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久不見。
其實很早之前就想更新,這種想法一直在腦中盤旋啊盤旋,但最後要麼被其他事情耽擱了,要麼就是看孩子疲乏了。
說到底,還是懶。
眼下疫情逐步好轉,人們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正軌,一些火鍋店燒烤店和一些學生們經常去的店人流量恢復明顯,但一些人的提防心仍在,所以並沒有看到整個集中報復性消費,尤其是一些可吃可不吃的網紅店,用餐的人還是比較少。
沒有報復性的吃飯,但報復性的喝酒倒是蹭蹭往上漲,晚些時候的馬路上又能看到了搖搖晃晃的醉漢。可這些人滿足了酒癮,卻苦了家人,好不容易安穩兩個月,不僅又開始把錢花在一些無聊的飯局上,關鍵是家人得為他們操碎了心,隨之而來的也許會有爭吵吧。
這幾年接觸的多了,許多餐飲人往往都會念叨:「幹什麼可別開飯店。」
疫情期間,也許有這種感觸可能更多一些,尤其是那些借父母的錢想拼一把的小青年,肯定得落下不少埋怨。
「讓你好好找個工作幹,你就是不聽,這下好了,沒念想了吧!」
不過想來也不是所有餐飲人都這麼悲哀,尤其是那些成本不高,從事餐飲已多年,對金錢欲望不那麼強烈的成年人。平時就想休息,可休息還怕別人搶了生意,這下總算有個理由,在家好好歇上一段時間。
最近這幾天,朋友圈曬涼皮饅頭等自製美食的少了許多,但大家在這段時間的廚藝想來都有一定的長進。我在家炒了幾次辣子雞,愈發的感覺到棗莊辣子雞的精髓就是醋,這好像是棗莊辣子雞和所有炒雞方式最大的不同,但如今卻很少能在飯店的炒雞中吃出醋味。相反卻增加了外地炒雞的白芷、八角等調料,掩蓋了雞肉原本的鮮味。
前幾天中午跟一男同學吃飯,說起做飯的事情,通過交談發現對方竟然連蠔油都不知道,只把蠔油形容為黏黏的,槓稠的東西,這人在家也不做飯,冰箱只放飲料和雪糕。
說起耗油的品牌,棗莊人好像對海天這個品牌了解的更多一些,但李錦記才是耗油的創造者。另外,大家選購耗油時,一定要仔細觀察配料表,蠔汁在第一位的耗油才是最好的,越往後品質越差。
唉,對於不喜歡做飯的人來講,認清各種調味品真的是件超難的事兒。
可畢竟這是一門過日子必須要掌握的技能。如果兩個人都不會做飯,那想必生活中時常會發生因為吃飯問題而引發的爭吵。
結了婚的人,都希望把日子過得踏實一些,穩定一些,幸福一些,兩個人能夠互相影響著積極進步,讓自己的小日子過得幸福美滿,充實而又不失朝氣。
認真做飯貌似就是一個「踏實」的標籤,個人認為也許這就是一種平淡中的「煙火氣」。尤其是對男人來講,這個標籤起碼能在相親時為男生加20~30分,會給未婚的女人帶來對未來穩定的生活充滿嚮往,會給婚後的女人帶來無限依賴。
其實二人在生活的態度是否積極直接影響著彼此的心情,現在很多大齡青年之所以越來越難找對象,我想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已經不輕易再為了對方去做那些已經固定的改變。
前兩天刷微博時突然看到了產後抑鬱症這個話題,個人認為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男人的不陪伴、不溝通、不理解,遇見分歧時還堅持自己錯誤的意見吧!
本期小文更新的對象是來自市中區龍頭市場南門旁新開的一家粥鋪,算算試吃的時間還是年前,對於味道,當時並沒留下過深的印象,簡單說說消費感受吧。
——棗莊市市中區龍頭市場南門東側 個春粥鋪
推薦指數:★★
自從夜辣湯陸續登陸市中區,人們對於這種白天晚上不一樣價格的東西並沒有多感冒,而且晚上也沒有喝粥吃油條的習慣。
粥也是一樣,雖然很多年齡稍大一些的人喜歡在晚間喝點兒粥,但對於類似這種有些小資的店鋪,棗莊的這些人群似乎在骨子裡把這種默認成是「年輕人的專屬」,總覺得還不如回家下個麵條。
試吃當天食客挺多的,全是年輕人,我們兩人點了個螺螄粉,兩個夾肉的餅,還有一個鹹蛋黃油條粥。
比較詩意和聽著比較高大上的菜名並沒有帶來太大的驚喜,鹹蛋黃粥的蛋黃味兒並不是太濃,兩個肉餅的感覺有些像KFC,半成品加工而成的產物,螺螄粉也不夠酸臭,反倒是豆腐卷吃著還挺進味兒,有嚼勁。
後來有兩次聽一些姑娘曾無限誇讚這家螺螄粉,可能是味兒比較輕正好能接受吧。
可這種酸筍味兒不濃的螺螄粉,還是螺螄粉麼?
試吃當天,兩位中年大叔拎著瓶洋酒想來點盤花生米黃瓜湊湊熱鬧,但看看菜單後轉身就離開了,想來他們以後很難再進這樣裝修風格的餐館。
點的東西不怎麼經吃,而且還花了50多塊,內心有些不甘心,想必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會考慮性價比這個原因吧。
怎麼說呢?記得很多年前市中區三角花園肯德基剛開的那天,我也去湊了湊熱鬧,當時一腋下夾著包穿白色短襯衫的大叔帶著一家人進店吃飯,進門後跟一家老小說道:「咱來改善改善夥食!」
點餐期間,大叔向店員諮詢道:「恁這都有嘛?有炸地蛋條是吧?給我都來幾份。」
一圈點下來,一家人沒幾分鐘就吃完了,個個吃得鼻子嘴歪的,沒個誇好吃的。不僅如此,一頓飯花了將近400元,那個時候,一般飯店10個人一桌子雞魚肉蛋的用餐標準也就那個錢左右。
在這兒不是說粥鋪不好,可能只是不太適合棗莊這個地方。
你說呢?
這就是本期小文的全部內容,感謝閱讀!
下期我們將推出永安的魚湯水餃,敬請期待!
小文作者 胖哥
圖片提供 胖哥
20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