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旨「詔曰、制曰、赦曰」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2020-12-27 中孚鑑

聖旨「詔曰、制曰、赦曰」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在古裝宮廷影視劇作品中,常常會看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聖旨,這樣的聖旨,不僅出現在清朝宮廷戲,而且在之前的明朝、宋朝、唐朝等等宮廷戲中也都有。

然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卻是和明朝的朱元璋有關。

這八個字讀法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始於朱元璋。

聖旨因內容的不同,所以就有三種情況,一是詔告天下,比如重大的事需要布告天下臣民,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二是,皇帝為了表達皇恩、宣示百官,就使用「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制曰只是為宣示百官之用,並不使用於普通百姓。)

三就是赦曰,皇帝在給官員封賞時,會告誡官員,不要驕傲自滿,就使用赦曰。

雖然在古裝宮廷戲中常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聖旨,但「奉天承運」這四個字在明朝之前,卻未使用。

秦始皇雖然統一六國,定尊號「皇帝」,成為始皇帝,自稱「朕」,命為「制」,令為「詔」,卻並無「奉天承運」四字,當然,「詔」是秦始皇所使用的。

秦朝之後是漢朝,漢朝在秦朝制度的基礎上,逐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皇帝制度,「詔曰」兩字則就出現於漢朝帝王文書中了。

而「奉天承運」四字則是到了明朝,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為帝、建立大明,他就建了一座皇城,其中最豪華、最重要的就是上朝朝會的大殿——奉天殿。「奉天承運」這四字就源於這座奉天殿。

相關焦點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代聖旨的真面目
    唐代一開始延續了漢制,稱聖旨為「詔書」,但在武則天稱帝後,為避「武曌(zhào)」的諱,將詔書重稱「制書」。「制書」的開頭一般會寫上「皇帝敕諭」四個字,結尾署上年月日及起草人,類似於今天的公文。唐代官制實行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並立,其中中書省的「中書舍人」便專管聖旨的撰寫。至開元年間,唐玄宗設立翰林院,翰林學士亦可負責撰寫聖旨。因為中書屬外廷,翰林屬內廷,因此聖旨又有「內製」與「外製」之分。
  • 聖旨第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我們都念錯了,不是四字斷句!
    聽的多了,以致我們潛意識裡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對,甚至以為古代皇帝頒發的聖旨都是以這句開頭。可事實上,這是我們的誤解。四字一斷句,這是不正確的,還有那種甭管什麼朝代開口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歷史劇,我們笑笑就可以了。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古代聖旨的正確打開方式。
  • 聖旨前為什麼要加「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有什麼來歷?
    這就要看是什麼歷史王朝時期的聖旨了,在明朝之前的王朝,聖旨中的開頭是不用加「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明朝時期才有的聖旨開頭,始於朱元璋,在明朝朱元璋之前的聖旨是沒有這些字樣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開頭在宮廷影視劇中很是常見,但是只有明清時期才符合,在之前的一律是影視劇效果,大家不要被影視劇誤導了。
  • 《大明風華》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正確讀法,網友:終於有讀對的...
    在以往觀看的很多古裝劇中,皇上的"聖旨"基本都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斷句,但實際上,這句說話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者不斷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始於明太祖朱元璋
  • 不是所有聖旨都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10多年前,浙江的武義縣也發現了一份宋代的聖旨,是南宋末宋度宗授予馬光祖為「參知政事兼管文殿學士」的告身。「聖旨」的開頭也是八個字:「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落款是:宋鹹淳二年八月十五日,並加蓋「敕命之寶」的印章。
  • 從何時開始聖旨開場白才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比如,《楚漢傳奇》第九集,趙高和李斯商量偽造始皇帝的遺詔。李斯大筆一揮,寫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秦王朝肯定沒有這個說法,不知道李斯鬧騰個什麼勁。先說「皇帝詔曰」,應該和秦始皇有點關係,秦始皇稱雄天下後,不再滿足於王的稱號,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其玉璽上就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
  • 拿著皮卡丘顏色的聖旨,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代真不這樣
    先回顧某個影視鏡頭:盛唐長安城,帶著胡茬的公公,拿著皮卡丘顏色的聖旨,扯著尖細的噪子,開頭第一句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然後說著芝麻大點的事兒。公公讀完了聖旨之後,看著前面嚇跪的一群人,再堆笑出滿臉褶子,甩一甩蒼蠅撣子,把跪在最前頭的那個人再扶起來。
  • 古代聖旨第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都念錯了,不是四字斷句!
    影視劇裡皇帝要太監宣旨,開頭一句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聽得多了都以為古代皇帝頒發的聖旨都是以這句開頭的。可實際上這是後人的誤解,不管是何朝代都是四字一斷句,就像《甄嬛傳》裡蘇培盛宣布甄嬛升任各嬪位的聖旨,開頭一句就是錯誤的。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你也這麼斷句?恭喜你,被古裝劇騙了!
    隨著近年來各種古裝劇,尤其是宮廷劇的熱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已經成了紅火數年仍舊爆款的臺詞之典範,極高的出場率讓大家早已耳熟能詳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應該這樣斷句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正確斷句的方式是? A.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B.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答案 點擊下方空白處獲得答案 B 答案有點出乎意料
  • 聖旨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該怎麼斷句?幾乎所有的影視劇都錯了
    導語:聖旨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該怎麼斷句?幾乎所有的影視劇都錯了我們經常能在一些古裝的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況,宮裡來得太監,趾高氣昂的來到某位大臣的附地址,然後清了清自己的嗓子,用尖銳的聲音叫喊道:某某,出來接旨。這時候府邸中的人跪倒在地:臣,接旨。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裝電視劇中,用錯的10個稱呼
    1.奉天承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古裝劇裡太監宣讀聖旨必然的開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聖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六字是連續的,其餘的兩個字根據聖旨的內容和詔告對象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分別為詔曰,制曰和敕曰。「詔曰」是詔告天下的意思,凡重大政事須告知天下臣民的,均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並不下達於普通百姓。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到底是怎麼讀的?電視裡的都讀錯了!
    大家在觀看古裝影視時,經常能看到在宣讀聖旨的鏡頭,都會在最開頭讀下面這個八個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一句大家都知道的口頭禪。聖旨是皇權的象徵,其製作也非常地精良,多為上等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
  • 看看這些皇帝的聖旨,書法太好了!
    在中國古代,帝令並不都稱為「聖旨」,而是稱「命」、「令」、「政」等。直到宋代,皇帝和大臣們才通稱帝令為「聖旨」。而最早在聖旨開頭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的聖旨自此,朱元璋開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並作為聖旨的「開場白」。此後,歷代沿傳,形成了聖旨開頭語的固定形式。而這八個字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誰發明的? 你肯定想不到!
    我們通過很多影視劇都知道,歷史上有很多朝代的公公們在傳達宣讀皇帝的旨意時,都會先整上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你會念嗎?奉天承運 / 皇帝詔曰?恭喜你,答錯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用和氏璧雕刻的玉璽銘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以示「君權神授」。秦始皇規定只有皇帝文告才能稱為「詔書」。除「詔書」外,還有「制書」,兩者區別是「命為制,令為詔」,涉及重大的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叫做「制書」,也叫「命」。「詔書」是皇帝所發布的對於某個具體的人和事的命令,所以說「令為詔」。
  • 關於「皇帝聖旨」的那些讓人不寒而慄的冷知識
    而太監與聖旨往往又是標配,皇帝的聖旨基本上是以太監代為傳達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太監前往傳旨時往往會說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之後便開始宣讀聖旨的內容了。那麼,我們不禁會問中國古代的聖旨都是這種格式嗎?這種格式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對聖旨的前世今生做一個簡要介紹。
  • 綠色的聖旨你見過嗎?原來我們一直都弄錯了
    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大臣或者太監拿著皇帝的聖旨,高聲念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然後開始說內容,而這句話似乎成了聖旨的標準開場白,而事實是,影視劇拍錯了,聖旨不是這麼念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的發明者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定都南京之後,將南京改為了應天府,將商議朝政的地方改為了奉天殿,而朱元璋自己也自稱為奉天承運皇帝,所以這句話應該這麼念:「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 聖旨書法長這樣!
    提到聖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古裝電視劇中,常見宮廷太監手捧一卷金燦燦的皇綾,宣讀聖旨往往開頭念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明 弘治皇帝的聖旨最初,皇帝下達的命令不叫聖旨,在當時稱「命」、「令」、「政」。直到宋代,皇帝和大臣們才通稱帝令為「聖旨」。
  •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太監宣讀聖旨的場景,那些聖旨的第一句,無一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圖:明代聖旨(見於程勝彩《品讀明代聖旨與誥敕碑》)因此,有人認為,明清時期聖旨開首文字的斷句,不是常說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應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很多時候,「詔曰」也會替換為「制曰」)。
  • 聖博館藏|別被電視劇給騙了,聖旨其實長這樣!
    若問聖旨為何物,相信大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定是這樣的畫面,一方黃綾,兩邊有軸,上寫「聖旨」二字,被一名黃門太監雙手平奉並誦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此!」,其實這只是經過藝術處理的畫面,真正的聖旨並非如此,今天聖博帝就帶大家穿越明清一睹聖旨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