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走到今天,城市間的競爭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人才競爭、資本競爭、項目競爭、政策競爭........不論是北上廣深四大一線,還是重慶、武漢、西安等等新一線,均參與到這場大規模、高強度、有層次的比拼。
政策層面也有信號,今年早些時候國家發改委便印發了《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其一,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都市圈同城化建設」,並點名「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其二,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重要節點城市,強化用地等要素保障,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和管轄範圍,解決發展空間嚴重不足問題。
不難讀懂,諸多競爭要素中,做大城市規模就是一個必選項,大城市、特別是超級大城市和城市群的打造成為熱點。有了城市規模、人口規模資源調配權發展話語權,這樣的策略一時間仿佛成為城市間比拼的新邏輯。
武漢擴容規劃
上個月末,武漢市發改委官網曾發布一篇題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武漢經濟影響分析及政策建議》的文章,由武漢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作出政策建議,從內容獲知武漢擴容還屬於前期建議、研究階段。
武漢城市圈範圍
武漢是華中地區特大城市,調整擴充武漢城市行政區劃版圖,擴大武漢城市規模的呼聲也越來越多,從民間到官方甚至到專家都有關於武漢行政區劃版圖的擴充聲音。
整個武漢面積8569.15km,下轄13個區,有百湖之城的別稱,但大武漢區域內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全國大城市第一,可使用陸地面積僅7000餘km,已經成為制約武漢市進一步發展走高的主要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做大城市規模,增加土地容量,實屬迫在眉睫。
文章中指出要積極爭取國家重大改革試點對武漢的傾斜,支持武漢行政區劃調整擴容,將鄂州市、黃岡市的團風縣、孝感市的漢川市劃歸武漢市,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的國際航空物流中心。
儘管文章隨後被刪除,但我們可從這三個市縣的地理區位進行分析。
鄂州市、團風縣和漢川市均與武漢接壤,且都處「武漢1+8」城市圈內,其中鄂州市位於武漢東南、團風縣位於武漢東部、漢川市位於武漢西部。
東部的鄂州市,與武漢兩城已協同發展多年。誕生於鄂州的湖北首個開發區——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2009年被獲批成為武漢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組成部分,以承接光谷東擴的附加產業。順豐集團布局的貨運機場也位於鄂州,對國際航空物流樞紐的打造扮演關鍵角色。
交通先行的武漢地鐵也將其觸角伸向鄂州,正在建設的11號線三期項目向東延伸至鐵路葛店南站,將是湖北省首條跨城軌道交通。此外,自今年6月1日起,鄂州市政府辦公室各辦公電話正式啟用新的固話號碼,區號由0711變換為027,而027正是武漢市的固話區號,這無疑對一體化進程起到推動。
地處武漢東北的團風縣,作為武漢都市圈的核心圈層,被視為武漢江北「先進位造走廊」及江南「高新智造走廊」疊加輻射的前沿陣地,工業強基工程的重要一環,曾提出「武漢東、新團風」的發展口號,以此來把握住對接超大城市的發展機遇。
西邊的漢川市是承接武漢市產業轉移的基地。通過與武漢市軌道交通的對接,可以強化與武漢的融合。同時,漢川市的併入,也可為武漢三鎮中較弱的漢陽地區增加發展腹地。
合肥還要擴容?
安徽省近年來的行政區劃調整動作頻頻,2018年安慶市原潛山縣撤縣設市、2019年宣城市廣德縣撤縣設市……
作為第二大城市的蕪湖,更是在不到一年之內迎來兩次縣級以上的區劃調整,無為縣撤縣設市、蕪湖縣與繁昌縣撤縣設區,其市轄區規模由原先的4區3縣1市變化為5區1縣1市(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灣沚區、繁昌區,南陵縣,無為市)。
2020年7月,蕪湖再度進行區劃調整
8月14日,安徽省民政廳召開民政工作年中形勢分析視頻會議,其中要求要穩妥有序實施行政區劃調整,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拓展中心城市發展空間,培育更多富有特色的中小城市,提高全省城鎮化水平。
根據統計,安徽省現有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等16個地級市,9個縣級市、50個縣、45個市轄區,其中有近20個區縣明確提出並積極推進撤縣設市(區)工作,目前已有3市4縣完成華麗轉身。
合肥巢湖位置圖
省會城市合肥早前通過「三分巢湖」得到巢湖市區和廬江縣,讓合肥變成濱湖城市。行政區劃方面,廬江縣「撤縣設市」已在2017年開展,並和合肥城市空間規劃「四規合一」緊密聯繫;與合肥聯繫最緊密的六安,兩者正協同圍繞《合六經濟走廊發展規劃(2020—2025年)》,從產業、交通等層面相互融入,實現一體化發展格局。
目前安徽還在通過不斷擴大「合肥都市圈」,承接更多長三角產業轉移,力求舉全省之力將合肥打造成一個強省會城市。
事實上,拉高一個層次看,在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合肥目前的規模已經可以與南京、杭州等量齊觀,並列為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
在綜上因素的影響下,合肥經濟總量在過去的十餘年間連續超過8座省會城市,並於2020年和西安一道向GDP「萬億俱樂部」發起衝擊。
合肥都市圈
成都市域空間結構
西安擬定方案
西安官方也對城市調整擴容的問題在網際網路給出了答覆。「我市在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開展調研、擬定方案等工作,因區劃調整工作是一項科學嚴謹縝密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時間,請多多理解和支持」。這類表述,在以往是不多見的。此後,陝西日報連續刊文,一篇《打破行政壁壘》、另一篇《加快大西安都市圈建設》,其中不乏重點關鍵詞:協調、一體化、打破行政壁壘。
而在《加快大西安都市圈建設》一文內,表述的更為直接:調整行政區劃、優化空間結構、提升樞紐能力等等。
大西安都市圈示意圖(僅供參考)
其實這些年,西安也有一些動作,譬如2014年高陵撤縣設區、2016年戶縣撤縣設區、2017年代管西鹹新區等。但是在實質性的擴容問題上,西安始終沒能跨出這一步,要知道,民間對於西安鹹陽行政一體化的呼聲依舊高漲,直到今天也不斷。
林林總總各方面的信息綜合來猜想,行政區劃調整似乎真的要來,此外還有一些想像,即某種程度來說,西安當下的提升策略,不是做大「西安」,而是做大「大西安」,做大西安都市圈的影響力。
至於未來西安到底會走哪條路,目前都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西安無論是擴容還是做大,還需要更多層面力量的集中支持,並代表陝西來參與和全國城市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