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陳斯睿編譯】新冠炎疫情蔓延全球,此前受到嚴重影響的地區如今情況雖逐漸好轉,但疫情引發了整個地區的現金緊縮,引發人們對大範圍破產的擔心。英國《金融時報》本周撰文,深度分析亞太企業在疫情下所受到的「威脅」。
《金融時報》的文章指出,在多年的低利率促使許多公司陷入數萬億美元的債務後,新冠病毒的爆發正威脅迫使亞太地區的公司拖欠債款。根據評級機構穆迪(Moody's)的數據,自全球金融危機到2019年的幾年中,亞太公司債務總額翻了一番,達32萬億美元。
新冠病毒大流行引發了現金緊縮,投資者擔心這將導致從航空公司到零售業的破產浪潮。管理諮詢公司FTI Consulting位於布裡斯班的重組公司常務董事約翰·帕克(John Park)說:「疫情對於企業的影響有些瘋狂,而且很少有在這種情況下受到保護的領域,我們看到公司尋求有關如何防止破產的諮詢數量激增。」
引起特別關注的領域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科技公司 Dealogic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該行業共欠本幣和硬通貨合計6470億美元債券。根據Plenum China數據,與前一年相比,2020年頭兩個月的銷售和建築開工量均下降了20%以上。
3月13日,受全球股市暴跌的影響,香港股市開市暴跌。(圖片來源:中新社)
恆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開發商之一,欠債超過1000億美元。該公司已經發行了高達13%的息票債券,分析師稱該水平表明對其自身信譽存在擔憂。分析師補充說,中國可能需要救助這類企業,許多人認為恆大集團太大而不能倒閉。較小的開發商泰和集團持有約7.3億美元的債券,並將在未來12個月內到期。但是它沒有告訴投資者它打算如何償還他們。
普華永道(PwC)交易顧問合伙人詹姆斯·迪利(James Dilley)分析中國房地產市場稱:「似乎不可避免的是,當前的運營中斷狀況若不能緩解,將導致更多的違約行為,甚至可能導致拖欠債款。」
新冠疫情蔓延還導致了泰國的資金緊縮。在泰國,由於遊客人數暴跌,經濟遭受打擊,企業倍感壓力。信貸評級機構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上周表示,該國銀行的資產質量和收益將在2020年「大幅下降」。該機構還指出,越南的銀行繼2012年銀行危機後,再次面臨風險。「如果經濟受到急劇衝擊,銀行的緩衝資金並不多。」惠譽國際亞太地區銀行評級主管喬納森·考尼什(Jonathan Cornish)表示。
在澳大利亞,疫情的爆發促使一些公司為償還債務而努力籌集股本。 旅行公司Webjet、廣告公司oOh! media周五表示,他們將嘗試緊急籌集資金。
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Baker McKenzie)雪梨合伙人戴維·沃爾特(David Walter)表示,該國許多公司還在考慮採用所謂的「安全港法」,該法律在破產程序中為破產企業的董事提供了法律保護。「一些穩健的企業正在削減所有可用的流動性額度,或從更大的信貸基金獲得風險小的新貸款。這種債務可能很昂貴,但比實際用完現金要好得多。」
一些投資者已經開始從債務廢墟中篩選機會。總部位於香港的信貸投資集團SC Lowy的負責人麥可·羅伊(Michel Lowy)表示:「與2019年同期相比,3月我們的交易量呈指數級增長。像我們這樣的公司,需要嘗試從流動性的角度找出定位良好、並且有能力度過難關的企業進行投資。」知情人士說,管理著約1250億美元的美國投資公司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也在整個亞太地區陷入困境的債務中找尋機會。但是,要緩解亞太地區公司的債務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有冒險精神的私人投資者。
雪梨基金經理麥哲倫金融集團(Magellan Financial Group)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哈米什·道格拉斯(Hamish Douglass)本周對客戶指出,新冠疫情蔓延引發的停業對於許多負債纍纍的公司來說是致命的。他認為,各國政府可以效仿紐西蘭,該國3月20日以9億紐西蘭元(合5.25億美元)的貸款紓困了該國的國有航空公司。他說:「只有政府才能防止這些企業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