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可以說是中國電影最為巔峰的一年,在這一年張藝謀拍出《活著》,陳凱歌拍出《霸王別姬》,田壯壯拍出《藍風箏》,還有黃建新拍出《背靠背臉對臉》。
《背靠背臉對臉》改編自劉醒龍的小說《秋風醉了》。它是一部現實題材的喜劇電影,揭露的"窩裡鬥"的陋俗,同時,反映了官場上的「動作」。
這部電影目前流傳著兩個版本,一個是完整版的分鐘,還有一個是被剪輯過的版本125分鐘,刪掉了一些很重要的信息。
如果說大單位裡的瑣碎是「一地雞毛」,那麼文化館裡面的「驚悚」說的就是「背靠背,臉對臉」。
電影的主角王雙立,你能在這個人身上,看到中國人身上典型的幽默特質,處事圓滑,沒有什麼理想,隨遇而安,但對誰都總是留有餘力。以四兩撥千斤,退一步進三步的手段,處理世事無常,最後在很多場合立於不敗之地。
這種圓滑,和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脫離不開,在王雙立的身上,你看不到他,因為仕途的不順表現出來的焦慮和煩躁,他總是不動聲色樂呵呵的,泰山壓頭不變色,最後泰然處之。
但就是因為這種圓滑,這種誰都不得罪,中國的很多歷史遺留問題,或者新生的問題就是來自於此。那些敢於說實話,認真做事,不耍花槍的人,絕對算勇者。
在王雙立家裡,雖然有圍繞抱孫子的糾紛,但是在老王能不能當文化館館長這個核心利益問題上,那是一點都不含糊。為了這個,老爸甚至陷害小閻;老婆在家裡設計了一場送禮、拒禮的獨角戲;甚至陪著老婆去做了一場,打一巴掌揉三揉的秀。
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雖然女人當政治主角的不多,但是他們卻發揮著非同小可的作用,少了她們,男人自己有的時候可是玩不轉的,這些「政治後臺的女人們」,可真是一個極其有意思的研究問題。
可是當官,自古以來都需要一些運氣,因為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成功的人,始終都是少數,而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恰巧趕上了機遇。
古話說的好: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說的其實是一種大智慧,一種心態。
爭來爭去,最後文化館長,卻讓老馬當了。老馬之所以能當上館長,因為他看起來都夠老實,而官場上,聽話是第一要位。另外,冷局長任命他當館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想要解決自己千金的問題。
解決自己的千金的問題的表現,在電影中很真實地表現了熟人之間的交往和"方便",因為這是一個人情的社會。
當然,老馬也確實是簡單粗暴地,由老馬來把這個事情解決了。可惜啊,這個老馬聽話是聽話,但是能力是真的不行,簡直是爛泥扶不上牆。
以至於老馬給冷局長捅出一大堆婁子,甚至在攝影展上面,直接讓冷局長在上級面前丟了臉,可以說,冷局長對他是非常失望。
但是這件事,從側面說明了王雙立真的是聰明過了頭,竟然讓自己的頂頭上司出洋相。雖然這件事,遷怒的是老馬,但是背後會不會多心,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電影中王雙立還犯了一件讓領導犯忌諱的事情,那就是一直沉迷於搞小圈子,就像徐副局長點過的一句話
「誰不知道你王雙利把整個文化館的人耍得跟猴一樣」。
王雙立的身邊總是圍著一群「鐵哥們」,比如說李會計、猴子、老宋。
他們全部都支持王雙立的決定、維護王雙立的利益。
當然維護這種利益的「友誼」不是天然的,而是需要人情來維持。
比如說老王拿出開發商回扣的一部分,給李會計裝修房子、讓老宋回文化館繼續工作。
其實,這都是王雙立的策略。
而現實中,體制內的任命,像公辦高校的升遷,正級的一般都是外調來的,極少有副職直接在本單位上位的情況,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權力圈子的形成,防止滋生貪腐等問題。
最後,王雙立在40多天就完成了全市第一家舞廳的開業及裝修,老馬幾個月都沒有做成的事情,他一個多月就完成了。政績多明顯啊。
可他聰明反被聰明誤,就在開業當天,徐副局長說:
「小王啊,這40天就幹成了別人幾個月沒幹成的事兒,辛苦你了。這樣吧,為了減輕你的擔子,組織上再委任一位同志過來幫你分擔工作,不要有想法啊,好好幹。」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冷局長眼中,你王雙立借著公開招聘,耍小聰明。而後來的擠兌老馬,都讓冷局長丟了面,心裡能不記恨?
而老馬一走,報導上說全是你的功勞,老馬是鬥不過你,那就派個狠角色。直接讓跟隨自己多年的小閻秘書來任館長,並且人事、財務一把抓。
這部二十多年前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4,如今看來仍然不違和也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