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明朝20萬大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刺所俘,文武官員盡皆戰死,史稱「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其實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鬧劇之中又包藏了無數的禍心,是由無數錯誤聚集在一起的失敗大爆發。
土木之變三十年前,朱元璋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後很是苦惱,政務繁重,大臣難纏,自己這個皇帝當得整天焦頭爛額,卻找不到一個人來幫幫自己。
忽然,朱瞻基看到了身邊伺候的小太監,計上心來,臉上愁雲散去。
過了幾日,朱瞻基下了一道聖旨:設「內書堂」,教宦官讀書。
原來,朱瞻基是想用身邊的這些太監來替自己分擔政事,但這些太監大多不識字未讀書,怎能處理政務呢?所以就先教他們讀書。
朱瞻基作這個決定的時候,一定沒想到他爺爺朱元璋留下的警示:嚴禁宦官幹政!當年朱元璋為特意在宮門口立鐵碑,上鑄「內臣不得幹預政事」幾個大字,以警示後世子孫。
這一切,被朱瞻基拋到了腦後。而朱瞻基起用宦官的這個決定,則深遠地影響了明帝國的進程,也間接地為土木之變埋下了隱憂。
朱瞻基的決定,讓太監有了讀書的權利,也讓讀書人有了成為太監的權利。
聽起來很搞笑,但這是真的,一個本不是太監的文人自願成為太監,由此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鬧劇,總要有主角的。
王振,山西學官,自願拋妻棄子,忍痛一刀,進入了宮廷。而他,也立時成為了宮裡文化水平最高的宦官!
最要命的是,朱瞻基竟然讓他去侍奉太子讀書!
就這樣,九歲的太子朱祁鎮與老師王振結下深厚的情誼。
一個本不該出現在宮中的人,就此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朱瞻基死後,為太子留下了五位顧命大臣,但朱祁鎮不喜歡這些垂垂老矣的大臣,他更喜歡和信任自己的老師王振,甚至是尊敬,尊敬到他從不直呼其名,言必稱「王先生」,「尊敬」到他竟然把軍國大權交付給了王振。
王振憑著皇帝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大權在握,開始在朝中排除異己,安插親信,貪汙受賄無惡不作,史上所有當權宦官能幹得的壞事,他都幹了一遍,甚至連與蒙古的互市敢插一腳,要求蒙古貿易時向自己進貢。
事情恰恰就出在貿易這件事上。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的首領也先帶領使團來中原,也先不僅沒給王振上貢,還虛報使團人數,以多求明廷的賞賜。
王振沒得到好處,下令把賞賜削去五分之四,把瓦剌使團趕了回去。
也先更生氣,直接分兵四路向明朝進攻。
消息傳來,滿朝皆慌,只有王振笑了。他對23歲的朱祁鎮說:「此次也先不知好歹,竟敢進犯,陛下天縱之資,應御駕親徵,再現太祖成祖之榮光!」
年少輕狂的朱祁鎮被說得心痒痒,遂決定「御駕親徵,蕩平瓦剌」!
對朱祁鎮這個決定,大臣們紛紛勸阻,奈何朱祁鎮只聽他的半吊子老師王振的話,最終還是御駕親徵,而且把軍隊統帥這一光榮而艱巨的職位交給他親愛的老師王振手裡。
王振此時已不知天高地厚,以為自己馬上就要以一場大勝被載入史冊了。他以驚人的速度和極高的效率集結好了二十萬軍隊,浩浩蕩蕩向大同出發。有人認為這次明軍有五十萬之多,但集結五十萬人,以那時的效率來說五天是遠遠不夠的,二十萬還有可能。
皇帝都御駕親徵了,滿朝文武除留守的之外,大都也只得跟著皇帝和王振出發了。
但他們的行軍速度實在太慢,七月十七日,軍隊開拔,到八月一日才到大同,這時前方傳來戰報,陽和遭遇也先攻打,守軍全軍覆沒。
王振有些慌,朱祁鎮也開始害怕,師生二人一商量:算了,此時保命要緊,別想什麼青史留名了,撤軍!
可此時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湧了出來:
首先是軍隊開始缺糧。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還沒打仗呢,20萬大軍的口糧竟然沒有著落!原來這王振老師根本就沒多準備糧草,他以為出去玩幾天就回來了呢。
更讓王振傻眼的是氣候。明朝時期正處於一個小冰河期,那時北方的八月已很冷,由於壓根沒有準備,士兵們缺少禦寒的衣物。
撤兵的路上天降大雨,士兵多有凍餓而死。
這時候的王振竟然還有意顯擺,請皇帝到自己的家鄉蔚縣去看一看,蔚縣就在回京的路上,可當大軍即將進入蔚縣時,王振又改主意了,他說正是秋收時節,怕大軍踩壞了莊稼,讓大軍再掉頭走之前的路線。
這一番折騰,成功地為也先的大軍贏得了時間,也先通過伏擊解決了明軍殿後的部隊,趕上了朱祁鎮他們。
此時明軍來到了土木堡,這是個小地方,沒有水源,二十萬人又冷又餓,幾乎已經喪失了戰鬥力,只能挖壕溝來抵禦敵軍。
也先佯裝談判,假意後退,誘導明軍移出壕溝,然後率領軍隊直撲明軍,20萬軍隊瞬間崩潰。
老師王振死了,皇帝學生被俘了。整整20萬人,埋沒在土木堡這個地方。
一場鬧劇草草收場,但鬧劇的影響卻是餘波綿長,這場鬧劇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
關於土木之變,後世多有人認為罪魁禍首是王振,《明史》等史書也如是說,但朱祁鎮身為皇帝,雖然落了個被俘的下場,但他還是應該為土木之變負主要責任的。
朱家是馬上得天下,所以朱家子孫們都有戰爭情懷,朱祁鎮也應如此,聽到也先來犯,朱祁鎮想得可能正是建功立業樹立威望的好時機,他自己就想御駕親徵,又有王振的慫恿,而且把軍事大權交給王振,其實這也是朱祁鎮的心機。因為他知道,只有把大權交給王振,如果取得勝利,那戰果才會記到自己這個皇帝的頭上。
而朱祁鎮也明明知道,隨軍隊而行的大臣中,就有一位是領兵的合適人選。
他就是英國公張輔,正是前文所提到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不僅如此,他還曾經是明成祖朱棣麾下悍將,平定安南,收復交趾,被後人稱為一代軍神。
這樣一個傳奇人物,但朱祁鎮不喜歡。為什麼?因為這位英國公的威信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令朱祁鎮惶恐,他想的只是怎麼削減英國公對於軍隊的影響力,保住自己的軍權,鞏固皇位而已。
因此,朱祁鎮絕無可能讓這位英國公來掌軍事大權。而這位可憐的英國公,以七十五歲高齡隨軍出徵,結果陣亡。
正是這所謂的帝王心術,使朱祁鎮選擇了王振,也為此付出了20萬將士的性命。
千古之下,仍令人心寒。
往期閱讀:
權臣問皇帝:「你是要造反嗎?」 沒有實力的皇帝,不當也罷
蔡確:一生榮華拋卻 只願兩心相悅
歐陽修:醉翁之意在何處?
武則天是一面鏡子,照出了這些千載留名的文人墨客的另一面
關於詹天佑,除了主持修建京張鐵路,你還知道他的哪些事兒?
謝謝「在看」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