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落葉」似乎天生是個帶著故事的詞。每年仲秋時,上海有街道開啟落葉不掃模式,也有音樂家把演出地直接搬進金黃撒滿地的落葉之上。
2021年1月1日起,冬天的落葉又多了新去處。
徐匯區文定路218號的畫家街,一個文創園區裡的內部街道、也是周邊市民的休憩驛站,在新年裡成為一個互動的藝術新空間。包括徐匯區環衛工人在內,上海乃至長三角的網友都為這個新空間送來了他們眼中值得收納的落葉。總共十萬落葉,織就都市一隅的亮麗風景。
這次畫家街裡舉辦的活動有個浪漫的名字「秋憶」,是園區裡的藝術家邀周邊市民、白領一同藉助樹葉這樣的自然材料,創造出一場獨特的打卡活動。活動由上服德必徐家匯WE攜手叩聞藝術共同打造,並在上服德必徐家匯WE園區中的畫家街及WE」·Koowing Art Space上進行展出。這6件碩大的秋葉雕塑的靈感源自藝術家們,吸引了白領和周邊居民們參與,共同完成。
談及舉辦活動的初衷,主辦方表示,「街道,是人們對城市的第一印象。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街道通過藝術來點亮公共空間,上海這座城市中也不斷湧現出一些吸引市民、白領打卡的裝置和作品。我們理想中的這些作品可能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經費,但在『心思』『認同感』『城市歸屬感』等方面下功夫。」
前幾天,上海氣溫驟降至0度以下,但這裡的白領和居民們在藝術家的指導下,將一片又一片的樹葉小心翼翼地貼在藝術裝置的主體之上。例如,由青年藝術家袁楷茳所構思打造的《生命之火》藝術裝置中,秋季留下落葉和枯枝,或黃或紅猶如暖色系中的顏料,經過大家的手層層疊疊粘合在了一起,宛如團團的火焰,給這個寒冬帶來了陣陣暖意。而觀展者在畫家街入口也能領到若干秋葉,與藝術家們一同「更新」秋葉雕塑作品。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藝術節活動使用了近10萬樹葉,如此龐大的數量在收集的過程中也得到了上海徐匯環衛工人的大力支持,他們細心地將枯枝、樹葉打包分好,並送到了畫家街布展現場。「送來的環衛師傅說,這樣一來秋季沿街不掃的落葉在冬季也有了好去處。節後一定會過來看看他們參與的作品。」主辦方相關人員介紹說。
「2020的四季承載了太多記憶,不管好的壞的都刻在了每一個人心裡,在這即將翻篇的12月,我們想以一種更特別的方式去紀念2020。」 畫家街市場工作人員介紹說,所以他們想把原本在展覽館、櫥窗內的藝術作品帶到室外,在更加開放的空間讓更多人欣賞。
為此,畫家街打造了專屬的藝術IP——「門外」美術館:不同於其他美術館、展廳,將藝術作品,置於門外,融入街區。每一季都會在街區內舉辦主題展覽,與百位藝術家合作,挖掘更多的藝術呈現形態。「你可以遠遠的望靜靜的賞,亦可拾起材料與藝術家一同創作;這不是藝術品展出,而是將你我置身於藝術中。」 畫家街市場工作人員介紹道。
因為是在更加開放的公共空間,對藝術裝置的空間位置、比例、尺度以及材質也有需要細細考究。藝術顧問葉建海介紹說,藝術裝置在放置之前,一定要先做預演。例如先做等比例的泡沫塑料、紙質模型,通過現場放線,進行反覆的驗證。經過多角度的觀察和考量之後,在路人的行徑路線上才能呈現出藝術裝置最美的角度。
放眼全球,城市更新沒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街道,各有特色和內涵,並不容易複製和借鑑。那麼在街道的小微更新中,如何更好地融入藝術的元素呢?
該園區負責人認為,藝術是文化的表徵,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吸取畫家街本身的文化精華與文化脈絡,那麼這些作品就會讓市民產生失望的情緒。
過去幾十年裡,這裡聚集了眾多畫廊,並逐漸成為附近居民、乃至上海市民心中都擁有一定影響力的「畫家街」,而中國西洋畫的發源地——土山灣也源於附近。那麼,藝術裝置的添置一定要考慮得體,聽取生活和工作在這裡的人的想法就很重要。「尤其是街道的藝術裝置,關係到在這裡生活工作每一位市民。所以我們希望,大家一同參與,讓身體接觸和感受到藝術的魅力。」該負責人解釋道。
此外,園區對於藝術融入街道還有著更美好的期待,「我覺得畫家街具備這樣的土壤:讓一個藝術作品存在同時,市民又能不斷參與去演繹創變這個作品。而不是一個完成品,只能拿來欣賞。」 園區負責人表示,未來畫家街將通過「門外」美術館的藝術平臺,連結更多的藝術家與園區白領、社區居民,通過協作形成「小而美」的城市微型公共藝術空間。
作者:王彥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