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恰值父親節,又巧遇十年難得一見的天象奇觀「金邊日食」。
所謂金邊日食,指在日食發生時,月影與太陽視直徑非常接近,整個日光圓面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太陽邊緣只露出極細一圈,是非常接近全食的日環食,而這概率是非常小的,下次出現金邊日食天象要等到2032年5月9日。
日食發生是日月運行規律中的自然現象,但在古時卻被認為是兇兆,會由天文官主持「焚香救日」儀式,古籍記載,在日月剝蝕之時,香的作用就是禱告上蒼的信使與媒介,先民以為嫋嫋青煙可以像無線電那樣,將心意識中祈禱的念頭與信息上達天聽,這在今天看來是荒唐的迷信,但這一儀式對當時的人心安撫作用,其價值卻無可否認。
很多節令、節氣所沿襲的用香文化,有其歷史人文背景與緣由,比如節氣夏至的用香習俗,佩戴避暑香珠與防暑錠子藥,就是自清代宮廷流傳下來的一種衛生、養生習慣。
上圖中的畫,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晚清《玫貴妃春貴人行樂圖》中一個名為「鑫常在」的人物細節,在她上衣右側襟掛著一串十八子,這是清代流行的佩飾,跟當下人們喜歡手腕上戴一手串類似,以其主珠為十八顆而得名。
以故宮博物院所藏十八子為例,一副標準的十八子珠串,十八顆主珠往往由伽楠香、珊瑚、珍珠、水晶等名貴的珠寶組成,中間會綴有材質與主珠不同的隔珠,左右隔珠邊還栓有絲線串數顆計數小珠。佛頭塔上會接大塊寶石、金屬質地或編織的背雲,背雲下垂寶石綴角。
這十八子佩飾除了裝飾價值和身份體現外,還是有功用的,像避暑香珠十八子就是夏令清宮廷祛暑醒神的常備物品。
中醫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清宮醫案研究》一書中,收錄了雍正九年避暑香珠方,第一步是製作藥汁:「香薷1兩,甘菊2兩,黃柏5錢,黃連5錢,連翹1兩,蔓荊子1兩,香白芷5錢,水40湯碗慢火熬,候將幹,用絹攪汁,聽用。」第二步是製作修合香珠:「透明硃砂末5錢,透明雄黃末5錢,白芨末3錢,白檀香末1兩,花蕊石1兩,川芎末1兩,寒水石末1兩,梅花片1兩,蘇合油1錢,水安息1錢,香白芷末2錢,玫瑰花瓣末1兩。以上共為細末,入前藥汁內攪勻,作襟扣大,串成,盛暑時,時常戴在身上,能避暑並行山嵐瘴氣,倘藥汁不足,添雞蛋清。」
該香珠方後附的研究參考寫道:「避暑香珠劑型,別具風格,簡便實用,芳香避穢,醒脾清暑,堪推而廣之。」
在朱家溍先生《故宮退食錄》書中,收錄其「清代皇帝怎樣避暑」一文寫道:「每年端午節前,造辦處「錠子藥作」照例製造一批防暑的錠子藥,主要有:紫金錠、蟾酥錠、離宮錠、鹽水錠、避暑香珠、大黃扇器等等。
夏季裡在身上荷包或香袋裡裝少量這類錠子藥以備不時之需。其中避暑香珠就用不著裝入荷包,它是一串經過藝術加工的手串、掛在衣襟上,也是端午節的一項賞賜品,文武官員都以能得到此項賞賜為榮。」
再過五天就是庚子端午,正是做避暑香珠的時候了。
【來源:新聞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