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Out雜誌曾作過一個影史百大動作片榜單,排名前十位的是《虎膽龍威》、《奪寶奇兵》、《終結者2》、《辣手警探》、《瘋狂的麥克斯2》、《龍爭虎鬥》、《警察故事》、《日落黃沙》、《七武士》和《異形2》。此外,你還能在榜單中看到《英雄》..榜單中的作品都是經過時間和群眾考驗的好作品,如果你是動作片愛好者,絕對不可錯過。
——不過貼榜單不是我的習慣,所以還是說說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動作片吧。
關於港片。
成龍和李連杰這兩位動作巨星,我印象更深的是李連杰。這得益於家鄉電視臺反覆播放《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黃飛鴻」系列、《精武英雄》、「方世玉」系列、《太極張三丰》、《新少林五祖》、《給爸爸的信》....小時候熟到連臺詞都能背出來了...感謝李連杰在銀幕上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也要感謝香港的導演和武術指導們:程小東、徐克、陳嘉上、王晶、元奎、袁和平...還有和李連杰配戲的反派們:甄子丹、周比利、趙文卓、計春華、錢小豪、于榮光、鄒兆龍...那是不折不扣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如果要從李連杰的動作電影中挑出我最喜愛的一部,我會選《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和《黃飛鴻之獅王爭霸》——好吧,是兩部。我認為它們是徐老怪導演的最好的動作電影(《新龍門客棧》和《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不是導演;《刀》很好,但太cult向)。家國大義完美的融入動作片的框架內,鏡頭調度、動作設計、敘事節奏乃至演員的表演...各項指標都是S級別,甚至還有幽默橋段(感謝莫少聰飾演的梁寬)。在《男兒當自強》中,狀態正值巔峰期但還沒成為巨星的甄子丹貢獻了他在銀幕上最出色的兩場對決場面:
有趣的是這兩場都是械鬥。甄子丹飾演的納蘭元述是「黃飛鴻」系列中與黃飛鴻武功最接近,最後黃飛鴻險勝。
到了《獅王爭霸》,黃飛鴻化身戰鬥天神,無論單挑還是群毆都是有驚無險的碾壓,全片找不到旗鼓相當的對手。即使如此,「單挑鬼腳七」、「獅王爭霸預選賽」、「飯館遭暗算化險為夷」等動作場面依然非常精彩。徐老怪的關注點也從單挑轉向大場面動作戲,於是有了片尾20分鐘的獅王爭霸比賽。
在20分鐘時間裡,多條線索同時進行:黃飛鴻在場內,十三姨等人在場外,另一邊還有俄國人。各種獅子(危機)依次出現,被黃飛鴻一一解決。戰鬥從地面打到空中再重回地面。最後所有線索收歸一處,矛盾解決。徐老怪的調度功力可見一斑。
如今看徐老怪來內地拍攝的電影,有種吐血三升長跪不起的鬱悶感——當年拍出黃飛鴻系列的人怎麼能拍出那麼爛的片!!還有陳嘉上,看了「四大名捕」系列,簡直難以想像他曾拍過《精武英雄》。香港導演在內地的集體沉淪是個複雜問題,在此不表。
如果要選一部我喜愛的港產時裝動作片,我會選陳德森的《神偷諜影》。這部電影有明顯模仿《碟中諜》的影子,但...真的很好看!角色男帥女靚,節奏拿捏得當,情節環環相扣(動作片的情節需要適當開腦洞,但又不能開得太大),動作設計乾淨利索。全片幾乎沒有冷場。最精彩的一段動作場面,我認為是眾人「進入大樓偷取晶片—交貨時被陷害」,觀眾「大功告成」的輕鬆情緒緊接著就被打入谷底。再看《一個人的武林》...唉,不說了
關於國外。
有很長一段時間,歐美動作片的單挑場面很像日式回合制RPG:你給我一拳我給你一腳,誰的血槽先空誰先趴。還經常充斥著「明明正義人士殘血已跪就差補刀,反派下手前一定要發表'今天你可死定啦咩哈哈哈~~'的冗長演講,最後被正義人士抓住破綻一招斃命」的詭異反轉情節...歐美電影人為改變現狀,走了兩條路,一條是引進香港武術指導,拍了《黑客帝國》、《霹靂嬌娃》、《殺死比爾》等片。缺點是動作設計過於「浮誇」,你看《霹靂嬌娃》,已到公然藐視地球引力的地步...另一條則是以「諜影重重」系列為代表的寫實路線,我個人更喜歡這條路線。「諜影重重」第一部,波恩和金髮殺手在房間內肉搏,看得我很激動:哎呀!老美終於開竅啦!不過現在再看這一段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槽點:兩人拳腳相交的音效(「砰!」「啪!」)很具有港片範兒...
《諜影重重3》是系列的集大成之作,它在榜單中的位置是最高的。片中的幾場動作戲的設計和調度都是教科書級別。我最喜歡的是伯恩、尼基、Dash三人在摩洛哥街頭的「跟蹤與反跟蹤到肉搏」那一段,鏡頭在屋外屋內屋頂地面之間自如調度,拳腳相交的音效也寫實了很多。
題外話,同樣是摩洛哥街頭的追逐戲碼,《盜夢空間》與《諜影重重3》的差距頗大。諾蘭是個好導演,但不擅長動作場面(我不是黑,求粉絲們放過...)。《盜夢空間》中最出彩的動作場面是囧瑟夫在旋轉房間中的打鬥:
它的出彩歸結於場景設計創意出眾。相反,片尾雪地大戰拍的呆滯不已令人扶額。
「諜影重重」系列影響到很多動作片,典型是重啟後的007系列,風格往寫實路線靠攏,丹尼爾·克雷格榮膺「史上最狼狽007」,動輒摔得鼻青臉腫一身泥,人家皮爾斯·布魯斯南連髮型都很少亂啊...
「碟中諜」系列。如果按質量給碟中諜系列排名,最高的肯定是第一部,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是懸念大師,因此碟中諜帶有古典懸疑片的味道。
「突襲」系列。「突襲」系列是印度尼西亞電影,導演是英國人,他在英國找不到工作機會,跑到印尼淘金,終於獲得成功。《突襲1》在聖丹斯電影節上映時獲得熱烈反響,被譽為年度最佳動作片。我只看過第一部,僅說它。《突襲》很明顯受到港式動作片的影響,打鬥有明顯的「餵招」設計感,甚至動作偏軟「力度」不夠。另一方面,影片又標榜「真實」——其實並非真實,而是血腥:爆頭、插喉、斷關節、碎脊椎...看的觀眾幻肢奇痛...片中動作設計有亮點,但全片看下來又覺得沒那麼神。有網友吐槽:「就算對手是不會還手的木頭人,手腳不停毆打三分鐘也會累。片中的角色們連踢帶摔十幾分鐘,爬起來照樣生龍活虎——這不科學啊!!」這裡我覺得可以適當放開腦洞,畢竟港產動作片也這樣拍的...
片中最能打的反派1v2不落下風...
最後說兩部榜單上沒有的電影。
「加勒比海盜」系列。當你意識到《加勒比海盜4》如此之爛,就會懷念三部曲導演戈爾·維賓斯基的好。關於他的特點,影評人方聿南概括的很好,請容我引用如下:
多角色,多陣營,相遇在錯誤時間錯誤地點;場景複雜,天空草地沙灘原野汪洋百無禁地;道具多樣,刀劍棍棒水果火槍左輪槍百無禁忌;打鬥攻防呈多米諾效應,張三打了李四後一路波及王五和趙六,繞了一圈還得張三接招;參與混戰的全是金剛肉體,摔不死磨不爛,技巧和運氣相伴,驚險和爆笑叢生,有人體極限,有純淨暴力,儼然將《奪寶奇兵》和《貓和老鼠》的趣味燉為一爐。《加勒比海盜》1的洞穴奪寶,2的部落逃生記、沙灘混奪亡靈匣,3的漩渦大戰,以及《蘭戈》那段創意迭出的空中追逐,都是百看不厭的維氏動作編排。
《加勒比海盜2》片尾三人車輪大戰
《加勒比海盜3》眾人從世界盡頭逃脫
我認為《加勒比海盜》三部曲是新世紀最出色的動作電影。《獨行俠》由於預算和劇本先天不足,導致質量不佳,但片尾的火車大戰還是相當見功力的。
「地獄男孩」系列。我因為「地獄男孩」系列成為吉爾莫·德爾·託羅的粉絲。《地獄男孩》第一部票房不佳,但在DVD市場大受歡迎,使第二部拍攝成為可能。「地獄男孩」系列有點cult氣質,喜歡人的不多,但都喜歡的不得了。吉爾莫·德爾·託羅最在行的並非動作設計,而是氛圍把握。他本是拍驚悚片出身,因此在動作片中少不了懸疑驚悚段落。比如第一部中魚人在廢水池中搜尋卵、第二部開頭眾人調查拍賣大廳,都拍的頗「嚇人」。美術布景化妝也是一絕,使影片成功塑造了一個「第二世界」。雖然其動作場面不算出彩,但「地獄男孩」系列能在我心中的動作片拍前十位。
第一部中的動作場面還是「你一拳我一腿」的回合制戰鬥方式,到第二部,吉爾莫·德爾·託羅有意讓打鬥更漂亮。於是有了:
弩阿達王子單挑國王衛隊——相比動作場面,更奪人眼球的是布景啊...
地獄男孩單挑弩阿達王子——我還是覺得亮點在布景...
最後,在豆瓣,動作電影的起評分是四星,而且經常看到「沒劇情」之類的批評——貌似動作電影天生不受待見,這對動作電影不公平。我人生中很大一部分樂趣來自好看的動作電影
每天發布火爆熱門的電影,只需關注就能獲得最前沿的電影資訊。讓我們吹響電影的號角吧!
微信號:FilmH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