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簡介
熱映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延續《我和我的祖國》集體創作的方式,由張藝謀擔當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分別執導五個故事。
《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五個單元,五個故事,透過保安大哥、快遞小哥、草根網紅、鄉村教師、駐村書記等平民英雄,講述關於變化、選擇、親情、奉獻和奮鬥的故事,喚起中國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無論是《我和我的家鄉》,還是《我和我的祖國》,僅從題目來看,就屬於比較宏大的主題。所以,各位導演都採用了「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具體而言,《我和我的家鄉》五個小故事的背後,是宏大的社會主題,是中國的「十三五成績單」——醫療保險、旅遊產業、鄉村教育、沙地治理、脫貧攻堅。
所以,影片裡的一些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他們堅守信念,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和奉獻,用自己的力量建設家鄉,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盛,成就了不朽的壯舉。
下面,讓我們走進這些人物素材!
喬樹林
帶領鄉親們種蘋果樹治沙,將四百萬畝毛烏素沙漠「變綠了」。
【石光銀】
● 8歲時和鄰家小孩被沙暴捲走30餘裡。
● 和父母9次搬家,但風沙一路相逼。
● 1984年,32歲的石光銀決定帶眾人治沙。
● 3000畝黃沙需樹苗費用10萬,大家只湊出750元。最後各家不得不用變賣家中僅剩的羊和騾子。
● 第一年,一個月連刮11場大風,埋掉了所有樹苗。此後,他們在同一區域反覆重種5次,從未放棄!
【牛玉琴】
● 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植樹種草6600畝。
● 第二年春天卻遭遇沙塵暴,造林全部失敗。
● 她和工人們連續奮戰20餘天栽植10萬株樹木。
● 此後34年間,籌資860多萬元植樹2800萬棵。
● 使得當年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人造綠洲」。
● 更開發生態旅遊,讓這裡不僅「綠了」,還「富了」!
【張炳貴】
●2003年,承包趙石畔林場300畝低產林改造工程。十多年投入200多萬元,將其改造成了花果園。
● 期間不斷加強水、電、路、池、庫等基礎設施建設。
● 通過地下輸水管道澆灌果樹,果苗成活率達90%以上。
● 現已成功種植杏樹、紅富士蘋果等9700多株。
● 2018年,成功申請到全國第一個沙地蘋果商標。
老範
望溪村支教十餘年,是當時村中唯一的老師,曾挨家挨戶把學生一個個拉回教室繼續學習。
【支月英】
● 1980年,19歲只身前往鄉村小學支教。
● 20多元的工資多半用來幫孩子們墊付學費。
● 開學時用扁擔挑著課本步行十幾公裡到學校。
● 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堅守了36年。
● 只是為了讓一個個孩子走出大山。
【張桂梅】
●為辦免費女子高中四處籌款,處處碰壁。
● 2008年首期100名女生入學,不久便有6人離開。張桂梅拼死拼活找回2人。
● 2011年女高第一屆高考, 綜合上線率100%。此後多年,全縣文理第一都出自女高。
● 如今63歲的她百病纏身,仍陪伴著她的學生們。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鄉村教師290多萬人,這些人讓千千萬萬的孩子,有了出去見識廣闊世界的機會。
馬亮
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來到小村莊扶貧,帶領鄉親們開發了稻田畫。
【張渠偉】
● 肩負130個貧困村、14萬多貧困人口的脫貧重任。
● 1600多個日日夜夜,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
● 超負荷的工作使張渠偉患上青光眼。
● 醫生告訴他再拖下去會面臨失明的危險。
● 但他還是一手拿眼藥水,一手抓工作。
●至今仍奮鬥在扶貧一線。
【馮亞珂】
● 回鄉辦寫生基地,將自家新房建成寫生賓館。
● 220名師生來此寫生培訓, 因設施不齊全提前結束。
● 此後馮亞珂開著車跑了20萬公裡,挨個上門推銷。
● 當年10月,賓館累計接待了2000人次。
● 讓貧困戶成了賓館廚師,60歲老人當上寫生模特。村裡隨後又開了20餘家賓館,一年接待5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