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天下午,兒子是爸爸接回來的,打開門,手裡就拎著一袋旺仔小饅頭,好大一袋,每一個都小小的,很可愛。但是如果全部倒在地上,就沒那麼可愛了……
毫無徵兆,兒子把一大袋子全部倒在了地上,一袋子蠻多的,倒了挺長時間,也讓我有時間觀察兒子是否是故意的。觀察結果是肯定的,
怎麼辦?
大約十幾秒我和爸爸都沒有出聲,我在想兒子為什麼要這麼做。
本能和習慣讓我迅速的換位思考,他是為了反社會還是為了挑戰父母?顯然都不是。
就在這十幾秒裡,很多父母都會在想怎麼制止?是批評呢還是直接胖揍一頓。
很多父母其實是無意識的面對孩子,就是孩子做出一個行為,讓我不舒服了,我就去說他,批評他或者直接開罵開揍。
這時爸爸張口了,我迅速意識到爸爸要發火,因為一向慈愛的父親提高了他的分貝並且說:你不吃了是吧?那都扔了吧……話還沒說完,我本能的拉住了他,這時兒子已經氣惱的哭了起來說我還要吃啊……哭的很傷心。
爸爸到了臥室,兒子拉著我的手回到了小饅頭堆裡,滾的到處都是,垃圾桶旁邊、鞋子旁邊都有。
怎麼辦?制止他、批評他?告訴他不能這樣扔東西?
2
我想先說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為什麼生氣?
很多父母都會把孩子的一兩次行為和孩子的人品甚至未來劃上等號,理智下來,你會發現這很可笑!
我的兒子今天晚上把旺仔小饅頭倒了一地,然後呢?他就是個品行不端的人了嗎?他就反社會了嗎?不制止他就走上犯罪了嗎?很顯然不是啊!
教育孩子永遠不是提高分貝雙手叉腰的指責!那不僅沒有用,也沒有愛!
3
我先蹲下來和兒子在一起,和滿地小饅頭在一起,然後再開口。
1、第一個角度:共情兒子
兒子,你是不是覺得把小饅頭扔的到處都是,很好玩?
兒子似乎默認了,在撿地上的小渣渣吃……髒不髒啊?髒啊!怎麼辦啊?忍啊!
2、第二個角度:解釋事件裡的人及情緒
爸爸剛才生氣了,他覺得扔在地上有細菌,吃了會對你身體不好……
只是闡述我看到的,不評論。告訴他爸爸生氣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嫌棄你!
也希望引導兒子養成這種既關注別人情緒又客觀樂觀,不跑偏、不多想的思維習慣。
3、第三個角度: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及改變
兒子,小饅頭哭了,它說它不想待在地上,它想回家,我指了指袋子……經常看我文字和視頻的朋友會發現我經常用這個辦法,很好用。也同時說明一個問題:孩子其實是最有同理心的。
兒子默默的撿小饅頭,還幽幽的說,小饅頭別哭了哈,送你們回家……
4、第四個角度:給出行為建議及規範
兒子,你下次再想扔的時候,可以找一個盤子或者大的盆子,倒進去玩!
兒子還真是聽進去了,撿了好半天的一袋子小餅乾譁啦一下又全部倒進了盤子……好吧~_~呵呵就好。
自己覺得還算圓滿的結局,慶幸自己沒有只是情緒來了發出來,那可能是一個人的本能,而不是教育。
好的教育就是看一個孩子犯錯的時候是怎麼被對待的,深以為然!
4
重點和大家探討下,
如果父母發火然後把東西收走,會怎麼樣?
孩子有可能下次不敢了,但是教育的效果達到了嗎?
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寶刷完牙就把牙刷一扔,提醒過他幾次。有一次他又把牙刷扔在地上,我就默默的把他的牙刷扔到了垃圾桶裡,兒子大哭去拿牙刷,一邊哭一邊說我還要,我還要啊……哭的非常傷心!
我想很多父母都用過這個方式,為了幫助孩子養成不到處亂扔的習慣,當孩子把東西扔到地上的時候就給扔到垃圾桶,來回幾次,孩子就不敢扔在地上 了。
可是,大寶一哭,我立馬發現事情不對了!我們的初衷沒有錯,但是方式值得商榷!
大寶哭著把牙刷「搶救」出來放到了洗手間,然後傷心的在我懷裡大哭……那個當下我完全沒有勝利的喜悅。
孩子感受到的是失去自己東西的恐懼和傷心,這顯然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脅迫和恐懼暫時帶來的順從並不是我想要的。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最終是讓孩子在愛、平等、尊重的氛圍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所以方式方法非常重要。
一件事情發生了,怎麼檢驗我們的做法是否合適呢?最終還是看孩子在過程中收穫了什麼?
是感受到了愛還是恐懼?
是被賦能了還是被壓制了?
是更懂事了還是會更叛逆?
最後,還要提到一類父母,這類父母看待自己孩子的前提就是孩子總是搗亂,孩子就是不聽話,不修理就上房揭瓦。
如果帶有這種預設,恐怕說再多也沒用。希望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