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聖手」王昌齡,不但在邊塞詩上難逢對手,而且在送別詩、宮怨詩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千古流傳,一個千古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人人稱頌。但是,你真的讀懂這個千古名句了嗎?下面,我們就來解讀「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一流傳千古、人人稱頌的千古名句。
芙蓉樓送辛漸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寒雨連江夜入吳
王昌齡在開元十五年,應進士試時一舉登第,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之後於開元二十二年再應博學宏詞科的考試,並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後官職卻未見升遷,僅被授予祀水尉。科場頗為得意,仕途卻明顯失意,而且在他做了五年祀水尉後,又被遠貶荒僻的嶺南,任江寧丞。這首詩就是他在赴江寧丞任前寫的。
平明每幸長生殿
這首送別詩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悽清的氣氛。接下來點明送客的時間,同時用「楚山孤」寫出了友人的去向,暗寓了好友離去之後自己孤獨的境況。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特別囑託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像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一句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名句,首先在於這是一個絕妙的比喻,說自己的一顆心就像冰一樣,乾淨、純潔,冰清玉潔。自己的胸腔就像玉壺一樣,清澈、透明,潔白無瑕。這樣一顆毫無塵埃、乾淨純潔的冰一樣的心,放在一個毫無雜質、清澈透明的玉壺一般的胸腔中,一覽無餘,光明磊落。詩人為官清廉之心,對洛陽親友的一片真情,天地可表,日月可鑑。比喻生動貼切,優美自然。
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次借這樣一個比喻,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構思新穎,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再次,這一句與前面三句構成一個整體,音調諧美,詩風沉鬱,又採用問答形式,別開生面。第四,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玉壺
當然,以冰心、玉壺比喻品德美好,人格高尚,並非王昌齡的原創。古代以「冰心玉壺」入詩的詩人不在少數。「玉壺冰」最早的出處應是鮑照的《代白頭吟》,詩中有「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分明是氣節風骨之象徵。後來,玉壺冰便成為了詩詞中常見的一個意象,每每為詩人所吟詠。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京兆尹府詩題目,就是「清如玉壺冰」,當時很多詩人以此為題進行創作,其中王維的作品《賦得清如玉壺冰》,令人眼前一亮。
王維
賦得清如玉壺冰
唐 王維
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
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明中不隱,含淨外疑虛。
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餘。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冰
這首詩從不同角度對玉壺之冰作了描摹。但最成功之處,還在於詩中以玉壺盛冰作比,玉和冰,一個高貴,一個純潔,兩者相融,便構成了千古難出其右的高潔品質。末句自然生發出對素冰清高堅貞氣節的傾慕。流露出詩人對早已令人絕望的世間真情的急切呼喚。詩人從冰之性情轉入人之品格。旨在用冰壺自勵,推崇磊落澄澈的品格。
晶瑩透明
王維之前之後都有詩人以「清如玉壺冰」為題創作,像李嶠、潘炎、盧綸等,雖然都取得了成功,但都不及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來的自然、和諧,內涵深刻,意義豐富。所以,我們今天說到「冰心玉壺」,人們首先想起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而不是其他詩人的詩句。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