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龍-飛行在天地間的爬行動物

2021-02-08 動物世界


翼龍目 Pterosauria

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蜥蜴」,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演化支。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億1,600萬年前到6,600萬年前。在一些大眾媒體、大眾讀物中,翼龍類常被當成飛行的恐龍,但這是錯誤的。恐龍指的是特定陸地爬行動物,能採取直立步態,包括蜥臀目與鳥臀目,並不包括翼龍。



翼龍類是第一群能採用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它們的雙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翼膜,翼膜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較早物種的頜部布滿長牙齒,具有長尾巴,較晚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某些晚期物種缺乏牙齒。



目前已在某些標本的身體、部分雙翼發現絲狀結構痕跡,顯示翼龍類可能已演化出毛髮。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動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圖為:森林翼龍

Nemicolopterus

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熱河群九佛堂組,生存年代為1億2000萬年前。森林翼龍的翼展為25釐米,是最小型的翼龍之一。


圖為:風神翼龍

Quetzalcoatlus

風神翼龍的翼展上限仍處於爭論中,也引發動物飛行的結構上限爭論。在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展示中的最大化石,可能顯示它們翼展長12米長,近年另有翼展為10到11米的估計值。同屬神龍翼龍科的哈特茲哥翼龍,翼展可能也達12米以上。


古老翼手龍模式標本的素描,由理察·萊德克在1888年繪製


翼龍類的生理結構,因為飛行演化的需求,而與它們祖先的生理結構有大幅差異。翼龍類的骨頭中空,內有空氣,類似現代鳥類的骨頭。它們擁有隆脊狀胸骨,可讓飛行相關肌肉附著在上,還有加大的腦部,顯示出與飛行有關的特化特徵。

在某些較晚的翼龍類裡,肩膀部位的脊椎癒合成一節聯合背椎(Notarium,一種在鳥類與某些翼龍類肩膀出現的複合脊骨),可在飛行時使身體堅挺,並提供肩胛骨穩定的支撐。


翼龍的翼是什麼樣呢?


翼龍類的翼膜由皮膚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由不同形式的緊密纖維補強。翼膜連接至極長的第四手指與身體側面(或是後肢)之間。

過去的觀點認為,翼龍類的翼膜構造簡單,僅由皮膚構成。但現在的觀點認為,翼龍類的翼膜構造相當複雜,具有高度氣動性,適合主動飛行。翼膜是由一種排列緊密的強韌纖維所構成,名為「Actinofibrils」。這種翼龍類專有的獨特纖維,以十字方式互相交錯、重疊。

標本中保存了翼膜結構


目前無法得知這種獨特纖維是由角質、肌肉、或者是具彈性物質所構成,因此也無法得知其實際功能。研究人員推測,這種纖維可能有使翼膜堅韌、或補強的作用。翼膜由皮膚、極薄的肌肉構成,由不同形式的緊密纖維補強,並具有複雜的血管系統。


某些大型標本的翼部骨頭內有中空空間,證實某些翼龍類具有類似鳥類的呼吸系統。此外,根據一個標本的軟組織,顯示其呼吸系統延伸到翼膜內部。


翼龍類、蝙蝠、鳥類的翅膀結構圖


翼龍類的翼膜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前膜(Propatagium),連接手腕部到肩膀,位於翼膜最前端,是飛行時首先遭遇到空氣的部分。某些化石證據顯示,前三根手指之間也連接著前膜。

翼膜的主要部分是臂膜(Brachiopatagium),從極長第四指延伸至身體兩側(或後肢)。但臂膜連接至身體兩側的哪個位置、是否連接至後肢,仍有爭議。

某些翼龍類的後肢之間連接著膜,可能延伸至尾巴,稱為尾膜(Uropatagium)。根據索德斯龍的化石,其尾膜僅連接後肢,並沒有連結至尾巴。研究人員多認為,喙嘴翼龍類具有寬廣的尾膜,而翼手龍類的尾膜僅連接者後肢之間,無齒翼龍是個例外,其尾膜連接著後肢、尾巴。



從手腕延伸出的翅骨(Pteroid),是一種翼龍類專有的骨頭,協助支撐手腕部到肩膀的前膜。化石證據顯示,前三根手指之間可能也連接著翼膜。因此,前膜的面積可能更大。

古生物學界對翅骨角度、位置的看法相當不同。大衛·安文等人認為,翅骨的角度往前,擴大前膜的面積。但這論點是非常有爭議的。在2007年,克裡斯·班尼特認為翅骨的角度朝向身體,而非朝前,如同傳統的看法。根據組織學、個體生長學、形態學等層面的證據,皆顯示翅骨本身是個骨頭,而非骨化的軟骨。古生物學界對於翅骨的起源還沒有定論,目前有:從腕骨延伸出、第一掌骨延伸而出、或是新演化的骨頭等說法。

翼龍類的翼部結構(a短尾,b長尾)

上臂(黃)前臂(藍)掌骨(綠)指骨(紅)


古生物學家們對於臂膜是否也連接到後肢,連接至後肢的哪個部位,目前還沒有定論。喙嘴翼龍類的索德斯龍、蛙嘴龍科的熱河翼龍、還有桑塔納巖層發現的某種翼手龍類化石,證實至少某些物種的翼膜有連接至後肢。不同種類的翼龍類可能也有不同的翼膜連接方式。研究顯示翼龍類的四肢比例有相當大的不同,可能反映了不同的翼展方式。

索德斯龍屬(Sordes)又名粗頜翼龍、毛鬼翼龍或索德斯翼龍,是種小型、原始翼龍類,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哈薩克。索德斯龍翼展長約63釐米,它有修長、非圓形的頭部,頜部長而尖狀。頭顱骨長度約8公分。它的牙齒長而傾斜、牙齒間距離寬。


熱河翼龍屬(Jeholopterus),發現於中國東北部的道虎溝化石層(地層年代不確定,可能是侏羅紀中晚期或白堊紀早期),化石有毛與皮膚壓痕。


許多翼龍類有蹼狀腳掌,可能不是全部都有,蹼狀腳掌可能具有氣動上的作用,但也有研究認為蹼狀腳掌是種遊泳的證據。某些現代滑翔動物也具有蹼狀腳掌,例如鼯猴。


翼龍的顱骨、牙齒、頭冠

圖為:無齒翼龍


一顆翼龍類的牙齒


大部分翼龍類具有修長的口鼻部。許多翼龍類的嘴部布滿針狀牙齒,而某些衍化物種則沒有牙齒,具有類似現代鳥類的狹長喙狀嘴,例如無齒翼龍科、神龍翼龍科。某些標本的喙狀嘴則保存了角質組織。


圖為:長頭無齒翼龍的骨架


大部分主龍類的眼部前方有數個洞孔,而翼龍類的鼻孔與眶前孔連接,形成一個鼻眶前孔(Nasoantorbital fenestra)的大型洞孔。鼻眶前孔可能具有減輕重量功能,有助於飛行。

3種古神翼龍科物種的頭冠


許多翼龍類的頭頂具有頭冠。第一個被發現頭冠的翼龍類是無齒翼龍,其尖形頭冠朝向頭後方。某些物種的頭冠形狀特殊、巨大,由骨質分叉支撐者角質組織所構成,例如古神翼龍科與夜翼龍。

圖為:夜翼龍

因它們異常長的大型頭頂冠飾而著名


自從1990年代以來的新發現化石與詳細研究,發現翼龍類普遍具有頭冠,這與過去的觀點不同。翼龍類的頭冠主要由角質組織構成,甚至是全部,因此很少在化石化過程中保存下來。科學家藉由紫外線攝像技術,檢驗出翼手喙龍與翼手龍屬的化石也具有頭冠,而過去沒有被發現。根據過去的理論,只有衍化的翼手龍類具有頭冠,而近年發現的翼手喙龍、奧地利翼龍也具有頭冠,證實部分喙嘴翼龍類也具有頭冠。


翼龍有羽毛嗎?


翼龍類並沒有發現羽毛證據,但至少部分翼龍類覆蓋者類似毛的絲狀結構,類似哺乳類的毛髮,但非同源演化的結果。翼龍類的毛不同於哺乳類的毛髮,而是獨特的結構,兩者為趨同演化的後果。雖然在有些研究裡,翼膜上的纖維被誤認為毛,而有些化石的頭部與身體上的確有絲狀結構物痕跡,例如索德斯龍、熱河翼龍。翼龍類的毛不類似現今蝙蝠的毛髮,這是另一個趨同演化的例子。翼龍類演化出毛,是基於飛行的需求,也顯示翼龍類是溫血動物。


熱河翼龍模式標本包含了保存良好的碳化皮膚纖維,以及爭議性的毛或原始羽毛。纖維圍繞在標本周圍。


在2009年的熱河翼龍研究,古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克爾納將翼龍類的毛建立一個專有名詞,「Pycnofibre」,意為密集的絲狀物。


翼龍是如何飛行呢?


關於翼龍類的飛行模式、雙翼運動方式、以及起飛方法,古生物學界還沒有定論。


在2008年,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佐藤克文認為翼龍類無法飛行。佐藤克文在印度洋南部的克羅澤群島進行特殊研究,目的在測試大型海鳥的飛行能力。他將三號電池大小的加速度計貼在五個不同種類、二十八隻鳥的羽翼上,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飛鳥信天翁。根據佐藤克文的計算,重量超過四十公斤的鳥在無風狀態下,翅膀拍動速度無法達到足以飛翔的速度。信天翁的重量為二十二公斤,還是能夠飛行。依據這個基準,大型翼龍無法翱翔高空。


翼龍適合飛行的身體結構


不過,研究報告指出,比較這兩種飛行動物時,還必須考慮它們在解剖結構、生理學與環境上的差異。在書籍《Posture, Locomotion, and Paleoecology of Pterosaurs》裡,則認為白堊紀晚期的大氣層的氧氣含量高,翼龍類可以在這種環境中飛行。但是,上述兩者都推測翼龍類以類似鳥類的方式飛行,而且無法將某些巨大翼龍類的體型列入計算(例如神龍翼龍科、古神翼龍科)。

德恩·奈許(Darren Naish)則認為中生代與現代的大氣層組成不同,並非大型翼龍類能夠飛行的原因。

剛彈射起飛姿勢的無齒翼龍


樸茨茅斯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馬克·維頓、麥克·哈比卜提出翼龍類的起飛方式假設,當翼龍類起飛時,會將身體呈預備狀態,再用四肢力量同時推動身體向前,進而展開雙翼飛行,類似彈射器的彈射方式。當翼龍類在天空飛行時,時速可達每小時120公裡,一次可飛行數公裡。


翼龍的氣囊與呼吸系統


當翼龍類呼吸時,身體骨骼、氣囊系統的移動


在2009年,一份研究顯示翼龍類的骨骼具有充滿空氣的空間,應該內有氣囊,類似現代鳥類的呼吸系統,可使翼龍類的呼吸更有效率、並減輕它們的體重,可協助翼龍類的飛行。


翼龍是如何控制飛行


圖為:明氏喙嘴翼龍


因為翼龍類的頭顱骨非常易碎,研究它們的頭顱骨是非常困難的。但在2003年,俄亥俄大學的勞倫斯·威特默(Lawrence Witmer)等人使用X光電腦斷層掃描,掃描明氏喙嘴翼龍(Rhamphorhynchus muensteri)、桑塔納古魔翼龍(Anhanguera santanae)的腦部,建立起兩個物種的腦部3D影像,並發現這兩個物種的小腦有巨大的絨球(Flocculus)。絨球是用來整合來自關節、肌肉、皮膚、與平衡器官的訊息。


小腦主要解剖分區的示意圖

「絨球」黃色標記在右上角


翼龍類的絨球佔了它們腦部體積的7.5%,比其他脊椎動物還大。鳥類的絨球也比其他動物大,但只佔腦部的1%-2%。

絨球傳送神經訊號,讓眼部肌肉產生小而自動的運動,這讓動物的視網膜產生穩定的影像。翼龍類有大型絨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們巨大的翼,巨大的翼意味著有大量的感應訊息要處理。


翼龍陸地運動的方式


古魔翼龍的骨架


翼龍類的臀窩是稍微朝向側上方,股骨頭適度的往內側彎,顯示翼龍類是半直立步態。當它們飛行時,大腿可能抬高到與身體平行,類似現代的滑翔蜥蜴。

過去的古生物學家,對於翼龍類在地上移動時是採四足方式或二足方式有重大爭論。在1980年代,古動物學家凱文·帕迪恩(Kevin Padian)指出小型翼龍類有較長的後肢,例如雙型齒翼龍,它們除了飛行以外,在地面行走與奔跑時可能採二足方式,如同現代的走鵑。


雙型齒翼龍的二足方式行走


奔跑的走鵑


現在已發現大量的翼龍類足跡化石,呈現出明顯的後肢四趾、前肢三趾的足跡,可證實翼龍類在地上移動是採取四足方式移動。較大型翼龍類有較小的後肢與大型的身體前半段,一般認為它們在地面上移動時使用四肢。根據目前所發現的翼龍類足跡化石,可以發現它們正在涉水或找食物,還沒有發現可證明它們在飛行或滑翔的足跡化石。


諾氏風神翼龍是採四足方式行走


大部分的脊椎動物是趾行動物,行走時以腳趾接觸地面,腳踝不接觸地面;從足跡化石顯示,翼龍類行走時以腳掌接觸地面,類似人類與熊,都屬於蹠行動物。神龍翼龍科的足跡化石顯示,至少有部分翼龍類行走時採取後肢直立步態,而非往後肢兩側延展的步態。


鳥掌翼龍的想像圖


傳統的觀念認為,翼龍類在地面行動時相當笨拙、不方便。但近年研究發現,至少部分翼龍類(尤其是翼手龍亞目)能夠順利的行走、奔跑。

與其他翼龍類相比,神龍翼龍科與鳥掌翼龍科的前肢相當長,神龍翼龍科的手臂骨頭與掌骨特別地修長,它們的前肢比例,接近善於奔跑的有蹄類哺乳動物。它們的後肢不適合高速奔跑,但步伐比其他翼龍類更大。神龍翼龍科可能無法奔跑,但它們可以快速、有效率地行走。


藉由比較翼龍類與現代鳥類的手掌、腳掌與身體的比例,科學家可以推測翼龍類在地表的生活方式。

與神龍翼龍科的體型與後肢相比,它們的腳掌相當小,腳掌長度是脛骨的25%到30%。這顯示神龍翼龍科較適合在乾燥、硬的地面上行走。

梳頜翼龍的骨骼重建圖


南翼龍的復原繪畫


無齒翼龍的腳掌較長,長度是脛骨的47%。濾食性的翼龍類(例如梳頜翼龍超科)具有非常大的腳掌,舉例而言,翼手龍屬的腳掌長度是脛骨的69%,而南翼龍的腳掌長度是脛骨的84%,大的腳掌/脛骨比例代表它們適合在軟而泥濘的地面行走,類似現代鳥類。


今天先寫到這裡,主要描述的是翼龍是生理結構和部分古生物學的內容,咱們下一期再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com@163.com


相關焦點

  • 翼龍起源謎團揭曉,誰是它的祖先?
    翼龍是侏羅紀統治天空的爬行動物翼龍是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飛行動物,它們是統治天空的爬行動物。據悉,首個翼龍化石是1784年發現的,此後陸續發現大量翼龍化石,科學家推斷它們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最終在6000萬年前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期間消失。
  • 粘土教程丨恐龍系列:長頸龍、劍龍、翼龍
    長頸龍是種生存於中三疊紀的爬行動物,身長約6米。主要的特點是極長的頸部,頸部長3米,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劍龍為一種巨大的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早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
  • 「阿凡達」翼龍重現人間
    它們飛行速度驚人、外表兇惡,在納威人和外來者的戰鬥中上天遁地、無所不能。「魅影」和「伊卡蘭」本是導演卡梅隆與劇組根據翼龍化石虛構出來的,可就在2014年,古生物學家居然找到了「伊卡蘭」的原型。讓我們來看看科學家怎麼說吧。本文節選自《科學世界》2014年第11期《發現「阿凡達」翼龍》,由編輯戚妍配圖整理。
  • 如果翼龍沒有滅絕,人類能不能馴化翼龍作為飛行坐騎呢?
    如果翼龍沒有滅絕,人類能不能馴化翼龍作為飛行坐騎呢?
  • 國際最新研究:翼龍演化最近近親或為小型動物兔蜥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指出,翼龍作為第一種演化出動力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其在演化上的最近近親可能是一種名為兔蜥(lagerpetid)的類似恐龍的小型動物。
  • 一百多年前,美國人抓住了一隻翼龍,並拍下照片,照片經鑑定無PS
    當今世界現存的最大的而且會飛的鳥是漂泊信天翁,它們生活在南冰洋附近,平均翼展達3.1米,平均體重20千克,可以不揮動翅膀在空中翱翔數小時,飛行能力一流。在地質史上,最大的鳥類是桑氏偽齒鳥,它們的翼展在6.1米到7.3米之間,體重最高可達40千克,堪稱地球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大飛鳥。然而,在翼龍面前,以上兩種鳥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 手工摺紙:立體翼龍怎麼折?詳細教程來了
    翼龍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今天跟玩事大集小編學習立體翼龍摺紙步驟吧。關注我,學習更多簡易又好看的摺紙教程。13.沒有凸起的一端翼龍腳的折法如圖。14.沒有凸起的一端為頭部,沿著底部往上折。15.兩邊沿著邊角往下折,並且沿著底端塞進去。16.頂端往下折,然後再往上折,頭部就完成啦。
  • 中生代,三疊紀,爬行動物的王朝
    環繞著泛大陸的是面積更為廣闊的泛大洋,如果算上被泛大陸環繞著的古特提斯洋,當時世界上所有的海洋都是泛大洋的一部分,再販大羊嶼梵大陸之間有一些島嶼,後來他們成了土耳其,伊朗和中國西藏,今天出現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魚龍和菊石化石就是從三疊紀留下來的爬行動物的進化戰爭——合弓綱PK 蜥形綱
  • 死神「MQ-9」&「翼龍-10」,誰是真正的空中霸主!
    而中國的翼龍-10遠程察打一體化無人機正好是美制MQ-9死神無人機的天敵,可以完全壓制死神MQ-9。 MQ-9死神無人機的最大速度為460千米/小時,落後翼龍-10無人機整整190千米/小時,這意味著兩者在相同戰略支援環境下,翼龍-10趕到戰場的速度要比死神無人機快上不少,這是最大的優勢。
  • 帥氣翼龍!軍用無人機褪下戰袍,變身降雨龍王,甘霖灑滿祁連山脈
    「翼龍」無人機執行人工降雨有三大優勢!一是成本低廉。過去我國主要依靠有人機人工增雨、高炮人工增雨和火箭人工增雨等方式進行增雨作業。其中高炮和火箭人工增雨雖然價格低廉,但是受限於射程、射界等因素,增雨作業的範圍比較小,機動靈活性方面更不如航空增雨。而航空增雨就涉及到租用有人機進行增雨飛行。
  • 「火星衝日」、國產翼龍-2無人機、酶、無膜棉品種選育、新冠病毒...
    「火星衝日」、國產翼龍-2無人機、酶、無膜棉品種選育、新冠病毒、滄龍新物種 2020-10-1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第一款降雨無人機首飛,成飛設計師:公布翼龍2絕密數據!
    設計師還公布了翼龍-2還有很多有趣的數據,比如首飛時間是2017年,目前製造出了50架,總的飛行時間達到3萬小時,按照200公裡每小時的平均速度計算,一共飛行了600萬公裡!除此之外,設計師還特別提到機頭下方整流罩內的小型合成孔徑雷達,這款雷達可以發現70公裡之外的雲團,性能算是比較強悍,用於增雨非常給力。
  • 極簡科學課|翼龍-10無人機如何在颱風探測試驗中大顯神威
    李子碩 攝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小寧報導8月2日14時58分,搭載著高空氣象探測設備的翼龍-10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起飛,開始執行颱風「森拉克」外圍氣象探測任務。「翼龍-10作為航空工業自主研發的一款高空、高速、長航時無人機,具有自主化程度高、自主飛行能力強的特點。」
  • 第50架翼龍2交付!中航無人機接連拿下大單,最新買家已露面
    就在過去的這幾個月時間裡,翼龍2在國內外也是捷報頻傳,包括不久之前曝光的奈及利亞空軍的訂單和最新的巴基斯坦軍方50架訂單,另外,還有國內氣象部門在甘肅做的無人機幹預天氣的實驗等。再加上之前出口阿聯的翼龍2和埃及的翼龍1,2等,可以說整個翼龍系列在這一兩年的戰場表現、市場表現和曝光度方面都是非常搶眼的。
  • 克什米爾高級印表機:翼龍2無人機交付巴鐵,印度裝甲部隊成靶子
    而在前不久,據媒體報導,又有4架翼龍-2無人機交付巴基斯坦空軍,使得其新型無人機裝備數量超過了10架,考慮到現階段翼龍-2無人機已經獲得了300架左右的訂單,相信最終巴基斯坦空軍會裝備超過40架翼龍-2型無人機,而以現在成飛的產能,完全有能力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部交付使用。
  • 國產人工影響天氣大型無人機首飛成功,翼龍2呼風喚雨,又創第一
    說起無人機大家都很熟悉,最近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大型無人機翼龍2再創佳績,變身影響天氣的神器,傳來了好消息——國內首架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首飛成功。經過改造的「翼龍2」換名「甘霖-I」變身成功,這架四川造的無人機為甘肅的祁連山降下「甘霖「。據測算,如果飛行50次,就可以帶來6-8億方降水,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的庫容。那麼大型無人機投入民用,是不是有點浪費?
  • 翼龍2無人機再拿下一國?巴鐵一出手就是50架,對地飛彈威力強悍
    一次性購買了50架翼龍2無人機,這型無人機可以一次性配備12枚空地飛彈,在綜合性能上可以直接碾壓印度的MQ1「捕食者」無人機。「翼龍」2察打一體無人機是我國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前面幾款「翼龍」系列察打一體無人機的基礎之上研製完成的一款新型無人機。該系統由「翼龍」2無人機,地面站,任務載荷以及地面保障系統幾部分組成,適用於軍事,警務偵查和民用大氣監測等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