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當露珠跳下層層荷葉來到池塘,點綴一汪清水,倒映出壯麗燦爛的日出美景;
當蟬鳴如約而至,劃破午間燥熱的寧靜,刻錄下人們又一年的聲音記憶;
當石榴花開出一片紅紅火火的烈焰,瓦藍瓦藍的天空裡似乎看得到熱氣的升騰,盛夏時節,來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寫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日影最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即如古人所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夏至成為晝夜變化的界限。民間因此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
中國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很多地區的人們把夏至吃麵當成了重要習俗。夏至代表著炎炎盛夏的到來,人們的飲食也有所改變,以熱量低、便於製作的食品為主要食物。麵條常常是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
夏為大,至為極。夏至是陽氣最為旺盛的時節,但在這一天之後,陽氣開始衰弱。上古先民們不但從飲食上來調整生活作息,吃一些符合時令、口味清淡、消夏避暑的食物,還會通過一些活動來鼓舞陽氣,讓身體和大自然的節律合拍。
夏至時值農作物開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豐年。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古籍中所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夏至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這是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
這個時節降水也更加頻密,「夏至不熱,五穀不結」,充足的日照和雨水讓地裡的莊稼開始卯足了勁兒生長,因此在收割完新麥之後,農人們也開始了「三夏」大忙——田間管理、施肥除草,祈盼金秋的碩果纍纍。
雷陣雨是夏至時節最常見的天候。多變的天氣裡,雷雨與驕陽往往回交替出現。「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代劉禹錫的這首《竹枝詞》,寥寥幾筆便勾勒出夏至時節天氣的變化無常,卻也是一幅「晴日雨」的浪漫景象。
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主角本來只有地球和太陽,基本沒月亮啥事。
不過,月亮可不甘心每次都跑龍套。這不,今年夏至日趕上農曆五月初一,朔日,月亮終於抓住機會,跑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搶個「C」位,在天宇上演一場罕見的夏至日日環食。
看臉的時代,月亮也不甘寂寞。
日食可以說是月亮追著太陽比誰臉大的結果,根據月球追上太陽後的對齊程度和月球遮住太陽的程度,日食分為全食、環食、全環食、偏食等。
夏至時地球接近遠日點,太陽的視直徑較小。這次夏至日日環食食甚時,太陽的視直徑為31'28"(或0.5246°),而月球的視直徑為30'48"(或0.5134°),二者只相差40",相當於把剛才那粒黃豆放到25米開外的張角!
哪些地方能看到?
此次日食的環食從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部開始,經過中非、阿曼、巴基斯坦、印度、中國等國,在北太平洋西部結束。在非洲(除西部和南部)、歐洲東南部、亞洲(除北部和極東南部)、印度洋北部、大洋洲西北部、北太平洋西部可以看到偏食。
在中國境內,本次日食的環食帶自西向東穿過中國的西藏、四川、貴州、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特點+看點
特點一:太陽高。夏至日日環食,太陽高度角很高,尤其在中國境內最早發生的西藏地區,初虧時接近正午,太陽幾乎就在頭頂。
特點二:食分大。接近全食。所謂「食分」是指月亮遮住太陽直徑的比例。日環食的食分越接近1,太陽邊緣亮邊越窄。此次環食帶中心線附近地區的食分大多在0.990以上,是絕妙的「金邊日食」奇觀。
三大看點包括:可能有機會看到通常只有日全食才得一見的「鑽石環」——貝利珠,還有日珥、日冕等太陽活動現象,以及金(星)日同輝。
特點三:食帶窄。食分大造成環食帶非常細窄,我國境內最寬處也只有約40公裡(作為對比,2010年1月15日日環食的環食帶約為300公裡)。
特點四:食延短。食分越大,環食食延就越短,稍縱即逝,要把握住。
觀測須知
為令公眾獲得最佳觀賞體驗,A青年給大家提供了安全觀測須知。
觀測日食不能這樣做
不可以用肉眼直接觀看日食;不可以佩戴日常的太陽鏡或墨鏡觀看日食;不推薦在望遠鏡前端加減光膜或減光片,在目鏡端直接用肉眼觀看。
不推薦使用曝光過的底片、蠟燭燻黑的玻璃、曝光過的X光底片等辦法觀看日食。使用攝影器材拍攝日食時,也需要安裝濾光片或減光膜。
安全的觀看日食的方法
通過小孔成像的原理,製作創意投影來觀看。在一張紙上用小孔寫一句話、畫一個圖案,將太陽投影到另一張紙上、牆上或地面上觀看日食;尋找附近有茂密樹葉的樹木,透過樹葉縫隙觀看投影到地面上的日食。
望遠鏡投影法。在目鏡後放置一張白紙,將太陽像投影到紙上觀看日食。需要注意的是太陽光經過望遠鏡匯聚,目鏡後的溫度很高,不能用眼睛貼著目鏡觀看,也不能用手觸碰目鏡。
使用專用日食眼鏡。使用前需檢查濾光膜表面是否有劃痕或磨損,使用完好的觀食鏡觀賞日食。
這個特別的夏至還是父親節。
相比母親節,父親節要低調很多。我們對父親愛的表達也常常會比較含蓄。正好遇到夏至日,不如跟爸爸說:「你餓不餓?給你煮碗面吃,吃完一起去看日食吧!」哈哈,祝爸爸們,節日快樂!
交匯點記者 王甜
策劃 沈崢嶸
部分素材來源: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