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症新藥難在哪

2021-01-18 金融界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陶鳳 湯藝甜

持續攀升的發病率,無藥可醫的困境,讓阿爾茨海默症(AD)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天塹,但凡有一絲研發喜訊,都會成為患者和家屬的寶貴希望。最新的好消息來自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醫藥公司渤健和衛材推出的阿爾茨海默症藥物將會被送至FDA的評審臺,時隔17年之後,FDA會再次批准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新藥嗎?

新的希望

353美元,當地時間11月4日美股收盤時,渤健的股價攀升了42%,幾乎是近期日均交易量的8倍,盤中一度漲至363.92美元,創下8個月以來的新高。

股價創新高的背後,是渤健在AD領域傳出來的喜訊。當天,FDA在官網上公布了諮詢委員會提供的背景資料。

其中,FDA審評員指出,渤健的實驗性AD藥物被證明有效,增加了其迅速獲得批准的機會。「申請人已經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性證據來支持批准」,FDA工作人員在該機構網站上發布的一份審查該藥物的文件中表示。

根據安排,當地時間11月6日,由FDA召集的一個由外部專家組成的小組預計將會開會,討論渤健和衛材公司用於治療AD患者的阿杜卡奴抗體(Aducanumab)生物製品許可(BLA)申請,並投票決定是否向FDA推薦批准這款創新療法。

據了解,阿杜卡奴抗體是一種與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結合的人類單克隆抗體。它能夠有選擇性地與AD患者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沉積結合,然後通過激活免疫系統,將沉積蛋白清理出大腦。主要是針對AD輕度認知障礙患者。

早在今年7月,渤健和合作夥伴衛材就向FDA提交了阿杜卡奴抗體的生物製劑上市許可申請。一個月後,FDA表示,將對兩家公司的實驗性AD藥物阿杜卡奴抗體進行快速審查,而這也是FDA 17年來首次審查治療這種精神疾病類藥物的申請。

進入快速審查通道意味著FDA將於明年3月7日對該藥物的上市批准作出決定,這比標準審查通常預期的10個月要更快。受該消息提振,渤健當天的股價截至收盤時上漲了10%。

如今,無論是即將來臨的審批,還是背景文件裡的初步認可,都足以讓渤健興奮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FDA通常會遵循諮詢委員會的建議來審批藥物。而在此前不久,FDA剛剛將11人外部專家諮詢小組中一位持批評意見的成員驅除,該成員為梅奧診所的臨床神經病學家大衛·諾普曼博士,他的名字已經從FDA外部專家顧問預備會議上被撤下。

數據爭議

不過,也不可高興得太早,畢竟,審批流程還未開始,FDA的態度也無從明確得知。在AD藥物領域,FDA一直沒有鬆口,自2003年以來,FDA尚未批准任何有關治療AD的新藥。更何況,渤健阿杜卡奴抗體的數據還存在爭議。

比如被剔除的大衛·諾普曼就對試驗數據有質疑。諾普曼參與了這款藥物的臨床試驗,上周日,他在一篇論文中寫道,「阿杜卡奴單抗治療阿爾茨海默症認知功能障礙的功效無法通過臨床試驗得出不同的結果」,並呼籲渤健進行另外的第三階段試驗。

除了諾普曼的質疑之外,FDA也有統計專家稱渤健的分析數據存在缺陷,並不能證明阿杜卡奴抗體的有效性。

事實上,在研發路上,渤健也經歷了挫折。渤健很早之前就開始了阿杜卡奴抗體的試驗,2017年10月,渤健和衛材開始就這款藥物的開發和商業化展開合作。

去年3月,渤健和衛材宣布,由於臨床數據令人失望,他們將停止這款針對AD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藥物的全球III期臨床試驗。根據渤健的說法,在分析了截至2018年12月26日的來自1748名患者的數據之後,相關研究在完成後不太可能達到預期效果。

但到了去年10月,兩家公司又宣布,在與FDA討論並進一步分析更大量的數據之後,他們將尋求對該藥物的監管批准。

即便有過失敗的經歷,即便臨床數據仍然無法讓所有審查者滿意,但渤健的進展仍然讓外界看到了一絲希望,華爾街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了態度。富國證券分析師Jim Birchenough表示,儘管FDA的最終結果難以預測,但相信會議上將會有更多積極的建議,預計周五的諮詢委員會將建議批准通過該新藥,並將渤健評級由「持有」上調至「買入」,同時將其目標價上調至390美元。

難在哪

FDA短短的幾個字,就讓渤健的股價飆升了40%,也扭轉了華爾街的態度,足見市場對於AD藥物的期待。

國際阿爾茨海默症協會發布的《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全球共有5000萬AD患者,社會相關成本達1萬億美元,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預計到2030年全球AD患者將會達到8200萬人,2050年將達到1.52億人。

「從西醫的邏輯講,必須清晰病理機制,然後有與之相對應的藥理,達到治療目的。如果病理機制清晰,獲批還是有可能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學副教授孫海舒指出。

不過,由於AD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現有藥物均只能緩解臨床症狀,改善或逆轉AD進程的藥物尚未出現。「阿爾茨海默症很難真正治癒,其誘因可能有多種,還有適應症的問題,最多只能是延緩。」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Health創始人趙衡坦言。

抗體藥物研發總監閆閏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至今沒有定論。之前多年此研究領域傾向於認為beta-amyloid是致病根源,但是隨著針對減少beta-amyloid產生的臨床藥物相繼折戟,學界業界也開始重新審視此理論。而如果連發病機制都無法確定,開發治療藥物就更難上加難了。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閆閏還提到了其他因素,包括科研模型和臨床標準等等。以臨床標準為例,閆閏稱,早期FDA的臨床藥效判定標準是對認知能力和記憶的改善。但早期阿爾茲海默症患者並沒有這兩個方面的表現,而晚期的重症患者如果藥物效果不夠強又很難展示出藥物的療效,從而造成大量藥物在臨床階段折戟。FDA已經調整判定標準,把biomarker的改變納入判斷標準。但biomarker本身的確定和檢測又是一個難點。

此外,閆閏還指出,神經類疾病是傳統難攻的領域,因為血腦屏障的存在,以及大腦自有的獨特免疫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一直是藥物研發的困難領域。隨著對大腦的深入研究,也慢慢展示出大腦各區域的異質性,每個功能區域對藥物響應可能不同,也就加大了系統治療的難度。

據了解,目前全球獲批用於臨床治療的藥物只有5款,即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加蘭他敏、美金剛以及多奈哌齊+美金剛複方製劑。不過,這些藥物主要作用機制為膽鹼酯酶抑制劑或NMDA拮抗劑,只能達到改善腦血流量,促進腦認知功能恢復的作用,無法徹底根治老年痴呆。

不是沒有藥企努力過。在過去20多年來,全球各大製藥公司相繼投入了數千億美元研發藥物,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2018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在1998-2017年期間,全球已有146個AD藥物在臨床中遭遇失敗,僅有4個藥物成功上市;同時,幾乎所有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治療策略在臨床試驗中也全軍覆沒。AD新藥研發失敗率高達99.6%。

趙衡表示,「大家認為這個市場很大,也在持續投入,但總體上來看,沒有龍頭藥物,且新藥的失敗率太高了」。

去年3月,渤健宣布終止臨床試驗之後,大多數研究人員和生物技術公司的高管都認為,儘管阿爾茨海默症的病例在不斷增加,但他們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能夠研製出一種能夠幫助患者的藥物。

因此,阿杜卡奴抗體一度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症最後的希望。對於相關的實驗數據、審批流程等情況,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渤健方面,不過截至發稿還未收到回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阿杜卡奴抗體,去年11月,由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綠谷製藥累計投入4億美元共同研發的阿爾茨海默症原創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GV-971)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並在國內正式上市。該藥物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症,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今年4月,FDA批准「九期一」開始在北美、歐盟等地開展臨床試驗,預計2024年完成。

相關焦點

  • 浙江兩醫院參與國產阿爾茨海默症新藥臨床試驗,專家:審慎樂觀
    早前,澳大利亞和美國都傳出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即將上市的消息,但最終靴子未落地。這次反而被中國的藥企彎道超車,更加引起廣泛關注。 報導稱,「九期一」的通過,填補了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領域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是國際上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將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
  • 三年重組「夢碎」且新藥止步三期臨床 通化金馬27億負債「窟窿」難填
    眾人只知併購王"通化金馬籌劃三年的重組失敗,而忘卻AD新藥研發止步於三期臨床,但公司一直對外稱相關事項"有序開展"。當前公司的業績持續虧損,再加上曾有過"戴帽"的歷史,通化金馬未來還有前途嗎?
  • 京東與日本衛材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痴呆症新藥
    衛材計劃利用痴呆症患者的數據,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新藥。中國京東集團(出資51%)和衛材(出資49%)成立的合資企業將負責這項業務。預定開設進行藥品銷售等的門戶網站並提供專用APP,還將在該網站上增加用於在線診療的視頻通信功能。設想的主要用戶是出現健忘症狀和存在痴呆症擔憂的老年人。
  • 阿爾茨海默症研究突破
    2020-11-24 17:39:26 來源: 寂寞的羅蘭 舉報   據《2019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報告
  • 關愛老年人健康之阿爾茨海默症
    後來才知道,原來他自己的父親就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而且病情已經比較嚴重了,不僅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有時候連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認識了、忘記了……而《忘不了餐廳》所聚焦的也正是這樣的特殊人群—— 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人,也就是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症患者。
  • 31歲男子每晚穿校服扮高中生與阿爾茨海默症母親視頻,除此之外還有...
    那就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  阿爾茨海默症:腦海中的橡皮擦  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由於多發於老年人(但任何年齡段人群都會有患病風險),且症狀表現為認知功能退化,人們通常稱為老年痴呆。臨床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不斷退化,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性減退,伴有各種神經精神症狀和行為障礙。
  • 阿爾茨海默症:漫長的告別
    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 近日,熱映的日本電影《漫長的告別》,男主角就是一位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 記憶和情感慢慢飄遠 一位看上去有些邋遢的老人匆匆趕到兒童樂園,手裡拿著三把傘,沒人知道他來幹嘛,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 阿爾茨海默症新靶點——Sgk1
    12月9日,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的一篇新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抑制某些與異常基因轉錄有關的酶可以恢復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的記憶喪失,這一發現為開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新療法帶來了希望。
  • 開設阿爾茨海默症長者服務專區
    招商高利澤運營總監、法國精神運動康復師路易介紹,機體衰老是引起阿爾茨海默症的重要原因。腦組織的衰老、萎縮、變性是阿爾茨海默症發生的基礎,這也許就是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的道理。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越來越多,但其中大部分人並沒有得到及時的診療和專業的照護。
  • 對待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需要醫學人文的視角
    慢一點,簡單一點,就像跟老年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說話一樣。人生就是不著急。」·與患者打交道其實是一種醫學人文科學,我們看的不是病,而是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用人文的視角去對待患者,作為醫生,會更有職業成就感;作為家屬,也會更有獲得感。---在接受記者採訪之前,王華麗剛接診完一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這是一位已經退休的老教授,和女兒住在一起。
  • 溫情聚焦阿爾茨海默症
    在外地晉劇團工作的夏天一番周折後調回到本地工作,這樣她便可以幫助母親照顧已經患阿爾茨海默症10年的父親。沒想到,母親竟因她的歸來感到焦慮。隨著父親病情的發展,原以為自己會給父母帶來溫情的夏天才慢慢體會到生活的重量,沒想到命運的鐘擺又向她襲來。  談及這部劇情長片處女作的成型,劉澤為影片注入了眾多從現實生活中萃取而來的個人化體驗。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症日30周年,讓我們走進阿爾茨海默症真實世界
    #世界阿爾茲海默症日#編者按前段時間在搜集資料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部珍貴的紀錄片,之前看到的都是阿爾茨海默症故事的文字、視頻採訪片段。這部紀錄片的特殊之處在於,我覺得它是面對阿爾茨海默症「從容面對,不再逃避」的實踐者,對於任何疾病,說不怕,那是不可能的。而這部紀錄片是《我只認識你》,片中出鏡的主人公是導演趙青的親叔公和阿爾茨海默症的親叔婆。作為兩位老人的外孫侄女,從2012年起,導演趙青開始用攝影機記錄二人的日常生活。近三年時間,她拍攝了150小時素材。
  • 韓國研製出診斷重度阿爾茨海默症的傳感器
    韓國《中央日報》消息稱,韓國科學技術院研究小組開發可出診斷重度阿爾茨海默症的傳感器。阿爾茨海默症是引起痴呆症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在老年人中發病。據統計,目前全世界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10%的人患有該疾病。
  • 2020中韓阿爾茨海默症國際研討會成功舉辦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 1月10日,由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養老產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孝行天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中韓阿爾茨海默症國際研討會暨中亞協養老產業委員會年會」在北京市成功舉辦。曹健巡視員致辭中國老齡協會一級巡視員曹健在研討會致辭中講到,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政策性文件,如《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等,旨在築牢織密老年社會保障網,讓包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在內的老年人都能得到切實的養老、醫療和服務保障。
  • 阿爾茨海默症:一場幾無勝算的暮年戰爭
    如果不是因為花白的頭髮,很難想像眼前通過微信和記者聯繫的老人已年過九旬。他沒有去醫院,怕醫生讓他住院檢查,「她晚上起來(發現)怎麼房間沒有人了?我就怕這個。」樹鋒嘆了口氣,「真要命,真要命。」7點半吃早飯,敬老院大廳裡擺著食堂提供的粥和饅頭。樹鋒從房間裡抱出瓶瓶罐罐,往粥裡拌奶粉、燕麥、營養粉,掰開饅頭塗上花生醬。其他桌的老人呆呆地盯著眼前的食物,由護工餵食。
  • 法國首座阿爾茨海默症生活村將運營
    目前在歐美,已經有國家開闢設想,建立獨立的阿爾茨海默症生活村,讓患者離開醫院環境,在模擬的「社區」裡自主生活,保持未生病時的狀態。雖然這樣做的時間還不長,但是現有的事實證明,患病老人的狀態竟然有了改善,對藥物的依賴降低、舒適程度提高。
  • 科學預防阿爾茨海默症,基因檢測為您守護愛的記憶
    阿爾茨海默症是一種緩慢起病,並且不容易發現的腦功能退化(神經系統退行性)。臨床上的表現主要有記憶力明顯下降,智能減退;很多原來會做、會用、會說、會寫的,病後都不會了;性格和行為模式變得和原來不一樣等。 阿爾茨海默症通常始於中年晚期或老年。65歲以後,患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每五年就會翻一番,≥85歲的人中有近三分之一患此病。
  • 簡訊|北京/App安全認證/阿爾茨海默症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倡議建立阿爾茨海默症全病程管理體系記者日前從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獲悉,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4000萬。為此,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倡議全社會應建立從預防、篩查、治療到照護的阿爾茨海默症全病程管理體系,持續加大對阿爾茨海默症的重視與投入。
  • 《忘不了餐廳》第二季回歸,阿爾茨海默症預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看著這麼可愛健談的孔奶奶,你很難想像她的認知障礙程度已經很嚴重了。說到這裡,小悠不禁在感嘆,這或許就是《忘不了餐廳》這檔公益節目的意義所在,通過「經營餐廳」的這種方式幫助參加節目的這些老人改善病症的同時,喚起了大眾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關注。
  • 《我和我的家鄉》,範偉和阿爾茨海默症
    後來老年隨兒子去在異國他鄉教課,出現了記憶時間地點的混亂,原來是患了阿爾茨海默症。兒子帶父親請醫生確診,並且發現他的記憶停留在二十年前,在山村支教的那十年。兒子(徐崢飾演)知道那是父親最幸福和滿足的日子。徐崢即刻決定讓父親重新回到山村,找到學校,喚起他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