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生母為烏雅氏,雍正一母同胞的胞弟為皇十四子胤禵。烏雅氏從頭到尾沒有過明確的言語抗議雍正繼位,但卻在行為舉動上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兒子登基做皇帝,母親自然而然就是皇太后。在崇尚「仁孝治國」的清朝,皇太后的懿旨可以直接左右皇帝的決斷。倒不是因為制度上確立了皇太后至高無上的權利,而是擁有至高無上權力得到皇上更加懂得孝順自己的母親。
拒絕尊號、絕食、殉葬、拒絕百官朝賀,一系列迷之操作完全不像是一個正常人能夠做出來的。但是,如果我們對烏雅氏多了解一點,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困惑。
烏雅氏
烏雅氏出生卑賤,祖父做過御膳房總管,但都是一些阿彌陀佛的角色。進宮之後成為宮女,被康熙選中,生下皇四子胤禛,進封為德嬪,後來成功生下皇六子胤祚,次年加封為德妃。
她一生為康熙生下三男三女,皇子分別為胤禛、胤祚、胤禵;皇女分別為皇七女、固倫溫憲公主、皇十二女。
因為出身卑賤,自身也並沒有強有力的後臺,在後宮中並沒有話語權。長子胤禛出生不久後便被帶到皇后佟佳氏宮中撫養,與自己的生母並沒有幾次見面。
或許是命運給烏雅氏開了一個玩笑,除了早夭的胤祚,胤禛與胤禵都很出色,兩人雖然出自同胞但是並不能相互協作,互通有無,反而相互掣肘,並且都有奪嫡之心。
兄弟角逐
太子被廢之後,胤禛暗自經營,領銜四爺黨,與八爺黨相互角逐,胤禵不甘示弱,也想自成一黨,只是可惜實力不濟,只能掛羊頭賣狗肉,屈身於八爺黨之下。
隨著胤禩的失寵,胤禵被八爺黨黨羽推舉成為代言人,組成十四爺黨。自始至終,胤禛與胤禵都是針尖對麥芒。西北叛亂,康熙無力親徵,此時眾人都以為拿下西北戰事就意味著成為繼任者。四爺黨這邊胤祥被冷落,沒機會出山,胤禛本人雖然有股子士氣,但無奈自己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與能力。
在左思右想之後,胤禛作出決定,破天荒地推薦自己的政敵胤禵。胤禵也是萬萬沒想到,自己潔身自好的哥哥會幫助自己。這或許是兄弟兩關係最好的時候。
其實胤禛有著自己的打算,他認為康熙並不會因為一次戰爭而草率選擇繼承人,真正的贏家早已經在康熙心中。當然,此時的胤禛認為自己手拿把攥,推舉政敵又會增加自己以天下大事為先的政治得分,於是有了這一出合作戲碼。
果不其然,康熙駕崩之後,傳位胤禛,胤禵空拿著一桿軍旗搖啊搖,最終沒能等來繼位詔書,反而是交出軍權回京弔喪的上諭!
「誰的上諭?」胤禵心中很是困惑。當他得知自己的哥哥已經榮登大寶,目瞪口呆的他方知自己成為了胤禛的棋子,一時間氣不打一處來。
沒了兵權,也沒了家。胤禵連回京的機會都沒有,在半路就被雍正的聖旨帶到了景陵,為康熙守墓。雍正三年乾脆改為圈禁,直到乾隆繼位,胤禵才重獲自由。
暗自悲傷
人們常說:「而是娘的心頭肉!」胤禛也好,胤禵也罷,都是烏雅氏的親生骨肉。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中,尤其是皇庭家族之內,這樣的感想這能有條件的成立。不得不說,烏雅氏厚此薄彼之心是人盡皆知。胤禵是在烏雅氏身邊長大的,而胤禛的養母卻是上屆宮鬥冠軍皇后佟佳氏,可以說胤禛在烏雅氏眼裡的形象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她只知道胤禛是自己生的,僅此而已。
比起胤禛,胤禵更加可愛,更加具體,更加有母子現實感。胤禛卻被傳播著不能容人、氣量狹小、認死理的名聲。這對於烏雅氏來說本沒什麼影響,但是眼看著自己最喜愛的兒子要跟自己的大兒子同臺競技,而且實力懸殊,這位母親終於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烏雅氏並不能干涉康熙的決定,也不能謀朝篡位,她能做的就是通過自身行動來讓自己的大兒子有所收斂、有所顧忌,而不是像獵鷹捕捉到幼兔一般對自己的親兄弟趕盡殺絕。
可是,母親的單純意願行為在胤禛這裡卻未能奏效,此時的他不僅要扮演一位好兒子的角色,他更是一位乾綱獨斷的君王。
他不能感情用事,他不能兒女情長,他不能畏首畏尾,他不能投鼠忌器,所以他選擇了看管圈禁,烏雅氏選擇了追隨先帝。
雍正元年四月,胤禵被解除兵權,送往景陵守墓。雍正元年五月,烏雅氏崩於永和宮。至今都有傳言說烏雅氏因為胤禛囚禁胤禵而提出抗議被胤禛謀害,這就是有名的「雍正弒母案」。但我想,生活在新時代的人們不會傻到去為早已灰飛煙滅的地主官僚搖旗吶喊,這種不攻自破的謊言也應該止步。
綜合來講,烏雅氏的「抗議」是發自真心地想要為胤禵求出一命,而並非對胤禛即位合法性的否定。胤禛也算是給了母親這個面子,胤禵終究是活了下來。但是皇權在握不能馬虎,印證不能感情用事,否則定會給祖宗江山帶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