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圖說四川
民勝鄉鄉內道路
考察人員現場了解情況
西昌市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2010年安排了215萬元,2011年1251萬元,2012年1257萬元,撬動農戶籌勞折資,2010年農戶籌勞折資435萬元,2011年農戶籌勞折資2502萬元,2012年籌勞折資2514萬元。
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資金,省級以上安排的資金是按每個行政村3萬元,西昌市財政補貼了2萬元,即每村每年補助5萬元,農村社區每年補助4萬元的標準安排到各鄉鎮。
「一事一議」,建好了一條條路,興起了一座座橋,搭起了村民致富的橋梁,讓西昌市的農產品翻過大山,走向市場;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資金,維護了一條條道路,亮起一盞盞路燈,修好一座座橋梁,讓村民再不用為項目設施管護髮愁。
A
篇路為引核桃為媒助推民勝核桃經濟
路不通
民勝核桃變琅環核桃
9月5日,西昌市民勝鄉,一條寬敞的水泥路,從鄉政府大水村一直蜿蜒至核桃村,沿路核桃樹青翠蔥鬱,核桃樹上碩果纍纍,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微微下著小雨,給山村鍍上一層白色,正值民勝鄉首屆核桃節期間,悠閒的村民身著盛裝跳起了彝族舞蹈,村民阿蘇日鐵站在邊上看著,笑得合不攏嘴。「修好了路,核桃在家門口就賣完了,多了娛樂時間。」阿蘇日鐵說,他家有核桃樹一萬多株,掛果3000多株,以前因為道路泥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他不得不把核桃從民勝鄉背到二十幾公裡外的禮州鎮去賣。「早上天不亮就出發,中午才能到,一兩個小時賣完後再趕回來,已是太陽落山。」阿蘇日鐵說,民勝鄉核桃質量上乘,到了外面價格卻不行,兩三元一斤,「那個時候做夢都想這條路能快點修起來。」
說起這條路,是大水村、核桃村、柑椏村三個村村民不得不言說的痛。道路不通,村民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摩託車,4年前,一位老人外出去禮州鎮趕集,道路顛簸,他不慎從摩託車摔下來,弄傷了腿,從此他便斷了外出的念頭。「他跟全村的人都說,只要這條路不修好,他一輩子不出村。」民勝鄉黨委書記張建平說,老人的諾言在鄉裡廣為流傳,去年年底,這條路修好了,這位老人不僅出了村還隔三差五到西昌市邛海溼地公園去溜達,回到村裡自然要誇上兩句,路的好處又成為大家的美談。
路不僅制約村民的出行,也嚴重影響全鄉的產業發展,大水村、核桃村和柑椏村三個村的主要產業是核桃,目前已有3萬多畝,並且在以很快的速度增加,可是,在去年之前,民勝鄉的核桃「養在深閨人未識」。「在西昌九重天市場賣,別人都在問,有琅環鄉的核桃麼?」張建平說,事實上,毗鄰的琅環鄉根本就沒有核桃,只是因為琅環鄉通路,大部分核桃都是農戶背到琅環鄉路口,再由商販進行收購,久而久之,琅環鄉核桃聲名遠播,「但是別人都不知道琅環鄉的核桃都是民勝鄉產的。」
戶均增收近萬元
成功舉辦核桃節
村民之所急、產業之所需,但是,修路,談何容易?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讓村民看到希望,所謂一事一議,即村內戶外農田水利、道路、環衛設施、植樹造林以及村民認為需要興辦的其他公益事業項目,由村民決定,財政按照一定標準予以補貼。
去年4月,核桃村村組幹部、黨員和15戶村民代表齊聚一堂,開始討論此事。修路,是核桃村多年的夙願,但是不少人也擔憂,修路耗資巨大,資金哪裡來,不少人打了退堂鼓,你一言我一語,前前後後討論了四五次,當月底,村民意見才統一,利用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資金牽頭,村民根據自身條件集資或投工投勞為基礎,撬動扶貧、農發、交通、新農村建設等項目配套資金,捆綁使用。
該條路被列入了2011年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每公裡補貼10萬元,總長16公裡,厚20釐米,寬4-5米。去年5月,該道路正式投入使用,與事前議定一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農戶除了義務投工投勞之外,還全程參與監督。
作為最老資格的黨員代表阿蘇日鐵,被村民推薦為質量監督員。「攪拌一次必須倒三包水泥,少一包都不行。」阿蘇日鐵說,水泥標號他不懂,但是多少包水泥他現場看著點,路基厚度用尺子量。
年底,這條路竣工並通過驗收,車子跑了起來,產業經濟活起來,村民日子火起來。「天不亮販子就扯開嗓子喊,收核桃收核桃。」阿蘇日鐵作勢模仿,引得大家一陣發笑,販子上了門,因為量大質優,核桃價格蹭蹭上漲,目前已經漲到8元/斤,阿蘇日鐵家掛果3000株,產量有多少他不知道該怎麼算,但目前已賣了2萬多元,「預計還可以再賣個一兩萬元。」
其他農產品也不例外,土雞、李子,以前賦閒在家只能用來待客的東西都變成了商品。「現在連我們自己都買不到土雞,全部都被外面的人買完了。」阿蘇日鐵說。
張建平也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夢想--辦核桃節。今年8月23日,民勝鄉首屆核桃節舉行,一舉打破多年來的疑慮,200多輛車同時湧進了這個核桃村,這讓村民嘖嘖稱奇。「多年前我就在申請辦核桃節,不少人說,你的核桃有其他盛產核桃鄉多麼?你的路去了能讓人兩天上不了班。」張建平說,此次核桃節成功舉辦,讓所有疑問都戛然而止。
據不完全統計,路通了之後,每天湧進民勝鄉收購核桃的商販有70至80人,惠及7個村、52個組、7000多人,戶均收入每戶增收了8000多元。根據民勝鄉的核桃發展規劃,到2015年,民勝鄉核桃要達到5萬畝。「『昔日荒山野坡,今日萬畝核桃林』的目標正在實現。」張建平說。
B
篇花小錢辦大事聚民心
旱澇並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9月5日,正值西昌市雨季,禮州鎮桂林村碾溝河河水漲了不少,但沒有漫進河邊的農家,村民餘洪看著喜在眉梢。「要是在以前,這樣大的雨,河水早就漫到家裡了。今年,村上利用1.2萬元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示範試點資金徹底清理了河內的淤泥,通暢了河道。」
桂林村緊鄰安寧河,全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3600多人,耕地3500多畝,農民收入主要靠種植業為主,是個人多地少的行政村。農業依賴水系和水利設施,桂林村共有大小溝渠6萬米,其中主要供水來自聯合渠和碾溝河,多年來,因為碾溝河和聯合渠進水口的涵管太小,在農戶急需要用水的時候,水量不足,不能滿足農田用水的需求,眼睜睜地看著聯合渠白花花的大水流走無計可施,嚴重影響了農戶栽插的進度。
今年5月栽秧時節,幾十個人相約到桂林村村主任劉吉瓊家反映放不到水,農事事關大局,村民情緒激動。「我好說歹說,做了很多解釋工作,並且答應今年一定會解決,老百姓才慢慢散去。」劉繼瓊說,有水不能用她也深受其害,她家有4畝地,每年依然種制種玉米和水稻,因為田位於碾溝河的下遊,碾溝河水量太小,鞭長莫及她,也只能等到最後才栽插。
不僅如此,到了8月伏旱高溫天氣,農作物急需灌溉,同樣因為水量小,碾溝河所涉及農田只能從上至下,依次排隊放水,下遊的農田因灌溉不及時,減產經常發生。
她仔細盤算了這筆帳,碾溝河共灌溉全村11個組,2500多畝土地,由於灌溉不及時,以桂林村普遍種植的制種玉米和水稻計算,每畝減產100斤-200斤,去年制種玉米的價格是11.5元/公斤,水稻的價格是4.5元/公斤,兩種作物按照均價計算,全村共損失60至100萬元。
桂林村面臨的不僅僅是旱,還有澇。「村委會門口的橋墩太矮,碾溝河主幹渠的淤泥太多,造成淤塞,一到下大雨,桂林村是水漫金山。」餘洪說的一點不誇張,碾溝河上遊的農戶和農田,都曾經被大水漫灌。
「不是我們村幹部不解決,我們心裡比誰都著急,但沒有任何資金,能怎麼辦?」劉吉瓊說,面對水利設施不夠完善導致的旱澇並存,村兩委多次討論,制定了具體方案,但是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桂林村是個空殼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面對村內無資金,一般的操作方式就是向上級打報告,一級級地爭取。「能爭取得到當然最好,但是有的時候項目太小,實在不知道從哪裡去填補。」桂林村村支部書記潘正吉唯有向群眾多做解釋,努力做好工作。
雪中送炭
公共運行維護經費落地
正當桂林村幹部群眾發愁之際,去年,西昌市被列為四川省農村公務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試點市,雖然錢尚未到位,但是這個消息讓村兩委開始籌劃拿這筆資金開始解決一些村內事務,召開桂林村村民大會,對群眾最關心的12個項目進行了投票篩選,以得票多少確定了6個急需實施項目組織實施。
首當其衝的便是碾溝河和聯合渠進水口的改造,擬定新增一組涵管,農戶需要用水時,兩組涵管同時拉開,滿足水量,不用水時,根據需要,將涵管堵塞即可,然而,涵管是並排還是上下組合,距離是多少,又難住組織施工的幹部和村民。「我們又去請教有經驗的老人,他們給主意。」劉吉瓊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涵管上下組合,可以有效調劑水位高低,涵管大小與原來的那根一致,均為50釐米,可有效控制水量。幾天工夫,進水口改造完畢,該項目只花了7000元,但是解決了全村2500多畝土地的灌溉問題。
問題一個個得到化解,花了1萬多元資金,將村委會門口碾溝河的橋墩抬高。花了2萬元對影響碾溝河的淤泥進行清除,整整清除了300多立方米淤泥,解決了農田排灌水的問題。項目實施中,均只花錢購買材料和機械費用,農民自願投工投勞,既節省了資金又解決了問題。
隨著農戶收入的提高,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餘洪代表愛人申請在小廣場安置電燈,購買音響設備用於跳壩壩舞。這正是眾多婦女所反映的,在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資金落地後,今年終於有了著落。利用這筆資金,村兩委對已組建的2、3組舞場和新建的4組舞場各補助1000元資金,並補助3個舞場7800元用於購買音箱、電視機和60套舞服,供群眾外出表演用。
治安問題也不容忽視。為了維護村內治安穩定,村裡又花了3000元為義務治安巡邏隊員配備了20把手電筒、20件工作服和20件大衣,確保巡邏隊員的人身安全。
淤積已久的問題如冰塊般慢慢融化,也需要面對突發狀況。今年5月26日,由於天降大雨,電閃雷鳴,供4、5、12組和桂林小學使用的配電房被雷電所擊,配電設施全部毀壞,需要資金28000餘元。村兩委徵求民意決定,動用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資金1萬元,其餘部分由農戶自籌資金,解決了農戶的用電設施維護問題。「錢雖然不多,但是解決這些問題後,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幹群關係變好了。」潘正吉說,這筆資金提高了村組幹部的辦事效率和凝聚力,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真正起到了花小錢辦大事聚民心的作用。
C
篇建好最後一公裡強化自治意識
據了解,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2010年西昌市財政獎補資金安排了215萬元,2011年財政獎補資金安排1251萬元,2012年財政獎補資金安排1257萬元,撬動的農戶籌勞折資也隨著投入逐年上漲。2010年農戶籌勞折資435萬元,2011年農戶籌勞折資2502萬元,2012年籌勞折資2514萬元。
以「一事一議」資金牽頭,西昌市捆綁其他資金使用,2010年共投入資金645萬元,完成村內道路21.5公裡;2011年共投入3753萬元,修建村內道路124.4公裡,修建村內便民橋一座;2012年共投入2514萬元,修建村內道路66.3公裡,修建村內便民橋一座,村內渠系27.6公裡。
三年項目實施,效益漸顯。2012年,通過項目的實施,項目區預計年畝增產糧食30公斤,年計增加糧食18萬公斤,同時促進果蔬等多經發展,新增種植業總產值108萬元,項目區農戶增加收入總額86萬元,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項目建設,項目區新增灌溉面積0.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4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5萬畝,年節約用水量50萬立方米,使得項目區用水高峰得到緩解,減少水土流失面積4平方公裡,襯砌硬化各型溝渠27.66公裡。
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示範試點,省級以上安排的資金是3萬元,西昌市財政補貼了2萬元,即每村每年補助5萬元,農村社區每年補助4萬元。西昌市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各鄉鎮可以根據各村人口、面積、地理區位,村集體收入和工作績效等分村確定具體的補助標準,但每村不少於3萬元。
「一事一議」和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資金,兩者有何共同點?「兩個都是為了解決農村公益事業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前者在建設,後者在後期維護,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西昌市財政局副局長何庭銳說,以道路為例,「一事一議」項目所涉及的道路,都是非鄉道或者村道,而是村內道路,對老百姓的出行和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但又是國家道路投資建設的空白點,「一事一議」項目很好地填補了這個空白,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資金量雖然不大,但是所起到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視,眾所周知,沒有集體經濟的空殼村,因為缺乏村內集體資金,村內很多道路、水利基礎設施維護,即便建設好因為建後無資金進行管護,項目使用壽命大為縮短,嚴重製約當地的經濟和產業發展。
其次,兩者都是資金怎麼用,由村民說了算,無論是「一事一議」項目還是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資金,如何使用,都是事前村民決議,事中村民監督,事後村民評議。「當然,我們財政局和鄉鎮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對每個項目的實施都要進行全程監督。」何庭銳說,西昌市實施的是雙重監督機制。
一個小細節是,早在2011年,民勝鄉政府到核桃村的16公裡道路尚未硬化之前,何庭銳就帶著省財政廳和州財政局的有關負責人幾進民勝鄉,核桃村村民見著何庭銳就主動問好。
「沒有辦法,民勝鄉有個特殊情況,我們擔心項目申請不下來。」何庭銳說,因為民勝鄉地廣人稀,道路比較長,但是受惠人數相對較少,為了把項目申請下來,他提早做功課,在現場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終於把民勝鄉列為2011年的一事一議項目,才有了後話。
何庭銳還認為,村民在「一事一議」項目和公共服務運行維護中積極參與村內事務,大大提升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民主意識。
雖然不少群眾依然不知道啥子是「一事一議」和「公共服務運行維護制建設資金」,但是修道路他們說了算,他們確實清楚無誤。「這筆錢是我們村民自己說了怎麼用,誰都做不了主。」民勝鄉柑椏村村民沙馬洛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