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父母要有放手的勇氣,孩子才有獨立的能力

2021-01-18 天宇說情感

愛是什麼?是時刻的呵護,還是密不透風的保護?不是,愛是捨得、是放手,讓你在天地間能夠自由地翱翔,不畏風霜。

《鷸》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於2016年,由艾倫·巴利拉羅指導出品的動畫短片,時長僅有6分鐘。這部短片斬獲了第89屆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還榮獲了第44屆安妮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在豆瓣,它的評分高達9.3。

對於這部動畫短片,就像是摻入了故事的一部紀錄片,畫面感逼真,讓人能夠融入其中,更真切的感受短片的魅力。

最讓人動容的是,這部短片前後花了大概三年的時間,製作周期長,劇組反覆測試,尋找創作靈感。最後出來的成品就是這6分鐘的動畫影片。雖然只有幾分鐘,但給觀眾呈現出來的視覺感受是強烈的真實感,還有短片所要表達出來的家庭教育觀念,是這部影片的靈魂。

據導演介紹,當初這短片是為了測試皮克斯最新研發的軟體而製作的,但經導演安德魯·斯坦頓的力薦,才有了《鷸》的誕生。

《鷸》是一部有關教育、成長的啟迪短片,導演意在用動畫短片的影視效果展現出父母對子女的愛和成長中所要克服的困難。

短片描述了一隻雛鷸,在母鷸的引導下,努力克服海浪,到水上覓食,一步步擺脫依賴,蛻變成長的故事。

《鷸》是一部成功的短片,觀眾的高評價就是對它最好的定義。那麼這篇文章就從動畫形象、動畫技術和動畫故事三個方面來分析影片的魅力。

一、動畫形象

草叢旁的沙灘中,小雛鷸窩在母鷸懷裡,不願離開。母鷸挪開腳步,示意小雛鷸起身覓食,小雛鷸不願意,又鑽回母鷸懷裡,要溫暖懷抱。母鷸偏不依小雛鷸,把它推向海的那一面,引導它前去尋找食物。小雛鷸一屁股坐在地上,還是不肯挪動腳步,於是母鷸狠心飛離小雛鷸,自己去覓食。

來到海岸邊的母鷸,嘴裡叼了一個扇貝,微偏著頭,示意小雛鷸過來享用,而小雛鷸則還留在原地,它昂起小腦袋,嘴巴一張一合等待母鷸叼來食物給它餵到嘴裡。嘗試了幾次,母鷸都沒有如它的意,眼見有食物而吃不上,小雛鷸才迫不及待地奔向母鷸,開始它的覓食之旅。

最初看到這部短片,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短片中的動畫形象,以及動物的神態、表情,像極了還在母親懷裡撒嬌的小寶寶。

小雛鷸窩在母鷸懷裡不肯挪動,母鷸就自己挪開,而小傢伙也跟著鑽到母鷸懷裡,還有任性坐在地上、嘴巴索要食物的模樣,實在讓人忍俊不禁,短片中的小雛鷸形象,憨態可掬、靈動俏皮,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看到這裡,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任性又愛嬌的小寶寶,小寶寶想一直依賴著母親,不想離開舒適的環境和溫暖的懷抱。影片的可愛俏皮的動畫形象是這部育兒動畫片的一個加分項,也是一個大亮點,帶著點幽默的描述風格,使得短片更耐人尋味,這就是其魅力所在。

二、動畫擬真技術

《鷸》的成功,除了給人深刻的動畫形象外,還有就是模擬真實的動畫效果,給人的視覺感受更像是一部紀錄片,更貼合現實,使人身臨其境。

這部短片沿襲了皮克斯以往作品的風格,在動畫的處理上更注重細節。短片的開端是浪潮拍打在岸邊的動畫景象,海浪翻湧的水泡清晰可見,浪潮一波又一波,微暗的天色,黃昏暈染,鷸鳥們隨浪啄食,每當浪水湧來時總能輕盈躲開。

看到這一畫面,誰又能想到會是一部動畫片?隨故事發展是母鷸和小雛鷸的出現,擬人的動作神態才有了點動畫片的即視感。雖然這是一部動畫片,但細節的處理在短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鷸鳥的鳴叫是真實自然的,就連鳴叫時的肚腹起伏也能清晰可見,溼漉漉的沙灘上扇貝吐的氣泡,鷸鳥們蹦跳飛翔時羽毛的抖動,這些都是導演在細節上的精心處理。

這些動畫影像的處理讓觀影人對動畫形象,和動畫畫面的觀感更立體飽滿,使人身臨其境,這就是視覺上的享受。

《鷸》在動畫的技術處理上,不僅表現在細節的精心雕琢,還有畫面遠近虛實的處理。

從第一個畫面開始,導演就採用了這種虛實景拍攝效果的技術,一直到短片的結束。一隻大鷸在海灘上啄食,此時鏡頭下的大鷸,畫面是實的,而周圍的海灘,遠處的山峰,畫面是虛的、模糊的。隨後幾隻寄居蟹和小鷸出現,鏡頭的虛實感改變,寄居蟹和小鷸們成為了實景,而那隻大鷸則變成了虛景,這樣的技術處理,使得人們的視線跟隨鏡頭實景,就是寄居蟹和小鷸們,它們成為了觀眾此刻的焦點。

動畫的技術處理就像有人拿著攝影機在這景色前拍攝,給人的感覺是先是看到了大鷸,然後是寄居蟹和小鷸們,視線因此轉移。這就好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眼睛看景象一樣,當我們專注於某個人或某個物品時,就會出現這種遠近虛實的感覺,我們會清晰的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而那些不被我們關注的人和事,便會主動被忽略成虛景。

在這部短片中,這樣的遠近虛實鏡頭一直都有,這種接近真實攝影的視覺感受,正是迎合了人們的視線規律,能給人帶來更真實的感受。可以說每一個動畫的形象、畫面都是導演精心策劃,讓人不得不佩服。

《鷸》的這兩個動畫擬真技術,是這部短片的一大成功之處,本來是動畫的虛擬,硬是製作出了紀錄片的視覺衝擊,虛實結合的層次感,就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動畫精品。

三、動畫故事

看了這部短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育兒成長的溫情動畫片,講述了一個小雛鷸在歷經風浪之後獨立成長的故事。

故事開端是母鷸把小雛鷸引導到海灘上尋找食物,小雛鷸不諳世事,極其依賴舒適的環境和母親的懷抱,不肯探向未知的世界。即便如此,母鷸還是鼓勵小雛鷸向海灘探險,小雛鷸沒有了母鷸投餵食物,只好奔向海灘,邁出了第一步,這只是開始。

小雛鷸顯然還不知道母鷸的用意,飛奔到母鷸身邊,還期待地昂頭張嘴,等待母親愛的投喂,結果卻是母鷸把它推向食物面前,讓它自己啄食。好奇的小雛鷸,看著一個個扇貝冒出的氣泡,使出了渾身的勁,才叼出了第一個扇貝。

就在這個時候,海浪來襲,鷸鳥們紛紛退離,母鷸也示意小雛鷸跟隨離開,然而此時的小傢伙還狼狽地坐在海灘上,背對著洶湧襲來的海浪茫然不知。看著母鷸遠去,這才起來跟著離開,但小傢伙好奇心重,停停走走間就被狂狼給淹沒。

這是小雛鷸第一次獨自覓食,就這樣給了小雛鷸一個深刻的教訓,事後,小雛鷸瑟瑟發抖地窩在草叢堆的沙灘上,樣子既可憐又無助。

看到這裡,不禁會想,母鷸是不是太心狠了些,孩子還那麼小,就讓它面對這些風雨,何必呢。這也恰恰是短片要傳達給觀眾的教育觀念:愛孩子,就要捨得,就要狠心,放手讓他自己拼搏。

想想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待孩子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裡怕摔了」。孩子玩泥巴,父母阻止,怕弄髒了孩子;孩子做飯笨手笨腳,又連忙接過孩子手上的活,自己親自上陣,就怕孩子會受到傷害,保護得密不透風。有多少父母能夠像短片中的母鷸一樣,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蕩?

為了給孩子鋪就一條康莊大道,即使有再多的困難,父母也都自己扛。但生命有限,父母總有老的一天,等到他們百年後,沒人能替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還不如趁早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天下父母疼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狠心的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給了孩子一個親身體驗世間風險的機會,讓孩子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不至於在往後的日子裡徒留後悔。

回到短片故事中,母鷸並沒有因為小雛鷸受挫就放任自流,而是再次引導它出去覓食,小雛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肯再出去。就這樣,母鷸又飛離了雛鷸身邊,等待小雛鷸的是自力更生,想要填飽肚子就要自己去尋找食物。

小雛鷸沒有辦法,肚子餓的咕咕叫,只得再次奔向海灘的扇貝,剛到海灘上就看見海浪再次向它拍來,小雛鷸嚇得落荒而逃,藏到了角落裡,這是上一次磨難給它的教訓,也是一次成長。

之後,是小雛鷸與寄居蟹的相遇和互動,小小的寄居蟹和父母去海灘覓食,一個海浪就把寄居蟹們給衝沒了。小雛鷸驚得跑去看,發現寄居蟹沒事,還找到了吃的,這讓小雛鷸充滿了好奇,但沒一會兒,小寄居蟹要埋到土裡,這讓雛鷸察覺到了不對,抬頭一看,一個大海浪翻湧而來,小雛鷸也學著寄居蟹把自己埋到了土裡。

海浪拍來的水下,小雛鷸睜眼看到了許多被海水衝出來的扇貝,讓它驚奇不已,這一幕,仿佛給小雛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浪潮退去後,它興奮地蹦跳到母鷸身邊,圍著母鷸雀躍地打著轉,就連小小的寄居蟹也跟著高興、歡跳。

海浪拍來的水下世界讓小雛鷸知道了扇貝的藏身之處,它也不再害怕海浪,尋找食物變得輕而易舉,它可以為自己和母鷸還有同伴們找到食物。小雛鷸興奮得蹦跳在海灘邊,迎著浪潮覓食,直到天色黃昏還能看到它忙碌的小身影。

這是小雛鷸經歷的第二次成長蛻變,先是獨自去海灘,遇到了寄居蟹,在寄居蟹身上學到了對抗海浪的能力,還知道了如何覓食。這個時候的小雛鷸向母鷸、向所有的同伴展示學到的技能,它是欣喜且驕傲的。

短片片尾,黃昏中的母鷸,看向海灘上忙碌覓食的小雛鷸,悅耳的鳴叫,是欣慰的呼喚,也是對孩子在成長中獲得進步的自豪。

小雛鷸的這一段成長故事,是走向獨立的一大步。就像生活中的我們,有智慧的父母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自己去玩、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有所收穫,也許就像短片中的小雛鷸一樣會學到某一項技能,又或許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收穫這一切的同時也收穫了喜悅,這是最難能可貴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苦,最後都會得到的回饋,捨棄了安逸,得到了獨立於世,無畏風雨的生存之道。

短短6分鐘的動畫片,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愛的動畫形象、逼真的動畫畫面,層次感分明,讓觀影者回味無窮。再加上發人深省的故事,令人反思: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時刻保護,還是放手使其直面困難?這就是這部動畫片的魅力。

世間風險,只要勇敢直面,努力克服,終會迎來春暖花開。最後,願每個父母有放手的勇氣,每個孩子有獨立的能力。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父母教育和培養的目的是讓孩子走向獨立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畫面精緻而又溫馨,暖暖的背景,一段6分鐘的動畫,一隻萌化了的小鷸寶寶,講述出了父母養育孩子時許許多多的感悟。故事講述了一隻飢餓的小鷸,為了尋找食物,幾次被海浪拍打回沙灘,最後克服心理的恐懼以及種種困難,奔向更深的大海。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告訴你:分離,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小鷸的覓食經歷就是孩子們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對於孩子來說,長大就意味著和父母分離,培養出個人獨立的人格和生存能力,成就自己的人生。每當我打開這部動畫短片時,都會感受到內心的溫暖和治癒。那麼,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這部在豆瓣網站上評分為9.3分的影片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魅力吧。
  • 最佳奧斯卡動畫短片,帶來的育兒啟示:父母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她果斷地推小鷸出窩,拒絕給它餵食,在小鷸學習覓食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困難,甚至危險,有不敢邁出第一步的膽怯、有被海浪淹沒的恐懼、還有無法克服恐懼的懦弱。小鷸面對困難的時候,鷸媽媽鼓勵它、用食物引誘它,但始終沒有因為心疼就放棄讓小鷸學習覓食。父母總怕孩子做不好、受到傷害,所以不願、也不敢對孩子放手,孩子也就永遠得不到學習和鍛鍊的機會。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名為《鷸》的動畫短片,這是一部感人的溫情片,也是一部有關家庭教育、育兒成長的動畫片。講述了一個鷸寶寶在經歷風浪後獨立成長的故事,它的豆瓣評分高達9.3分。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評價,離不開可愛俏皮的動畫形象,對於這一萌新設定,觀眾的喜愛度和接受度都很高,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再加上調配的聲樂,使人心情愉悅,更滿足了聽覺享受。
  • 豆瓣9.3《鷸》:在孩子成才的路上,聰明的父母很「絕情」
    畫質精美,用寫實的手法,纖毫畢現,鷸的羽毛隨風浮動清晰可見,抖落的沙子,被水浸泡後的凌亂無比真實,堪比紀錄片。影片主要講述一隻鷸寶寶在媽媽的鼓勵下,逐步從依賴走向獨立,克服對海浪的恐懼,學會覓食走向鷸生巔峰的故事。
  • 《父母的格局》:我們要有放手的勇氣,不做「直升機媽媽」
    朋友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但是她依然沒有出去上班。問其原因,她給我的回答是:「我哪裡有那個時間?我除了每天要接送孩子以外,還要輔導孩子作業,要處理孩子的社交問題,要考慮孩子的飲食問題等」。細談之後才知道,朋友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朋友怕中午接送麻煩,然後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午託班。
  • 解析奧斯卡短片《鷸》:正是piper的成長,映射了孩子的成長
    成長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而作為父母應該要有辦法,有能力去讓孩子成長,而不是總是去經過孩子,禁錮孩子的思想以及天性,去將孩子困在一方世界當中,不讓孩子去成長,雖然說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但是作為父母沒能夠去放手讓孩子有所成長,讓孩子去經歷一些事情,讓孩子從經歷事情當中去成長,那麼孩子將永遠都長不大,將沒有意義上的成長。
  • 一部感人的動畫片《鷸》
    經歷了世事變遷的成年人為何也會為之觸動,因為鷸寶寶和鷸媽媽就像是每個父母看待著自己的孩子。鷸寶寶鼓起勇氣去沙灘上覓食的畫面不正是孩子學習走路,學習一個人面對困難,學會吃苦,學習迎難直上的樣子嗎?動畫中的一個小細節,媽媽找到了食物,鷸寶寶正準備像往常一樣吃掉,卻被媽媽無情地推走,讓它自己去覓食。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 Piper》陪孩子看優秀動畫短片
    原來成長,就是要拋去曾經的視角,才能看到最美的未來~海浪、沙灘、羽毛都是那麼的真實,從第一個鏡頭開始,製作團隊就創造出了一個逼真的真實海岸,每一幀畫面都美到讓人窒息。影片開始,生活在海邊的小鷸,等待著媽媽把食物從沙灘上帶回來。
  • 豆瓣9.3超高分,奧斯卡獲獎短片《鷸 Piper》
    「鷸」這個字,你能讀出它的發音嗎? 單獨看上去這個字很陌生,但跟在成語裡面讀就郎朗上口! 跟著我一起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神奇,「鷸」這個字的發音瞬間就讀出來了!!! (還不知道的,可以去百度了哦~~)
  • 蔡少芬曬小女兒下廚照:自理能力強的孩子,都有捨得放手的父母
    當你努力不懈……人生才不枉過!」日本孩子以「獨立」著稱,因為他們從小就特別重視對自理能力的培養。當孩子笨拙地嘗試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做得好父母要及時稱讚孩子:寶寶能自己穿衣服了,寶寶長大了!而自理能力是獨立自主的基礎。從自己吃飯、穿衣,到自己拿報紙,倒垃圾,再到自己去上學、買東西……隨著孩子生活技能的增強,他也會越來越有自主性。
  • 奧斯卡短片《鷸》:挑戰自我,跨越恐懼,才是最真實的成長
    父母的放手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前提,要勇於放手,敢於放手,在適當保護下科學地放手 影片中磯鷸媽媽是一個智慧的媽媽,從一開始就刻意在鍛鍊小磯鷸
  • 孩子穿衣難?學會獨立穿衣的3大影響不可忽視,父母要學會放手
    當孩子逐漸長大,手眼協調能力增強之後,就可以逐步訓練孩子的一些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除了能夠自己吃飯、上廁所以外,還可以訓練孩子自己穿衣服,這也是幫助他邁向獨立的一個重要過程。就算是最簡單的襪子,如果父母不教孩子怎麼穿、不給機會讓孩子自己穿,孩子也只會伸著腿,像木偶一樣任憑父母往上套。
  • 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不懂得放手,才養出了一個如此心智不成熟、連日常瑣事都不會處理的「巨嬰」。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 伊能靜:得體的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學會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課
    由於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許多操控型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並希望它永不消失。——《原生家庭》操控型父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許多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他們通常會有這樣的表現,「你離開我是不行的!」
  • 《乘風破浪的姐姐》寧靜育兒觀: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對孩子放手
    ,孩子才會飛翔第8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中,媽媽為了鼓勵小鷸自己捕食,將找來的食物全部吃掉。《戰國策》中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孩子的成長絕不是眼前的一點點,父母要學會為孩子的未來打算,越早放手,越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不懂得放手,才養出了一個如此心智不成熟、連日常瑣事都不會處理的「巨嬰」。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 李玫瑾: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不懂得放手,才養出了一個如此心智不成熟、連日常瑣事都不會處理的「巨嬰」。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 六分鐘動畫短片《鷸》,豆瓣評分9.3,寶媽教育孩子的首選
    《鷸》是皮克斯出品的動畫短片,雖然只有六分鐘的劇情,但是卻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相信大家對皮克斯動畫比較熟悉,很多動畫長篇都是由皮克斯參與製作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汽車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玩具總動員》《料理鼠王》等等。
  • 霍思燕被兒子寵成小公主:想讓孩子獨立,父母要學會「示弱」
    她會在合適的時機向孩子「示弱」,讓孩子知道媽媽不是萬能的,也會生病難受,這時候就要依靠自己,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有擔當的性格。很多時候,我們愛孩子,習慣了竭盡所能事事代勞;卻忘了,要放開手讓他們獨立做事,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