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近代第一城」、今年經濟總量有望進入「萬億俱樂部」的江蘇沿海城市南通,正迎來堪稱百年罕見的歷史「風口」。
這個通江達海的城市,曾長期受困於長江天塹、大海阻礙,在過去上千年歷史中一直算是疆域之邊陲、交通之末梢。
但隨著未來幾年,過江通道實現「八龍過江」、沿海高鐵通車以及新機場的開建,還有通州灣新出海口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和重大功能布局的「落子」,這座位於上海北翼的城市,正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王者時刻」,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向北發展最引人矚目的「橋頭堡」、最具爆發力的「驅動核」之一。
不過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這座城市的短板也愈發清晰,比如「大而不強」,再比如,下轄縣市發達,但主城區的輻射帶動力卻較弱,這也成為影響和制約南通在未來數年能否再攀新臺階的最大變量。
在此背景下,9月10日至12日召開的南通市崇川區首屆黨代會,以及緊隨其後的區「兩會」,備受外界關注。這是原崇川區、港閘區合併之後,作為南通主城的新崇川區,區新領導班子以及施政思路首次正式對外亮相。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崇川區喊出了「奮力打造長三角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首位區」的目標。和過去相比,新的崇川區面積和人口均有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已逼近1500億,並高度集合了南通城市化的主要要素和資源。
但同時,區劃調整並非簡單進行拼湊,新的崇川區又如何打好「融合」之牌,真正成為長三角北翼的「大城之核」,撐起南通的「大城」之夢?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赴崇川深入採訪,試圖解碼南通主城崛起的雄心和夢想,以及面臨的諸多挑戰。
目標「1+1>2」,新崇川錨定航向
崇川區政府大院內,醒目張貼著「打造長三角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首位區」的橫幅。區劃調整後,崇川顯得更有底氣了。
就在今年7月底,國務院批覆同意南通市行政區劃調整,原崇川區和港閘區合二為一,組建新的崇川區。
合併之後的新崇川區,人口由原來的72萬人增加至100萬左右,面積增加了50%,經濟總量也由過去不到1000億元,增加至近1500億元。
如此一來,崇川在江蘇市轄區的排名得以大幅提升。以GDP為例,原崇川區在江蘇55個市轄區中排名第21、原港閘區排名第45,兩區合併後的崇川區已躋身前十位。
當然,排名只是一方面。南通大市對兩區合併的期待在於,至少要起到「1+1>2」的效果,如果能夠實現「1+1=4」,也就是翻倍,自然更好。
南通市委常委、崇川區委書記劉浩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也表示,兩區合併,並非簡單拼湊和相加,如何做好「融」的文章?實現要素的優化組合才是關鍵。
也就是說,要突破「物理相加」的層面,實現「化學反應」。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兩區合併之前,崇川區和港閘區都是南通主城板塊,大致以通呂運河為界。在過去,運河兩岸是少不了「互相較勁」的。
「打個比方,大家都想引進項目,有時就會出現互相壓價的情況,導致惡性競爭。」崇川區某部門負責人認為,兩區合併後,南通主城得以「握拳發展」,主城能級實現躍升。
原本隔開崇川和港閘的通呂運河,如今已成崇川「內河」。原來崇川和港閘交界的任港灣等地區,也將實現「擁河發展」,共鑄南通「城市副中心」。
澎湃新聞從崇川區獲悉,優化整合再出發的崇川區提出了「一區五城」構想,即聚力建設長三角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首位區,推動建成高端產業城、創新活力城、文明品質城、水韻生態城、平安幸福城,塑造南通主城面向未來的戰略能力和持久競爭力。
放眼全國,國內一些中心城市的主城區也進入了崇川的視野,成為其參照對標的對象,比如無錫的梁溪區、南京的鼓樓區和玄武區,還有製造業重鎮廣東佛山的中心城區禪城區。
崇川區委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佛山市禪城區是崇川對標學習的主要地區之一。從區位上看,和崇川類似,佛山市禪城區也是位於一座超級城市(廣州)的周邊,同時也是所在設區市(佛山)的主城板塊。崇川面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機遇,而禪城則在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資料顯示,禪城是佛山面積最小的區,卻以佛山1/25的面積,創造了1/5的GDP。同時,禪城在發展都市經濟的同時,也不忘樹立「項目為王」的理念。
這無疑讓崇川「相見恨晚」,也若有所思。澎湃新聞注意到,今年6月,崇川區發改委一行已專門赴禪城區,就十四五規劃編制進行了交流學習。
區劃調整,南通優化擴容主城的必然選擇
新崇川區的成立,直接關係到南通的長三角北翼「大城」夢想,甚至關係到長三角南北平衡發展的大局。
為何這麼說?
若將上海和南京進行連線,這條線的南端有杭州、寧波等多個GDP「萬億俱樂部」城市,但在北側,卻依然一片空白。
目前GDP已逼近1萬億的南通,無疑是「第一候補」,也最有條件成為上海大都市圈北向發展(往蘇中蘇北甚至魯南地區)和輻射的「橋頭堡」。
但事實上,南通長期受困於中心城區首位度低的問題。滿足於「近代第一城」的美譽,卻在無意中走不出這個歷史光環,長期無法擺脫「小城」心態。
數據顯示,南通主城過去「小馬拉大車」的格局是較為明顯的,縣市強,主城弱。2019年,也就是南通市區劃調整之前,由原崇川區、原港閘區以及通州區組成的南通主城,土地面積、年末常住人口在江蘇13個設區市中均排名靠後,GDP之和佔南通全市的比重均未超過40%,這在全省的設區市中叨陪末座。也就是說,在過去,南通市區的能級和帶動力幾乎是江蘇設區市中最弱的。
顯然,這和南通江蘇經濟「第四城」的地位,以及江蘇省委對南通「全省發展新增長極」的定位並不相符。
此番區劃調整,也就是原崇川區和港閘區合二為一,以及海門撤市設區後,南通形成了「三駕馬車」(崇川、通州、海門)並駕齊驅的城區發展格局。
目前,崇川、海門和通州三區的經濟總量都在1400億左右。三者相加,南通城區的經濟總量已佔全市的近一半,「小馬拉大車」的局面大有緩解。
這其中,作為中心城區的崇川是南通城市經濟的「絕對主力」。數據顯示,2019年,崇川以全市1/40的土地,創造了近1/6的經濟總量、1/5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等增長實績全市佔比超過20%。
在南通「一主三副」的城市發展格局中,崇川是「一主」,也就是唯一的主城區。可以這麼說,南通城市化主要高端要素和資源都集聚在崇川,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在崇川,城市建設和社會治理創新實踐的主陣地也在崇川。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崇川即南通的「長子」,代表著南通的形象。
南通市委常委、新崇川區委書記劉浩表示,站在新起點,崇川要有點亮「城市之眼」的雄心壯志,成為展示全市形象的「第一窗口」,體現城市底蘊的「第一名片」,代表南通發展的「第一標杆」。
同時,要有打造「南通之核」的信念,不僅做全市的「中心節點」和「戰略連結」,還要增強對周邊地區的集聚輻射、服務帶動、支撐引領能力。
接軌上海融入蘇南,南通力避形成新的「代差」
澎湃新聞注意到,本次崇川區黨代會前夕,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調研崇川,並提出要激揚幹事創業精氣神,「再創一個輝煌的熱血崇川」。
南通上下正在學習蘇州「三大法寶」,呼喚「狼性幹部」。在融入蘇南、對接上海,以及打造滬蘇通三角「強支點」城市的過程中,崇川,甚至整個南通都需要那麼一些「熱血」。
值得注意的是,一味在上海和蘇南身後拼命加速追趕,並非上策。努力實現「新路趕超」,或許才是南通這個「支點」能夠強起來路徑密碼。
劉浩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也提到,作為南通的中心城區,崇川在接軌上海、融入蘇南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和上海及蘇南形成新的「代差」。
劉浩認為,崇川不能單一、被動地承接上海和蘇南的落後產能轉移,而是要找準定位、主動出擊、積極進取,體現出自己在長三角核心區獨特的功能。
就好比發展康養經濟,南通能否真正做到一枝獨秀,打造出「長三角的北戴河」,讓人看到康養就想到南通?
澎湃新聞從崇川區獲悉,產業發展方面,崇川區已瞄準打造「345」產業體系,具體包括新材料、船舶海工、裝備製造「3」大支撐性產業,總部經濟、現代金融、文化旅遊、生態康養這「4」大功能性產業,還有集成電路、車聯網、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生物醫學「5」大引領性產業。
如上文提到,對標佛山禪城,儘管是「寸土寸金」的主城,崇川依然把大項目招引放在重要位置,注重高端製造業和現代商貿服務業共同發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
因為在項目招引方面,主城並非只有土地資源緊張等劣勢。相反,主城也有不可複製的優勢,那就是齊全的公共服務和高端資源配套,更容易對人才產生吸引力。
澎湃新聞從崇川區發改委獲悉,崇川正在著力構建「都市型工業」新業態,促進工業企業集聚集約發展,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節能環保等特色產業,鼓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都市工業綜合體擺脫了傳統重型生產項目「大開大合」的特點,而是注重資源的集聚和業態的創新。今年3月,南通首個「都市工業綜合體」華匯智谷科學園正是落戶在了崇川。
消費經濟+都市工業,崇川的探索,不僅在回答如何在上海大都市圈自我定位,還有作為追趕者,如何與身旁的超級城市互利共贏、共同進步的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