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可謂是中國電影的一個巔峰之年,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張藝謀導演的《活著》,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於這一年共同上映。
而在這些優秀電影中,有一部電影可能不如以上所提作品出名,但它的口碑和評價絕對是名列前茅的,這就是黃建新導演的《背靠背臉對臉》。
電影改編自劉醒龍的小說《秋風醉了》,講述的是某市文化館副館長王雙立雖能力出眾,盡忠職守,但身處職位不是代館長就是副館長,始終無法轉正,他先後與兩位外派的新館長鬥智鬥勇,力圖通過排擠新館長讓自己最終坐上館長之位的故事。
這是一部典型的官場電影,裡面的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方式,都通過正面和反面的無數例子一一展現於觀眾眼前,因此完全可以稱它為講述中國官場的一個教科書級別的電影,它是真正拍給中國人看,似乎也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其中意味的作品。
文化館副館長王雙立頭腦極為靈活,而且深諳人情之道,無論是上面的領導亦或者是下面跟著他的下屬都對他讚不絕口。
然而文化局的冷局長和徐副局長總會在合適的時機從別處調人擔任館長,明明有才又能的王雙立卻始終無法真正坐上館長之位,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新調任的馬館長優點是為人老實,但缺點也是老實,面對領導下發的任務做不到真正的變通。
建立歌舞廳應付不了建築公司,發表抗洪照片試圖拍一下冷局長的馬屁,找的竟然是冷局長站在傘下一塵不染,而周圍的工人卻渾身泥濘的圖片,讓冷局長被上面的領導嫌棄,調節不好內部矛盾,文化館不斷出現著大大小小的問題……
馬館長的下場可想而知,沒過幾天就被下放,然而這一切其實都是身為副館長的王雙立在背後推波助瀾。
本以為略施手段就讓馬館長下臺的他這次終於能成為館長,但現實還是和他開了玩笑。
徐副局長推舉了冷局長的親信小閻當上了館長,甚至哪怕小閻因為重大工作錯誤被免職後,沒過幾天卻又復職。
這時的王副館長真的心灰意冷,他開始認識到為之付出一輩子心血的工作似乎也就這樣了,因此決定將工作至上的熱情放之家庭之中,每天讀讀寫寫,不再為館長事情操心。
然而故事再一次急轉而下,小閻還是太年輕,處理不好和群眾之間的矛盾,並且本已結婚的他甚至和下屬私奔離開。
王雙立被召回,似乎這次館長真正的該屬於了他,命運也是如此的好笑,在他最無欲無求的時候,給予他曾經最渴望卻得不到的東西,電影也在這一幕中畫上了句點。
《背靠背臉對臉》在豆瓣評分高達9.4,然而於IMDB評分只有7.4,兩極式的評分差別,完全說明了這是一部很「中國式」的電影,也許只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才能看懂背後的寓意。
說起官場類型的影片,在國外也有非常熱門的美劇《紙牌屋》,然而國外的官場政治和國內的官場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感覺,國外官場講究制度,而在國內更多的則是對人情的把握。
兩種不同的方式無法簡單地判斷誰高誰低,只是針對不同的文化環境哪一種方式更為適合而已。
電影的主角無疑是副館長王雙立,在他的視角中,手下的人可以分成是兩派,一派是親近自己的,一派是不親近自己的。
面對親近自己的人,他會儘可能地去幫助,因為在他眼裡這些都是在未來會幫助到自己的棋子,而面對不親近自己的,比如擁護新上任的馬館長的老羅,則使出各種手段打壓。
這是一條放置於大眾視線下的博弈,而在其背後,其實還有一條更為重要的暗線。
這條暗線就是文化局徐副局長的上位之路,他的那句:「哪個辭職不想被扶正呢?」不單單是安慰沒當選館長的王雙立,其實也代表了自己的心意。
將明線與暗線同時思考,就會明白為什麼明明王雙立工作能力那麼突出,卻仍然坐不到正位之上。
徐副局長身處副職,手底下的人做的越突出,他轉正的機會也就越小,相反,如果手下的文化館狀況百出,並能讓更上面的領導發現,那麼冷局長下臺的機會就越大。
馬館長為人老實,但沒有能力,根基不牢,將其空降成為館長,更可能也是徐副局長的決定。
他看準王雙立手段多,並且一心渴望當上館長,自然不甘心一個鄉下來的沒有什麼文化的馬館長騎在他的頭上,他也勢必會儘可能耍一些花招讓文化館抹黑。
而文化館的問題就是文化局的問題,文化局的問題自然由冷局長負責,於是看似王雙立將一張「抗洪時周圍人都渾身泥濘,只有冷局長在傘下一塵不染」的照片公布,試圖讓馬館長下臺,但其實背後還有冷局長被他的上級指責,讓他的形象一落千丈,這也是徐副局長的目的所在。
小閻的上任也是同樣的道理,小閻是冷局長的親信,徐副局長的提議也正中冷局長下懷。
但他太年輕,空有一腔熱血,做事不知深淺,不知人前人後的人情世故,他的上位同樣也是一個定時炸彈。
王雙立看似屢戰屢勝,手段頻出,但他仍然沒有明白這不是一場他和其他館長候選人的鬥爭,而是上層人物之間的博弈,他仍然只是棋子罷了。
所以一切都很明了,王副館長什麼時候能轉正,不在於他做了多少工作,創造出多少功績,拉下馬多少任正館長,而在於徐副局長什麼時候能駁倒冷局長上位。
導演刻意將王雙立刻畫得頭腦聰明,能力強,並且還有情有義,他在開頭的推舉之中,明目張胆地寫上自己的名字,其實也代表了他自認為自己的光明磊落,在結尾處,他對猴子的規勸也代表了他有著自己的底線。
眾多的優點其實也是為了讓觀眾更喜歡他,從而更容易代入電影之中,自然也更容易被蒙蔽雙眼進入棋局之中。
電影將中國幾千年來的官場模樣凝練在了兩個多小時的故事之中,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將手下的人當成棋子,而自己同樣也只是其他上位者眼中的一枚棋罷了,誰也沒比誰高貴,誰也沒必要將自己看的有多重要。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人情社會,如同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描繪中國社會時所提到的差序格局,即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絡,就像把一塊石頭扔進水中,以這個石頭為中心點,在四周形成一圈又一圈的波紋,波紋的遠近標示著社會關係的親疏,家庭、朋友、同事、同學都是我們的邊界所在。
而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耗費我們大量精力的,其實都是如何處理這些有關於「人情」的邊界問題。
一旦擁有了人情,事情就會變得尤為容易。
比如王雙立為了滿足父親的心願準備生二胎時,他就找醫生開個假證明,而醫生與他也是老相識,毫不猶豫的就開出了證明,並說直接去找計生辦的李主任就好使,於醫生口中,他和李主任同樣有著不小的「人情往來」、
這種對於人情的信奉似乎已經超過原則和道德本身,如果沒有監管,醫生的職業道德,政府人員的原則都不再是優先考慮的因素。
只要社會尊卑有序的價值觀和社會現實不變,在這個方面,現代化國際化的大上海與仍然處於小農經濟中的邊遠鄉村之間其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然而職場和生活之中所謂的「人情」其實並不是簡單的相識就能形成的,其背後必然逃不脫利益的主要推動。
李會計對馬館長處處使絆子,失去的是自己的房子;猴子暗中使壞拍下各種照片,致使自己臨時工的身份隨時可能被罷免;老宋積極抗爭表達對馬館長的不滿,丟掉了自己苦幹多年的職位……
看起來王副館長的每一個親信都心甘情願的衝在前頭,為其充當一把利刃砍殺擋在王雙立面前的「敵人」,哪怕這樣的行為可能會付出自己絕大部分的利益。
但其實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他們付出的不是人情補償,而是利益的交換。
王副館長將建設公司的錢給了李會計作為裝修補貼,猴子臨時工的職位只要王雙立在位就會被永遠保住,辭職的老宋官復原職也是他一句話的事……
所謂的人情並不是表面之上的感情,而是每個人的價值對比。
當你擁有別人需要的價值,而他人的價值也正是你所需時,你們之間的「人情關係」才可能開始被建立起來,單純的情感永遠支撐不住職場和官場上的利益往來,甚至連生活中的朋友二字有時都會在利益之下被摧毀。
因此當我們說起人脈時,似乎最該考慮的是自己是否擁有相應的價值,自己是否擁有能力拼搭住這份「人脈」。
黃建新導演曾表示這部電影因他「對中國的理解」而拍,他說:
「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宋代以後,中國世俗社會的價值觀就是實用主義……今天實用主義比那時更嚴重,為了個人的利益什麼都可以做。政治不單單跟官僚階層有關係,跟市民階層關係更大,而且有時更為深刻。」
每個人都有追求利益的本能,每個人的本性又傾向利己,二十六年前的話,放到如今仍舊適用。
而將這部電影剖析為一句話,那毫無疑問就是:無論是職場亦或者是生活,與其毫無限制地結交各種所謂的「朋友」,不如退而結網讓自己變得「有用」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