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康熙皇帝自己選,哪位皇子會繼承皇位?很可能不是雍正

2021-02-09 心靈看歷史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康熙遺詔》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時任九門提督的康熙近臣——隆科多口傳《康熙遺詔》,命雍親王皇四子胤禛繼位為帝,是為雍正皇帝。可自雍正登基,圍繞著其「繼位合法性」的質疑聲音便開始迅速傳播,甚至一度發展成雍正皇帝「謀父篡權」的傳聞。

其實,關於雍正皇帝「繼位合法性」的質疑聲音,並非全是昔日奪嫡政敵的刻意抹黑,根據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整個康雍皇權更迭過程本就迷霧重重、難以服人。

首先,《康熙遺詔》本身就疑點重重

康熙皇帝駕崩時,隆科多只是「口頭宣布」了康熙遺命,命皇四子胤禛繼位為帝。而直到康熙皇帝駕崩七天以後,這份唯一能夠證明雍正皇帝「繼位合法性」的《康熙遺詔》才被公布天下。

根據現存的《康熙遺詔》來看,遺詔並非康熙皇帝親筆。也就是說,在這七天裡,雍正皇帝完全可以重新起草一份傳位遺詔,以證明自己的「繼位合法性」。如果是光明正大、合理合法的繼位皇權,雍正皇帝和隆科多為何不當場拿出遺詔證明?

然後,雍正皇帝繼位當夜的動作太過頻繁

有驚無險的完成康雍皇權更迭後,雍正皇帝立即下達了幾道命令:1、命皇十六子胤祿先行回宮,肅清宮禁;2、命皇七子胤祐守衛暢春園,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入;3、命隆科多當夜護送自己回宮,並封鎖九門。

也就是說,康熙皇帝駕崩的當夜,已經被明確了皇帝身份的皇四子胤禛,並沒有按照常規於大行皇帝靈柩前守靈,而是先行返回皇宮布置警備力量。雍正皇帝在擔心什麼,或者雍正皇帝的心虛來自哪裡?

再者,康熙皇帝的臨終表現令人費解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醜刻,康熙皇帝病情轉危,命正在南郊祭天的皇四子胤禛迅速趕來;就在皇四子胤禛急忙趕往暢春園的過程中,病情再次加重的康熙皇帝召見諸位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傳位於皇四子胤禛的決定。

可等到皇四子胤禛趕到暢春園以後,前後三次進見問安,康熙皇帝卻對皇位傳承隻字未提,只是給出了為什麼讓胤禛迅速返回的原因——「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既然康熙皇帝已經決定傳位於皇四子胤禛,為何不親口告訴他,非得有別人代為宣布呢?

所以,雍正皇帝的皇位或許並非「謀父篡權」所得,但其繼位的合法性絕對值得懷疑;或者,就如同一代清史研究大家孟森先生所言,雍正皇帝繼位「不敢信為聖祖真面目」,而是「內得力於隆科多,外得力於年羹堯」的政治謀劃所得。

也就是說,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壓根就不是皇四子胤禛!

那麼,康熙皇帝心中屬意的皇位繼承人到底是誰呢?

我們可以用排除法予以驗證:康熙四十七年,皇長子胤褆被「奪爵、圈禁」,失去繼位可能;康熙五十一年,「復廢太子,禁錮鹹安宮」,身居太子之位數十年的胤礽也被斬斷了繼位可能;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爆發,康熙皇帝公開宣布「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皇八子胤禩也失去了奪嫡希望。

然後再刨除依附於奪嫡皇子,本身並無奪嫡之心的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和皇十三子胤祥,就只剩下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

也就是說,除了皇四子胤禛,康熙皇帝心中屬意的皇位繼承人很可能就是皇三子胤祉和皇十四子胤禵這兩位皇子中的一位。

皇十四子胤禵

從年齡上看,康熙皇帝駕崩時,皇十四子胤禵35歲,年富力強、精力旺盛,似乎更適合繼承大統;從黨羽勢力來看,胤禵並不滿足於「八爺黨」的遺留勢力,對包括李光地在內的諸多康熙寵臣都進行過拉攏,收穫頗豐;從具體功績來看,被任命為大將軍王以後,皇十四子胤禵在西北戰場上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為其賺足了政治資本。

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以「面授方略」為由,將西北前線的皇十四子胤禵召回京城,而被外界認為是康熙皇帝在為傳位於皇十四子胤禵而做最後的準備工作。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皇帝又令皇十四子胤禵返回了西北前線。而且,在胤禵留京的幾個月時間裡,康熙皇帝並未向其提及皇位傳承的相關事宜。

也就是說,這個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並非康熙皇帝心中屬意的繼位人選。

皇三子胤祉

排除了皇十四子胤禵,就只剩下皇三子胤祉這個似乎並沒有什麼奪嫡勢力,更沒有什麼顯著優點的書生皇子。而且,自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次被廢,皇三子胤祉便不再積極奪嫡,像皇四子胤禛一樣深居簡出、保持中立。

但這不代表皇三子胤祉就真的斷掉了爭奪皇位的念頭,而且,康熙皇帝對這位皇子的喜愛和信任程度也在逐日增加。我們用兩個方面予以說明:

1、《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大致記載了皇三子胤祉在二廢太子以後的受寵情況:

五十八年,上有事於圜丘,拜畢,命允祉行禮。五十九年,封子弘晟為世子,班俸視貝子。六十年,上命弘晟偕皇四子、皇十二子祭盛京三陵。

「圜丘」,清代皇帝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如此盛典,康熙皇帝命皇三子胤祉行禮,這本身就是一個鮮明的選擇態度。弘晟,皇三子胤祉事實上的嫡長子,一個受寵程度絕對不亞於弘曆,甚至胤礽之子弘皙的傲嬌皇孫。康熙六十年,子侄輩的弘晟能夠帶領胤禛、胤裪兩位叔叔前往盛京拜謁祖陵,這無疑是康熙皇帝對隔代皇位繼承人的屬意表現。

2、「九子奪嫡」中,皇三子胤祉是唯一一個違背懲罰,甚至還屢被嘉獎的皇子

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時,皇長子胤褆、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全都受到了牽累,甚至連皇四子胤禛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訓斥,唯獨一個「素來和太子交好」的皇三子胤祉,不但沒有受到懲治,反而被康熙皇帝正面評價為「未慫恿其為惡」。

因為太子被廢而急火攻心,出現輕微中風的康熙皇帝,「拒不服藥,惟求速死」,一副「哀莫大於心死」的模樣。此時,也只有皇三子胤祉進言「父皇聖容如此清減,臣等雖不知醫理,願冒死擇醫,令其日加調理」,讓康熙皇帝大為感動,給予了「實為誠孝」的積極評價。或許,從這一刻起,康熙皇帝就已經默認了皇三子胤祉的皇儲身份。

康熙五十一年二廢太子時,皇三子胤祉被「賜銀五千」;康熙五十七年以後,皇三子胤祉更是屢屢邀請康熙皇帝臨幸府邸,共赴家宴,讓一直被皇子奪嫡而煩憂的康熙皇帝,享受到了久違的天倫之樂。就連皇四子胤禛在康熙六十一年邀請康熙皇帝駕臨圓明園的舉動,也是受到了皇三子胤祉的啟發才有的表現。

也就是說,二廢太子以後,皇三子胤祉以退為進、韜光養晦的奪嫡策略非常成功,再加上前期優異表現的鋪墊,康熙皇帝對他的信任和喜愛程度遠遠超過了皇四子胤禛,他才是康熙皇帝真正屬意的皇位繼承人!

後記

如果不是皇三子胤祉周圍的政治勢力太過薄弱,如果不是時任九門提督隆科多的臨時倒戈,如果康熙皇帝能夠自主選擇皇位繼承人,皇三子胤祉很有可能就會取代雍正皇帝。但是,「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的雍正皇帝,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才是大清皇位最合適的繼承人。即使雍正皇帝的皇位果真是「篡權」所得,是非法所得,也絕對值得康熙皇帝慶幸,值得大清王朝慶幸。

參考文獻:《清實錄·聖祖實錄》、《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大義覺迷錄》、《康熙起居注》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十三爺為什麼永遠不可能繼承皇位?康熙臨終前已說明
    《雍正王朝》中,十三爺被稱之為「俠王」。一直和四爺雍正辦事情,包括賑災,後來又一起辦理國庫追繳事宜,而且康熙對他也非常喜歡,非常的看重。但最後他沒有繼承皇位,在奪嫡中十三爺也沒有自己參與,而只是輔佐四爺而已。那麼到底為什麼他自己不參加,還是說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皇帝呢?
  • 康熙皇帝是被雍正毒死的嗎?
    對於康熙皇帝的死因也有著各種傳言,而牽涉其中的依然是清朝歷史上爭議最多的雍正皇帝,因為有人說康熙就是被雍正害死的,這也是後世對雍正的皇位合法性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但到底康熙是怎麼死的,有著各種爭論,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 九子奪嫡,雍正順利繼承皇位,生母德妃非但不願承認,還處處拆臺
    現代社會經常會有人拿清宮劇作為調侃說如果把自己放到清朝的宮鬥劇當中絕對活不過第二集,其實這句話並非虛言,即是放到真實的古代清朝皇宮之內也毫不誇張。 這場長達十幾年的明爭暗鬥最終以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勝利告終,在康熙的九個兒子當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皇位繼承人。
  •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駕崩,胤禵大鬧靈堂,雍正為何冊封烏雅氏
    康熙五十七年, 胤禵被封為大將軍王,奉命西徵,在不少人看來,這是康熙皇帝準備傳位給胤禵的象徵,不過康熙皇帝本身就比較重視西北戰事的,一直以來都是親力親為,只是年事已高,處理起來已經力不從心了,在諸位皇子中,也就胤禵比較有軍事才能,讓他代表自己去平叛是符合康熙皇帝需求的,這並不意味著康熙皇帝準備傳位胤禵。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所謂「成王敗寇」,這些參與「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們不是不知道參與皇位爭奪的風險,也不是不知道一旦奪嫡失敗而將要面臨的嚴重後果和悲慘結局,可他們卻依舊選擇置身其中。 比如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裡,他在世的時候也就只有豪格獲封為肅親王,最終除了繼承皇位的順治,獲封王爵的也僅僅只有豪格、碩塞和博穆博果爾三人。
  • 康熙皇帝兒子中,潛心學問的老三為何會被雍正圈禁?
    需要和題主探討一下:康熙家三皇子(即是胤祉,後為避諱雍正,改名允祉)不關心政治的問題。說允祉完全不關心皇位,好像也不是那麼回事,只是說他沒有雍正那麼有謀略,不那麼熱心謀求皇位。那麼,允祉為何囚禁致死?胤礽母親赫舍裡氏與康熙感情甚篤,但生胤礽之時難產離世。從《康熙起居註冊》記載來看:勤政的康熙,會在赫舍裡氏忌日當天,破例不處理政務,親自前往祭奠。胤礽子憑母貴,年僅兩歲便冊封為太子,以致於康熙過於溺愛。引起了康熙大皇子允褆心理的嚴重不平衡,時時尋找機會扳倒太子,自己取而代之。利令智昏,允褆竟然對太子使用魘鎮之術。
  • 野史傳說雍正的皇位是篡位得來的,有什麼證據嗎?
    雍正皇帝是清朝歷史上爭議最多的皇帝,數百年來關於雍正皇帝的篡奪皇位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過,那麼雍正皇帝到底有沒有篡奪皇位呢?雍正皇帝確實是沒有篡奪皇位,為什麼會這麼肯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跟一個人有關。這個人不是別人,是他的兒子,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後來歷史有名的乾隆皇帝。
  • 康熙皇帝最寵愛的宜妃,為何會被雍正皇帝厭惡?
    在清朝後宮裡,一個女人若是得到皇帝的寵愛,那麼她在宮裡就會有權有勢,倘若要是生下了為皇帝生下了皇子,就算皇子沒有機會登上皇位,那麼這個女人也是相當高貴的,不是哪個就是隨便欺負的,哪怕是後來登基的皇帝也要按照輩分來,要將其稱作母妃,相當恭敬地對待著。
  • 康熙若將皇位傳給此人,清朝可能會更強盛,也不會被列強欺凌!
    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對曾經那些與他爭奪皇位的皇子們趕盡殺絕。比如將八爺九爺取名為阿其那,賽思黑。而十四皇子則被趕去為康熙守靈 ,大皇子被終身監禁,太子胤仍更不用說了,最終抑鬱而死。雍正皇帝對胤祥非常信任,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卻情同手足。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後,雍正皇帝非常悲痛,不僅加封其為鐵帽子王, 而且還給他配享太廟的榮耀。那麼胤祥為什麼會得到雍正如此的信任呢?
  • 為何很多人認為:老十四允禵才是康熙皇位的繼承人?看洋人怎麼說
    其次,在皇帝駕崩之後,隆科多立馬控制了京城,並宣布四阿哥為新帝,等到十四阿哥趕回來的時候,這一切已成定局無力回天了。那麼,為什麼隆科多作為軍政大員會去支持四阿哥,而不支持十四阿哥呢?按照當時的情形,不是應該等到所有皇子回來之後,再光明正大的宣布繼承人嗎?
  • 如果康熙直接傳位乾隆,有可能嗎,答案有點出乎意料
    康熙皇帝活著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孫子弘曆(乾隆皇帝),甚至有傳聞說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夠即位,完全是因為康熙想把皇位傳給孫子。那麼,假如康熙皇帝比兒子後來的雍正皇帝胤禛還長壽,是不是他就不會直接傳位給孫子弘曆呢?就歷史情況來看,完全沒有這個可能。
  • 雍正皇帝登基後,為何第一個處置十四阿哥胤禵?其中原因不簡單!
    康熙皇帝在位的第六十一個年頭,離開了人世。在當時極其惡劣的皇位爭奪戰中,雍正皇帝脫穎而出,繼承了他的皇位。而在雍正皇帝繼位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對十四弟胤禵進行了殘酷打擊。那麼,雍正皇帝為什麼先針對胤禵進行開刀呢?
  •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室無不對他關愛有加,大清朝最幸運的皇子
    縱觀我國的歷史長河,皇室爭鬥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事情,為了奪位,各個皇子之間都會以命相搏,即使皇子被立為太子也不能保證今後一定一帆風順,隨時有被廢除的可能。九子奪嫡,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就是這最好的說明。但讓大家大跌眼鏡的是,最終獲得皇位的雍正完全沒有加害自己的弟弟,反而視其為自己的兒子一般,這其中有何緣故呢?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康熙時,九子奪嫡的場面極其血腥,九個兒子分屬不同的陣營,雖然,並不是每一個兒子都在爭奪皇位,但是他們都在支持爭奪皇位,可見每一個皇子都不能免俗。康熙帝病情加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見自己九個兒子為了一把龍椅鬥得死去活來,甚至都想致對方於死地。
  • 清朝雍正皇帝:不聽康熙的話,把自己的兄弟關進監獄
    歷史上雍正是個小心眼的皇帝,他對誰都不放心。臨死之前還賜死自己的三兒子弘時,當然這跟他前半生參加「九子奪嫡」有關,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再經歷奪嫡。雍正為什麼會下狠下殺死九弟允禟?《雍正王朝》中康熙爺臨死之前,不是要求雍正不到萬不得已別對兄弟下死手嗎?
  • 皇位之爭中的勝利者,雍正不斷鞏固皇位,也是一代明君
    在朝廷的政治方面也是相當的用心,而且我們知道作為康熙的兒子,那麼雍正也是相當的用心,做了很多不錯的事情,如果他的壽命足夠長的話肯定還會有更多的成就。作為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雍正也一直讓我們覺得非常的有實力。
  • 九阿哥胤禟:最富商業頭腦的康熙皇子,但卻也是雍正最為痛恨的人
    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九子奪嫡」大戲。
  • 康熙高瞻遠矚,為何不給最寵愛的宜妃指條活路?
    在古代的時候有一句話一直流傳,帝王家是最無情的,可是我們通過史記和電視劇了解到,在滿清的時候愛新覺羅家族全都是痴情人,在清朝的時候,第一個皇帝為了海蘭珠摒棄后妃,後來清世祖順治為了自己的愛妃董鄂妃,放棄了皇帝之位,出家做了僧侶。到了康熙的時候,太平天子最喜愛的就是宜妃。
  • 康熙的兒子們,為何放著好好的王爺不當,非要去爭皇位?
    四爺登上皇位,贏家全拿。而八爺黨、太子、大阿哥等等一眾兄弟,皆成了他的墊腳石。不僅自己身敗名裂,甚至殃及後人。那麼不禁會有人問,老老實實當個王爺不好嗎?為何非要去爭這個位置呢?對於這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權力的誘惑太大了。正所謂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我覺得但凡對物資有點欲望的人都會。假如贏了,單車變摩託,雅迪變奧迪。
  • 九子奪嫡:9位皇子,唯獨胤祥未被封爵,康熙皇帝為何如此偏心
    康熙皇帝對皇十三子胤祥到底有著何種態度,我們用一個例子就能充分說明:康熙朝時期,康熙皇帝曾兩次大封諸位皇子,一次發生在康熙三十七年,一次發生在康熙四十八年。唯獨皇十三子胤祥未被晉封爵位,直到康熙皇帝駕崩還只是普通皇子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