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也曾經是個王者

2021-02-09 魚羊史記

關注微信公眾號「朕聽(zhentingwx),給皇上講一個特別的人物故事

假如讓你穿越漢末,你會選擇哪位老大哥投靠?不出意外的話,無非就是漢末三家,曹劉孫。畢竟和別人混很難保證自己平平安安的活到全劇終。

但如果把這個問題甩給土生土長的漢末人,那麼,會有一位你萬萬沒有想到的老哥榜上有名,這個人,就是董仲穎。

當然或許他另一個名字你會更加熟悉。

董卓,董太師。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大概普遍有這麼個疑問,董卓怎麼這麼強?居然是十八路諸侯的聯合起來刷的大boss?就這麼打還沒一口氣打死?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董太師一出場就是一副大腹便便滿肚肥腸的油膩中年人形象,怎麼看都和最終反派不太沾邊,說是撲街龍套都有人信。最關鍵的是,如果沒有皇叔等一行人的幫助,這大反派早就死於黃巾雜魚之手,怎麼看都更像是烘託主角偉光正形象的小人物而已。

然而,董老爺子確實是需要天下合力不講江湖道義一起上才能懟過的大反派沒錯。

這是為什麼呢?萬事自有其因,也自結其果。

「性粗猛有謀,少嘗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後漢書》

就是說少年董卓性情豪爽,但是有勇有謀,在羌地做遊俠,和各個老大混的很熟。而且為人義氣願為兄弟兩肋插刀,儼然一副漢末小馬哥的模樣。

關於這一時期的董卓傳說多的不要不要的,本著只管大膽胡說絕不小心求證的態度,魚公子樂呵呵的選一個告訴你。

比如說,傳說董卓聽說一夥山賊為禍一方於是單槍匹馬殺入山寨,從前門直接殺穿山寨擊斃大頭領之後揚長而去。

當然啦,靠譜的消息也是有的。畢竟老夫也不是什麼惡魔。

「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後漢書》」

這話就是說,董卓力氣很大,能在馬上左右開弓,在胡人中殺出了赫赫聲威。

在我個人的映像裡,凡是能雙持武器的無非35級野蠻人或者白袍劍聖甘道夫。

總之能做到這一點的往往是莽起來就很強的莽夫式人物。

另外,董卓曾經為了款待朋友而將自己回家務農後賴以生存的牛馬宰殺。所謂有福同享,大概莫過於此。

最終,有如此聲威的董太師,自然而然的從了軍。

並且,表現搶眼。

西擊胡羌,力平涼州。朝廷封賞九千匹絹,董太師說:「為者則己,有者則士」這句話其實是出自《三略》,是很高深的一本書。然後將全部封賞分給自己的部下。

升官發財,太師義氣如故。

這之後,基本就是太師個人的武力巔峰時期,這一時期,太師完全稱得上是第一名將,忠心耿耿的帝國之壁,皇莆嵩等人都有所不如。

不久之後,北宮伯玉等等一系列反賊忍無可忍成功跳反,皇莆嵩和太師先後前往討伐。皇莆將軍無功而返。

董太師上任之後發生了一件怪事,這件事在史書裡這麼描寫的。

「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長十餘丈,照章、遂營中,驢馬盡鳴。賊以為不祥,欲歸金城。——《後漢書》」

大概就是說,兩軍對壘的時候,有一顆流星滑過,非常之耀眼,把反賊營中的馬都驚了。估摸著當時兩軍都非常害怕,只有董太師仍舊保持冷靜。於是第二天大喊一句兄弟們跟我來,率軍突襲,結果大破賊軍。

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後來軍隊繼續討伐,這次作戰很不順利,有多不順利呢?六路大軍崩了五路,你說呢?

「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後漢書》」

沒錯,唯一沒崩的就是董太師這一路,不得不說,這一時期的太師,是真的強。

再後來韓遂聯合馬騰進犯,被董卓擊退。嗯,這個馬騰就是在後來和皇叔一起在衣帶詔上簽字的內位大漢忠臣。其實早些年還是個反賊來著。看起來濃眉大眼的早些年也背叛了革命,嘖嘖。

就實際上而言,當時想造反的貨色還真是一抓一大把,偏偏董太師還是個正正經經的忠臣。大漢之壁了解一下?

而董太師人生的轉折點,也正在此刻。

黃巾,來了。

黃巾之亂爆發時,忠心耿耿的董太師在哪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在家。

畢竟,滿朝想造反的有心思的一抓一大把,偏偏出來一個忠心耿耿的董太師。

這就是好像是在大聲喊:大家快看,這有個老實人,快來欺負他。

董太師雙拳難敵四手,被人一頓胖揍,終於被貶。

但是黃巾來了,無奈之下,只好又將在家的董卓接了回來。

說來可笑,帝國的英雄竟然只能靠帝國的敵人來苟延殘喘。

在隨後的戰爭中,或是時運不濟,或是命中注定。總之,董卓迎來了一場大敗,之前,因為不肯巴結前來監軍的太監,董卓被一擼到底,而無能之輩,卻因為賄賂到位,工夫做足而升官發財。

這一切,深深的刺痛了董卓的心,這個從西涼苦寒之處發跡而來的赤誠莽夫,終於向所謂生活低下了高昂的頭顱。

他送了錢,結果,升官發財。

僅此而已。

這讓他看到了一條與以往不同的道路,一條,康莊大道,既不用打打殺殺,也不用兢兢業業,更不要一絲不苟就能出人頭地的康莊大道。

權力,一點點擴大,這個帝國的腐朽,讓他有了別的想法。

野心總在不知不覺間在暗地裡生根發芽。

「及帝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謀誅閹宦,而太后不許,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后。卓得召,即時就道。----《後漢書》」

好一個即時就道。

董太師,終於等到了他的時候。

後面的劇情,就耳熟能詳。

嚴格的來說,你不能說董卓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他確實有席捲天下的武力。

論兵力,聯軍兵力確實可以和董卓相抗衡,但是,聯軍的兵力,基本也就是地方軍警這個水準,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新兵蛋子,比如說曹操的部隊,這也是為什麼曹操打了敗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董卓的兵力,則基本都是從西涼戰場上一路廝殺而來的百戰老兵。在戰場上,十萬老兵,能輕而易舉的消滅二十萬甚至更多的新兵。

而論武將,在當時的聯軍中,有過指揮十萬人會戰經驗的將軍有多少?雖然這裡面有不少都是未來的名將,但此刻,他們確實顯得青澀。

再論謀臣,董卓從西涼白手起家,不過十數年,就擁有了如此戰力,你們真以為他手底下沒有靠譜謀臣?實際上,李儒遠比大家想像中的更強,甚至,毒殺事件也不過是李儒一手導演,目的,就是鑄就群雄討董的局面。

畢竟,只要董太師認真起來,所謂聯軍,其實要收拾了不是多麼困難,到時憑藉席捲天下的兵勢,順勢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或者扶植傀儡,著實不是多麼困難的事。

可惜此時的董卓,早就不是當年的董卓了。年少的陶謙也是人主之象啊,到老能有多昏聵。

董卓最終的敗亡,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李儒的心灰意冷。無意進取的董卓,一心想著紙醉金迷的董卓,確實不是什麼值得扶持的明君。

自古繁華迷人眼,夢斷洛陽煙柳中。

別人的傳記,往往描寫了凡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傳奇的。而董卓的故事,則更多的描寫了一個英雄是如何墮落的。

這實在令人不勝唏噓,進來打虎拍蠅,有多少低頭認錯的人,曾經都是滿懷激情志在天下的青年?

繁華迷眼,不外如是。

作者:未定君,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少年三國志2》軍閥董卓怎麼搭配 紫金4武將軍閥董卓陣容推薦
    軍閥董卓是少年三國志2在紫金4中推出的群雄武將,那麼董卓適合怎樣的陣容、神兵搭配,應該換下當前陣容中的誰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與曹丕一樣,董卓帶來了最新的控制模式——嘲諷,導致敵軍只能通過普通攻擊去攻打董卓,同時神兵等效果還無法觸發,這對於一個坦克來說可以算是不疼不癢。再有全員的回血也把群雄對於續航的不安給打消了,閃避後的單體追擊是對於群雄高閃避的取長補長。有人說小編那董卓是不是就是一個坦克了,沒作用了。
  • 董卓是一見利忘義,貪得無厭的的人,名聲更是遺臭萬年
    董卓真的是個很惡劣的人物嗎?董卓是一個非常有私慾和野心的人,他的種種行為造成了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群雄四起的極度混亂。東漢政權最終導致毀滅。雖然是由很多種原因造成的,但是董卓的進京也加速了東漢政權的滅亡。董卓進宮之後不僅僅亂了後宮,對於一些不聽話的人也隨意處置,整個朝廷人心慌慌,敢怒不敢言。之後也是由司徒王允說服了董卓義子答應刺殺董卓!董卓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見利忘義,貪得無厭的人。他本是應何進等之邀,進京誅滅十常侍,勤王救駕的。可他卻乘此機會,擅權奪位,獨斷專行。先是隨意廢立,殺人立威。後又想篡位自立。足見其輕義重利,貪念十足。
  • 荀爽為什麼要處心積慮殺死董卓
    荀爽和董卓  荀爽是東漢末年時期的朝中臣子,也是有名氣的經學家,他從小就非常聰穎,而且十分喜歡學習,一直專心研究著經籍,曾經在166年的時候成為郎中,但是卻不久之後就離開了官場。為了能夠躲避當時混亂的局面,也為了能夠安心創作作品,他曾經隱居過十多年的時間,可是當他看到董卓霍亂朝廷的時候便想要和其他人一起殺死他,所以說荀爽和董卓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關聯。
  • 呂布為何背叛董卓?
    一提起呂布,可能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八個字,這句話是用來讚揚呂布的武力蓋世無雙
  • 面對董卓的囂張跋扈,看曹操如何以獻刀為名刺殺董卓
    不過人們對於曹操的印象是奸詐、狡猾,總之都是不太好的印象,當然只是由於歷來史學家都是這樣評論曹操的,但是曹操也是有積極的一面,比如他曾經是刺殺過董卓的,雖然後來失敗了,好在他隨機應變,在董卓差點察覺的時候改為獻刀,今天我們就講一下孟德獻刀。不過要想說曹操獻刀,我們得先清楚董卓是如何到洛陽的。
  • 董卓曾經也是仗義少俠?入京的反向操作原來是為了這個!
    侍御史擾龍宗拜見董卓時忘了解除佩劍,董卓借題發揮,下令將其活活打死;又指使人將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殺害,甚至將何苗的遺體從墳墓中挖出來肢解扔在園林之中。張揚、曹操、衛茲等人都在地方招兵買馬,試圖對抗董卓執政,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三公文書散發到各地州郡政府,陳述董卓罪惡,呼籲各地起兵反董,恢復劉辯的帝位。董卓使李儒毒殺劉辯,以斷絕反董聯軍的政治企圖。
  • 董卓有什麼政治能力?他真的是個嗜殺的大壞人嗎?
    董卓有什麼政治能力呢?在董卓眼裡政治是不能解決任何事情的,幹任何事情都得依靠武力來解決,因此,在否定了自己主要謀士李儒的分化打擊的後董卓選擇將軍隊拉到虎牢關跟人對著幹,當然董卓也沒有想過誰能想到這麼一個小小的女子竟然會挑起他跟呂布之間的矛盾。
  • 《三國隨筆》:董卓與呂布
    因為朝臣們都知道董卓是個聲名狼藉的土皇帝,他帶領的西涼軍更是一群土匪,是不能成大事的,他控制洛陽靠的是軟硬兩手策略,也就是大棒加胡蘿蔔!  董卓知道,發了這筆意外的橫財得來的容易,失去的也會容易。為了確保自己控制洛陽朝廷,他需要擴充自己的勢力,招降納叛和拉攏官宦集團。而勇武的呂布和他帶來的強大并州軍,對他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讓他的勢力大增,為他解除了兵源不足的後顧之憂。
  • 董卓與呂布是怎麼鬧翻的?
    在《三國演義》中,董卓與呂布是成對出現的,沒有呂布,似乎董卓就作不出那麼大的禍來
  • 皇甫嵩為何輸給了董卓?(上)
    皇甫嵩又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最後,「(嵩)遂獨進擊之,使卓為後拒。連戰大破之,斬首萬餘級,國走而死。」(《皇甫嵩列傳》)兩次判斷的結果,都證明皇甫嵩是對的。如此一來,戰役雖然取得了勝利,皇甫嵩和董卓的「梁子」也算是結下了,「卓大慚恨,由是忌嵩。」 (同上)。我們現在可以回顧一下,從最初的平定「黃巾」,到合作徵討韓遂、王國,皇甫嵩和董卓的幾次同場競技。
  • 皇甫嵩為何輸給了董卓?(下)
    這裡所說的「詩書」,是特指在當時被看作儒家經典的《詩經》和《尚書》,傳記作者把它們放在了「習弓馬」的前面。自然,作為名將,皇甫嵩對《孫子兵法》等兵書也是爛熟於心的。概言之,在皇甫嵩身上,我們能看到兩點,一是來自家學的影響;二是他曾經對儒家經典有過專門的學習和研讀。相比之下,董卓身上的文化狀況就顯得有些特別和複雜。
  • 三國百年(十四)——董卓是怎樣一步步作死的?
    郿塢之中,存有可以食用三十年的糧食,董卓為此曾經不無得意的說:我要是能成功就雄踞天下,不成,我就在這頤養天年也挺好。從這也可以看出,董卓這人,雖然有手腕,但是,並沒有爭雄天下的野心。因為從來沒見過哪個要爭雄天下的人,先把自己頤養天年的地方修好的。曹操會這樣做嗎?不會。袁紹呢?劉備呢?依舊不會。
  • 董卓之死:一次戳破紙老虎的「斬首行動」 | 劉三解
    所以,整個行程中軍隊防禦的最薄弱環節,就是宮門處,而未央宮的門禁又分「宮門」和「掖門」,也就是正門和小門,董卓經過的就是未央宮東面的「北掖門」,這裡有個門洞。 這十幾個人,留下名字的還有秦誼(看名字很可能是秦宜祿,就是那位媳婦杜氏被關羽、曹操輪番看上的三國綠帽王)、陳衛、李黑等,侯成、成廉、魏續等日後的部將卻不在其列,他們在董卓乘車至北掖門時,穿著衛士的服飾,
  • 呂布殺丁原難言之隱 董卓給他的誘惑無法拒絕
    呂布殺丁原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呂布殺丁原投靠董卓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有人對呂布沒有好感,認為他背叛兩個義父是不忠,殺了兩個乾爹是不孝,總之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那麼呂布為什麼殺了上司丁原?這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隱情呢?《後漢書》、《三國志》均說:「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
  • 此人首創一成語,想要忽悠董卓,董卓的應對出人意料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董卓打算遷都長安,召集大臣一起商議。司徒楊彪表示:「過去盤庚五次遷都,商朝的百姓都有怨言,所以寫了三篇文章向百姓解釋原因。如今國內一片安寧,無緣無故遷都恐怕會驚擾百姓,百姓們必將像麋鹿一樣混亂不安,像螞蟻一樣聚在一起,天下將陷入混亂。」董卓回答:「關中富饒,秦國因此吞併六國。如今遷都長安,關東豪強們若發動暴亂,我們可以用強大的軍隊將他們逼到滄海裡去。」
  • 董卓手下第一謀士李儒,真的有那麼牛嗎?
    在三國演義裡,李儒是個足智多謀的人,他識人看人都是一流的。 儘管董卓死後被人殺害,可是也不失為一個很有作為的謀士。董卓被何進矯旨進京,李儒發現董卓的大腿很粗,於是政治上趕緊右轉,搖身一變,成為董卓的座上客。正史上李儒以前和董卓並不熟悉,更不是董卓的女婿。李儒是個很有學問的,自然得到董卓的青睞。為了更好地看看李儒是不是效忠自己,董卓就派李儒前去鴆殺漢少帝劉辯。當時董卓手下握有重兵,已經廢掉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 【深度攻略】高配董卓了解一下
    但是董卓的戰力和其他四維屬性完全壓制呂布所以,董卓的泛用性也很強天賦2是隨鐵甲的升級提升步兵兵力和基礎防禦且鐵甲可減少敵方前軍的傷害宿命上,董卓在近戰回合所有傷害加20%實際上後軍和前軍在同樣攻擊下受到的傷害比還要增加然後,在測試中發現一般諸葛最少有2個遠1的攻擊技能所以一般董卓後軍最好的情況是在遠一的諸葛先手攻擊技能下就要死掉1000左右的兵力
  • 董卓真的是有那麼壞嗎?
    他從小喜歡行俠仗義,該出手時就出手,膽量巨大,具有闖蕩精神,曾經遊歷到羌人聚居地區,羌人屬於遊牧民族,生性好戰、粗野,但董卓卻與羌人所有的首領相交甚歡。後來,董卓返回家鄉無事可做,便在田間務農。有一次,羌人首領中有人想念董卓,特意前來看望他,董卓和這些昔日好友一起回到家中,但董卓窮困,無好酒好肉款待賓朋,情急之下,董卓竟然殺掉家中最寶貴的財富——耕牛,籌錢置辦酒宴,與羌人開懷暢飲,把酒言歡。羌人首領們被董卓的真誠豪爽所感動,回去之後,收集各種牲畜一千多頭贈送給董卓,以表達朋友之情。
  • 年輕時的董卓,也曾是仗劍走天涯,滿身抱負的英雄少年
    很多人將東漢的滅亡原因指向了董卓,他們認為董卓是一個國賊,如果不是董卓的出現,東漢還能夠繼續堅持下來,可是要知道董卓並非出生就是一個壞人,他也曾經是一個夢想仗劍走天涯的英雄少年。董卓是漢西漢時期董仲舒的後代,他家庭教育非常棒,而董卓在少年時期最大的夢想可不是參軍入伍後獲得權力,而是想當一個少年俠客,浪跡天涯。因為兒時的夢想,所以董卓也付出了足夠的努力。
  •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東漢末年開始,天下大亂,這時候的東胡被宦官把持朝政,後來董卓的出現改變了局面。可是董卓這個人也不是匡扶漢室的,同樣是將漢朝皇帝架空。更為可恨的是董卓把持朝政期間,東漢變得很多。三國演義中董卓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