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河景區景觀提升工程成效明顯,濱江、任港灣、五龍匯、平潮高鐵西站等片區加快規劃建設,城市軌道交通1、2號線有序推進……新年伊始,南通城市建設以「開局即決戰、起跑即衝刺」的奮鬥姿態掀起大幹實幹熱潮。乘風破浪、踏浪前行,這座努力構建江海相擁、內外相融的城市頻頻「高光閃耀」,正朝著「大城時代」崛起。
格局優化拓展,加快構建城市新格局
昨日,南通地鐵2號線汽車東站站工區經理馬彬在工地上忙碌,組織施工園林路站至汽車東站站區間聯絡通道,這也是目前2號線第一個開挖施工的聯絡通道。「對於城市建設者而言,奮鬥是一種常態,當看到自己參與建設的城市面貌不斷提升改變,心中有一種獨特的自豪感。」馬彬如是說。
目前,南通地鐵1、2號線有序推進,地鐵1號線首列車即將亮相,「開往春天的地鐵時代」即將到來。軌道交通1號線銜接南通西站,2號線銜接南通站、汽車東站等城市對外、對內交通樞紐,使得寧啟鐵路、滬通鐵路、通蘇嘉甬鐵路等鐵路線與主城區、產業園區、通州區等區域交通形成無縫銜接,為南通加快融入長三角區域交通系統,增強南通在長三角區域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城市競爭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絕佳條件。
當前,南通正加快構建「一主三副、一城三片」城市空間結構,南通創新區擴容提質,城市新中心初具形象;濱江、任港灣、五龍匯、平潮高鐵新城等片區加快建設,城市更新穩步推進。
在南通市新的國土空間規劃中,提出了新的戰略定位: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並提出「一主三副、一城三片」城市發展新格局。「一主三副」指濱江主城、通州灣副城、通州副城和海門副城。濱江主城構建「一城三片」,包括南通創新區(含拓展區)為核心的城市新中心,以及開發區片區、空港家紡城片區和老城區片區。規劃中還將統籌布局文化、教育、體育、醫療、商業、會展等生活服務功能,把各類公共服務設施作為用地需求優先保障的重點。不斷完善城市軌道交通、快速路體系,強化各城市組團間的高效聯繫,織密主次幹路網絡,保障城市組團內的交通對流。
延續「綠色」幸福感,打造「美麗江蘇南通樣板」
從濠河東北角南岸向北望去,可見對岸一座小島臥於水面之上,島上綠樹掩映、亭樓曲廊,充滿詩情畫意。這座位於城隍廟與新樂橋之間的小島就是提升改造中的桂花島。
「新建的亭臺樓閣給濠河景區增添了古色古香、曲徑通幽的園林氣質,更符合我們南通生態園林城市的氣質內涵,散步的時候也提供了更好的休憩遊覽環境。」喜歡在濠河景區夜跑的市民陸一鳴對桂花島新建的園林建築十分滿意。
「為了將濠河打造成市民休閒的最佳去處,我們一直在努力提高濠河的顏值,提升濠河的景觀品質。」濠河綠化景觀提升工程副項目長陸建明介紹,此次濠河提升更加在細節上注重市民的體驗感和舒適感,用心擦亮我市這張「第一生態圈」的城市名片。
南通市民的綠色福利,近年來紛至沓來。我市規劃布局了一批獨具特色、生態多樣的城市公園,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見縫插針建設了一批小遊園,基本實現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讓市民一出門就望得見綠意,處處鳥語花香樹影婆娑。
生態型、親水型濱水空間的打造,讓「河暢水清、岸綠景美、自然生態、人水和諧」的美麗願景從夢想走進了現實。環境優美、人文醇美、建設精美的「三美協同」,南通探索實踐著自然、人和城市的「美美與共」。
記者從市市政和園林局了解到,今年將全力推進城市園林綠化提檔升級。繼續推進濠河景區提升,組織實施文峰公園、中公園、南通博物苑等重要景觀節點;建設沿河濱水綠廊、沿路生態綠廊,著力打造品質小遊園,優化城市綠地系統;建設高質量的綠色生態網絡,均衡綠地分布;充分利用地域特點,人文歷史特色,本土植物優勢,建設彰顯城市個性的現代公園城市。
精雕細琢城市空間品質,城市建設更具人文情懷
經過城市建設者的奮力拼搏,南通奏響了立體式快速路網閉合環通、組團式交通樞紐串聯互通、網格式骨幹道路提質暢通的城建交響曲。長江路、江海大道、通盛大道、嗇園路成環線閉合之勢;機場大道、九圩港立交、錫通連接線、西站大道現首尾呼應之態;江海大道東延等工程正強勢推進,便捷通城已呼之欲出。
近年來,南通牢固樹立「城市建設是為了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的理念,南通城建不再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而是與人文關懷的有機融合。城建計劃更傾向於民生領域,工程設計更關注於群眾需求,項目現場更側重於文明施工。道路「白改黑」、濠河「換新顏」等民生工程,無一不體現了城建人對城市「溫度」的詮釋。骨幹路網與背街後巷並舉,工程質量與人文內涵並重,城市形象與自然生態並行。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南通推進城建高質量發展的深入之年,也是市委市政府謀劃新一輪城市空間戰略規劃的起步之年。城市建設將圍繞市區「一主三副」「一城三片」的發展格局,乘勢而上提升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優化基礎設施功能布局,為打造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增強「城載力」。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通大長三角城市群新發展研究院院長何建華認為,眾多利好消息讓南通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要以更大的格局謀劃,積極引進大項目和優秀人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前三十年城市發展的經驗,探索打造更高質量的大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