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若將皇位傳給此人,清朝可能會更強盛,也不會被列強欺凌!

2021-02-07 天空歷史

歷史上一個很小的細節,往往會影響歷史的未來發展。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當初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那麼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國還是處於戰爭紛亂的時代,可能也就不會有後來強盛的大漢王朝,自然也就沒有影響深遠的儒家文化。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段歷史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一般來說大家對九龍奪嫡這段歷史非常的熟悉,因為現在很多影視劇都非常熱衷這段歷史的翻拍。但是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段歷史其實對清朝未來的發展乃至於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在九龍奪嫡的初級階段,皇子之間黨派林立,最主要的力量有八爺黨,四爺黨,太子黨,當然,十四皇子和三皇子自成一黨。但是後來冷麵王胤禎卻奪得了九子奪嫡鬥爭中的主動權,最終順利登基,繼承大位。

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對曾經那些與他爭奪皇位的皇子們趕盡殺絕。比如將八爺九爺取名為阿其那,賽思黑。而十四皇子則被趕去為康熙守靈 ,大皇子被終身監禁,太子胤仍更不用說了,最終抑鬱而死。唯有十三阿哥胤祥得到了善終,而且得到了無上的榮耀。雍正皇帝對胤祥非常信任,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卻情同手足。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後,雍正皇帝非常悲痛,不僅加封其為鐵帽子王, 而且還給他配享太廟的榮耀。那麼胤祥為什麼會得到雍正如此的信任呢?

主要是因為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鬥爭中,堅決站到了雍正的一邊。是雍正最得力的幫手。難能可貴的是,胤祥對皇位沒有絲毫的動心。實際上來說,胤祥的能力絕對不比胤禎差,而且在軍事上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對胤祥的印象非常好,認為胤祥忠孝的性格是別的皇子一輩子學不來的。

據說有一段時間,康熙皇帝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帶著胤祥,可見對其寵愛之深,在如此有利的局勢面前,胤祥如果要爭奪皇位,絕對是九子奪嫡中的一支非常強大的力量,但是胤祥為了胤禎,卻甘願放棄這樣的政治理想,這讓胤禎非常感動,因此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對胤祥禮遇有加,讓其他臣子羨慕不已。但是如果我們設想一下,當初康熙皇帝如果把皇位傳給了胤祥,那麼可能未來的清朝發展就會是另外一種場景,起碼不會出現乾隆皇帝這種貪圖享樂,排斥外來思想外來文化的盲目自大的皇帝。也不會完全閉關鎖國。

據清朝康熙年間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說,十三阿哥胤祥對外來文化非常欣賞,對外國傳教士更是禮遇有加,因此得到了外國傳教士的大加讚賞。

因此如果胤祥能夠繼承皇位,那麼清朝未來的發展歷史必定是另外一種格局。起碼不會與外國相差這麼大。雍正皇帝將皇位傳給乾隆皇帝之後,乾隆皇帝肆意享樂,為了湊足十大武功,窮兵黷武。將清王朝拖入了滅亡的深淵。而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思想也使得清朝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最終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將清王朝徹底送入了歷史的焚屍爐,可見,清雖亡於慈禧,實罪在乾隆!


相關焦點

  • 康熙若沒殺此人清朝可能會獨霸全球,也就沒有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
    清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很多人把它覆滅的原因歸結於慈禧太后的不作為和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但其實清朝的覆滅,早在康熙的時候就已經能看出來苗頭了,因為一直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國家,所以清朝很多皇帝都比較自負,可以說是一心只看自己的大好山河,而沒有看到世界上潛伏的危機,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當時康熙皇帝到底做了什麼,康熙若沒殺此人
  • 康熙當初不搞死他,清朝可稱霸:列強無一能敵
    康熙影視形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清朝的確在康熙手上強大過一段時間,但是康熙卻是清朝走下坡路的一個轉折點。這其中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那就是清朝火器專家——戴梓。戴梓生於清順治六年(1649),為浙江仁和人。真是史料記載,此人博學多能,通曉兵法,善造火器,是不可多得的火器專家。為何這樣說呢?
  • 如果康熙沒貶此人,清朝武器可能提升幾個等級,八國聯軍未必敢來
    01說到清朝的滅亡,很多人會將問題歸結在乾隆的身上,因為他推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嚴格一點說,明朝就有類似的政策了,但是明朝沒有把國家給弄出問題。說到明朝滅亡,很多人會說不該殺袁崇煥。其實,放在清朝身上,清朝也不該殺這個人。
  • 康熙若沒殺此人,清朝有可能就獨霸全球,八國聯軍也就不敢來了
    康熙如果沒殺此人,清朝有可能就獨霸全球,八國聯軍也就不敢來了康熙可是中國歷史上評價很高的一位君王,有的人說他是千古一帝,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當時的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當時的社會慢慢的安定,為後來的朝代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和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 倘若康熙不貶此人,清朝的兵器可能領先世界,八國聯軍也未必敢來
    在列強入侵中國以前,戰爭無疑是冷兵器的天下,這種情況直到西方的炮火轟開國門才有了轉變,中國人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熱兵器於是逐漸在我國普遍起來。清朝康熙年間的重臣戴梓就是一位難得的火器製造家,他在火器研究上的造詣可以說在當時領先於國家的發展,甚至比西方一些小國的技術還要先進。
  • 康熙的兒子們,為何放著好好的王爺不當,非要去爭皇位?
    而且康熙還給了他們機會啊。清朝本就沒有所謂嫡長子繼承制的規矩束縛,大家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而康熙又兩度廢太子,讓儲君之位空懸,給了諸位皇子以希望。這裡你可能會說地方督撫要養師爺、僕人,開支很大。但問題是一個王爺也有一大家子要養,王府大大小小的開支算下來,其實也不少了。此外爭奪皇位不僅僅可以為自己帶來權勢,還可以為了自己的子孫能夠更好地享受榮華富貴。眾所周知,清朝的世襲罔替的制度非常的嚴格。在清朝,王爺貝勒不算少,而真正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只有那麼幾個,其他的一律按照帶降一等的制度世襲。
  • 為何很多人認為:老十四允禵才是康熙皇位的繼承人?看洋人怎麼說
    中國一共經歷了24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在現代的影視作品中,凡是古裝劇都很偏愛清朝,人們也很喜歡看皇帝的後宮娘娘們耍手段比心機的事情。而在清朝時期,卻有一件直到現在都爭論不休的千古謎題,那就是:康熙晚年到底是指定了誰作為了他的繼承人?
  • 明珠為何從一個窩頭裡,就知道清朝內鬼是索額圖?康熙要保持平衡
    康熙也是心急如焚,在新的糧草運到之前,只好降低了大家的用餐標準。明珠認為能夠對糧草下手的,一定是清朝內部的人。因為糧草是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東西,屬於最高級別的軍事機密,能夠知道糧草行蹤的高級官員,真的沒有幾個。
  •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贏了,會成為列強嗎?
    對於甲午戰爭,國人無不痛惜,可以說甲午戰爭是清朝敗得最慘的一次,也為後來的日本侵華埋下伏筆,因為日本正是從這場戰爭中崛起成為列強的。而令人意外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的洋務運動風生水起,列強們紛紛將先進武器賣給清朝,大炮、艦艇,什麼先進賣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列強不是要侵略清朝,為什麼還要幫助清朝自強呢?
  • 康熙傳位詔書上,是「傳位十四阿哥」,還是「傳位於四阿哥」?
    清朝的「九子奪嫡」,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競爭十分激烈。最後是四皇子胤禛擊敗其他兄弟,繼承了皇位。而此後,便有謠言傳出,說雍正得位不正。民間盛傳,康熙的傳位詔書上,原本寫著「傳位十四子」,但胤禛卻搶先一步,將詔書修改為「傳位於四子」。
  • 如果清朝沒有被辛亥革命推翻,中國會不會被列強瓜分完畢?
    不會的。 實際上,無論辛亥革命發生與否,列強都不會瓜分中國。 因為列強沒有那麼大胃口,他們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嘗試過一次,但沒有成功,此後他們就再也沒有實行過瓜分。就像聯軍統帥瓦德西所說,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 古代的皇子為爭皇位自相殘殺,此人用一招從此解決千古難題
    大家都知道,關於古代帝王傳位都是不盡相同的。雖然在很長的一段歷史當中,皇帝的繼承人都是自動為嫡長子。從而,嫡長子長期都處於高危環境當中,很容易中途殺出一個程咬金。清朝自開創以來,他們對於皇位的繼承人就沒有依照之前的王朝那般,自動把嫡長子作為順位合法繼承人。而是經過皇帝、皇室至親、八旗貴族一起商討,把皇子中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選來出任下一屆皇帝。從努爾哈赤到順治皆是如此。但是到了康熙的時候,這位特別喜歡推翻祖訓的康熙帝就不安規矩出牌了。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九子奪嫡」是清朝歷史上一個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兒,其對於清朝就好比「玄武門」之變於唐朝。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在權力面前是那樣的脆弱單薄可笑。而作為失敗者的皇太子胤礽,告訴了我們什麼叫做實力作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個皇子,滿周歲即被康熙立為太子,一生兩度廢立,歷經大起大落。
  • 如果康熙沒殺此人,清朝有可能成世界強國,就算美日聯手也不怕
    如果康熙沒殺此人,清朝有可能成世界強國,就算美日聯手也不怕 導語:1687年,清朝大臣戴梓製造出了衝天炮。這款大炮威力巨大,一炮就能轟掉一座小山包。當時康熙正在遠徵蒙古準噶爾部,他當即在戰場上拿出了衝天炮。準格爾部落三十萬鐵騎被盡數打敗。康熙大喜過望,他立刻冊封戴梓做了威遠大將軍。
  • 如果道光傳位給恭親王奕訢的話,清朝的命運是否會改變?
    清朝末年那一段歷史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堪稱一段極為屈辱的歷史,更影響了中國之後百年命運。若是能夠穿越時空,改變歷史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這一段歷史進行改寫。在清朝命運拐點的問題研究之上,很多人認為只要道光皇帝將皇位不傳位給平庸而又短命的鹹豐帝,而傳位給道光第六子恭親王奕訢的話,歷史便會完全改寫!那麼這種假設真能行得通嗎?
  • 康熙不殺此人,清朝或許可以「爭霸」世界,八國聯軍如何敢來侵犯
    清朝從入關開始,到康熙時期才算是真正達到了一個巔峰狀態。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便覺得,若是康熙一直活著的話,那清朝未必能亡的那麼快。然而實際上,從清朝後續的發展情況來看,有一個人的存在,明顯要比康熙的存在顯得更為重要一些。因為若他能一直活著的話,才算是真的有機會能讓清朝不至於那麼早滅亡。
  • 他是文韜武略的清朝王爺,也是最生不逢時的清朝王爺!
    他是文韜武略的清朝王爺,也是最生不逢時的清朝王爺! 提起「洋務運動」,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可是大家千萬不要忘了,在這場運動中還有一位皇室王爺的支持。
  • 清朝十二位皇帝名單,記清大清皇帝順序,看清宮劇不再迷路
    從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共傳十二代;從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共傳十一帝276年;從公元1644年順治入主中原算起,共傳268年曆十位皇帝。直到公元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標誌著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徹底終結。
  • 康熙王朝:順治出家後,孝莊是如何把皇位傳給康熙的?
    第29期話題:順治出家後,孝莊是如何保住皇位,教給康熙的?順治出家,丟下的不僅僅是皇位,還有至高無上的皇權。
  • 「九子奪嫡」中,眾阿哥唯獨此人深受康熙喜愛,其他都枉費了心機
    在最初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二阿哥胤礽會在將來接過皇位,因為康熙極愛他的母親,所以胤礽才兩歲就已經被冊立為皇太子,而他成年以後更是文武雙全,在康熙對外出徵的時候,多次代皇帝監國處理朝政,並且幹得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