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吳淨淨/文圖
11月20日,在武漢體育中心,來自浙江的18歲女孩單依純成為《2020中國好聲音》年度總冠軍。不同於偶像團體選秀,靠演唱實力說話的單依純奪冠,似乎也預示著更多00後實力歌手已成長起來,正逐步接棒成為當下樂壇生力軍。八年九季,節目的賽制不斷創新,導師組合在不斷重組,作為國內收視、關注度最高的電視音樂真人秀,「好聲音」這檔節目也折射出電視節目生存環境的變化,大眾喜愛音樂類型的變化。只是,節目熱度被大熱網綜分流帶來的壓力與困惑,以及專業音樂節目自身發展的瓶頸與優勢,也成為電視人深思的議題。曾經受眾最廣的「流量擔當」們為何變得小眾?曾經作為演唱實力標杆的「好聲音」們,人氣為何不敵現場不敢全開麥的「愛豆」?猛獁記者採訪了見證著國內音樂節目發展的音樂人和樂評人,在他們看來,專業性強的「好聲音」,最缺的就是「有意思」。不過,雖然「好聲音」們當下可能不是爆款,但未來會唱很多爆款的作品。
死忠粉少
前期粉絲不決定選手命運
今年9月14日,「好聲音」在嘉善錄製現場,由媒體人、音樂人、樂評人等組成的51名全國專業評審團參與錄製並投票,聽了現場後不少人感嘆「音樂選秀,現場最穩的還是『好聲音』!」有這樣的感嘆也是因為看過當下太多與音樂相關的真人秀,有媒體人說「聽到比賽無修音的真唱,真是久違了!」同樣,今年拿下冠軍的單依純雖然只有18歲,但唱功無可挑剔,情感細膩充沛,盲選時憑藉一首《永不失聯的愛》刷屏各大音樂榜單,總決賽時又以《好久不見》、《星·Sailing》展現出了超強的可塑性,可以說「年度總冠軍」的頭銜實至名歸,也毫無懸念,奪冠後網友們的評論全是「穿這麼少還能唱得這麼穩,真是天賦型的選手了」。
比賽當晚「想給單依純披件衣服」登上了熱搜,比賽結束後,她發了兩條感謝微博,收到了數千評論的鼓勵,顯示出了這位新晉冠軍的高人氣。只是,如果和其他C位出道的選秀藝人相比,這位外形唱功都不俗的年輕歌手的粉絲似乎過於冷靜。半年前在《青春有你2》中出道的劉雨昕,在成團夜的微博轉發過百萬,評論過十萬,與單依純的19萬微博粉絲相比,她如今的粉絲已超過962萬。事實上,不僅僅是C位出道,其他名次靠後的,哪怕名字並未「出圈」,微博轉發點讚也有數萬,還擁有了大量願意為之氪金的粉絲:幾個月前,新鮮出道的選秀藝人趙小棠、趙粵、曾可妮、謝可寅,就和粉絲們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搬家」PK。為了讓偶像從微博新星榜搬到微博內地明星榜,正主和粉絲都幾欲瘋狂:粉絲瘋狂「氪金」,藝人瘋狂發微博,毫無意義和營養的內容,以及一天數百條的自評終於引起網友側目,儘管明白這是平臺和商家割粉絲韭菜的套路,但為了不讓自己的愛豆「被嘲」,還是真金白錢的砸了上千萬。
所以,也有人不解,明明「好聲音」們唱功不錯,導師、平臺也很優秀,但與當下的女團男團相比,似乎缺了不少「流量」,在錄製「好聲音」過程中,一位樂評人接受猛獁記者採訪時曾談到這個問題,「好聲音」偏才藝,更重視音樂性,而當下最熱門的是偶像養成類真人秀,「這類節目,偶像本身的粉絲基礎和粉絲的號召力是最關鍵的,選手對粉絲的吸附力和吸引力,是偶像選拔類真人秀最大的模式核心,他們唱得有多好,跳得有多好反而是次要的。」
另外,不同於以往,電視選秀不能投票之後,反而網際網路平臺的粉絲可以用場外投票的方式來參與「愛豆」的養成過程,「對於觀眾來講,你投出的每一票都是在捍衛自己喜歡的偶像明星,這種忠誠度和這種黏連性,也會反過來作用在偶像明星的身上,可以讓他們在節目中一次次脫穎而出,包括節目後的影響力都會帶著這些粉絲一起往前走。」這確實是當下衛視綜藝無法做到的,「好聲音」的宣傳總監在接受猛獁記者採訪時也曾坦言「網絡投票,也是網綜相比電視綜藝的獨特優勢,而且觀眾在觀看網際網路節目之後,同步轉移為網絡話題,幾乎是沒有轉化成本的。而觀看電視節目的觀眾,並不一定完全轉化為網絡上的討論熱度,這方面我們是天然缺失」。
導師成流量擔當
專業性強,最缺的就是「有意思」
八年前,《中國好聲音》第一季一炮而紅,收視率從一開始的破1不斷飆升,最高的時候破了6,一時風光無兩,應該是彼時「流量」最高的選秀節目,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四位非流量的「樂壇老將」坐陣選秀,也開啟了大牌明星當導師的先河。此後,導師們從高資歷到高流量也經歷了多種組合,可以說,這幾年「好聲音」自帶流量的導師們也是節目一大亮點。在錄製現場,觀眾多是四位導師的粉絲,當他們出場、說話時都會引來粉絲尖叫——導師比學員更具吸引力,成了節目的「流量擔當」,今年李宇春加盟後,也成了節目的新晉流量,衝著選手去看現場的粉絲則還未成「氣候」。
的確,這幾年,網綜的崛起,不可避免分流了年輕人的關注度,對於衛視綜藝來說,收視率整體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相反,《偶像練習生》、《創造101》、《明日之子》、《青春有你》等幾檔大熱音樂類網綜則做出了現象級的節目,從中火起來的選手,不少已迅速成為新鮮的「流量擔當」,包括《中國有嘻哈》以及燦星自己製作的三季《這!就是街舞》,都成為新「流量」的出口。儘管有的「流量」來的快也去的快,但在當下能氪金的粉絲還是相當可觀。相比而言,這幾年電視綜藝很難打造出「爆款節目」和「爆款新人」。
說到原因,圈內知名音樂人胡小健分析,《中國好聲音》最主要還是以「好聲音」為維度,「節目比較單一,選手塑造不太立體和豐富,不同於團體選秀節目,會融合了人設、舞蹈、唱跳、綜藝感,更有利於話題發酵」。他坦言,「好聲音」最大的優勢是品牌效應以及「我也可以」的平民音樂夢,但短板則是舞臺呈現過於單一,注重歌曲而不注重選手的性格特點展示。以實力說話最大程度上屏蔽了炒作的可能性,但也不太利於圈粉,有網友開玩笑說,相比其他注重外型多於才藝的偶像選秀,現在的「好聲音」更像是以前的「青歌賽」,「娛樂性一般,但選手的實力確實厲害」。
的確,「好聲音」為了保證選手的專業性,前期是導師選人,中期是由全國專業評審團投票,直到9進7才新增了300位觀眾評審,總決賽上現場觀眾選出了前兩名,但最後的巔峰對決時,99名全國專業評審團仍會上臺投票。而平時的晉級賽多是唱完即時投票,一首歌定勝負,有一場比賽大家印象頗深,就是18進9導師混戰賽,兩晚錄製後,學員們譁譁走了一半,有媒體人覺得衝擊不小,感嘆「我這一票太重要了」。只是對於粉絲來說,沒有參與感的話,忠誠度和黏連性也會大打折扣,所以在胡小健看來,專業性更強的「好聲音」,最缺的就是「有意思」,「現在的舞臺和節目形式呈現很難達到『有意思』」。
堅守音樂本質
為樂壇穩定輸入實力歌手
有人說「好聲音」熱度下降不是節目不行,是電視綜藝的整體衰落和網綜的興起,也是樂壇的不景氣。也有人說,時代在變,觀眾群體在變,選秀綜藝形式也在變化,但「好聲音」除了導師的變化幾乎再也沒什麼變化,有網友說「不是說電視綜藝沒有出路,而是要多去了解年輕人的喜好,學習現在網綜的模式並且加以創新,利用好網際網路這個強有力的工具,多去和網際網路平臺進行合作」。
事實上,「好聲音」的賽制每年都會有創新,比如今年新增了原創賽道,來自河南的歌手賈翼騰就憑著多首原創作品殺進了七強,也首次開闢樂隊的參賽通道,讓更多音樂形式在好聲音的舞臺呈現。只是,這個變化的前提是對音樂品質的堅持,在接受猛獁記者採訪時,「好聲音」宣傳總監曾強調過,和其他選秀相比「我們有一個本質區別,就是『好聲音』從來不是一個偶像選秀節目,它是一個電視音樂真人秀節目,我們更注重的是音樂傳播力。」節目組希望選擇的是,未來能夠代表華語樂壇唱出更多好歌曲的人才,而不僅僅是一個未來可能會進入偶像產業的人才。
在這個基調上,節目組這些年向國內樂壇輸送了一批優質新人,周深、張碧晨、吳莫愁、梁博、袁婭維、吉克雋逸……都活躍在當下的樂壇中,這在不少圈內人士看來,這是這檔節目最大的價值和貢獻。曾為不少「快男」「快女」寫歌、製作歌曲的胡小健,也見證了選秀這些年的變化,當下最熱門的選秀節目中「評委的話不再具有決定性,數據和粉絲才是前進的動力」,正因為如此,這些專業人士更會覺得「好聲音」們的珍貴。
節目總導演金磊曾說過一句話「時間很公平,它最終會出答案。曾經你播撒下去的種子,現在開花結果了……」可以看到,很多在「好聲音」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在節目指引下不斷追夢,也登上了「好聲音」的舞臺。這些年,從節目中人氣選手的風格也可以看出,年輕人對於音樂審美的變化。「年輕音樂人現在變得不太在意傳統的眼光,喜歡做創新的音樂形式,更具有獨立精神。總的來說年輕人更多的在考慮怎麼『玩兒』音樂,讓音樂更有氛圍感。」胡小健覺得,「好聲音」如果要繼續辦下去,需要抓住的是年輕電視觀眾的心,要了解他們想看什麼,「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大屏幕一路走低的趨勢下,如何抓住小屏受眾,如果能做到大屏和小屏用戶良好互動轉換,我想這其實也是每個電視工作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這些年,燦星製作除了打造出《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中國好歌曲》等多檔音樂節目的IP外,也在打造著包括音樂製作、線下演出、音樂人才孵化等在內的音樂產業基地,他們籤約的100多位歌手可能不是爆款,但會唱很多爆款的作品,比如周深版的《大魚》、張碧晨的《涼涼》。對於節目組來說,相比出道即巔峰的「流量」們,他們更希望歌手們細水長流,佳作不斷。
爆料、維權、尋找、求助,請撥打東方今報新聞熱線16603712315、(0371)65830000,歡迎您隨時向我們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