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可以不完美,但是要誠實」 | 中國媽媽日回顧(附嘉賓演講)

2021-03-01 Momself


崔璀:

昨天是我們第一屆中國媽媽日論壇。從早上9點開始籤到,600人,直到傍晚結束,還滿滿坐著。在臺上分享時,看到眼神明亮、挺直腰背聽著的朋友們,不是不動容的。

要好好做,不辜負彼此。我跟自己和團隊說。

這一次的主題是《一切才剛開始》。成為媽媽,一切才剛開始,我們的媽媽日論壇,一切才剛開始,中國媽媽的成長、更美更有力量的未來,一切才剛剛開始。

活動上遇到了非常多的新老用戶,刷了一波美圖,結交了無數朋友,獲取了很多知識。

團隊整理了現場嘉賓的演講,配上現場美圖,送給沒到場但一直在的朋友們。

準備就緒↓

一大波美女來襲↓

氣氛嚴肅又熱烈的論壇現場↓


(以下是嘉賓演講摘錄)

by 崔璀


在創辦 Momself 的時候,我們想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是媽媽,我是我自己。」

好多媽媽都非常激動,她說我就是衝著這句話來的。這個時候我通常會問她:「到底什麼是自己?」還有一個問題是:「和你自己相見的時候,你確定你敢與TA相認嗎?」

我跟大家講一講我和自己相認的三次過程。

第一次相認,是2014年我成為媽媽。

當生完小孩那一刻開始,我突然之間覺得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我一點都不開心。我沒有辦法承認好像沒有那麼快進入媽媽的角色。我沒有辦法開心,可是所有人都跟我說,你為什麼不開心?你都當媽了!連我自己都認為,我為什麼可以不開心?應該開心。

直到兩年之後我成立了Momself,我才終於可以回答「新手媽媽為什麼可以不開心」。

我們後來跟很多的心理學家一起做了《中國首份產後抑鬱藍皮書》,原來我是可以不開心的。

後來我跟所有的用戶說,如果再回到那一天,如果我可以對我自己說一句話,那句話叫做「我會一直陪著你」。因為那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那是整個家庭都在面臨著一個新生命帶來的巨蕩。

我是因為這句話才接受那樣的自己。

第二次相遇,是一個焦慮的自己。

我跟孩子相處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事,我後來意識到:媽媽可以不完美,但是媽媽必須要誠實。

我們常常因為自己的某種欲望而把一個正確的事情加到孩子身上,我們太習慣完美了,好像沒有辦法接受說我為了自己而去爭取什麼。

所以當我開始接受我就是這樣一個焦慮的自己,我希望你跟我更近一點的時候,好像有些東西開始變得不一樣。

第三次遇見是在事業和家庭遇到衝突的時候。

這個時代會跟職場媽媽說,沒有事業和家庭平衡。如果你說你可以做到事業和家庭平衡,你一定選擇了家庭。

我問自己自由是什麼?後來終於想通了,自由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去幹,那不是自由,也許是任性。自由是你充分了解了各種可能性之後,你仍然願意承擔這個選擇帶來的一切後果,我認為那叫自由。

所以在很多時候我跟大家說我是自由的,但並不代表我不辛苦。我後來找到了一個辦法,在自我實現和平衡幸福之間的方法叫做學習。

我在學習中把我學到的東西帶給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在跟我一起成長。

這就是我的三次相遇,它是一個真實的自己。

我不知道你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想到過某幾次你們跟自己相遇但不敢相認的時候。

因為超出我們的理解,或者因為跟我們認為的以往不同,人們常常拒絕相信眼前的事實。可是事實是當我們承認了真實的自己,遇見了一個真實而不是正確的自己,當我們放輕鬆了,當我們可以跟孩子真的蹲下來,告訴他我是這樣一個人的時候,一切都會比你想像的要更好。

我們會因此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媽媽。

by 郝景芳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有三種模型:推拉模型、放任模型和同行模型。

推拉模型就是父母指定方向,拉拽或推促孩子按要求前行;放任模型則是另外一個極端,就是父母不管孩子,任由孩子自己隨意生活成長。

我比較推薦的是第三種:同行模型,父母和孩子並肩,一同成長,支持陪伴孩子選擇的方向。

但陪伴孩子時間有限,對父母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我總結了三個方面:

一,父母的教養帶給孩子的是人生安全感

首先要承認孩子是獨立個體,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獨立的選擇,父母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給孩子設限,只要跟孩子有緊密的連接的關係,給孩子有愛的安全感就夠了。

有了這些愛的支持,孩子就敢於去探索人生,他會知道不管探索是什麼結果,父母對自己的支持和愛都會在,這就是他們的勇氣所在。

而且父母要重視「看見孩子」,如果孩子是個茶杯,就不要把他當鹽罐使;如果他是鹽罐,就不要問「你怎麼不是一個炒鍋」。

生活裡每一樣物品都有他最獨特的價值和他自己的完美路徑,如果能看見自己的孩子到底是茶杯、鹽罐還是炒鍋,你就不會有特別多的焦慮,也不會對孩子有所質疑:「你為什麼不是另外的樣子。」


二,做孩子學習的腳手架

所謂腳手架就是在孩子看不見的地方幫他一把。

比如孩子在搭建積木,不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告訴孩子該怎麼玩,也不需要在旁邊催促、指正他,而是讓孩子自己玩,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幫他一下,在插不上的時候給一點點助力,相信孩子自己就能完成很多事情。

對於孩子的學習、人生、事業追求等,都是一樣。

孩子學習的最佳歷程,是孩子感受到「我想學好」「我能學好」,這樣父母的支持方式就要改變。

所以對於孩子的啟蒙,我不會嚴格地去列一個學習時間表,而是更重視思維上的啟蒙。我更看重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腳手架似的幫助,對他的心理成長作用會更大。

三,學會思維引導

思維的啟蒙更多是讓孩子去學會基礎的思維方法,比如邏輯推理、觀察分析、事物規律等等,這對任何基礎學科的學習都非常有助益,任何學科不過都是這些思維方法的延伸和應用。

這些思維啟蒙可以幫助孩子很早開始思考: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世界的規律是怎麼樣的,我跟世界的關係是什麼,我可以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等等。

by 張德芬

世界上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為什麼不是人人都能夠享有幸福?

在我觀察周遭的人之後發現,很多人並不想要幸福。因為我們太多人都是被我們潛意識裡的自動化程序運作的人生模式,在操控我們的生活。

這就像是我們開車時的導航模式那樣,我們不用看路就可以跟著走,人生也有這種導航模式。如果你的導航模式是朝向所有讓你不幸福快樂的方向,或者對負面情緒習慣性上癮,那你就很容易變得不快樂。

想要幸福快樂的人,一定要去看一下,自己生命中是不是老是出現一樣的情緒模式:怎麼這麼多人不尊重我?批評我?讓我恐懼?不接受我?不愛我?有人愛我為什麼還孤獨?

同樣一件事發生,模式不同,反應不同,結果就會很不一樣。只有跟這些模式去對峙,我們的人生才能得到幸福。

所以幸福感到底從哪裡來?其實是來自自己和真正在做的事情,而且都是不求回報的。比如養孩子。

養孩子的過程中當然是不求回報的,雖然有人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我自己不是這麼想的;而且,我也不用孩子像獵犬或者鬥雞一樣,出去幫我領取獎牌。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你最棒!出去衝刺,拿個第一回來讓老爸老媽開心!」我現在不會對孩子這樣。

每個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寄托在孩子或者別人身上,而是自己覺得開心。比如養了孩子,看到他們長大我很開心,這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的幸福,那這是我說的「一手的幸福」。

如果把幸福感刷在「親密伴侶一定要用某種方式對我表達愛」上,我就在跟自己過不去,我的幸福來源就是二手的。

我非常愛我的孩子,很支持、理解他們,但我從來不控制他們。因為愛、支持、付出往往跟「控制」並行。但我從來不會在孩子身上刷存在感。

我的幸福來源不是看到孩子一定要怎麼樣才幸福,他們只要自己快樂高興,我就覺得很幸福了,所以我們的關係就特別好。親密關係也是一樣,當我們能夠自己一個人也過得很幸福的時候,親密關係才能更好。

我個人的挑戰是,什麼東西阻礙我自由自在的幸福,我就看到我的底線是什麼,我去接受那個底線,然後我就不會受它威脅,得到一個自在、自由的態度。

當我有了這種態度後,我跟這個關係戶(父母、孩子、伴侶)反而更能相處融洽,因為我有一定的底線。

by 陳愉

我21歲時一個人搬到洛杉磯,想要出人頭地。

然後在我31歲時,不可思議地得到了一份幸運,被任命為洛杉磯城市的副市長,負責教育和經濟發展。

做了一屆政府後,到了35歲,我又轉行開始新的行業,做獵頭。開始做獵頭後我發現,完全可以用獵頭的方法去獵Mr.Right,所以我白天幫公司獵CEO,晚上去進行人生最重要的項目。

38歲獵到了Dave,然後在39歲、41歲生了兩個女兒,42歲又有一個新開始:回到中國,開始寫書,做新媒體。

我現在有個新的使命:想幫1億女性實現最好的自我。

奇怪的是,我本來以為我會一輩子做房地產開發商,沒想過要去別的行業、別的世界。可是每次我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我都是進入這個行業最高的Level,而且是被邀請去的。所以可以說我是很幸運的女人。

為什麼這些運氣會來到我的身上,而不是在其他人的身上?

我觀察了很多成功的人,他們都很幸運,我也把他們身上這些習慣和幸運的事情都收集了起來,在Momself 做了一門課,今天先給大家分享一個小建議:

其實我發現,成功來自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激情:通過這份工作,我在做我喜歡的事情,每天上班都覺得很快樂、我喜歡我的工作。第二:意義。通過這件事,我在世界上創造價值,在幫助周圍的人。這兩個都很重要。

所以成功就在激情和意義的交匯點。現在有了目標,那怎麼找到它?

我想給你一個更快速成功的方法:A+UAF,簡單講就是令人驚喜的、有用且不計回報的事業。

講一個我從0到1的過程。

我當複印機小妹時是很無聊的工作。當時是1993年,還沒有網際網路,在公司裡男人不會打字,要發信息時,他們就用小錄音機把要發的內容錄下來,然後把錄音機交給女秘書,秘書就用打字機把信息打出來,然後交給我去複印,到處在公司發。

一般複印機小妹都愁眉苦臉,很恨自己的工作,別人就覺得我這個人很不一樣,我就做得特別好特別快,而且總是在笑。

每天做完本職工作後,我就去財務部門,問今天有什麼要幫忙的?他就說需要把財務數據打到電腦裡。第二天我就再去問,還有什麼要幫忙的嗎?他說這些數據還需要做一些數據分析,可是我不懂要怎麼做,他就教我。

這樣不斷去公司的每個部門免費做事免費學,同時我也在做測試:一般人到財務部門到底在做什麼,這樣就能判斷我到底是不是喜歡這個崗位。

這樣我從財務部到營銷、市場、資訊等,我幾乎照顧到每個部門。在公司裡只有兩個人會照顧到所有部門,CEO和我。

通過這樣快速測試,我只喜歡做房地產開發商。這樣我就把我的UAF都投入房地產開發商的部門。再過兩年後,我們有個新的項目在聖地牙哥要開展,照道理應該是在當地找個項目經理來管理,而且這個項目經理應該是要在房地產行業有10年經驗,並且是個白人男性。

但這個項目最後直接給了25歲的我,女性,亞裔。突然被任命為項目經理,很多人很奇怪:陳愉是不是跟老闆有不正當的關係?!

其實我每一次新的職業開始,都是通過UAF,它不止是在公司裡,也可以在公司外部實現。這就是用你的方式來找到你喜歡的事,並且能創造一些東西。

這些事就會變成你人生激情和意義的交匯點,你的成功也就會到來。

最後送給大家我喜歡的詩人Mary Oliver的一句話:告訴我,你打算如何對待你僅此一次的、自由而珍貴的生命?

by 韓謹

我外公是個私塾先生,我是在私塾學中國哲學長大的。我在研究生時學的也是哲學,所以我在自己生活、觀察大家生活的時候,就容易從哲學學者的視角,來看待當代,看待一些司空見慣的小事。

為什麼是後養育時代?大家知道現在技術已經發展到,其實人造子宮這件事是可以被輕易突破的。

前一陣子我跟一位哲學家聊天,他說日本出生率很低,一旦非常缺人,只要人類突破了倫理,那麼大規模造人其實是可以實現的。那就意味著我們在傳統的生理、血緣這種種現狀上所形成的千萬年親緣關係,將遇到巨大的挑戰。

這說起來很抽象,我說一下我的理解。

我從18歲的少女,變成三個孩子的媽媽,這是很喪的一件事。我喪的原因,是我的兒子和女兒們,從嬰兒、1歲、3歲到現在,他們剛剛會走路的樣子、他們天真問我的樣子、他們淘氣的樣子,已經在過去的歲月中,永遠地消失了,只有一些照片、文字和我的碎片化記憶留在那裡。

所以我非常非常喪,也非常非常懷念那個過程,而且他們豐富了我的生命。

我後來成為了一個叫渡渡鳥的人,寫了10年微博,1萬6千多條原創,2017年全年我寫了400萬字,我記錄下了他們的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我又接觸了一件非常喪的事。有一句常說的話是:親子關係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我的朋友是個爸爸,他說「我真的超愛我的孩子,但一想到他要離開我,要讓他得體地退出,不能參與他的生活,我又不能控制他,每當我想起這個,我就心碎。」

而我其實已經用了10年在講述這件事。

我們的發展是從農業時代走到後工業時代,再到網絡社會、人工智慧時代。

從前慢,是父母跟兒女的溝通也很慢,有時候要花一生。比如說孩子理解父母,要從養兒方知父母難開始,孩子理解老年父母的悲哀,要到自己老年衰敗。

後來我們靠著工業化,有了大規模的閒暇時光,我們不用去生產線上了,就有了大量時間用來焦慮。

未來呢,是最有可能出現全然親子關係的時代。

在技術上,我說的很喪,就是我們跟孩子之間不擁有子宮和哺乳的關係。因為在時間和空間上,未來機器人會替代我們很多體力和腦力;在空間上,5G甚至更快速,孩子可以瞬間傳送到你面前,像面對面對話一樣的效果。

那麼要怎麼樣退出怎麼樣不退出?這是對我們提出的新的挑戰。

我把養育分為前古典時代和後養育時代,前古典時代,是大部分家庭在物理上聚集在一起,工業時代就開始比較多的分離。996阻擋了孩子和媽媽的見面,只有周末候鳥一樣的親緣關係。這個時期只有少數人可以享受相對全然的親子關係。

後養育時代,是家人不論物理上在不在一起,精神上永遠都是共同體。

所以在如何與孩子結成共同體上,我有個實踐,叫UNIDUDU,要突破日常父母跟孩子對話中的鋼鐵對話/塑料對話/蜜汁對話和琥珀對話這四種對話,形成精神共同體。

我對未來提出了新的概念:家合時代(家庭合作的時代),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by 李松蔚

我先講一個團體諮詢的故事,它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轉折。

很多年前有一位美國的老師Jeffrey,在國內做一次團體的演示,我是他的翻譯。那次團體的休息時間結束的時候,成員都沒有入座,我很自然地就跟Jeffrey說,我去叫一下他們,因為已經到時間開始了。

Jeffrey就搖了搖頭,用手勢制止我,直到大家意識到時間了,才紛紛落座。在結束的時候我問Jeffrey為什麼這麼做?他問我,誰說團體只能有一種方式?誰說他們只有閉上嘴,排排坐,很規矩地看著老師,才代表著他們在這個團體?

這對我的影響非常的大。因為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意識到,我們的心理學理論、技術,包括很多工作方式,可能需要有一些創新,因為我們所在的時代已經有一點不一樣了。

我自己來自一個四線的小城市,在我生長的環境裡,有非常多對於「應該」和「規則」的明確認識。

但我居然在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就結婚了,然後有了孩子。這挺擾亂我父母的認知的。因為我已經打破了他們心目中的正常序列,那就是應該先畢業,然後找一份工作,然後談女朋友,然後結婚,然後生孩子。這才是一個正常的、好的或者標準的成長軌跡。

這就很像我說的團體案例,我們自動認為,到點了要不要開始,是會有人來管的,我們只要隨著老師就好,哪怕遲個五分鐘十分鐘,反正老師說了算,對不對?

其實這是我們大部分人生活中的一個常態,但是我想說現在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已經完全不是這樣了。它已經沒有一個非常確定的框架或者邊界了。

不光如此,我們整個權力的結構也隨著這樣的技術發展而改變。

在漫長的前工業時代、在農耕社會裡,幾代人當中最有權威的人是有經驗的老人。但今天在新的科技公司裡,或者一個行業裡,最有智慧的人其實是年輕人。因為他們比較懂什麼是新的營銷思路,他們知道很多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玩法。

所以我們說現在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有一個很本質的逆轉。

過去我們認為當媽媽或者養孩子,有很多正確的或者我們認為的模型,但是在今天,我們這麼多人坐在一起討論這件事,其實是因為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是對的。

而我所從事的心理學領域,正從「決定論」的視角,慢慢演化到「自由選擇」上。

今天很多人談論原生家庭這件事,為什麼它在這些年出現?我覺得本質上就是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時代裡,我們才開始有權利去思考父母告訴我的那些東西、他們為我做的那些事情是不是唯一的,是不是正確的。

有時候我覺得那個念頭,就是突然之間發生的,我突然意識到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然後做出了選擇。

本質上其實你是在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什麼會在這裡?我不在這裡的話,我還可以在哪裡?這個問題,我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包括我們的孩子,大概每個人可能一生當中至少都會問自己一次或者好幾次。我還可不可以不是現在這樣,可以不在這個地方。

所以Momself做了很多嘗試,寫文章,做一些線上課程,做一些線下團體,其實我們就是在談論:真的有人可以決定我們,或者它可以告訴我們、指引我們說「我應該怎麼去生活」嗎?還是說這個應不應該,其實只是我們頭腦裡面的一種觀念,但是本質的東西是「我想活成什麼樣」。

也許我可以去嘗試一下,如果我是另外一個樣子,我到底是會變得比現在更好,還是說因為有一個所謂正確的規定、規則,所以我可能會接受不了。

今天這麼多嘉賓在用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各個方面,其實我們在做的是一件事情,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把它叫做「元認知」。

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

以前我們有一些已經形成的自動化反應、慣性,但是到了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開始有機會去想,那可能只是我的一個慣性、可能只是我頭腦裡面的一個東西。

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它只是我頭腦裡的一個信念、一個自動化的反應、一個圖示。」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確定的。

所以元認知的本質其實就是你覺察到「原來我是這麼想的,原來他跟我的想法不一樣。」

這樣就會打破很多過去常見的幾十年前我們會說的話,「必須」、「應該」、「只能」、「一定不可能」、「顯而易見」、「天經地義」……

我們小時候被使用的東西,現在我們可以刪除它,「我可以這樣」,「我可以那樣」。它只是諸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它不再是一個必然。

我們今天的討論,只要意識到自己有選擇就夠了,我並不是想要顛覆大家,讓你們以後不要再去過你們常規的人生;你們辭職吧;不要再當一個好媽媽了;如果沒當媽媽的話就不要去當媽媽。

不是的,我只是告訴大家,我們每一刻都有選擇。一旦我們意識到自己有選擇,就沒有辦法不做出選擇。你哪怕沿著你過去的路走,只要你知道這是我選擇的路。然後一旦你意識到這是你的選擇的時候,其實你就是在不斷地為它賦予。因為人只有在選擇的過程中才會知道這是屬於我的,這不是屬於我所在的家族、時代、文化或者是規則當中的,它只是屬於我。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可以像你自己一樣,而你自己是什麼樣,其實沒有人告訴你。唯一確定的是你自己可以不只是你現在這樣。一旦你看到自己有可能變得不一樣的時候,不管你在哪裡,就像我們那個團體,就不管你是在這個椅子上,還是你在外邊聊天,還是你在交朋友,或者睡覺,甚至都沒來,一旦你意識到你可以有這些選擇,那就是不一樣的。

這是我們想在媽媽日傳遞給大家的一些東西。


-  END -

  【今日話題】  

  你對哪位嘉賓的演講主題更感興趣?

撰稿:菜泡飯

排版:JOY

配圖:Momself

沒到現場的你也不用遺憾

今天二條詳細推薦了

「中國媽媽日寵愛禮盒」

超值的限時限量優惠

記得掃二維碼或者去二條查看哦

為我們能明年再相見

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電影《萬箭穿心》:不完美的媽媽,一樣可以幸福
    所以我不劇透,不敘述故事。只是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因為做了母親的人再來看女主角「李寶莉」的人設和命運,多了些同情與嘆息。沒有完美的女人,也沒有完美的媽媽,就算媽媽再完美也不一定能培養出完美的孩子,例如近期震驚網絡,殺害母親藏屍行李箱的青島15歲女孩。她的媽媽,在外人看來是多麼的優秀,完美,在她看來卻是束縛自己的一張網。
  • 27歲媽媽攜三子跳河:完美媽媽,毀掉了多少女人
    這位媽媽遺書中寫道:我真的承受不住了,生了雙胞胎之後到現在,我沒有睡過一個晚上整覺。當然這是母親必須要走的路,我不責怪,經常自己帶三個孩子我也能承受。但是,儘管這樣,沒有誰真正體諒過我。這幾年來我真的每天都處在崩潰的邊緣。我真的撐不下去了,真的太累了。
  • 鄭媽媽的演講|一個影響我一生的女人​
    火星演講會X中國日報新媒體《向上的力量》線上版上線了,分享一篇來自資深職業規劃師-鄭豔鄭媽媽的演講《媽媽的散養法則》,鄭媽媽的女兒被教育的非常好
  • 聰明的媽媽像傻瓜,當媽媽要學會「示弱」
    「在嗯哼的眼淚,妹妹是個完美的媽媽,需要爸爸和自己來保護的公主。這麼個小暖男,霍思燕是怎麼養成的呢?談到育兒心得,霍思燕說:「媽媽子啊兒子面前適當的示弱,會激發兒子的保護欲,久而久之兒子就把寵著媽媽當成自己的責任。
  • 2020完美孕婦節•南京站 | 秦淮河畔的媽媽們 依舊多才又窈窕
    時隔一年,2020年中國完美孕婦節與金陵相聚11月15日!作為C女王大賽區域決賽的最後一站,南京媽媽和親子家庭的表現絕佳!臺上精彩,臺下熱情,南京媽媽們讓獨屬於我們之間的這場約會變得珍貴而美妙!完美孕婦&膳魔師,聯合為大家帶來恐龍主題大趴會,爸爸媽媽帶著寶寶走上舞臺走進神秘又古老恐龍世界,臺下的觀眾家庭也可以參與「遠古大猜想」哦~▼最佳才藝家庭:10號家庭頒獎嘉賓:海普諾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省區經理柳斌先生獎品:BEABA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價值近1500 元) 最佳COSPLAY
  • 「低能媽媽」完美逆襲:這樣培養孩子,不優秀才怪
    更有網友稱包文婧為「低能媽媽」。如今,包文婧的完美逆襲,讓我們看到了,原來做個「低能媽媽」,更能培養出高情商、優秀的孩子。01、「低能媽媽」更能和孩子一起成長人無完人,相信所有的媽媽都希望自己是個好媽媽,做個最完美的媽媽。但是,想要當完美的媽媽,勢必會活得很累。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會有缺陷、錯誤。
  • ——她的演講,讓全中國的父母沉默了!
    7月23日,賴佩霞參加演講的語言類綜藝節目《我是演說家》的播出,用一篇名為《幸福為什麼那麼難》使在場的嘉賓和評委動容,最終成功晉級。假如你的童年不完美,你的父母不完美,那你該如何自救?假如你已為人父母,那你該如何跳出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在婚姻中要怎麼做?怎樣才能很好地教育下一代?
  • 2020年度中國遊戲產業年會大會演講嘉賓名單
    2020年度中國遊戲產業年會大會演講嘉賓名單 新聞 官方 ▪ 2020-12
  • 周杰倫:聽媽媽的話,你可以不平凡
    圖/繪本《The Dot》人都要有夢想,其實我跟大家一樣,我覺得自己非常平凡,只是學了點音樂而已。學了這些音樂,最後能夠站在這個舞臺演講,也不容易啊。我沒有考上大學,卻來給你們演講,你們會不會覺得有點奇怪?方文山也才讀過小學而已,不過他寫的東西卻能夠被編進教材裡面。
  • 超仁媽媽 x 天才媽媽,SHOW TIME!
    超仁媽媽總結推進會2020年10月23日,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超仁媽媽-2020年總結推進會」在貴州省丹寨縣舉辦。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董葵,奧運冠軍、超仁媽媽宣傳大使鄧亞萍等嘉賓以及50餘位「超仁媽媽」代表出席活動。會上,董葵副秘書長介紹了「超仁媽媽」項目五年來所取得的成績。
  • 蒲蕊心理:全職媽媽要像愛孩子一樣愛自己_發現頻道_中國青年網
    「 不完美媽媽」也是好媽媽   這並非僅此一例,在蒲蕊的來訪當中還有很多的媽媽,都會和那位全職媽媽一樣,會苛責自己,總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比如,擔心給不了孩子最好的照顧,擔心自己的不小心影響了孩子的心理成長,各種的擔心和焦慮,她們對自己出現的一丁點失誤都會懊悔不已。她們在要求自己做一個完美媽媽。   之所以如此,原因常是這些媽媽們,在自己還是童年時會有一種缺失感,想像有一個完美的媽媽來照顧自己。當自己做媽媽後,又會自動的用這個完美媽媽的形象來要求自己。
  • 牽手六位重磅嘉賓,開言英語要用一場英語演講留聲2020
    ……站在2020年的尾巴,開言英語將在11月26日20:20,攜手楊天真、許君豪、張偉麗、卓嘎拉姆、馮殊、蔣文強六位重量級嘉賓,為大家獻上一場主題為「留聲2020」的全英文演講盛宴。本次「留聲2020」活動將在開言英語APP開設觀看入口,同時也將在一直播、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嗶哩嗶哩、花椒直播等平臺進行呈現,用戶可以在11月26日20:20在上述平臺搜索「開言英語」進行觀看。
  • 好媽媽≠完美媽媽,而是跟孩子在一起幸福的媽媽
    成為媽媽要面臨的身材變化很多人認為,生完孩子身材可以很快復原,吳秀賢也是這樣想的。但是事實卻是肚子依然還是那麼大,下體還很不舒服。生完孩子並不是解脫,也是一個開始。劉璇作為二胎媽媽,曾接到過很多的媽媽的私信,問到產後身材的問題,她說:新手媽媽應該在適應照顧寶寶之後,利用空餘的時間來管理的自己的身材,達到「完美身材」。每一個媽媽,首先都是人,其次才是一個媽媽。產後恢復是所有愛美女生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
  • 心和青少年論壇演講嘉賓——胡雅涵
    在中國,我們已經很少能聞到森林的氣味,我們很多森林都被砍伐掉。 雖然可能是造福中國人,但是我覺得這樣特別不好,希望能保護一下環境,因為森林真的很重要。它們幫助我們吸收二氧化碳,給我們提供氧氣,而我們卻要用火去燒它們,汙染臭氧層,破壞環境。
  • 《極限挑戰》嘉賓身高曝光,虞書欣、任嘉倫被質疑,嶽雲鵬最誠實
    作為最後一站,七位嘉賓將要攀登珠峰,尋找寶藏。而在攀登珠峰之前,嘉賓首先要進行各項測試,測試過關才能攀登珠峰。當然在這個季節攀登珠峰並不合適,所以大家只需要到達珠峰大本營就行。但是測試依然不可缺少。作為一項登山運動,攀登珠峰對身體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當然還要具備各種應急知識。
  • 感動中國的「人力車孝女」謝淑華赴韓演講
    人民網首爾9月24電(張悅 趙宇 裴埈基)當地時間早上7點30分,由人民網韓國公司與韓國「善意回帖運動」本部共同舉辦的「感動中國的人力車孝女謝淑華母女韓國特約演講活動」在首爾RAUM藝術中心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活動以早餐會的形式進行,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總領事董敏傑、韓國放送通信委員會委員長崔成俊等中韓兩國政、經、媒體等各界人士100餘人出席。
  • 一位媽媽的十條家規,可以借鑑一下!
    一位媽媽的十條家規,可以借鑑一下! 我們每個人為人處世都要懂規矩, 家庭教育也一直是大家熱議的話題, 家規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體現, 下面這個媽媽制定的十條家規, 相信對大家都會有一些感悟和理解。
  • 《媽媽是超人3》嘉賓名單流出,前兩位眾望所歸,第3個是來洗白的
    而第三位參加媽媽是超人第三季的嘉賓就是黃聖依。雖然之前在大眾的印象之中,黃聖依一直被貼上了小三的標籤。但是黃聖依在成功的嫁給楊子,並且生下孩子之後,似乎就化身成為了一個好媽媽。其實網友們之所以如此懷疑,也是因為媽媽是超人每一季都會邀請到一個比較具有爭議性的媽媽作為嘉賓。
  • 楊迪媽媽身體太誠實,拋棄兒子不自覺靠近郭麒麟,楊迪表情好真實
    楊迪是個妥妥的喜劇新星,似乎他的搞笑細胞是被遺傳過來的,怎麼覺得楊迪的家人都那麼搞笑,尤其是楊迪的媽媽,在節目中,楊迪不止一次吐槽過媽媽的迷惑性為,由於描述得太過真實,讓不少人都愛上了這個奇葩的媽媽,當然了,吐槽並不代表楊迪就不愛自己媽媽了。
  • 卸下「完美媽媽」的負累,找到做媽媽最好的感覺
    哪怕平時不是完美主義的人,這個時候也自覺不自覺地想送給孩子一個「完美媽媽」的形象。不光是媽媽們自己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很多外界的壓力也讓當今的媽媽身心俱疲。例如,那些產前身材火辣的女明星在懷孕、產後、哺乳期間身材走樣,就受到網友的冷嘲熱諷。這太不公平。為了給孩子足夠的奶水,我連續幾個月,每天都半夜起來喝營養豐富卻也最容易長胖的菜湯。我相信這絕對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