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第二長的恰恰就是他的孫子,有「十全老人」稱號的乾隆皇帝。實際上,乾隆皇帝是為了不打破祖父在位61年的最長記錄,才選擇禪位給兒子嘉慶皇帝的,自己做了三年實權的太上皇,實際掌權時間要超過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活著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孫子弘曆(乾隆皇帝),甚至有傳聞說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夠即位,完全是因為康熙想把皇位傳給孫子。
那麼,假如康熙皇帝比兒子後來的雍正皇帝胤禛還長壽,是不是他就不會直接傳位給孫子弘曆呢?就歷史情況來看,完全沒有這個可能。
首先,康熙皇帝屬於比較傳統的帝王,在他的內心更加認可父子相繼,即使他再多活十幾年,他還有兒子在世。有子傳子肯定是第一選擇,況且他的兒子都是非常有實力的,比如皇十四子。兒子有實力,他的優選肯定是兒子。況且傳統觀念,兒子和孫子是有區別的,子承父業沒毛病,孫承祖業一般情況下是無子。而且清初的皇位傳承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到福臨到玄燁,是完全的父子相繼,這符合正常的皇位繼承選擇,也避免添亂子。其實,皇位繼承和遺產繼承差不多,有子傳子是大多數帝王的選擇,無子才會傳孫或者採取兄終弟及,甚至像宋朝一些皇帝選擇過繼皇子的情況。
其次,一旦出現孫子即位的情況,意味著直接跨過了兒子,這實際上是朱元璋傳位朱允炆的翻版。而康熙皇帝的兒子和孫子都有實力,將不會出現靖難之役一邊倒的情況,而是骨肉殘殺。作為父親和祖父的康熙皇帝肯定是不想看到,他本身是比較希望自己的兒子們和睦的,為此廢掉太子胤礽,圈禁庶長子胤禔。康熙皇帝絕對不能自己給自己挖坑,坑害子孫。而正常情況下,年齡比胤禛小的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都有實力打敗侄子弘曆。這種情況會使滿洲貴族徹底分化成派,可能康熙皇帝辛辛苦苦鞏固的帝業都容易保不住。即使康熙皇帝再喜歡弘曆也不敢冒這種風險。
第三,康熙皇帝並不是對雍正皇帝絕對欣賞。對於雍正皇帝即位,至今存在疑點。這件事至少說明一點,康熙皇帝中意的皇子不僅僅是胤禛(雍正皇帝),根據歷史真實情況分析,還有可能包括廢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十四子胤禵。尤其這裡面的皇十四子胤禵要比胤禛小很多,如果康熙在多活十多年,胤禵正處於壯年,又有軍功,康熙皇帝大概率會傳位給他。而歷史上的祖傳孫,則大都是因為皇帝喜歡的兒子早逝,為了彌補兒子不能繼位,選擇傳位孫子。顯然,康熙皇帝直接傳位給弘曆不是這種情況。
第四,祖傳孫的結局大都不好。歷史出現過幾次祖傳孫的情況,比較出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還有元世祖忽必烈直接傳位給鐵穆耳,另外比較有名的南齊武帝蕭賾傳位給孫子蕭昭業,遼道宗耶律洪基傳位給孫子耶律延禧。這幾次傳位結果除了忽必烈傳位鐵穆耳情況稍好一點外,其餘均不理想。朱允炆被叔叔朱棣奪位,蕭昭業被殺害,耶律延禧成為末代皇帝並被金人俘虜。祖傳孫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康熙皇帝有兒子的情況下,斷不會傳位孫子。
最後,即使出現祖傳孫的情況也不一定是弘曆。根據《李朝實錄》和《清史稿》等的記載,雖然太子胤礽被廢,但康熙皇帝對於胤礽的第二子也是實際上的嫡子弘晳還是很鍾愛,並且康熙皇帝遺命給弘晳封王,並且弘晳曾經是嫡孫,從小在宮中和康熙皇帝長大,感情要好於弘曆和康熙皇帝。另外,康熙皇帝兩立太子胤礽,說明康熙皇帝還是很珍視和皇后赫舍裡氏的感情,康熙皇帝極有可能選擇自己喜愛的弘晳繼位。這樣的結果還能避免廢太子胤礽在自己死後有危險。
當然,康熙皇帝能夠在眾多孫子中喜歡弘曆這個非嫡孫,還專門給弘曆的母親看過相,說明弘曆還是有過人之處的,康熙皇帝的最終繼承人成為弘曆的父親胤禛和弘曆並不是空穴來風。從弘曆對祖父的感情看,祖孫感情是非常好。作為帝王,也是歷史有作為的皇帝,康熙皇帝不會不顧及兒子都非常優秀的情況,去選擇孫子弘曆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