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駛進,變的是那份歲月,不變的是那份永恆的足跡。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登基伊始,便設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將儲君的姓名寫下,放置於正大光明匾之後。當時,大臣們心中誰也不能確定儲君是誰,但心中又似乎有了一個大概的猜想。直至雍正暴斃之後,當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將匣子取出之後,宣讀了儲君人選,大家才最終確知弘曆繼承了皇位。儲君的人選也在十三年之後得以揭曉。
事實上,早在雍正元年的時候,便已經暗示了儲君年紀較小。原文是這麼說的:「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弘時是雍正皇帝的第三子,也是雍正即位之後,活下來的孩子之中年紀最大的,他的哥哥們都夭折了。弘時出生於康熙四十三年,到雍正元年的時候,弘時已經十九歲了,實際上已經成年,但雍正皇帝仍然說自己諸子尚幼,實際上也就暗示了皇位並未傳給弘時的打算。
那麼,為什麼弘時沒有成為雍正皇帝擇嗣的候選人呢?
第一,弘時的生母的身份問題
弘時的生母是李氏,從她的相關經歷來看,李氏初期似乎很得寵。在雍正還未登基以前,李氏是個側福晉。我們知道,除了雍正的皇后當時是福晉之外,只有年氏和李氏這兩個人是側福晉了,即使弘曆的生母鈕祜祿氏,也只不過是個格格。鈕祜祿氏地位不及李氏,原因如下:
其一可能是鈕祜祿氏年紀比較小,入門比較晚,嫁給雍正的時候只有十三歲,說白了就是不夠資歷;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不太得寵,鈕祜祿氏雖然後來被封為貴妃種種,但終生只生了這一個兒子,並不是其他兒子夭折了,而是只生過弘曆一人。只不過命比較好,這一個兒子便繼承了皇位。
反觀這個李氏,似乎就很得寵了,她跟年氏一樣,同樣是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雖然只留下了弘時和一個女兒,其他的兒子夭折了,但可想見雍正還是很喜歡李氏的。
但出身終究是一個大問題。鈕祜祿氏畢竟是滿人,而且是個大家族的女子,自然在雍正即位之後,地位上升的十分快,這完全得益於娘家。而李氏就不同了,史料中雖並未說明李氏的家族,但可以知道,李氏不是漢人,就是漢軍。而雍正對於漢人、漢軍還是有一定偏見的,單憑這一點,弘時能夠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第二,弘曆是康熙皇帝十分喜愛的孫子。
弘曆是康熙的寵孫,這點雖然沒有電視劇中所演繹的如此浮誇,但康熙確實十分喜愛弘曆,弘曆在《樂善堂詩抄》中多次提出「恩寵迥異他人」「得皇祖之澤最深」,而且弘晝也曾說過與哥哥「不可同年而語」等等,這些話都昭示了康熙對弘曆的喜愛。
在康熙晚年的時候,聽到弘曆十分嫻熟地背誦《愛蓮說》,十分滿意,而且測試了他的騎射,也是十分優秀,所以對他另眼相看。
不僅如此,還親自將弘曆詔入宮內陪伴他。有一個情節是說弘曆在山上玩,康熙召喚他,於是從山坡上下來,康熙皇帝怕他摔跤,讓他慢些。可見一個祖父對於孫子的關愛之情了。
還有一個關於射獵的情節,說一日康熙帶著弘曆去射熊,熊射倒後,弘曆上馬,但熊馬上又站起來了,弘曆面不改色,康熙見後拿著火槍將熊打死了,回營之後,康熙便說了這個孩子的福分會超過我的話。
所以弘曆因康熙的喜愛得以繼承大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這應該並非最主要的方面,最主要的還是弘時能力的不足。
第三,弘時才能與品性不及弘曆
雍正元年的時候,弘曆只有十三歲,雖然現在看來只是一個初中生,但在古代,十三歲已經不小了,很多十三歲的男女都成家了。所以年齡之差在弘曆和弘時之間並非主要的限制因素,這樣,能力方面便顯得十分重要了。
天生的聰明才智,皇祖的愛護有加,加之母家的地位顯赫,所以弘曆可以說是出生在了蜜罐裡,是其他阿哥所不能及的。而反觀弘時便並不如意了。
雖然弘時當時已經快二十歲了,但資質平平,沒有什麼建樹,才能方面也是十分平庸,加之出身不好,所以並未十分突出。不僅如此,還行事放縱,不知謹慎,所以雍正皇帝對他頗有看法。雍正四年的時候,將弘時過繼給了允祀。當時也正值雍正皇帝意欲打擊八爺黨的時候,這個時候過繼給允祀,便是直接將弘時推向了對立面,無論弘時是否參與過黨爭,他一開始便沒有得到雍正的賞識是無疑的。所以也註定他的結局是悽涼的。雍正五年,便被雍正皇帝削除宗籍,抑鬱而終了。
雍正對人有著明顯的好惡之感,對於皇子同樣如此,弘時的品性差,加之出身不好,所以才決定了他在儲位方面的失敗。雍正初即位便確定了皇位的繼承人選,弘時只有通過黨爭,將雍正拉下馬,才能有機會出人頭地,這也昭示了他最終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