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陳英傑藝術生涯的第一個十年,我們很容易發現他對「自然」主題的偏愛。藝術家將東方山水畫圖式與西方塗鴉材料有機地結合,飛濺的噴漆顏料同流淌的墨色一道,構成了作品中磅礴而神秘的自然。高山遠景、驚人的雷雨和瀑布、壯觀的日出等景色不斷調動著觀眾的感官體驗,引發對崇高的敬畏反應。陳英傑的創作方法同樣充滿儀式感,他像一位表演者沉浸於身體的行動之中,用自身的能量精準掌控著瞬息萬變的畫面。(左) 陳英傑, 《自然重力 06》, 2020, 布面丙烯和噴漆, 90 x 60 x 5 cm.
(右) 陳英傑, 《自然重力 07》, 2020, 布面丙烯和噴漆, 90 x 60 x 5 cm.陳英傑, 《自然重力 08》, 2020, 布面丙烯和噴漆, 150 x 100 x 5 cm.
陳英傑,1991年出生,現生活工作於廣東佛山。近期個展包括:白石畫廊,臺北,2021(即將開幕);「復甦」,唐妮詩畫廊,上海,2021;「臨界點」,白石畫廊,臺北,2020;「極」,AISHONANZUKA,香港,2019。公共收藏包括檀香山藝術博物館、明珠美術館、木星美術館等。
陳英傑近兩年的作品著眼於疫情下的人類生存狀態,渴望喚起人們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和討論。本月,這批作品《自然重力》完整地呈現於上海唐妮詩畫廊的個展「復甦」中,秋冬空間也藉此機會同陳英傑展開了一場關於
人類與自然、
水墨與塗鴉的對話。
AW:秋冬空間
YJ:陳英傑
AW:在您位於上海唐妮詩畫廊的最新個展「復甦」中,展示的作品均出自《自然重力》系列。在您看來,人與自然之間的理想關係應當是怎樣的?通過在畫布上再現「自然」這一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主題,您希望傳達給觀眾怎樣的觀念?
YJ:我想人與自然的理想關係應該像中國的傳統符號「太極」相通,陰陽平衡,相互尊重,在和諧中運轉。 我希望透過《自然重力》的系列創作來傳達自然界的平衡法則,探索不可控與可控,隨機與定然的邊界。我把過去遊歷世界各地看到的風景,都揉合在創作上,如江水咆哮,山顛刺寒的冰雪,或群燕掠過的畫面都能塑造出一種富有節奏的美感。每一幅《自然重力》的探索都像一首無聲的歌,觀眾能透過每一個細節的連接,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譜。
陳英傑, 《自然重力 40》, 2020, 布面丙烯、噴漆、綜合材料, 143 x 240.5 x 5 cm.
AW:本次個展在呈現「自然」主題的同時,也是對過去一年多新冠疫情肆虐、人類生存狀況激變的回應。這段時間,您也將創作重心調整回室內工作室。您認為疫情給藝術界帶來怎樣的影響?
YJ:疫情打破我們原本生活的節奏,卻讓我們有了更多冷靜思考和回顧過去的時間。對於創作者來說,更是有了藝術創作上難得的清淨和專注。而疫情加速了網際網路聯繫,讓跨行業之間變得更靠近,邊界更模糊,未來對於藝術創作亦變得更加開放。陳英傑, 《自然重力 61》, 2021,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金箔, 200 x 150 x 5 cm.
AW:一直以來,您的作品因為將傳統水墨畫與街頭塗鴉藝術有機地結合,而擁有極高的視覺辨識度。您是如何開啟這種嘗試,並將其錘鍊成個人風格的?在此期間,有沒有哪位藝術家對您的創作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YJ:小時候學習傳統水墨畫和練習書法,到後來接觸街頭藝術,一切都是源於最純粹的熱愛,兩者融合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後來我才慢慢思考中國傳統水墨和街頭塗鴉藝術的更多可能性,這兩者表面極不相同卻似乎暗藏玄機,在現代和傳統的博弈間有著極大的探索空間。李小龍,他化無限為有限的習武哲學至今一直影響著我的創作。(左) 陳英傑, 《自然重力 56》, 2021, 布面丙烯和綜合材料, 90 x 35 x 5 cm. (右) 陳英傑, 《自然重力 54》, 2021, 布面丙烯和綜合材料, 90 x 35 x 5 cm.
AW:街頭藝術貫穿著您迄今為止的創作生涯。在您看來,是否存在一種「街頭精神」?如果有,它又具有怎樣的內涵?
YJ:街頭藝術和水墨畫同樣擁有一種開放式的包容精神,它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在流動中尋找變化,在變化中尋找規律。
AW:您之前有過豐富的海外創作塗鴉壁畫的經歷,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自己的作品。相較而言,國內的街頭藝術處在什麼樣的階段,是否具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YJ:國內的街頭藝術近幾年越來越好,很多藝術家開始參與到這類形式的創作,無論是委託型創作還是自發性的塗鴉,每個城市都開始出現不同的作品。
但街頭藝術的精神是表達自我,而不只是重複國外街頭塗鴉文化形式,我們需要找到屬於我們民族文化表達的符號和形式。2021年1月,陳英傑受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邀請,於上海市南昌路292號建築外牆上創作完成《自然重力 41號》。
AW:今年是您而立之年,對於藝術家而言這當然仍是非常年輕的階段,但您已經交出了一份令人驚嘆的成績單。接下來在藝術方面有著怎樣的規劃呢?
YJ:除了架上繪畫的創作,我正在嘗試更多的表現形式,例如多媒體,或通過改裝賽車來實現繪畫和體育跨界的行為藝術。這個時代的科技給予了很大的創作空間,使各行業的跨界有了更多可能性。(左) 陳英傑, 《自然重力 62》, 2021, 布面丙烯和綜合材料, 140 x 80 x 5 cm.(中) 陳英傑, 《自然重力 52》, 2021, 布面丙烯和綜合材料, 140 x 80 x 5 cm.(右) 陳英傑, 《自然重力 48》, 2021, 布面丙烯和綜合材料, 140 x 80 x 5 cm.
陳英傑, 《自然重力 66》, 2021, 布面丙烯和綜合材料, 120 x 80 x 5 cm.
AW:私下裡,您展現出對於賽車運動非凡的熱愛,甚至參加過職業卡丁車比賽並取得不錯的成績。賽車運動對於您本人以及藝術創作一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吧?
YJ:賽車運動是一件能讓我冷靜下來的運動,在車與車之間的競技中把控油門剎車,這種微妙細膩的動作能讓我時刻保持創作的敏銳,無論對於細節還是全局觀都能得到啟發。陳英傑, 《自然重力 34》, 2021, 布面丙烯和綜合材料, 147 x 137 x 5 cm.
陳英傑, 《自然重力 59》, 2021, 布面丙烯和綜合材料, 86 x 92 x 3 cm.
展覽信息
周一 - 周六 10am - 6pm | 周日 12pm - 6pm
秋冬空間
秋冬空間(A/W SPACE)成立於2016年,長期致力於推廣當代藝術及街頭文化,積極發掘反映時代精神的新晉藝術家,並持續滋養成熟藝術家的市場。線下空間坐落在南京河西,作為一家將藝術與生活場所聯動的畫廊,秋冬空間提供了傳統白盒子模式以外的選擇。我們希望在實驗展陳多樣性的同時,促進東西方意識形態的碰撞與交融。在定期策劃常規展覽之外,畫廊也不間斷舉辦沙龍、電影放映、音樂欣賞、飲食文化等跨領域活動,視空間為媒介,打造以藝術為載體的生活方式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