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篇
話說一般喜歡吃甜食的人,脾氣都不壞,因為她們的壞情緒,都會被渲染的和甜食一樣,甜甜滴,暈暈滴,快樂就是烘焙的滋味。
記得有一年,參加過一個朋友的聚會,聚會上那位朋友信心滿滿滴,端出她親手製作的一份布朗尼請我們品嘗,驚呆狀(以下省略一萬八千字嫉妒羨慕恨)~~~~於是乎,才知道了這個故事:
曾經有一個黑人老嬤嬤,她可愛的小孫女晚上就滿5歲了,她想給小孫女親手製作一份生日禮物,可是在廚房烘培著鬆軟可口的巧克力蛋糕時,她上了年紀的記性使她忘了將奶油先打發,而意外做出了失敗的作品。她看著這塊失敗的作品很傷心,因為她已經沒有多餘的材料和時間再重新製作一塊新的生日蛋糕了。就在這個時候,她可愛的小孫女走進廚房,好奇的看著這塊蛋糕,問老嬤嬤可以吃嗎,老嬤嬤無奈的笑了笑,拿起一塊嘗了一口,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居然十分美味。當然,晚上她可愛的小孫女便有了一個別人都未曾吃過的美味,布朗尼蛋糕這個「可愛的錯誤」就這麼成為美國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蛋糕了。
也有人說,布朗尼的味道很有哲理的。綿密、巧克力的醇香、果仁的魅力、甜蜜中略帶著可可的苦味,也許用這些來形容人生經歷恰到好處吧。
表示年齡太小,沒有體驗過。
於是乎,就開始說說怎麼做這個蛋糕了~~~
材料:
無鹽奶油 110g
可可粉 55g
細砂糖 160g
雞蛋 2個
香草粉 1小匙[可不加]
中筋麵粉 55g
鹽 1/4小匙
碎核桃 55g
※做法:
1. 烤箱預熱至180攝氏度。將8X8寸的烤盤抹油並上撒粉備用。
2. 將奶油或瑪琪琳置於中型湯鍋中加熱融化(用一公升大小的容器)
3.離火後加入可可粉,攪拌均勻。加入白糖,再次攪拌均勻。雞蛋依次加入打勻,然後加入香草精、麵粉和食鹽。(此時切勿過度攪拌!)拌入堅果後,平鋪在烤盤裡.
4.送入烤箱烘焙25~30分鐘之後,在布朗尼表面變得硬脆時,可降至170℃繼續烘烤,烤至牙籤插入蛋糕中間測試時,不會沾黏即可取出。
法國篇
剛才帶著布朗尼的馥鬱,我們一起到一個浪漫的美食國度去看下哈,法國人製作美食追求的是精緻,不單單是外表,還有入口後的每一絲感覺,作為一個標準吃貨的偶,依稀記得一款甜點一口咬下,薄如蛋殼般的酥軟口感,內層是軟綿的糖心,美好滋味在口中化開,緩慢溫柔的釋放,層次極其豐富,讓人迷醉。驚喜滿滿,可惜偶不是文學家,寫不出那個滋味來,反正吧,必須要回過神來,再咬一口,才有思緒可以思考,這綿綿而來的驚豔口感到底是什麼?於是乎,一起來看下哈~~~
馬卡龍(Macarons,又稱作瑪卡龍、杏仁小圓餅、少女的酥胸),是一種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所做的法國甜點,通常在兩塊餅乾之間夾有水果醬或奶油等內餡。它的由來可追溯至19世紀的蛋白杏仁餅;這種甜食出爐後,以一個圓形平底的殼作基礎,上面塗上調合蛋白,最後加上一個半球狀的上殼,形成一個圓形小巧甜點,呈現出豐富的口感,是法國西邊維埃納省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這種點心也在法國東北地區偶爾可見。
話說少女的酥胸一登場就華麗非凡,像珠寶般七彩繽紛,像瓷器般華麗細緻,吃起來要外酥內軟,咬起來的口感就像巴黎男人所說的「少女的酥胸」,許多點心店都可以見到排隊買這個性感小圓餅,這也見證了法國人對與生活質感的追求。
做馬卡龍的過程,每分每秒都要小心翼翼,溫度、
溼度、 法式蛋白霜的粘稠度甚至一滴清水,都會讓從烤箱裡跳出的馬卡龍不夠完美,一枚漂亮的馬卡龍,表面光滑、無坑疤,在燈光照射下,還會泛著光澤,餅身的下緣還會因為烘烤出現一圈漂亮的蕾絲裙。這,才,是,完美的馬卡龍。
馬卡龍的口感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帶來的巨大落差。
經典馬卡龍的做法
杏仁餅乾:杏仁粉62.5克、糖粉112.5克、雞蛋白75克、細砂糖27.5克
杏仁奶油餡心:杏仁粉15克、糖粉15克、朗姆酒適量、無鹽黃油15克
1.杏仁粉和糖粉混合過篩備用
2.蛋白用電動打蛋器告訴打發幾圈粗魚眼泡狀,加入大約1/3細砂糖,中速打發
3.打至泡沫細膩時,加入剩下的細砂糖的1/2,繼續中速打發
4.打至泡沫細膩、出現紋路時,加入最後的細砂糖,繼續中速打發
5.檢查打發狀態:用刮刀或打蛋頭輕輕撈起泡沫,出現一個細尖角,尖角頭略彎曲;整個蛋白霜的狀態是細膩、光滑、有光澤——這是九分發的狀態
6.分三次將杏仁粉和糖粉加入蛋白霜中,每次都要切拌均勻,在加下一次
7.混合均勻後繼續攪拌麵糊:從周邊往中間拌勻或從中間往周邊拌勻,切勿畫圈攪拌
8.拌至麵糊光滑細膩,用刮刀撈起後入綢緞般緩慢滴落,麵糊即成
9.用直徑約0.5釐米的圓口裱花嘴將麵糊擠在不粘烤盤上,擠的時候裱花嘴與烤盤角度垂直,擠出的大小參照1元硬幣(偶的稍微大了一點兒,也沒關係,儘量大小均勻即可)
10.擠好後的餅乾胚放在通風吃晾乾,晾乾至餅乾胚表面出現一層硬模,手指輕按一下,不會粘手即可
11.烤箱預熱190度,放入烤盤,烤大約5分鐘,見餅乾胚出現「裙邊」,轉170度,再烤15分鐘即可。視自家烤箱的情況調整烤箱溫度和時間,只要烤到餅乾胚底部不粘就可以了
12.晾餅乾胚的時候準備餡心:糖粉和杏仁粉混合放進料理機的研磨器,研磨片刻後加入幾滴朗姆酒,繼續高速研磨,杏仁粉出油成糊狀
13.加入軟化到室溫的黃油,用力攪拌均勻即可
14.烤好後的餅乾胚冷卻至室溫後,用刮刀可以輕鬆從烤盤上取下
15.選擇大小基本一樣的兩片餅乾,在其中一片餅乾中心塗抹適量奶油杏仁餡
16.加上另一片餅乾,即可。
英國篇
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貴族們流行一天只吃兩餐。一餐是自然醒後隨意的Brunch,一餐是著裝正式、禮節繁複的晚餐。偶表示很羨慕滴說。
而關於下午茶的故事要從19世紀初一位名叫安娜 貝德芙的英國公爵夫人說起。
貝德芙夫人常在下午3點時感到意興闌珊、百無聊賴,想著此時距晚餐尚早,卻又覺肚子有點餓,就讓僕人準備幾片麵包、奶油以及紅茶,作為果腹。貝德芙夫人很享受用茶點的過程,經常邀親友共飲下午茶,同時也可以閒話家常,共享輕鬆愜意的午後時光,這就是所謂的」維多利亞下午茶「的由來。維多利亞下午茶一直流傳至今,不僅因為它代表著美好的午後時光,更多的是因為它精緻優雅的生活美學,讓喜歡享受生活的人們趨之若鶩。
的音樂,吃著美妙的點心,銀質小勺攪拌茶漏過濾後的現泡伯爵紅茶,拿起骨瓷茶杯,讓正負溫差5℃之內的茶湯在舌根片刻停留,感受茶葉發酵後的醇厚嬌媚。
下午茶或許不僅僅是一場朋友間的暢談或是美味點心的激蕩,它更是一種讓生活節奏悄然變化的慢活情調。所以選擇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邀上閨蜜好友,來上一份點心紅茶,放鬆心情,讓全身每一絲感覺都開滿繽紛自在的下午茶之花。
Trifle這個東西在網上查了很久都不知道中國名字應該叫什麼。或許是因為中國就不太有這個東西?那真的是中國吃貨的一大損失呀!
在英國,站在超市的甜食櫃前,往往最先就被Trifle吸引了。因為它又有果凍又有奶油又有水果,一層一層排好,看著太誘人了。
Trifle的歷史十分悠久。它的食譜最早出現在1596年,在一本名叫《The good huswife’s Jewell》的書中。那時Trifle的做法是厚厚的奶油加上糖、生薑、玫瑰香料。60年後,Trifle裡又被加入了雞蛋、Custard(奶油凍)、被酒精浸泡過的麵包。到了1747年,果凍(jelly)又被加入了這份食譜,這就和今天的Trifle相差無幾啦!現在的Trifle還是有許多口味的。比如有的Trifle裡面會加入酒(一般是雪莉酒、馬德拉酒),不含酒的Trifle就會加入薑汁汽水這樣的液體。味道繽紛多彩,讓你一次體驗多種感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回味無窮。
因為Trifle長得好看,所以它基本上永遠是裝在透明的容器裡的。找個充滿陽光的下午,和好閨蜜一起吃trifle聊是很不錯的選擇呢!
材料:
無油蛋糕體「8寸方形烤盤」
- 蛋黃 2隻
- 糖 10g
- 蛋白 2隻
- 糖 20g
- 麵粉 40g
- 牛奶 30ml
其它
- 卡士達餡
- 草莓 適量
- 草莓果汁 (可覆蓋草莓粒)
- 魚膠粉 (平均500ml的液體需要10g魚膠粉)
- 鮮奶油 200ml
- 糖 25g
- 鹽 一小撮
步驟:
先做果凍
1. 準備好適合的容器,玻璃杯,玻璃碗,透明的容器最好。蛋糕的組合從下而上是:草莓果凍+蛋糕片+卡士達+鮮奶油。至於比例,實際上是看自己的心情。傳統來說,果凍大約佔1/3的高度,鋪滿底層就好。我喜歡吃果凍所以用的比較多。
2.魚膠粉10g,加三大勺水(45ml),隔水加熱至融化。魚膠片的話則是大約5片,涼水泡軟,隔水加熱至融化,倒入500ml的果汁裡,攪拌均勻。
3.容器底部鋪滿草莓至希望的高度,倒入果汁覆蓋,入冰箱冷藏2個小時,大約定型即可。
再做蛋糕體。
1. 烤箱預熱180C,烤盤上刷一層薄油,鋪上油紙。
2. 2個蛋黃+10g糖手抽攪打均勻
3. 2個蛋白+20g糖低速打發至硬性發泡
3. 混合蛋黃和蛋白。先取一部分蛋白與蛋黃混合,再混合所有蛋白。
4. 篩入40g麵粉,不要劃圈,輕柔快速的攪拌均勻。
5. 加入30ml牛奶,快速拌勻,倒入烤盤,抹平。180C大約10分鐘,表面約有上色就可以取出,我稍微烤過了一點。
6. 烤好取出後,立刻脫模,稍微等不那麼燙手的時候揭去油紙。蛋糕片表面抹上薄薄的果醬,捲起來,用那張油紙包好,放進冰箱1個小時定型。
7. 取出蛋糕卷切片。
打發鮮奶油
1. 200ml鮮奶油+25g糖+鹽打發至體積變大2.5倍左右,出現清晰紋路,可以裱花的狀態。
蛋糕片鋪在果凍上,倒上卡士達餡,要覆蓋滿,用裱花帶擠上鮮奶油,OK了。
義大利篇
喜歡仰望樹蔭裡散落下的陽光,眯著眼單曲循環著,心裡想念一個人,或是被一個人用電話提醒著被愛的甜蜜,深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寫作,寫不出張愛玲的味道哈~~~
Panna Cott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cookedcream。吉利丁凝固奶油,通常加入新鮮的水果或各種其它風味,來自義大利北部。
這款Panna Cotta是番紅花、小豆蔻和肉桂風味的。很漂亮,也很好吃。加入了番紅花的奶油,味道會更濃鬱,通常會用一點芳香料來平衡,比如小豆蔻、月桂、檸檬,這在地中海料理中經常看到。
小豆蔻是一種比較昂貴的香料,阿拉伯人常用來煮咖啡,印度人用來煮奶茶和咖喱,瑞典人用來做麵包和蛋糕
注意一下,小豆蔻和肉豆蔻nutmeg(法語muscade)是兩種東西。法國人經常用肉豆蔻搭配薯泥,而小豆蔻有一點辛辣,比肉豆蔻更為芬芳,通常是綠色的。
材料(6個6盎司/170g):
3 杯奶油
1/3 杯糖
少許鹽
5個小豆蔻
1/8 tsp番紅花
1杯牛奶
1 tsp吉利丁
1根肉桂
少許開心果,壓碎(可選)
做法:
1.將奶油、糖、鹽混合,加熱,攪拌溶解。離火,加入小豆蔻和番紅花。加蓋,靜置25分鐘。
2.將吉利丁拌入牛奶,靜置5-10分鐘。
3.混合牛奶和奶油,攪拌加熱,吉利丁溶解。
4.過濾後,用冰水浴冷。分入6個容器,待冷卻。
5.覆蓋冷藏至少4小時,最好過夜。
6.食用前用刨子擦一點肉桂粉,撒少許番紅花和開心果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