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行業主流和非主流之分,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事情,當然了,這個劃分方法本身就存在疑問,很多相聲前輩名家,比如師勝傑等大師,都否認相聲行業的這個劃分。
郭德綱曾經解釋道兩者最簡單的劃分方式是,看你能不能舉辦成功的商演,靠著商演吃飯的就是非主流相聲演員,不靠著商演吃飯的就是主流相聲演員。
對於郭德綱來講,他最大的貢獻是讓相聲重新回歸了小劇場,從1995年開始,郭德綱就開始經營北京相聲大會,然後歷經了十年的坎坷磨難,終於在2004年聲名鵲起。
北京相聲大會,也就是後來的德雲社,這麼多年經營都毫無起色,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觀眾沒有形成掏錢買票的習慣。
坊間一直流傳,主流相聲演員們,那些所謂的相聲大師們,演出都是免費送票。然後各個單位組織大家去看,甚至還有一種更有意思的說法是,不僅門票不花錢,只要去聽相聲,這就是為所謂的相聲演員捧場,還免費送雞蛋。
當然了,演出到底是不是送雞蛋,這個還真是一件沒法證明的事情。不過主流相聲演員演出免費,這是一件大實事。
從九十年代開始,相聲的主要播出渠道是電視臺,而相聲重新回歸小劇場是郭德綱做出的最明智選擇。這也是他的無奈之舉,郭德綱倒是想在電視臺說相聲,問題是沒有門路上去。
正是在不得已之下的選擇,郭德綱讓相聲重新回歸到了最初的狀態,把觀眾當成衣食父母,開始說一些老百姓能夠聽得懂,並且願意聽的相聲。
事實上,讓相聲回歸小劇場,並不是郭德綱的專利,李金鬥在節目中語出驚人,主流相聲演員1996年就已經在小劇場演出,而且場場爆滿,尤其讓人驚嘆的是,在1996年商演門票最高就已經到了380元。
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成績,按照李金鬥的說法,這些相聲藝人們也一直在努力地實現相聲的市場化,並且起步階段做得非常成功。
李金鬥的這番言辭,到底是不是事實呢?從現場嘉賓來看,應該有幾分可信度,因為在現場的嘉賓中,有幾位老藝人也參加了1996年的這次商演。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既然這些前輩相聲名家起步這麼成功,甚至可以說是驚豔,為什麼最終沒有堅持下去呢?反而是一開始連固定演出場所都沒有,四處飄零的郭德綱,把商演搞得如火如荼。
到底原因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