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同樣重要,如果產生衝突,那麼該聽誰的?

2021-02-23 觀史明鑑

通過史書記載和觀看古裝影視劇,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具有絕對的地位和權威,從他口中說出的話就是一言九鼎的「聖旨」,只要是聖旨傳達的事情,無論是對是錯,所有人都要無條件的去服從。

不過在歷朝歷代中,作為皇帝母親的皇太后也擁有一種特殊的權利,那就是可以根據需求頒布「懿旨」,這種旨意在某種程度來說重要性不比皇帝的聖旨差,那麼有朋友就會問:如果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出現了矛盾衝突,那麼大家該聽誰的呢?

圖片:皇帝與母親皇太后劇照

一、古代的皇權與太后權力

1、因時而變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就目前已知的史料中並沒有出現皇帝和太后為了同一件事或者同一個人,連續頒出聖旨和懿旨並且出現矛盾的事情,大家要明白一點,皇權在封建時代是至高無上的,也是不容有任何形式幹涉的,在皇帝頒下聖旨之後,太后一般不會過多追問,更不會用懿旨的形式去幹涉聖旨。

作為太后,她擁有頒布懿旨的權利,這一點幾乎是無可厚非的,但太后能夠用懿旨來決定某件事的時候,大都需要有一定的「前置條件」,比如皇帝還過於年幼,無法自己做出裁定,必須由太后來決定;又或者太后僅僅是做出與政治無關的決定,可以用懿旨的形式去宣布。

圖片:太后替君王處理國事劇照

一旦君王本身能夠獨立處理國家政事的時候,作為皇太后,必須遵照古訓將權力主動的歸還給皇帝,自己繼續選擇隱居在後宮中,遠離政治的中樞。不過兩千餘年封建歷史中雖然這樣的情況是大多數,但也有例外出現。

有的時候太后選擇返回後宮,但不代表手中沒有了任何權力,尤其是那些特殊時期出身顯赫的太后,往往能夠有效的牽制皇帝施政,甚至擁有屬於自己的單獨政治派系和軍事勢力。

這個時候如果皇帝的權威不夠,當聖旨和懿旨同時出現的時候,大家會默認遵循太后的懿旨,同理,當皇權呈現出上升趨勢的時候,臣子們也會率先尊崇聖旨,甚至抨擊太后擅權,這在不同時期都要參照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來決定。

圖片:太后的懿旨劇照

2、皇權的意義

在我國歷史上,幾乎每朝每代都會在開國之初定下後宮不能干政的規矩,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自然是有太后的權利出現了問題,並且影響到了皇權的存在和國家的正常運行。不過所謂對外頒布旨意的權利不僅僅是皇帝和太后擁有,很多妃子、皇子以及皇室親王們都可以使用這種帶有私人意志的權利手段。

不過相較之下,他們的旨意和聖旨以及懿旨具有天壤之別,聖旨是君王的象徵,懿旨是太后的專屬,具有決定權,而其他人的旨意最多算是「令旨」,有了這種差異性,就確定了聖旨至高無上的地位。

所以在任何一個正常的朝代裡,任何一位正常的君王,聖旨都代表著皇帝的意志,是最高權力的象徵,在法律的保護下,這種皇權不容任何置疑,也不容任何的幹涉,如果做出過分的事情,那麼就是對皇權的踐踏和漠視,這會遭到嚴重的懲罰,就算是太后的懿旨也不具備挑戰聖旨的資格。

圖片:宣讀聖旨劇照

二、歷史上太后權力凌駕皇權的例子

1、西漢呂后

說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后權力凌駕於皇權之上的例子,有史料記載確有其事的,首當其衝就是西漢的呂后,西漢初年開國皇帝劉邦駕崩,此時朝廷大權就落入了呂太后的手中。

當時繼承帝位的雖然是她的兒子劉盈,但這位皇帝卻十分懦弱,完全不具有反抗太后權力的能力和氣魄,因此呂后也開啟了太后聽政的先河,具有很特殊的歷史意義。

太后臨朝聽政,實際上和作為帝王去管理天下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對外宣稱新皇帝不具備獨立處理朝政的能力,必須由太后來進行幫助,根據各種史料的記載,在呂后執掌西漢權力的時期,大多數的決意都是以太后懿旨的形式進行頒布的,劉盈雖然是成年的皇帝,卻很少去頒布聖旨。

從類型上來看,呂后的懿旨大都用於處死官員或者解決突發事件上,而劉盈的聖旨則大多是昭告天下的治國之策,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這個時期的太后懿旨和皇帝的聖旨是一種並存的關係,由於呂太后一手總攬朝政,因此懿旨和聖旨也不會出現相互衝突的問題發生。好在呂后和劉盈是親生母子,關係相處的也很融洽,加上劉盈在位的時間很短,因此,西漢初年並沒有因為皇權的改變而出現大的政治變化。

圖片:呂后劇照

2、唐代武后

說到女性執政當權,甚至顛覆了傳統皇權就不得不提到女皇武則天了,唐代初年,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則天就利用各種機會和手段掌握了不小的權利,這導致在李治駕崩之後,即便是他的兩個兒子相繼成為皇帝,也大都是類似傀儡的存在,根本無法與武則天相比較、相抗衡。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裡,皇帝的聖旨遠不如太后的懿旨具有權威性,不管是皇家內部的事物還是國家大小政事,都會通過太后的懿旨去頒布執行,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至於說,已經大權在握的武則天為什麼放著太后不做非要去當皇帝,其實這涉及到了身份的正統性問題,雖然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她的懿旨和聖旨已經沒有了什麼區別。

但是用這種形式去處理國家事務總是會受到世人的反駁和嘲笑,甚至有了不好的影響還要承受各種謾罵和指責,這是當時傳統固有意識和倫理標準決定的。

圖片:武則天劇照

因此,武則天為了獲得必要的身份認同和絕對的權威,就必須自己稱帝,這樣才能做到一切命令不受質疑,獨一無二。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相關焦點

  • 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如果相衝突,朝廷一般會執行誰的旨意?
    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如果相衝突,朝廷一般會執行誰的旨意?皇帝是封建社會最高權力的掌控者,代表天命,生殺予奪,全國所有的民眾勢力都在為其服務。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君無戲言」。通常而論,皇帝的指令是舉國上下最高的指令,也是最終的命令,也叫做「聖旨」。聖旨到開頭一般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說的就是皇帝代表天命,奉天之命,承國之運。懿旨一般指的是皇太后或皇后的詔令或指令。正常情況下,皇帝的聖旨肯定是最大的。
  • 慈禧太后崩逝後,大清的最高權力被誰掌握?仍然是葉赫那拉氏
    兩道懿旨,讓醇親王載灃父子成為了最大贏家,一位攝政王、一位嗣皇帝,如此「父子組合」遠超清初時期多爾袞和順治皇帝的「叔侄組合」。僅就此來看,光緒皇帝駕崩以後,甚至是慈禧太后崩逝以後,實際掌握軍國大政的攝政王載灃,無疑會掌握大清的最高權力。
  • 《如懿傳》皇帝和太后暗中較勁互不相讓,卻苦了青櫻格格
    不過太后想斬草除根,就讓青櫻為她姑母守孝三年,這樣一來青櫻對她來說就被沒有了威脅,她的地位就無法被撼動了,整個後宮都掌握在她手中。青櫻這是中了連環掌,掌掌致命。皇帝不能明著替青櫻求情,只好暗裡和太后較勁。新帝登基,嬪妃們要重新冊封移居,就像開學一樣麻煩,所有的事都要重新調整一番,所有的人都要重新分配,之前就像是實習期,現在就是最終的考核了。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代聖旨的真面目
    到了明朝君主集權得到空前強化,聖旨的地位才隨之提高。進入明代後,中國的官制有了較大的變化。朱元璋進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並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廢除丞相,將不具有商議權、否決權的內閣提升為實際的中樞機構。從這時開始,聖旨也不再是君臣商議產生的公文,而成了皇帝意志的直接體現,大學士的作用只是筆錄、潤色而已。「奉天承運」幾個字也是在此時進入聖旨。
  • 北宋最奇葩的皇帝登場!太后評價:是個BT
    趙曙見推辭不掉,只得留下來,在曹皇后和大臣們的安排下,遵先帝的遺詔,勉強同意繼承皇帝之位,舉行即位大典後,正式做了皇帝,他就是英宗皇帝。趙曙即位之後,尊曹皇后為皇太后,尊大行皇帝趙禎廟號仁宗。趙曙欲依照古禮,守孝三年,命韓琦攝行冢宰。
  • 1908: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最後的較量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兩人都意識到自己快不行了,但兩人都暗自憋著勁,盼著對方先死。
  • 不是所有聖旨都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從聖旨的文書格式來看,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的差異非常大,不少編寫古裝電視劇的編劇朋友不了解這些差異,往往會將唐宋時期的聖旨寫成了明清聖旨的格式。那麼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的文本格式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記得2017年2月,有媒體報導,浙江紹興市的草塔鎮某村莊發現了一份「唐朝聖旨」,是唐代宗李豫於廣德三年(即公元765年)頒給河中節度使郭子儀的告身。告身,就是皇帝頒發的任命狀。
  • 張居正和李太后有私情?歷史並非如此簡單,李太后幾招搞定張居正
    而且張居正的成功上位確實得到了李太后的大力支持,不光如此,關於張居正和李太后的「私情」,還有一段記載: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書生背虎榜。張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臥龍床。這是一幅很工整的對聯,可表達的意思就沒那麼文雅了,講的是艾自修在被張居正嘲笑自己位居榜末後,反擊張居正與李太后私情的諷刺。
  • 【清史知微】聖旨與"欽此"
    清代的聖旨,真箇是無處不「欽此」嗎?諭旨與「欽此」「欽此」,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封建時代詔書結尾的套語」。就是說,「欽此」置於詔書最後,乃詔書的組成部分。上面所引檔案似乎就是如此形式。清朝的實際情形怎樣呢?先看最重要的皇帝親筆書寫的諭旨。
  • 鹹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的兄弟關係如何?
    奕訢在他生母病重的時候,有一個希望,就是在她死之前能得到太后的封號。他覺得,鹹豐皇帝也是我媽給撫養大的,他繼位以後,應該給她一個太后的身份,一個名號。奕訢提了好幾次,鹹豐都沒答應,一是沒有先例。清朝的先例是皇帝繼位,給自己的生母封太后。二是,我分析,如果太后的封號有了,清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太后在後宮的地位就了不得了。如果軍機大臣奕訢和皇太后母子聯手,這將對鹹豐的皇權構成威脅。
  • 漫道西遊記|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究竟是啥關係?
    受白馬團隊的啟發,對《西遊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紅少的西遊世界》已經開寫了,希望能與廣大愛好者交流。篇外(五):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到底啥關係現在解析西遊記的人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說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老婆,作為高高在上的三界之主,你說玉皇大帝連個老婆都沒有,是有點說不過去。
  • 聖旨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該怎麼斷句?幾乎所有的影視劇都錯了
    導語:聖旨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該怎麼斷句?幾乎所有的影視劇都錯了我們經常能在一些古裝的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況,宮裡來得太監,趾高氣昂的來到某位大臣的附地址,然後清了清自己的嗓子,用尖銳的聲音叫喊道:某某,出來接旨。這時候府邸中的人跪倒在地:臣,接旨。
  • 關於「皇帝聖旨」的那些讓人不寒而慄的冷知識
    而太監與聖旨往往又是標配,皇帝的聖旨基本上是以太監代為傳達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太監前往傳旨時往往會說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之後便開始宣讀聖旨的內容了。那麼,我們不禁會問中國古代的聖旨都是這種格式嗎?這種格式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對聖旨的前世今生做一個簡要介紹。
  • 孫太后能將郕王扶上帝王,為何不讓朱祁鈺還政於歸來的朱祁鎮?
    孫太后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扶正景泰帝的,也是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沒有讓朱祁鈺還政於朱祁鎮,如果她能控場,十個郕王一百個于謙也早就被她弄死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只不過是幾個唯利是圖最終在史冊上遺臭萬年的倒黴蛋罷了,真正南宮復闢的罪責承擔人應該是孫皇后,而不僅僅限於石曹之流,因為如果沒有孫太后的懿旨,奪門派沒有一個人會將英宗復闢付諸行動。
  • 拿著皮卡丘顏色的聖旨,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代真不這樣
    所以在聖旨裡面,皇帝的各種名號與「天」一般都要頂格寫(也有「天」字比皇帝名號高出一格的情況)。如果第一句直接寫成「奉天承運皇帝」,相當於懟了蒼天,又懟了皇帝,剩半條命!正確的寫法如下圖:▲明成祖朱棣的聖旨 龍岐山村出土三、聖旨啥顏色,由誰來讀明清兩朝的皇帝,確實對皮卡丘的黃色很喜歡,但並不意味著聖旨都是這個顏色的。
  • 光緒皇帝為何熱衷於為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
    頤和園大門頤和園初為金貞元年(1153年)建的帝王行宮;明代改為好山園;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乾隆皇帝興建,面積290公頃(4350畝),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改名清漪園。其因素之一是慈禧迫於祖宗家法和社會輿論等原因,光緒皇帝大婚與親政之後,自己要「皇權歸政」。當時慈禧已經54歲,到了「頤養天年」的年歲,所以修葺復建頤和園,以供晚年享樂,是她必然要考慮的一件大事。
  • 聖旨「詔曰、制曰、赦曰」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聖旨「詔曰、制曰、赦曰」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在古裝宮廷影視劇作品中,常常會看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聖旨,這樣的聖旨,不僅出現在清朝宮廷戲,而且在之前的明朝、宋朝、唐朝等等宮廷戲中也都有。然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卻是和明朝的朱元璋有關。這八個字讀法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始於朱元璋。聖旨因內容的不同,所以就有三種情況,一是詔告天下,比如重大的事需要布告天下臣民,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 揭秘皇太后烏雅氏為何要「為難」雍正?
    朕稽首痛哭,說,皇考把天下交給兒臣,今聖母如果執意如此,兒臣還有什麼可以依戀?何以對天下臣民?也只有以身相從。再四哀懇,母后始進水漿。 德妃殉死這件事,非常反常。兒子當了皇帝,太后反倒不願意活了,這在情理、邏輯上,都說不通。 而且,《實錄》和《大義覺迷錄》的記載,都與雍正當皇帝聯繫在一起。
  • 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有什麼不同?
    從聖旨的文書格式來看,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的差異非常大,不少編寫古裝電視劇的編劇朋友不了解這些差異,往往會將唐宋時期的聖旨寫成了明清聖旨的格式。那麼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的文本格式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記得2017年2月,有媒體報導,浙江紹興市的草塔鎮某村莊發現了一份「唐朝聖旨」,是唐代宗李豫於廣德三年(即公元765年)頒給河中節度使郭子儀的告身。告身,就是皇帝頒發的任命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