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原標題:碗糕開口笑 家有喜事到
臺海網11月6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深秋時節的泉州,天氣已經開始逐漸轉涼。對於上班族來說,在行色匆匆的上下班路上,路過街巷的小店,見那剛揭開的蒸籠,霧氣繚繞,一個個白白胖胖的碗糕,新鮮出爐,都會忍不住買上幾個嘗嘗。
「味道之外,皆是人情。」通過味蕾,來感知一座城市的文化風土人情,是最為接地氣的一種方式了。如果想了解泉州傳統民俗文化,或許,可以走入泉州尋常人家,揭開那一籠熱氣騰騰的蒸鍋……
本期最閩南,我們一邊品嘗「田螺肉碗糕」的軟糯Q彈,一邊了解與之相關的泉州民俗文化。
口感Q彈細膩的泉州碗糕,令人慾罷不能。
笑口常開最傾城 一點「朱唇」萬人嘗
「閩南特色,安海的碗糕真好吃!」當行走在泉州的街巷時,經常會有這樣「魔性」的聲音,佔領你的耳朵。
而一說起碗糕,不少泉州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自己童年的時光。「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時,都能吃到自家蒸的碗糕,香糯甜軟、富有嚼勁,不愧是人間美味。」家住泉州市區南俊巷的王曉帆告訴記者,以前,她阿嫲蒸碗糕,手藝可是一流的。只要是阿嫲蒸的碗糕剛端上桌,基本都會被她一個人給「一掃而空」。就在八年前,最疼愛自己的阿嫲去世了。之後,雖然逢年過節的時候,家裡面還是會照例買碗糕回來供祭拜用,但買來的碗糕裡,卻再也沒有之前阿嫲做的那種熟悉的味道了。
「雖然味道不一樣了,不過現在的我依然很喜歡吃碗糕。當我每一次,看著新鮮出爐的碗糕,它們就像是一張張綻放的笑臉,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我阿嫲那張爬滿了皺紋的笑臉,仿佛她依然陪伴在我的身旁,正笑臉盈盈地看著我。」王曉帆告訴記者。
其實,碗糕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記者來到了西街一家老字號糕店鋪,一跨進店鋪的大門,便是灶臺、木柴、大蒸籠、小陶碗。如此樸素而熟悉的擺設,令人不禁想起了古城的舊時光。此時,一大鍋白白胖胖的碗糕剛出爐,老闆正忙著將它們一個個倒騰到竹籃上。
「做碗糕的工藝,其實並不難掌握,需要用到的材料有粘米粉、泡打粉、酵母和白砂糖,這些原材料其實市面上都可以買到的。」老闆告訴記者,不過,碗糕製作工藝的精髓在於發酵。「如今買碗糕的大多數是中老年人,而且大都是買去祭拜用的。因此,碗糕的賣相是很重要的。做得好、發酵得好的碗糕,『笑』得最好看。」老闆說,這裡的「笑」指的是蒸碗糕的時候,由於麵粉發酵膨脹,在溢出容器時,形成了如同笑臉一般的形狀。反之,如果發酵得不好,則會導致做出來的碗糕,「笑」得不好看,黏成一團,或嘗起來有酸味。
逢年過節的時候,碗糕店門前經常排著長隊。因為按照閩南傳統的祭拜習俗,總是「笑臉迎人」的碗糕,寄託著發財、發福、發家的美好寓意。
給碗糕「點紅」,增加一抹喜慶的色調。
「蝦米碗糕」和「田螺肉碗糕」
作為泉州美食文化的符號和名片,碗糕其實早已融入泉州尋常百姓的煙火生活之中,不僅在一日三餐裡時常能見到它,它更是體現在了泉州人的日常用語上。
「蝦米碗糕?」這句閩南語,在泉州人日常交流過程中,應該是再常見不過了。然而,如果你不懂得閩南語或不了解泉州文化,乍一聽,或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難道說的是加入蝦米口味的碗糕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其實這是一種「閩南黑話」,包含有「什麼東西?」「什麼情況?」「什麼意思?」等多種意思,表達了說話者的一種迷惑、感到不可思議或難以理解的心理感受。
而在閩南話中,亦有一句聽起來十分生動詼諧的俗語:「輸人不輸陣,輸陣碗糕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比賽或競爭中,即便是輸贏已定,也不能輸了陣仗和架勢,如果輸了陣仗和架勢,就真的是顏面掃地。眾所周知,如果蒸碗糕蒸得成功,溢出容器的部分,會呈現出如花朵般綻放的「笑臉」,樣子十分喜慶。不過,在這句閩南俗語中,「碗糕面」(類似臉上開花的意思)頗有一種嘲諷、譏笑的意味。
好吧,既然「蝦米碗糕」裡沒有蝦米,那麼,「田螺肉碗糕」裡總該有田螺肉了吧?很遺憾,也沒有。其實,田螺肉碗糕是在傳統碗糕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新品種,《泉州習俗》有載,這種碗糕不同於泉州其他地方的雙發碗糕,氣孔細密,底部圓滑光亮,頗似琉璃燈泡,故亦稱「琉璃底碗糕」。吃起來既軟潤有彈性,又有鬆脆感,似有一種吃田螺的獨特口感。因此,這種類型的碗糕便被叫作「田螺肉碗糕」。
用來盛碗糕的「碗」,小巧玲瓏。
碗糕店老闆「挖」碗糕動作熟練
逢年過節碗糕香 閩南俗事少不了
在泉州,過年時要「蒸糕做粿」早已經成為一種習俗。正如閩南俗語所言:「蒸糕做粿『發』新年。」也正因為此,碗糕還有一個別稱叫「發糕」。
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之後到除夕前,是泉州傳統上所謂的「筅塵日」,「筅塵日」的時候,除了要對屋子進行整理和大掃除之外,還要提前準備好辭年時祭拜祖先所需的各種供品,比如五穀、六齋、紅雞蛋、甜粿等,以及必不可少的碗糕。過去的時候,在泉州人眼裡,「碗糕」似乎成了一種「聖物」。一位老泉州人告訴記者,過年的時候,如果是打算在自家做碗糕,那麼,一定要做好精心準備。做碗糕的時候,更是要全神貫注,最好是悄悄地躲起來「蒸」,萬不可心不在焉,也不可以讓小孩子在旁邊喧譁吵鬧。否則碗糕怕「吵」,很可能就會「發」不起來。而萬一要是將碗糕給「蒸」壞了,不管是「發」不起來,還是發「酸」掉了,都是十分不吉利的。
除了逢年過節,在泉州,碗糕還經常出現在一些重要的儀式和場合。譬如,據媒體報導,去年一場泉州高甲戲的拜師儀式上,為了表示學員們的誠意,戲臺上便擺放了三牲、鮮果、清茶、生蔥、芹菜、桂圓、碗糕和臘肉等。
除此之外,嬰兒出生足月,按照閩南風俗,通常都會做「彌月」。屆時,親家要送來衣服、被子、披風、搖籃和金銀飾品,並向親友鄰居派送「龜粿粽」(皆為閩南特色傳統小吃),即「百壽龜」「碗糕」「豬母乳」「鹼粽」等。
有意思的是,為了增添節日的喜氣,泉州人在用碗糕祭拜之前,通常會有一個特別的環節,叫給碗糕「點紅」。在瓷杯中盛滿清水,放入朱紅粉,再用指尖輕輕蘸起來,按壓點綴於咧嘴輕笑的碗糕正上方,就像吹落於白雪地中的紅梅,又宛若美人胸口的硃砂痣,驚豔絕美、喜慶動人。(本期執行 周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