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皇太后烏雅氏為何要「為難」雍正?

2021-01-09 騰訊網

影視劇中雍正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劉雪華飾

太后為什麼自康熙一去世,就要殉死而去?為什麼處處與雍正作對?雍正真的是太后心目中的乖兒嗎?

這些,連官方《實錄》都無法掩飾。因此我們要問:太后為什麼「為難」雍正?

皇太后很可能是雍正奪位的「見證人」。

在我以前講過的《暢春園介紹簡說》這本油印小冊子中,關於雍正奪位的介紹說:康熙連下數次詔書,傳大將軍允禵回京。胤禛指派隆科多日夜守護,把康熙控制起來。康熙臨終前呼喊十四子入宮,隆科多卻有意改成「速召皇四子入宮聽旨」。胤禛的母親德妃從帷幕後走出,質問隆科多為什麼故意篡改?隆科多斥責說:「國家大統,非你所關,多言無益。」

當然,這個小冊子可能是出於獵奇,不能據以為真。

但自康熙去世,乃至雍正即位伊始,皇太后處處「為難」雍正,顯出諸多反常之舉,其中的意義很不簡單。這主要有三件事。

/孝恭仁皇后(1660年-1723年),烏雅氏,康熙帝妃嬪,雍正帝生母,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

第一件事:康熙去世,德妃要殉葬。

康熙去世,德妃的反應非常不尋常,她要「決意從殉」。《永憲錄》是這樣記載的:

我自幼入宮為妃,在先帝前毫無盡力之處,將我子為皇子(應為帝),不但不敢望,夢中也不思到。我原欲隨先帝同去。今皇帝說,太后聖母若隨皇父同去,我亦隨太后聖母同去。哀懇勸阻,未遂其志。

太后殉死的事,在《起居註冊》中也有記載:聖祖升遐,予即欲相從冥漠,予子皇帝再三諫阻,以為老身若逝,伊亦欲以身從,雪涕含哀,情詞懇至,予念先帝付託之重,宗社攸關,勉慰其心,遂違予志。

這件事,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也講過,內容差不多,但重心不一樣:

皇考去世當天,母后哀痛深至,決意從殉,不飲不食。朕稽首痛哭,說,皇考把天下交給兒臣,今聖母如果執意如此,兒臣還有什麼可以依戀?何以對天下臣民?也只有以身相從。再四哀懇,母后始進水漿。

德妃殉死這件事,非常反常。兒子當了皇帝,太后反倒不願意活了,這在情理、邏輯上,都說不通。

而且,《實錄》和《大義覺迷錄》的記載,都與雍正當皇帝聯繫在一起。德妃說立「我子為皇帝,不但不敢望,夢中也不思到」,夢中也思不到,這是說她感到太突然,突然得離奇、離譜。

突然、離奇,這也沒什麼,但為什麼接下來要隨先帝而去?並沒有半點不忍離開先帝的話,而重心都在我子當皇帝。

「懿旨」的話到了雍正這裡就不一樣了,說成是因為捨不得離開康熙,所謂「哀痛深至,決意從殉,不飲不食」。

「懿旨」的話很反常,但接近原話。本來,兒子當皇帝是天大的好事,而德妃卻要追隨先帝而去。難道她知道自己的兒子用不正當手段得了皇位?

因此,「夢中也不思到」,留下很大想像空間。

第二件事:拒絕登基前皇帝行朝太后禮。

按照登基大典的規定,皇帝登基前,先要叩謁梓宮,然後換掉縞素,穿上禮服,乘鑾輿出隆宗門,率王公大臣等到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宮前降輿,而母后更早的時候要搬出為妃子時居住的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按太后身份入住慈寧宮。太后要在慈寧宮前設儀仗、樂器,戴上皇太后鳳冠接受皇帝、百官賀拜。禮部還要向太后進呈冊封太后的金冊。

這是表示叩謝父母之恩,是一項固定的必經程序。

因此,胤禛在說服母親不能殉死後,最大的難題是說服母親接受他率領諸王大臣行朝太后禮。

由於母親不肯搬出永和宮,這一切典禮就要降格辦。

先是口頭奏請,太后不準。雍正既憂慮又焦急,但還是耐著性子。沒辦法,只好由禮部出面,親自捧著登基典禮的儀式單,到永和宮外面去啟奏勸駕。

太后不能見外臣,這是規定,因此由太監接了啟奏。過了很長時間,太后回了令人非常尷尬的懿旨:

皇帝登大位,理應受賀。至與我行禮,有何關係?況先帝喪服中,我心實為不安。著免行禮。

——《清世宗實錄》

這句話是說:你雍正得了皇位,接受祝賀是你的事。與我行禮,有何緊要?況且現在是服喪期,讓我換上朝服,接受皇帝行禮,內心不安。免了吧。

禮部碰了硬釘子。而太后視皇帝如同陌路,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眼看明天就是登基的日子,這個典禮不舉行,意味著太后不承認這個皇帝,百官朝賀雍正登基就無法舉行。雍正把太后的懿旨下總理事務王大臣、禮部、內務府總管議奏。無奈之下,由王大臣繕寫摺子,「固請」。摺子裡特別把康熙皇帝當年登基如何行禮寫進去,還特別奏明:此系本朝歷來遵行之禮,今皇上初登寶位,有關大典,皇太后若受朝賀,皇上受諸王大臣朝賀始安。但太后像鐵了心一樣,就是不答應,皇帝只能再三懇請。皇太后傳下懿旨:諸王大臣既然援引先帝所行大禮,懇切求請,我亦無可如何。今晚於梓宮前謝恩後,再行還宮。

不在太后宮裡行禮,在梓宮前行禮,這應該說絕無僅有。前面講過,康熙的梓宮停放在乾清宮,因此,皇帝是在乾清宮康熙的靈堂前給太后行的大禮。是太后有意讓雍正在康熙的靈堂前接受良心的拷問嗎?不得而知。但禮部請、諸王大臣請、皇帝三番五次請,而太后以「無可如何」接受,不但母子之間的關係暴露於天下,而且,「太后不認皇帝兒子」的話立即從宮內向外擴散。

太后無可奈何之下,極為勉強接受行禮後,又回到她作為妃子居住的永和宮。

第三件事:拒絕遷入慈寧宮,拒上太后徽號。

雍正的大心臟,在極不平靜的七天裡,經受了考驗,他總算登上了紫禁城的金鑾殿,做了大清國入關後的第三任皇帝。

皇帝登基,才能尊母后為皇太后。

但又有一種說法不脛而走:德妃由真太后變成假太后。她拒絕遷入太后居住的慈寧宮,拒絕上皇太后尊號。

在皇宮的中軸線,過了前面的三大殿,就真正到了皇帝的家,乾清宮、交泰殿,後面的坤寧宮乃皇后的寢宮,其東西分別是妃嬪居住的地方,即東西六宮。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就是德妃的寢宮,十四阿哥允禵就出生在這裡。

太后無可奈何在乾清宮康熙的靈堂前接受了雍正的行禮,然後又回到她作為妃子居住的永和宮。

雍正即位後的第三天,就給禮部下諭旨,尊聖母德妃為皇太后,令禮部查照舊典,給太后上尊號。這也是一項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太后不接受。

新君即位後,要在乾清宮處理政務,故康熙的梓宮要奉移。

十二月初三,康熙的梓宮奉移到景山壽皇殿。至此,康熙的大喪禮只有最後一項,奉移山陵,即奉移到陵寢之地安葬。

第二天,禮部會同王大臣及大學士等,給皇太后上徽號為仁壽皇太后,並奏稱:俟命下之日所有應備皇太后表文、冊文及金冊、金寶並儀仗等項,交與各該部院衙門,速行備造,俟造完之日交與欽天監選擇吉期並查一切儀注,另行具題。雍正準奏後,禮部於當天將皇太后應行典禮儀注具奏皇太后,但皇太后不允。諸王大臣復具摺奏請,皇太后傳下懿旨:予自幼入宮,蒙大行皇帝深恩,備位妃列幾五十年,雖夙夜小心,勤修內職,未能圖報萬一。以下講,命予子為皇帝,實非夢想所期,並欲相從聖祖於地下。今諸王大臣請上尊稱,此時梓宮大事正在舉行,尊崇典禮,我心不安。你們要體諒我,不要再請。諸王大臣又引經據典,具折懇請,皇太后堅執不允。

最後,還是雍正在永和宮前,長跪不起,才換來皇太后冰冷冷的懿旨:皇帝及諸王大臣援引舊典,懇切求請,予亦無可如何。知道了。

以上是《清世宗實錄》《起居註冊》的記載,又一次「無可如何」。

《永憲錄》明確記載,大學士馬齊等擬上皇太后仁壽徽號,傳懿旨:梓宮未奉移山陵,不忍即受尊稱。

到了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二日,雍正又下旨:給太后恭上冊寶典禮亟應舉行,母后仍欲遲遲,其應於何時舉行,總理事務王大臣等確議具奏。二十八日,王大臣等奏稱:上冊寶典禮,敬遵慈諭,俟聖祖皇帝奉移山陵事畢,交與欽天監選擇吉期,恭上冊寶典禮。雍正準奏。

如此說來,太后勉強接受了上尊號,但冊寶典禮直到太后去世都沒有舉行。

至於搬入慈寧宮,太后直到去世都住在永和宮。

真太后又怎麼成了假太后?

因為無論是胤禛還是允禵當皇帝,她作為二人的母親,都是當真的太后。但現在的情形不一樣,胤禛得位是有爭議的,宮廷裡議論紛紛,如果胤禛的皇位不是康熙給的,那她的太后豈不成了假太后?因此,太后怎麼也不肯搬入太后居住的慈寧宮,而死在永和宮。

以上事實,似乎可以說:太后在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她對雍正即位的不滿,是對奪取小兒子允禵皇位的一種抗爭。(本文摘自林乾著《雍正十三年》第陸章:太后之死。)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為何雍正即位後,其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死活也不想當皇太后?
    自古,作為皇帝的妃子,她們一生的夢想就只有兩個,即皇帝未死時,能成為皇帝的正妻,做一國之母;皇帝駕崩後,能成為新帝的母后,做一國太后。 因此,按理說,烏雅氏的兒子皇四子胤禛能做皇帝,烏雅氏應該是很開心的。
  • 雍正王朝中年妃究竟犯了何錯,為什麼太后烏雅氏至死都不肯見她?
    到了雍正帝即位後,對年秋月的打擊一直沒有停息,先是太后烏雅氏,後是雍正帝,那麼她究竟犯了什麼錯呢?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年秋月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雍正帝和太后都拿她出氣?一、年秋月的愛情:年秋月是有愛情的,她的愛情起源於雍親王府,也終結於雍親王府,而她自己卻毫無辦法抗拒。
  • 雍正皇帝真的在繼位後逼死了他母親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嗎?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時年十九歲的烏雅氏生下皇四子胤禛,母以子貴,烏雅氏在康熙十八年被晉封為德嬪。烏雅氏先後為康熙皇帝生下了三子三女六個孩子,是康熙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一位,不過活到成年的只有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允禵和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
  •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駕崩,胤禵大鬧靈堂,雍正為何冊封烏雅氏
    十四阿哥胤禵和雍正皇帝胤禛是親兄弟,但是他愣是和胤禛搞不攏,這其實和清朝培養皇室子弟的方式有關,雍正皇帝畢竟才登基,不管胤禵怎麼鬧,總不能先拿自己的親弟弟開刀吧,封烏雅氏為皇太后,就是為了止住當時混亂的局面,間接的逼胤禵承認自己是皇位繼承人的事實。
  • 雍正王朝:不要被烏雅氏蠢萌的外表所蒙蔽,她也是玩弄權術的高手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九子奪嫡背後的較量,老四胤禛之所以能勝出,有太后烏雅氏的功勞。烏雅氏在康熙帝在位期間,一直奉行「以德服人」的為人準則,並被康熙帝封為德妃。後來又因為老十四胤禵的一番神操作,不僅沒得到康熙帝的訓斥,相反,還得到了重用,同時德妃烏雅氏,也成功榮升為皇貴妃。可以說,烏雅氏在康熙帝在位期間,一直勤勤懇懇,用良好的品性,及好的名聲換來了子女的飛黃騰達。可是在雍正帝即位之後,太后烏雅氏的智商仿佛直線下降,給人的感覺是既愚蠢又愚昧,最終害死了自己,害苦了老十四胤禵。
  • 德妃烏雅氏跟雍正的關係如何?雍正:生恩不及養恩大
    最終,雍正帝親自出面,烏雅氏才勉強答應。與此同時,烏雅氏還想以絕食的方式為康熙殉葬,並以先帝未入葬為理由,拒絕上徽號。在清朝並沒有先帝不入葬,皇太后不得上徽號的規定,但是嗣皇帝要給新晉尊的皇太后上徽號,卻是慣例。由此可見,烏雅氏絲毫不給雍正面子;其二、烏雅氏雖然多次為難雍正,但是雍正還是很孝敬她。
  • 雍正王朝:看似愚蠢無知的烏雅氏,才是後宮中真正的權謀專家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人物大多以悲劇收尾,比如說雍正生母烏雅氏,最後被兒子雍正皇帝生生氣死,但其實烏雅氏也是一個權謀高手。她很明白自己在幹什麼,最終要達到怎樣的目地?那怕在臨死關頭還算計年羹堯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 雍正為何即位後,生母烏雅氏,死活不願意成為皇太后?
    胤禛(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其祖父額參曾任膳房總管,父親護軍參領威武,如此,烏雅氏屬於後者之列。學者研究後認為,烏雅氏入宮後,成為了康熙貴妃佟佳氏的貼身宮女。這個佟佳氏為佟國維之女,也是康熙表妹。生母早逝,或許出於思念母親之故,康熙對於這個與母親有幾分相似的佟佳氏,格外寵愛。
  • 烏雅氏與烏拉那拉氏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萬有國學」   前一陣子《甄嬛傳》著實熱播,萬有君是從不看電視劇的怪人,某日打開電視調臺,正趕上此劇之中、太后駕崩的那一場戲
  • 為何有人說雍正逼死了他的生母烏雅氏?是因為十四阿哥的原因嗎?
    但是胤禵隨著年齡增長,卻與親哥哥雍正感情並不深,而且走的也並不近,卻與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走得最近,這主要在於雍正為人城府極深,而胤禵為人率直果斷,二人雖然是親兄弟,性格卻完全不合
  • 雍正王朝:年妃犯了什麼錯,為什麼最後雍正帝和太后都拿她出氣?
    到了雍正帝即位後,對年秋月的打擊一直沒有停息,先是太后烏雅氏,後是雍正帝,那麼她究竟犯了什麼錯呢?《雍正王朝解密》87:雍正王朝中年秋月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雍正帝和太后都拿她出氣?一、年秋月的愛情:年秋月是有愛情的,她的愛情起源於雍親王府,也終結於雍親王府,而她自己卻毫無辦法抗拒。
  • 雍正王朝:十四阿哥鬧靈堂為遺囑,雍正帝卻封烏雅氏為皇太后其用意?
    電視劇《雍正王朝》有這麼一幕: 四阿哥胤禛繼位為雍正皇帝以後,開始為康熙皇帝辦理喪事,同時在大西北帶兵打仗的十四阿哥允禵趕回北京城奔喪,結果允禵大鬧康熙皇帝的靈堂,搞得雍正下不來臺,於是只好當即尊奉康熙的貴妃烏雅氏為皇太后。十四阿哥雖然心有不甘,也不得不屈服。
  • 善於隱忍的德妃,為何會反對雍正繼位?
    而雍正的生母德妃,比良妃的身份也尊貴不了多少。 德妃從一名小小的宮女,被晉升到德妃,再到後來被封為皇太后,可以說她就是康熙後宮之中的宮鬥傳奇。德妃出身內務府包衣,父親是滿洲正黃旗護軍參領一等公威武。康熙十二年,烏雅氏通過內務府遴選進入後宮。由於她出身低下,起步也只不過是一名小小的宮女。但烏雅氏長得很漂亮,性情又溫和。這樣的女子只要引起康熙帝的注意,就很容易出頭。
  • 雍正登基為帝,為什麼他的生母卻堅拒太后封號?
    可是,雍正的母親烏雅氏並沒有趙匡胤母親的喜悅。表現得冷淡也就算了,這位母親還刻意要和兒子作對,處處唱反調。新皇帝在舉行登極大典之前,按照老規矩,得先給皇太后行禮,然後再升御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拜。烏雅氏根本不配合,拒不接受新皇帝的行禮。
  • 雍正繼位後,為何會造成母子離心離德,生母之死跟雍正有關嗎?
    那麼,同樣是親生兒子,德妃為何會厚此薄彼呢?本是同根生,卻厚此薄彼雍正和胤禵雖然都是一母所生,雍正出生的時候,烏雅氏沒有任何名分和封號,級別太低,沒有資格撫養雍正,就讓皇后佟佳氏代為撫養,雍正對於佟佳皇后的感情也遠遠的超過了對於自己的生母烏雅氏。
  • 九子奪嫡,雍正順利繼承皇位,生母德妃非但不願承認,還處處拆臺
    在雍正剛剛登基不久的時候,按照慣例皇帝應該向自己的生母行朝拜大禮,不料雍正卻硬生生被自己的這個親生母親德妃拒之門外,並且還回應了他一句:「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甚至在雍正想要授予她「皇太后」封號的時候也被她斷然拒絕,拒不接受冊封,直至她去世以後才被雍正強行加封為「仁壽太后」。
  • 雍正王朝:皇位爭奪大戲,為何不見五阿哥、六阿哥、七阿哥
    電視劇《雍正王朝》雖然改編自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小說——《雍正皇帝》,有著藝術加工的成分在內,但對康熙朝晚期的「九子奪嫡」事件和雍正皇帝在位期間的執政表現還是進行了較大程度的真實還原。,為何也未參與其中呢?
  • 相傳雍正生母為何抗議雍正繼承皇位?
    雍正皇帝生母為烏雅氏,雍正一母同胞的胞弟為皇十四子胤禵。烏雅氏從頭到尾沒有過明確的言語抗議雍正繼位,但卻在行為舉動上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兒子登基做皇帝,母親自然而然就是皇太后。在崇尚「仁孝治國」的清朝,皇太后的懿旨可以直接左右皇帝的決斷。倒不是因為制度上確立了皇太后至高無上的權利,而是擁有至高無上權力得到皇上更加懂得孝順自己的母親。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要把喬引娣從胤禵身邊奪過來?喬引娣結局如何
    喬引娣是十四阿哥胤禵在回京奔喪途中所救,之後一直跟著十四阿哥,二人漸漸產生感情,十四阿哥胤禵提出要納喬引娣為側福晉,雍正以違反祖制為由強烈反對,而十四阿哥因為八阿哥胤禩等人挑唆,一直認定自己才是康熙遺詔上指定的繼位人,所以處處給雍正找彆扭,對著幹,雍正心說你跟我對著幹是吧,那我也不讓你如意,你不是要娶喬引娣嗎?我偏偏要從你身邊奪過來。
  • 康熙之子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本是一母同胞,為何兩人之間始終不和
    在康熙的眾多皇子之中,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乃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皆為德妃烏雅氏所生,然而不論是歷史上,還是影視劇當中,這兄弟二人的關係非但並不親近,反而猶如仇人一般,雍正繼位之後更是將胤禵囚禁十餘載,直到乾隆繼位後才放出來,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