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午陽光新作,由郭京飛、苗苗、高露等主演的12集現實主義題材都市劇《我是餘歡水》收官。
劇中,被稱為「史上最無主角光環」的餘歡水,在前三集裡,被診斷為癌症的同時,事業和家庭又陷入危機,「又喪又慘」。中間過程,被癌症逼出了一股「破罐子破摔」勇氣的餘歡水,向一切不公平的待遇挑戰,「又帥又颯」。最後,確認癌症實則是誤診的餘歡水,在陰差陽錯的命運下,找到真正的尊嚴和幸福,「又霸氣又勵志」。
餘歡水這些過山車式的人生故事,只為傳達一個主題,「縱然身處困境,也不能輕言放棄。縱然身處低谷,也要仰望星空」。很顯然,《我是餘歡水》做到了,但令人意外的是,該劇竟然只用了12集就講完了整個故事。
的確,短小精悍的《我是餘歡水》播出後,以明快緊湊的節奏、不斷反轉的劇情,在影視劇市場上掀起了一股觀影潮。
與此同時,該劇的高口碑、高熱度、高話題量也將日漸回暖的短劇再次帶到公眾面前,引發討論。那麼,未來短劇模式是否將替代長劇模式,佔據市場主流位置呢?在本文中,我將從長、短劇各自的劇集特徵、市場優勢和發展前景入手,探析長、短劇的兼容之道。
1、《我是餘歡水》口碑上佳、引發話題效應
看完《我是餘歡水》第一集,需要多久?答,吃一碗泡麵的時間!追完整部《我是餘歡水》,需要多久?答,不到兩周。
前不久,由「國劇擔當」正午陽光聯合視頻網站共同出品的十二集網絡短劇《我是餘歡水》正式與觀眾見面。該劇是正午陽光對短劇市場的首次試水,縱觀同期在衛視平臺上映的長劇《清平樂》(63集)也是正午打造,大有長、短劇同臺打擂的架勢。
無論是演員陣容還是話題熱度都不及《清平樂》的《我是餘歡水》只有12集,但劇情發展疾馳如火箭,爽感十足。同時,全劇的反轉與懸念設置總是令人措手不及,在「短小」的同時實現了「精悍」,引來一片叫好。
所以,當《我是餘歡水》以8.5分的開畫高分力壓節奏相對緩慢的《清平樂》時,似乎並不讓人意外。輕體量、快節奏,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演員教科書般的演技,再加之耳目一新的內容呈現方式,《我是餘歡水》成功引發了大眾對國劇劇集精品化和「短平快」的廣泛討論。
2、各視頻平臺齊發力、短劇發展引關注
大眾只是剛剛開始討論,視頻平臺卻早已布局。
這樣的選擇源於影視劇市場長劇面臨的困境,以及觀眾口味和審美變化對創作方式的倒逼。
當前,大部分電視劇依然動輒就四十集起步,「劇情不夠回憶來湊」、「武打動作慢鏡頭滿天飛」成為觀眾吐槽的經典之句。一些冗長的注水劇由於虎頭蛇尾、劇情拖沓,極大地削弱了觀影體驗。於是,拖拽、倍速、棄劇、一星評價,成為很多觀眾觀劇的追劇標配。
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2020年影視劇市場做出了及時反應,呈現出了讓人欣喜的亮點,那就是長劇「變短」,短劇模式回暖。
把最好的內容在最短的時間內呈現給觀眾,成為各大視頻網站的發力點。而年初視頻平臺試水播出的幾部精品短劇,的確叫好又叫座。從開年的劇版《唐人街探案》(12集)到剛剛收官的《龍嶺迷窟》(18集)、《不完美的她》(22集)等已播出的短劇,皆是口碑、點擊雙收。
因此,這就更加堅定了市場的投資信心,同時也意味著,短劇模式不僅回暖,還大有爆發之勢。
據數據統計,愛奇藝、優酷、騰訊等視頻平臺目前已對未播的30餘部儲備短劇全面布局。愛奇藝將在下半年集中推出《在劫難逃》、《沉默的真相》、《十日遊戲》等6部懸疑推理題材短劇,騰訊的《雙探》和《摩天大樓》、優酷的《白色月光》和《迴廊亭》等短劇也將與觀眾陸續見面。
面對短劇的不斷升溫,有媒體甚至將2020年稱為精品短劇的「開元紀年」。
相對於集數在30集以上、單集平均時長約45分鐘的長劇而言,短劇正好是其相反面,即集數在30集以內、單集時長不超過40分鐘的影視劇。那麼,當前,與長劇截然不同的短劇為什麼能夠異軍突起,發展勢頭迅猛,成為影視劇市場的另一主要觀影類型呢?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的。
1、娛樂時間「碎片化」、「短平快」滿足及時消費需求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讓大眾娛樂時間越來越碎片化。而愈益成熟的移動網際網路幾乎佔據了用戶所有碎片化的時間。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網際網路電視等大小屏已經成為「碎片化」娛樂的主要媒介。
在人手不止一個屏的當前社會,用戶對視頻內容的需求更加多元。同時,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使越來越多的觀眾已經擠不出充裕的時間,或者說沒有耐心觀看冗長的「注水劇」。利用片刻休閒時間追劇逐漸成為新生代觀眾主要觀劇方式,因此,網絡短劇應運而生。
短劇除了能夠節約用戶時間、提供靈活的觀看方式外,還以「短平快」的特點滿足了現代觀眾新型消費需求,即碎片化和體驗感。網絡短劇短小精悍,大多是以單元模式展開,在極短的時間內呈現完整的故事,且情節大多緊張刺激,反轉不斷,極大地提高了受眾碎片化追劇時的情感體驗。所以說,劇集的短劇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2、故事情節緊湊、提高觀眾爽感體驗
除了觀看方式更符合大眾追劇需求外,精品短劇還往往以內容取勝,或簡短有趣,或構思巧妙,或跌宕起伏,給觀眾帶來新鮮感的同時,還滿足了新生代文化消費者對爽文化的追捧。
短劇模式下的內容創作,往往精準把握了當下觀眾的心理需求,既有自我代入式的共情感,又有「回懟」形成的心理舒適感。
以《我是餘歡水》為例,前三集裡餘歡水的「喪」和「慘」讓很多觀眾感同身受,成年人的字典裡沒有容易二字。但是看到史上最慘男主角的一系列悲慘遭遇時,觀眾心裡又不免暗暗慶幸,「幸好我沒那麼慘」。待餘歡水在接下來幾集裡,放任自我,鬥天鬥地領導,鬥一切不公平的待遇,觀眾又不由直呼過癮,這樣的「回懟」在心理上形成了舒適感,彌補了現實的缺憾。就在觀眾們拍手歡迎「爽劇男主角」回歸時,反轉又來了,原來癌症只是個烏龍。短短12集的內容,觀眾的心情卻像坐過山車一樣,起起伏伏,但一路爽感。
大部分精品短劇的出現,正是迎合併放大了「爽文化」的出現,成功提高了觀眾的爽感體驗。因為面對工作、生活的壓力時,大多數觀眾會產生自我情感表達的訴求,並帶有重塑自我形象的強烈願望,因此,在觀劇過程中,潛意識裡需要快速達到某種理想化的情感體驗。
3、渠道端積極扶持、國家政策有力支持
不同於長劇發軔於電視臺,短劇多在視頻網站平臺孵化。 從2016年的《最好的我們》(24集)、2017年的《無證之罪》(12集)、2018年的《結愛》(25集)、2019年的《怒晴湘西》( 21集),再到今年集數均不足20集的《唐人街探案》、《我是餘歡水》、《龍嶺迷窟》等,高口碑的獨播短劇為各自視頻平臺帶來了極大的收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網站會員數量增多,付費拉新率穩步增長。
付費會員是維持視頻網站生存的主要來源。短劇製作周期短、成本小為作品題材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而多元、優質的題材正是能夠留住多元需求會員的法寶。因此,各大視頻網站紛紛大力扶持短劇市場。
優酷2020年1月宣布正式入局短視頻領域,向全行業開放15分鐘以內的短內容合作。最早投身短劇市場的愛奇藝則在去年12月份發布劇情短視頻付費分帳合作說明,表示將以扶持原創作品為核心,為優質的劇情化短視頻作品提供支持與發展平臺。
同時,短劇市場的蓬勃發展也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2020年2月6日,廣電總局發布新規《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電視劇和網劇提倡不超40集,並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這說明國家權威機構在反對劇集內容「注水」,規範集數長度的同時,還為短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短劇在內容上的創新,在渠道端的優勢,以及國家政策和行業規範對注水劇的「打壓」,似乎釋放了短劇前景比長劇更加光明的信號。
那麼短劇就一定能取代長劇成為劇集主流嗎?
事實遠非如此,長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影視劇市場的主流劇集類型,因為長劇具有短劇所無法比擬的天然優勢。
1、長劇在題材多樣化上的不可替代性。
短劇因能在較小的體量裡,展現人物衝突,營造戲劇張力而受到青睞,尤其是在懸疑、喜劇、青春等題材上。但並非所有的劇集類型都適合用短劇呈現。
講好一個故事需要多少集,很大程度上還是根據劇集所有呈現的內容決定的。故事體量大、人物繁多、劇情錯綜複雜的群像戲,就無法用快節奏的敘事手段來展示。如男性觀眾認可度極高的《慶餘年》,女性受眾鍾愛的《知否》等熱門長劇,其群像戲的內核決定了,只有足夠多的篇幅才能完成主題表達。
另外,諸如歷史正劇、年代劇、權謀劇等題材劇,本身就需要一定的體量來完成敘事,篇幅長反而是其完整性、真實性和創作誠意的表現。如《正午門下的小女人》、《長安十二時辰》、《琅琊榜》》等口碑劇,雖然劇集長,但依然讓觀眾產生「看不夠」的感覺。
因此,創作者在長劇創作過程中,防止劇集「注水」固然重要,但是要同時遵循市場規律和藝術創作思路,不能盲目跟風。
2、長劇是娛樂內容消費的主流選擇。
電視劇並非一開始走的就是長劇路線,我們記憶中的經典作品,如《西遊記》(25集),《還珠格格》(24集)等都不到30集,36集的87版《紅樓夢》在當時已經算是體量大的超長劇。
但是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觀眾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觀看更豐富多彩的故事,了解更飽滿立體的人物成為大眾對電視作品的潛在心理訴求。相關資料顯示,電視劇劇集的確是在向不斷遞增的方向發展。2004年到2008年,國產劇平均每部基本都在30集之內;2009年至2012年平均集數則延長至35集;2015年,增加至42集,2018年單部劇平均集數增至頂峰。
由此可見,正是觀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和認可刺激了影視劇市場的蓬勃發展,長篇劇集受到追捧,並成為當代觀眾文化娛樂內容消費的主流選擇。
同時,電視劇集數之所以會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還與爆款劇的出現有關。2011年的收視冠軍《回家的誘惑》共68集,2012年的宮鬥神劇《甄嬛傳》共76集。
多部長劇的亮眼成績,正式拉開了劇集「越來越長」的序幕。
2015年上星衛視電視劇收視排行榜的冠、亞軍分別是《武媚娘傳奇》和《羋月傳》。兩部均為超長劇,前者共96集,後者則81集收尾。2019年的爆款劇《延禧攻略》,即使發軔於網絡,也達到了78集。
爆款長劇的不斷湧現無疑又推動長劇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時期。
3、長劇是播出平臺獲取收益的主要渠道。
目前,雖然新媒體持續發力,但是電視仍然是當代社會的主要播出媒介。而長劇向來是各級電視臺「兵家必爭之地」,其根源在於廣告利益的驅動。因為傳統媒體的創收高度依賴於廣告,劇集越長,收益越高,所以電視平臺對長劇集的追捧也是符合客觀市場規律的。
對於衛視頻道來說,如果集數太少,一方面,沒有辦法通過長時間的熱劇排播,來穩固頻道收視率,增強觀眾粘合度。另一方面,曝光量的減少則意味著平臺無法獲得最大限度的廣告收入,將面臨效益受損的風險。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影視劇作為一項大眾文化消費產品,受眾粘合度和忠誠度是其擴大傳播範圍、提升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長時間的播放相較於短期呈現,顯然會起到積極作用。同時,話題性和討論量往往也是影響劇集傳播範圍和效果的關鍵因素。只有劇集的播放周期足夠長,內容話題的討論量才能綿延不絕,持續發力,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
長劇具有短劇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當前短劇仍然無法與頭部長劇相抗衡,但越來越密集的精品短劇的出現,勢必會給長劇市場帶來衝擊。那麼,長劇和短劇應該如何平衡共存呢?
其實長劇和短劇並不對立,二者的主要播出渠道不同,但是目標都是為了留住觀眾,前者為增加廣告收益,後者則為增加會員數量。所以,兩個劇種應根據客觀目標的差異性和自身劇集的特殊性,揚長避短,採取不同策略。
1、長劇應提高內容含金量、重視新媒體營銷、保持劇集新鮮感
「注水劇」、「懸空劇」往往是長劇被觀眾詬病的主要原因。劇情拖沓冗長、節奏進展緩慢、副線佔據分量太重,這些都是導致觀眾棄劇的因素。根據數據顯示,觀眾對45集以上的長劇棄劇率高達56%。
所以,長劇應該提高增加內容含金量,輸出乾貨,控制節奏,降低觀眾棄劇率。同時劇方和平臺還應重視新媒體時期下觀眾的觀劇習慣和網絡特性,充分利用長劇播出周期的優勢,根據故事裡的痛點、笑點、槽點預埋話題梗。通過及時和合情的精準營銷,打造輿論高峰,增強觀眾的共情感,使其在追劇過程中,能夠持續保持新鮮感。
其實,對長劇來說,只要內容優質,依然可以營造出「有一種劇,還沒追夠,就完了」的印象,54集的《琅琊榜》就是最好的案例。
2、短劇應積極呈現多元題材、合理排播、提高觀眾黏性
相較於長劇題材的多元類型,短劇往往在懸疑、奇幻、喜劇類題材發力。但是,社會的快速發展促使觀眾的需求愈加多元化,如果短劇僅局限在以上題材,勢必會流失觀眾。因此,短劇應嘗試更多類型不同的影視劇,擴大題材涵蓋領域,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需求。首次聚焦現實社會小人物際遇的《我是餘歡水》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短劇由於播出周期短,極大壓縮了話題討論發酵的時間,不利於增強受眾對劇集的粘合度和忠誠度,不容易形成長尾效應。針對這種情況,視頻平臺應靈活調整播出方式,合理排播,利用季播或周播的形式,拉長劇集的播放周期,用精品化內容鎖住用戶。
長劇好,還是短劇好?這樣的問題,無疑是沒有答案的。因為重要的不是集數長短,而是取決於劇集單位時間能夠提供的內容是否滿足觀眾的訴求,是否能帶來優質的觀劇體驗。
只要內容過硬,長劇和短劇在不同的劇集形態、市場特徵、受眾需求以及渠道優勢下,都可以發揮出最大功能。
但萬變不離其宗,精品內容才是王道。集數只是主觀概念,紮實過硬的內容品質才是呈現好故事的根本。要牢記,無論是長劇,還是短劇,觀眾要看的都是「乾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