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症研究突破

2021-01-18 網易

2020-11-24 17:39:26 來源: 寂寞的羅蘭

舉報

  據《2019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報告》(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9),每3秒鐘,全球就有一人患上痴呆症。截止2019年,全球有5000萬的痴呆患者。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52億。其中,有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目前,痴呆症的相關成本為每年1兆美元,到2030年將增加一倍。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神經元中發現了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的新機制。他們發現染色質結構的變化(染色質是緊緊纏繞在一起的DNA)會觸發神經元失去其功能,恢復到較早階段的細胞狀態,從而導致突觸連接的缺失,而這與記憶喪失和痴呆有關。

  UCSD的研究團隊從一個基本的問題開始項目的研究,即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神經元與健康人的神經元有何不同?解決這個基本問題,將為從細胞水平理解阿爾茨海默症提供框架和基礎,從而為新型治療方法鋪平道路。

  UCSD的研究團隊從人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開始,這些幹細胞來源於患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症(一種阿爾茨海默症的遺傳形式)的病人,並將其轉化為神經元。使用下一代測序技術研究這些神經元中正在表達哪些基因,以及如何調節基因表達,然後比較健康個體的神經元中它們之間的差異。

  經過研究發現,源自患者的神經元會退化為以前的狀態。也就是說,它們不再是神經元。這是在具有不同突變的各種患者中觀察到的關鍵缺陷。這一現象對大腦的影響是巨大的,失去突觸連接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神經元譜系 - 神經元退化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了其他的缺陷:神經元基因被抑制,這些細胞不再具有任何指示它們是神經元的指令。它們處於細胞發育的早期狀態,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觸發細胞生長和分裂- 這是不尋常的,因為成年大腦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此外,它們有發炎的信號,這表明受損或壓力。

  在患有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死後人腦樣本中也觀察到了相同的缺陷。這證實了研究團隊的發現,因為不僅在幹細胞中看到了這些機制,而且在實際的大腦樣本中也看到了這些機制。

  研究人員將所有這些機制追溯到染色質結構的變化。這種結構的一部分由開放區域組成,在該區域表達或調控基因,其他部分由封閉區域組成,在該區域抑制基因表達。在患病的神經元中,一些以前開放的區域現在被封閉了,反之亦然。結果,神經元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狀態。

  目前,UCSD研究團隊正在研究抑制這些機制的藥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阿爾茨海默症:漫長的告別
    可事實上,大女兒麻裡的丈夫專心於自己的研究,不關心在異國語言不通、社交困難的妻子的感受。而兒子逃學、早戀,拒絕和母親進行溝通。華麗的外殼下,是麻裡傷痕累累的心靈。 「告別」的意義由家人創造 儘管如此,兩位柔弱的女性再加上母親曜子,依然撐起照顧父親的責任。
  • 阿爾茨海默症新靶點——Sgk1
    已有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失調可能導致大腦認知區域基因表達發生改變。因此,恢復表觀遺傳穩態可能有利於這類疾病的治療。  12月9日,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的一篇新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抑制某些與異常基因轉錄有關的酶可以恢復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的記憶喪失,這一發現為開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新療法帶來了希望。
  • 韓國研製出診斷重度阿爾茨海默症的傳感器
    韓國《中央日報》消息稱,韓國科學技術院研究小組開發可出診斷重度阿爾茨海默症的傳感器。阿爾茨海默症是引起痴呆症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在老年人中發病。據統計,目前全世界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10%的人患有該疾病。
  • 阿爾茨海默症新藥難在哪
    根據渤健的說法,在分析了截至2018年12月26日的來自1748名患者的數據之後,相關研究在完成後不太可能達到預期效果。但到了去年10月,兩家公司又宣布,在與FDA討論並進一步分析更大量的數據之後,他們將尋求對該藥物的監管批准。即便有過失敗的經歷,即便臨床數據仍然無法讓所有審查者滿意,但渤健的進展仍然讓外界看到了一絲希望,華爾街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了態度。
  • 阿爾茨海默症研究新進展
    這便是醫學記錄歷史上第一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故事。阿爾茨海默症(AD)是一種大腦病變。患病人群出現明顯的腦部萎縮,而這種萎縮是不可逆的,目前沒有任何手段可以恢復。我國痴呆症患病總人數高達1507萬例中國的老年人口眾多,然而,截止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對痴呆症和輕度認知障礙(MCI)的人群患病率、相關危險因素以及管理進行一個全面的研究。
  • 2020中韓阿爾茨海默症國際研討會成功舉辦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 1月10日,由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養老產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孝行天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中韓阿爾茨海默症國際研討會暨中亞協養老產業委員會年會」在北京市成功舉辦。曹健巡視員致辭中國老齡協會一級巡視員曹健在研討會致辭中講到,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政策性文件,如《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等,旨在築牢織密老年社會保障網,讓包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在內的老年人都能得到切實的養老、醫療和服務保障。
  • 簡訊|北京/App安全認證/阿爾茨海默症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倡議建立阿爾茨海默症全病程管理體系記者日前從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獲悉,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4000萬。為此,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倡議全社會應建立從預防、篩查、治療到照護的阿爾茨海默症全病程管理體系,持續加大對阿爾茨海默症的重視與投入。
  • 法國首座阿爾茨海默症生活村將運營
    目前在歐美,已經有國家開闢設想,建立獨立的阿爾茨海默症生活村,讓患者離開醫院環境,在模擬的「社區」裡自主生活,保持未生病時的狀態。雖然這樣做的時間還不長,但是現有的事實證明,患病老人的狀態竟然有了改善,對藥物的依賴降低、舒適程度提高。
  • 對待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需要醫學人文的視角
    慢一點,簡單一點,就像跟老年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說話一樣。人生就是不著急。」·與患者打交道其實是一種醫學人文科學,我們看的不是病,而是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用人文的視角去對待患者,作為醫生,會更有職業成就感;作為家屬,也會更有獲得感。---在接受記者採訪之前,王華麗剛接診完一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這是一位已經退休的老教授,和女兒住在一起。
  • 科學家「訓練」計算機 可識別與阿爾茨海默症有關的細胞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5月15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一個電腦程式可以訓練計算機識別帶有澱粉樣斑塊的腦細胞的圖像,從而對阿爾茨海默症作出早期發現,澱粉樣斑塊是阿爾茨海默症的特徵。據埃菲社5月15日報導,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表明,該項目的技術能力可以在創紀錄的時間內完成阿爾茨海默症的識別。不過研究員布裡塔妮·達格指出,計算機系統並不能取代病理學家的標準。「這是一個工具,正如鍵盤可以幫助寫字,有助於流利書寫一樣,數字病理學與自動學習相結合可以幫助神經病理學工作更加流利地開展。」達格說。
  • 科學預防阿爾茨海默症,基因檢測為您守護愛的記憶
    阿爾茨海默症是一種緩慢起病,並且不容易發現的腦功能退化(神經系統退行性)。臨床上的表現主要有記憶力明顯下降,智能減退;很多原來會做、會用、會說、會寫的,病後都不會了;性格和行為模式變得和原來不一樣等。 阿爾茨海默症通常始於中年晚期或老年。65歲以後,患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每五年就會翻一番,≥85歲的人中有近三分之一患此病。
  • 開設阿爾茨海默症長者服務專區
    招商高利澤運營總監、法國精神運動康復師路易介紹,機體衰老是引起阿爾茨海默症的重要原因。腦組織的衰老、萎縮、變性是阿爾茨海默症發生的基礎,這也許就是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的道理。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越來越多,但其中大部分人並沒有得到及時的診療和專業的照護。
  • 美國加州印第安人的傳統藥用植物或能治療阿爾茨海默症
    2019-02-21 20:24 來源:澎湃新聞 美國加州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用藥已久的一種傳統植物,或為世界難題阿爾茨海默症帶來希望
  • 溫情聚焦阿爾茨海默症
    在外地晉劇團工作的夏天一番周折後調回到本地工作,這樣她便可以幫助母親照顧已經患阿爾茨海默症10年的父親。沒想到,母親竟因她的歸來感到焦慮。隨著父親病情的發展,原以為自己會給父母帶來溫情的夏天才慢慢體會到生活的重量,沒想到命運的鐘擺又向她襲來。  談及這部劇情長片處女作的成型,劉澤為影片注入了眾多從現實生活中萃取而來的個人化體驗。
  • 深入了解阿爾茨海默症的秘密,一種關於愛和記憶的疾病,就在身邊
    阿爾茨海默症又叫老年痴呆症,但是現在卻呈現年輕化趨勢,且女性居多。那麼,是什麼在剝奪他們記憶,磨損他們的意志呢?還要從源頭抓起,深層次發掘病因1、遺傳因素研究表明,阿爾茲海默症約有50%-80%的基因遺傳性,大約有0.1%左右的家族遺傳患者染色體為顯性遺傳,這類人群基本會在65歲前發病。
  • 《我和我的家鄉》,範偉和阿爾茨海默症
    後來老年隨兒子去在異國他鄉教課,出現了記憶時間地點的混亂,原來是患了阿爾茨海默症。兒子帶父親請醫生確診,並且發現他的記憶停留在二十年前,在山村支教的那十年。兒子(徐崢飾演)知道那是父親最幸福和滿足的日子。徐崢即刻決定讓父親重新回到山村,找到學校,喚起他的記憶。
  • 《來處是歸途》三亞展映溫情聚焦阿爾茨海默症
    在外地晉劇團工作的夏天一番周折後調回到本地工作,這樣她便可以幫助母親照顧已經患阿爾茨海默症10年的父親。沒想到,母親竟因她的歸來感到焦慮。隨著父親病情的發展,原以為自己會給父母帶來溫情的夏天才慢慢體會到生活的重量,沒想到命運的鐘擺又向她襲來。談及這部劇情長片處女作的成型,劉澤為影片注入了眾多從現實生活中萃取而來的個人化體驗。
  • 《忘不了餐廳》第二季回歸,阿爾茨海默症預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說到這裡,小悠不禁在感嘆,這或許就是《忘不了餐廳》這檔公益節目的意義所在,通過「經營餐廳」的這種方式幫助參加節目的這些老人改善病症的同時,喚起了大眾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關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約有475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而中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高達600萬,居世界首位,且每年新增約30萬患者,這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症日30周年,讓我們走進阿爾茨海默症真實世界
    #世界阿爾茲海默症日#編者按前段時間在搜集資料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部珍貴的紀錄片,之前看到的都是阿爾茨海默症故事的文字、視頻採訪片段。這部紀錄片的特殊之處在於,我覺得它是面對阿爾茨海默症「從容面對,不再逃避」的實踐者,對於任何疾病,說不怕,那是不可能的。而這部紀錄片是《我只認識你》,片中出鏡的主人公是導演趙青的親叔公和阿爾茨海默症的親叔婆。作為兩位老人的外孫侄女,從2012年起,導演趙青開始用攝影機記錄二人的日常生活。近三年時間,她拍攝了150小時素材。
  • 31歲男子每晚穿校服扮高中生與阿爾茨海默症母親視頻,除此之外還有...
    那就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  阿爾茨海默症:腦海中的橡皮擦  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由於多發於老年人(但任何年齡段人群都會有患病風險),且症狀表現為認知功能退化,人們通常稱為老年痴呆。臨床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不斷退化,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性減退,伴有各種神經精神症狀和行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