執著而充滿疑惑的批評家如Alonso Duralde提問,饕餮六十年進攻一次,是說這是他們第三次進攻嗎?同時他嫌棄饕餮長相沒特色。這些疑問也算是好學的評論家唯一能追究的了。

 

文化符號是《長城》必行的一著棋,只是相比於日本文化在美國大眾流行文化中一些已經固化的形象,如易逝的櫻花,堅韌的武士道,禪意的茶道等,中華文化在美國文化中得以正面闡釋並被社會所認同的形象還很少,對《長城》的接受造成難度的一方面原因在此。顯然除了反省文化影響力不夠之外,我們也可以說,畢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大多數評論認為電影裡的人物形象單薄得像紙一樣,兩個本來要偷火藥的僱傭兵被抓了,被感化了,加入了打饕餮的大軍,然後幾乎就沒剩下什麼情節了。很多細節根本缺乏軍事邏輯,比如花了六十年想出的打怪獸方法略顯愚蠢——把自己栓到一條繩上扔下去。總之《長城》的故事本身有很大的缺陷,設計平庸,邏輯不通,人物立不起來,細節交代不清楚,這些是被多數影評人詬病的地方。

 

雖然張的所有非基於小說改編的電影劇本都有些許空洞的趨勢,但這次的鍋背得確實夠慘。《長城》的故事框架來自Max Brooks,Edward Zwick,和Marshal Herskovitz。劇本改編由Carlo Bernard,Doug Miro和Tony Gilroy合作完成。其中Tony Gilroy是《諜影重重》系列編劇之一,而據稱張藝謀想要修改任何劇本內容都要打報告申請。但幾乎很少有評論家提及這個事實:《長城》這故事根本就是美國人搗鼓出來的。

 

《長城》在美國的宣傳幾乎是鋪天蓋地的,紐約地鐵、公交車上隨處可見宣傳海報,但幾乎所有海報上,主角都是馬特·達蒙。可見他對該片承擔了相當大的票房號召力。很多觀眾毋庸置疑都是衝著馬特·達蒙買票進影院的。媒體對演員的評價自然都集中在他身上,不少評論認為他的表演相當不如人意。

boston.com: 馬特·達蒙電影生涯口碑最爛的作品之一

 

其中,對於臺詞的不適感,是很多評論家共有的。他們抱怨臺詞聽上去像是從普通話翻譯過來的,沒有生活氣息,過於不接地氣。說到臺詞,馬特·達蒙時而蘇格蘭,時而英式,時而愛爾蘭式的發音也被眾多影評人笑話。語音的前後不一致的確非常影響觀影感受,這個真稱不上挑剔,雖然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點並不會太在意。

 

四平八穩不出岔子地講完一個故事,是一部電影的天職。演員、臺詞、拍攝手法都應該為這個故事服務。大部分影評人對張藝謀是比較認可的,他們承認張藝謀的藝術天才,尤其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令不少美國人印象深刻。但在故事本身氣虛體弱的情況下,強行灌下刺激視神經的猛藥,對於很多人來說有主次顛倒的不快感。所以儘管電影的畫面設計,色彩處理,拍攝手法都極其震撼,這也成了被批評的一個部分。影片花了過多的畫面講述如何備戰,所以戰爭場面上的著墨冗長容易讓人開小差。這樣的視覺的衝擊足夠強大綿長,但也不免令人疲憊。這同樣是故事的虛弱所造成的短板。不過對《長城》魔幻遊戲般的大場面,不少普通觀眾評論,搭配爆米花無腦地看看場景,也著實挺不錯。

 

電影上映前美國關於《長城》的最大新聞點莫過於《長城》是一部「洗白片」(whitewashing movie)。所謂洗白,是指電影的故事場景設置在非白色人種地區時,仍舊採用白人演員出演本該由當地人出演的角色。如2010年的《波斯之王:時之刃》,預計2017年上映的《攻殼機動隊》。洗掉自己的白色膚色出演,洗不掉的是白色膚色的優越感。利用膚色來取悅觀眾,這樣的批評也鞭笞到《長城》身上。張藝謀不得不出面專門解釋馬特·達蒙的角色設計打根兒上起就是白人,不存在用白人扮演中國人一說。另一樁和膚色有關的事兒是白人救世主(white savior)。所謂白人救世主,是指白人經常扮演男性氣質強烈,孔武有力,習慣性力挽狂瀾,救美人救人類於水火的套路。有少數評論家仍然判斷這是一部白人救世主片子,但大多數人都是清醒的,他們指出這只是宣傳造成的錯覺:「電影的宣傳手段聰明得值得肯定,宣傳片和海報重點突出了白人救世主的形象,但電影內容變成了鬼佬歸化記,不光歸化了,還願意上戰場與中國士兵並肩奮戰。」更有人開起了玩笑說,打敗饕餮都是磁鐵的功勞,怎麼也算不到這個白人僱傭兵的頭上。

 

在種族主義教育深入到頭髮絲兒的美國,想拍部政治正確的電影,必須經得起各方檢驗。但最終,《長城》沒有經受住,逃得過白色,逃不過黃色——《長城》被不少人認為有政治宣傳的意味。故事背後一定會有故事,電影的氣韻一定有它身後的哲學土壤,像李安的電影被認為在道家範疇內自成一體。然而對於《長城》這個既不深沉也不奧妙的故事,敏感多情的批評家們竟然也可以找到它背後的深意,並加以發揮,呵呵了。

 

比如,有人說《長城》唯一的邏輯除了視覺效果,就是宣傳,如無影禁軍的相互信任和無私奉獻。另一些人則看圖說話,認為《長城》 除了稍稍說些有關雙邊合作有利這樣宣傳式的蠢話外,剩下的重點就是大規模的移動,蜂擁的軀體——人和獸,數碼製作或真實的——潮起潮落,像中國軍隊的盛會。「軀體被抽象為更大的幾何形狀,人們被轉化為集體的大型裝飾物。這樣的轉化,像在被納粹宣傳手段所採用,有了邪惡的含義,如同《意志的勝利》所顯示的那樣。」還有腦洞更大的人,把「great wall」與川普宣布在墨西哥建牆的新聞結合起來聯想,建議總統應該進電影院看看中國人如何修牆抵禦外敵。

 

當然,在看似眾口一詞的批評裡,也有影評人在孜孜不倦挖掘這部電影的閃光點。比如,《長城》有時感覺上是把西部片英雄放到了波瀾壯闊的大製作動作片裡。但西部片裡害怕觸及的無私的集體主義,在《長城》中光明正大地作為現代中國的文化標記展現出來。馬特·達蒙飾演的威廉被無私奉獻的精神力所感召,浪子回頭,是一個重要主題。不少普通觀眾表示3D看得很爽,故事棒呆。忍受不了過多差評的觀眾甚至說,對於這麼部好電影,你們應該像裡面演員說的那樣,去「信任」!

 

所以,不要問為什麼馬特·達蒙飾演的威廉作為本來要在影片中扮演神氣的個人主義英雄的白人,要轉變,要合作,要犧牲,要成為東方集體主義中的一員。這跟安排一眾鮮肉吸引粉絲群體為電影買單一個道理,是要利用白色膚色吸引更多美國觀眾,利用馬特·達蒙號召全球市場。《長城》只想安心賺好各國電影市場的鈔票,默默盡到作為一部豪華商業片的本分,卻也未能避免理解的錯位、文明的衝突。

 

對一些人來說淺薄簡單,對另一些人卻有刺激危險想像的能量。看慣了好萊塢的中國觀眾,對洋洋灑灑的西方普世價值可能早已不太有感覺,對國師人山人海的磅礴氣勢也泰然處之,不曾想美國人階級鬥爭的這根弦卻沒怎麼放鬆。這樣可能跟政治有關,與美國主流媒體對於中國的長期非正面報導有關,與對文化的熟悉程度有關,這些都是影響對電影的友好程度和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長城》不是展露異域和他者風情的藝術片,不是動作和幽默套路結合的功夫片,它試圖做成一部以中國姿態爭取普世歡迎的商業大片。這樣的大片雖然沒有成功抵消各種敵意,但在強化本國文化符號,定義更多元普世價值方面,還是有其積極的一面。

 

有人說,「真正的跨界合作電影的秘方,需要包括在東西半球均有票房號召力的電影明星,對自己的膚色自信的多元化角色群體,有意思的一句話配角,然後再加上一個好故事。這個秘方的另一個名字,是《速度與激情7》」。在好萊塢,如何編故事講故事的確是門需要雕琢的手藝。如果把好萊塢大片簡單的理解為打怪獸就可以獲得成功,那我們就太小看好萊塢了。

 

另外,中國元素、中國資本湧入美國電影市場,不是所有人都抱有像中國觀眾對美國大片那樣的熱望。除了市場分割,對他者和異文化的敵意是人類學告訴我們的屬於人的正常反應。所以即便缺點多到像《長城》,依然需要不斷嘗試。看得多了,批評家們一定就可以把拼音寫對了。

文| Kir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真公主沒有公主病,只是任性並有才

力挺《西遊伏妖篇》,何必貶低老版《西遊記》?

通往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之路

從莫斯科一直刷到北京的高級灰

孟京輝的湯顯祖 田沁鑫的李叔同

關於與「前任」久別重逢這件事

金宇澄的《回望》:所有記憶 終成嘆息

年輕的教宗到底是聖人還是政客?

相關焦點

  • 張藝謀:我為什麼願意拍《長城》
    《長城》最初的構想,來自美國傳奇影業創始人託馬斯·圖爾。圖爾有次來北京,飛過「從小就聽說可以在月球上看到」的長城,十分震撼:「這麼大的建築,怎麼只防禦人呢?」他找編劇合作創作了《長城》劇本。劇本交到張藝謀手上,已是第七稿。張藝謀是美方選定的導演。溝通初期,圖爾有兩個擔心:張藝謀願不願意拍這種電影?張藝謀能不能拍這麼大的電影?
  • 張藝謀:看《長城》比登長城更能傳播中國文化
    也正是因為這樣,張藝謀在影片的內容上極度追求古代中國的特色,他把故事發生的時間選擇在宋代,因為「宋代講究家國情懷,並且當時火藥也沒傳到歐洲,我們處在技術領先的位置」。張藝謀在採訪中還強調,「看了全片你就能發現,《長城》的核心是純中國故事。」問:《長城》耗了您三年的時間,而作為一部在好萊塢工業體系下生產出來的電影,導演的權力也是無法與國內大片相比的,當初為什麼會接下《長城》?
  • 張藝謀《長城》嚴重被低估?結果可能比你想像的簡單
    張藝謀作為中國第五代大導演領軍人,《英雄》過後拍攝的電影,有很多電影都遭遇過「滑鐵盧」的情況。比如號稱張藝謀最爛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另外張藝謀「武俠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滿城盡帶黃金甲》,爭議同樣一點不少。
  • 《長城》北美首周票房1846萬美元超《英雄》可還是輸了!但為什麼對張藝謀慘敗的吐槽我不同意?
    《長城》在北美遭遇的真正挫敗,不是票房,而是口碑。CNN則建議,對於喜愛怪獸電影,並且對張藝謀式東方文化異域風格感興趣的觀眾來說,《長城》還是值得觀看的,不過,「去HBO頻道(美國電影頻道)看看就好了,沒必要去影院」。長期以來,在國內觀眾的認知裡,《長城》是拍給外國人看的,但在北美觀眾眼裡,這卻並不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正餐。
  • 《長城》:很張藝謀式的「好萊塢大片」
    影片由中影股份、樂視影業、美國傳奇影業、美國環球影業聯合出品,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得主馬特·達蒙、佩德羅·帕斯卡、景甜、威廉·達福、劉德華、張涵予、鹿晗等主演。   《長城》講述了在古代,一支中國精英部隊「無影禁軍」為保衛人類,在舉世聞名的長城上與一種神秘力量——上古神獸「饕餮」進行生死決戰的故事。
  • 張藝謀的《長城》 一碗加了芝士的中國湯
    因此,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媒體從業者,憂心忡忡又不忿的想:為什麼中國電影那麼貴呢?憑什麼我們看電影要支付這樣昂貴的金錢呢?中國什麼時候能達到美國的這種比例呢?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嗎? 這距離當時憂心忡忡擔憂中國電影票羨慕美國電影票便宜,也不過過去了不到十年。
  • 《長城》女主為什麼是景甜?來聽聽張藝謀怎麼說吧…
    從《英雄》為中國內地開創大片模式,到《金陵十三釵》首次真正意義上地與好萊塢一線明星合作,再到這次的《長城》,令中國導演和演員在合拍片領域有了更深層次的介入,張藝謀一次次在實現自己的野心。怪獸哥斯拉秦婉:您個人對怪獸這個元素有興趣嗎?
  • 獨家揭秘:張藝謀拍《長城》八大幕後
    2014年3月第一稿劇本完成後,7月份美國《諜影重重》系列編劇、《諜影重重4》導演託尼·吉爾羅伊幫我們寫了第二稿劇本,也形成了目前的故事框架,這稿劇本出來以後,項目就變得很成熟了。前期的開發工作我們一直在做,因為我們必須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預算和計劃。到去年的11月份左右,才跟中影、樂視、環球都分別籤了約,把電影的框架搭起來了。
  • 張藝謀《長城》公映票房火爆 透露將拍《長城2》
    電影講述了無影禁軍為保護人類,在長城與饕餮上演生死決戰的故事。張藝謀聯合好萊塢團隊傾力打造「饕餮圍城」、「陸上航母」等恢弘場景顛覆「視」界。精良的製作,豪華的中外陣容,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多元解讀,為影迷呈現一部前所未見的史詩級巨作。
  • 張藝謀談《長城》:是美國人喜歡的類型 能預見有人說它膚淺老套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長城》16日上映以來就引起廣泛關注,關於它的討論甚至超越了電影本身。
  • 張藝謀電影《長城》上線 彈幕大軍迎十萬饕餮
    「好萊塢+中國」頂配陣容彰顯野心   《長城》講述了古代一支精英部隊為保衛人類,在舉世聞名的長城上演生死決戰的故事。導演張藝謀耗時三年,第一次嘗試用好萊塢工業流程講述中國故事。漫天烽火硝煙中,無數饕餮噴湧而出,湧上城牆與無影禁軍對峙形成「饕餮圍城」、長城變形為可遠攻近擊的「陸上航母」等視效奇觀,均為華語電影之首創。
  • 張藝謀的好萊塢:《長城》玩砸了還是玩大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長城》並沒有玩砸,為什麼這麼多人不喜歡它?當然,還有另一個問題也同樣值得解答:景甜在影片中的表現,到底是一場翻身仗,還是又一次對爛演技的實力證明?  《長城》的故事講成這樣,對得起張藝謀的全球化雄心,對得起10億投資嗎?
  • 《長城》這部電影,外國人野心太大,張藝謀已經盡力了
    2016年上映的電影《長城》,許多觀眾滿懷希望進影院,怒氣衝天走出來,以為是精品大片,結果是無腦爛片。張藝謀也因此被罵慘了。四年過去了,今天回頭看,張藝謀背鍋不少啊。而美國的電影公司只想拍一個西方個人主義英雄拯救東方國家的故事。他們甚至設計了外國僱傭軍把中國的美女睡了的情節,被張藝謀給刪了。但是大部分的情節還是由美國人制定的。《長城》除了攝影師張藝謀的老搭檔趙小丁,編劇監製等幕後全是外國人。
  • 在美國上映的《長城》,票房預期尚可但口碑已迅速跌穿
    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中美合拍片,《長城》近日正式在美國上映,作為一部投資達到 1.5 億美元、好萊塢一線明星馬特·達蒙參演的大製作,它的上映在美國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 張藝謀在《長城》裡,到底埋藏了多少東方元素
    與以往張藝謀電影不同的是,此次《長城》是在完成劇本創作之後,張藝謀才與好萊塢達成合作,但張藝謀不會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他一定會在電影中注入獨屬於張藝謀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中國文化。(水墨長城全景圖) 1 在我們的印象裡,長城是秦造長城抵禦匈奴,是古典悲劇《孟姜女哭長城》中的亡靈之地,而長城在張藝謀那裡有了新的想像
  • 張藝謀《長城》饕餮來自《山海經》 書裡是如何介紹的
    ­    當託馬斯 · 圖爾第一次在飛機上看到艙窗外的長城時,便深受震撼。作為傳奇影業的老闆兼製片人,他當下決定拍一部以"長城"為背景的電影。他的底氣來自於手下的傳奇影業,一家擁有《盜夢空間》《哥斯拉》《環太平洋》《魔獸》等作品,專於製作特效與怪獸電影的美國獨立製片公司。
  • 《一秒鐘》:張藝謀的文藝片和商業片,誰更勝一籌?
    然而,四年前《長城》撲街,全網群嘲的聲音仿佛猶在耳畔。走向神壇與跌下神壇,兩者之間的一線之隔,其實多在於老謀子拍的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2020年11月27日,由張藝謀執導,張譯、範偉、劉浩存主演的劇情片《一秒鐘》正式上映。由於刪減的遺憾,不少觀眾抱怨劇情的鋪墊與情緒不夠,但大多數觀眾還是給好評,截止目前,《一秒鐘》豆瓣評分7.8,上映九天累計票房1.05億元。
  • 製片|張藝謀《長城》演員陣容公布
    1、張藝謀《長城》演員陣容公布來源
  • 張藝謀新片《長城》中的饕餮到底是什麼鬼?
    張藝謀執導的賀歲巨製《長城》於12月16日上映!
  • 《長城》:一次好萊塢大片套路的張藝謀式複製
    《長城》是中外合拍片,幕後團隊除了導演張藝謀是中國人,比較重要的編劇、攝影、美術、特效製作都來自好萊塢,電影製作團隊一共來自37個不同的國家。而《長城》的故事基本就是從好萊塢大片複製出來的套路。馬特·達蒙和佩德羅·帕斯卡飾演的歐洲僱傭兵前來中國偷黑火藥被抓,遇上60年甦醒一次的饕餮入侵,與中國軍隊一起抵抗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