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晚年之時,在北京紫禁城內以他的九個兒子為核心展開了一場長達十幾年的皇位爭奪之戰,在皇宮內由此引發出了一系列的明爭暗鬥,史稱「九子奪嫡」。
這是一場看不見血的戰爭,但是在這其間的過程卻是異常的殘酷和慘烈,數不盡的明槍暗箭和陰謀詭計你來我往,接踵不斷。
現代社會經常會有人拿清宮劇作為調侃說如果把自己放到清朝的宮鬥劇當中絕對活不過第二集,其實這句話並非虛言,即是放到真實的古代清朝皇宮之內也毫不誇張。
這場長達十幾年的明爭暗鬥最終以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勝利告終,在康熙的九個兒子當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皇位繼承人。康熙皇帝於公元1722年駕崩,其第四子雍親王愛新覺羅·胤禛順利登基,繼承皇位,改年號為雍正。
雍正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一生勤政愛民,在整個清朝歷史當中堪稱完美。
正常來說,雍正登上皇位,在這個時候最高興的應該就是他的生母德妃了吧!畢竟母憑子貴嘛!然而結果卻恰恰相反,雍正的這位生母德妃非但不肯承認雍正皇位的正統地位,並且還對雍正處處尋釁拆臺,滋事刁難。
在雍正剛剛登基不久的時候,按照慣例皇帝應該向自己的生母行朝拜大禮,不料雍正卻硬生生被自己的這個親生母親德妃拒之門外,並且還回應了他一句:「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甚至在雍正想要授予她「皇太后」封號的時候也被她斷然拒絕,拒不接受冊封,直至她去世以後才被雍正強行加封為「仁壽太后」。
兩人的關係又是如何會鬧到如此不可開交的呢?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疑問,雍正和德妃是親生母子關係,德妃為何遲遲不願意接受雍正的朝拜和冊封?
這就要從德妃的個人經歷說起了,雍正的母親德妃出身於滿洲正黃旗的烏雅部族,因此德妃又被稱為烏雅氏。
烏雅氏十四歲被選入皇宮成為秀女,並且逐漸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關注和寵愛,五年後為康熙生下了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更何況當時的烏雅氏還只是個小小的秀女,甚至對於她來說就連去探望一下自己的親生兒子都是一種奢求,因此,剛剛出生還未滿月的雍正就被康熙皇帝抱走,交給了佟佳皇后撫養長大。
雍正是烏雅氏的第一個兒子,清朝時期的皇宮內院規矩森嚴,當時的後宮沒有任何一位皇子是能夠由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手撫養長大的,這是絕對不允許的事情。
清朝是一個十分重視皇子教育的朝代,每一位皇子自出生之日起,便全部都會被當作皇位繼承人來培養。所有皇子從六歲開始便會進入上書房開始讀書識字,每天卯入申出,按現代的時間計算大概就是早上五點到下午三點,日復一日,常年如此,寒暑不避。皇子們的假期只有在每年元旦、端陽、中秋還有皇帝的生辰和自己的生辰才能各自休息一天。
所以在雍正的成長過程期間是完全沒有機會見到自己生母的,而在他長大之後隨著心性的愈加深沉,更是需要苦心經營、忙於韜晦,這個時候的雍正就更加不會主動去探望自己的親生母親了。
總的來說,雍正與德妃母子二人的相處時間其實並不多,大半生的時間內幾乎都沒有什麼交集,親情和感情更是無從談起,以至於後來的雍正自己也親口說過:「生恩不及養恩大」
烏雅氏一生為康熙帝生下三子三女,三個兒子分別為:皇四子胤禛、皇六子胤祚還有皇十四子胤禵。其中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皇六子胤祚六歲早夭,史書也沒有過多記載,而皇十四子胤禵便是烏雅氏最疼愛的小兒子了。
但此時的烏雅氏已經是身居妃位,地位與往昔不可同日而語,在胤禵的成長期間她也是時時都能夠見到,所以胤禵也算是在自己身邊長大的,感情自然要比胤禛深厚許多。
雍正和烏雅氏之間的隔閡便是從這胤禵開始的,胤禵是烏雅氏最小的兒子,他與胤禛不同,雖然同樣是按照慣例交由其他嬪妃代為撫養。
在九子奪嫡的事件當中,胤禵也參與了其中,不過他卻是歸屬於胤禩為首的八爺黨,而並沒有支持和自己一母同胞的親哥哥胤禛。
雍正繼承皇位順利登基以後,作為在九子奪嫡事件中失敗者胤禵便遭到了親哥哥的軟禁。雍正的這一做法顯然是動了自己親生母親的一塊心頭肉,這件事在烏雅氏的心裡從此也成為了一個打不開的死結,就這樣,母子倆就此結下了仇恨。
雍正和烏雅氏本就沒有過多的母子感情基礎,兩人之間所存在的也只不過是骨子裡的那一絲血緣關係而已。
所以在烏雅氏眼中,只有小兒子胤禵才是適合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同時這也符合北方漁獵遊牧民族「幼子守灶」的傳統。雖然滿清入關以後一直在提倡漢化,但烏雅氏骨子裡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滿清八旗子弟,自然還是更願意遵從老祖宗那套傳統的陳規舊俗。
綜上所述,對於烏雅氏的所作所為自然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