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妃烏雅氏,是為康熙生育最多子嗣的妃子,分別生育了三子三女。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皇四子胤禛,還有皇十四子胤禵了。雖說後來是胤禛繼承了皇位,即雍正皇帝,不過在此之前比起來,胤禵就要幸福多了。
首先烏雅氏生胤禛的時候,由於位分還低,不能親自撫養兒子,於是胤禛就交由佟貴妃撫養。胤禛從小就與生母分開,導致母子間沒法建立感情,所以關係一直比較疏遠。
可胤禵出生的時候,烏雅氏已經貴為德妃,便能親自撫養他。也就是說,胤禵是生母帶大的,從小就感受到濃濃的母愛。在不在生母身邊長大,也導致兄弟倆性格方面的不同。
其次康熙對兄弟倆的態度也不同,康熙在第一次冊封皇子的時候,就唯獨沒有冊封胤禛,理由是他「為人輕率」。要知道,胤禛排行老四,弟弟們都有了爵位,就自己沒有,別提多尷尬了。
而胤禵從小就受到父親的關注,小小年紀就跟隨康熙出巡。九子奪嫡爆發後,不少皇子都接連失寵,皇長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等都被康熙囚禁起來,可胤禵仍然非常受寵。
康熙五十四年,康熙還給了胤禵一項特權,就是享有支取官物的權利。也就是說,平時胤禵生活上需要什麼,就可以隨時在宮中支取。雖說期限只有一年,但這一特權別的皇子沒有,足見他受到的特別關照。
三年之後,康熙還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前往青海徵討準噶爾部。康熙害怕胤禵年紀輕,在軍中沒有威信,手下會不服他。還特地下令,在胤禵出徵當天:「其不出徵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齊集午門外。」
由此可見,康熙真的很是喜歡和器重這個兒子。很多人質疑雍正得位不正,甚至說康熙的詔書原本寫著「傳位十四子」,可卻被雍正改成「傳位於四子」。雖說這種說法早已被攻破,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那麼康熙如此重用胤禵,是否真的考慮過,要傳位給他呢?
當初胤禵結束了與準噶爾部的戰爭後,正準備班師回朝,不曾想,卻傳來康熙皇帝駕崩的消息。緊接著,又傳來哥哥胤禛繼位的消息。即使身為胤禛的同母弟弟,胤禵也感到十分驚訝。
胤禵之所以驚訝,是完全沒有想到,最終會是哥哥胤禛繼承皇位。別說胤禵了,滿朝文武都感到驚訝,所以才會傳出,雍正得位不正的傳言。另外,胤禵實際上與胤禛關係不好,他支持的是老八胤禩。
當時胤禵班師回朝,雍正帶著眾人前去相迎。可胤禵見到雍正後,卻不肯下跪行禮。還是胤禩走出來,告訴他理應下跪,胤禵這才跪下,場面一度十分尷尬。正因如此,讓雍正對這個弟弟很是失望。
原本以胤禵的身份,他的同母哥哥即位,他理應就是高高在上的親王才對。可誰讓他非要與雍正作對呢,所以雍正坐穩皇位後,便削除了胤禵的爵位,還將其囚禁起來。一直到乾隆即位,他才被放出來,當時已經年過半百了。
至於說康熙是否真的想過,要傳位給胤禵這件事,筆者認為沒有。康熙子嗣眾多,其實不止胤禵,基本個個都出類拔萃,要不然,也不會有九子奪嫡了。再說他如果真的想傳位給胤禵,就不會在自己晚年時期,派胤禵去打仗,怎麼說呢?
其一,打仗畢竟是件危險的事,如果胤禵是將來的儲君,萬一在戰場上有個三長兩短,豈不是得不償失?其二,康熙已經年邁,自己都不知能活到什麼時候,這個時候應該把儲君留在身邊,以防萬一才對。就像當時康熙身體不好,許多事已經交由胤禛代勞,這就是有意培養胤禛接觸政事,慢慢過度皇權的做法。
由此證明,康熙並沒有想過,要傳位給胤禵。而他派胤禵去打仗,就是希望培養他,成為一個能徵善戰的大將。將來胤禛即位,他作為其同母弟弟,就好盡心輔佐。只可惜,胤禵與哥哥關係,並不像康熙想的那樣親厚。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