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題材的電影,就像太空一樣令人迷醉。
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俄羅斯影片《太空救援》今天正式上映,此前極客電影原創過一篇《去看太空救援的五個硬核理由》;我們發現,知乎的一眾「大神」們已經對本片做了詳細解讀,還給出了N個更加硬核的觀影理由。
我們把一些精彩回答做了匯總,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看完下面這些乾貨回答再去看電影,體驗絕對加倍!(或者先手動收藏 >> )
《太空救援》這部電影值得一看麼?
(排名不分先後,
篇幅原因部分內容經「極客電影」編輯,特此說明。
獨家授權,轉載須經授權)
作者:太空精釀
謹以此文,向所有致力於航天的人們致敬!
人類航天已經走過了60年歷史,塑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成就,自然也少不了驚心動魄的危機與拯救。
如果將所有的「太空救援」列出來的話,排名前三的是鐵定不會變的:
第一、1970年美國阿波羅13號登月自救計劃:
在飛往月球過程中,飛船氧氣罐發生爆炸,三名太空人命懸一線。結果採取一系列措施、甚至冒極大風險繞道月球背後(也創造了人類距離地球最遠記錄),終於自救成功。
第二、1985年蘇聯禮炮七號空間站突然失聯:
在充滿未知的情況下,蘇聯太空人起飛前往拯救這個禮炮系列最輝煌的頂點,竟然神奇般交會對接成功,拯救了這個偉大的空間站。
第三、1990年哈勃望遠鏡升空後發現不能工作:
鏡片、陀螺、儀器等相繼出問題,代價是美國先後執行了5次太空梭發射任務,近30名太空人出艙行走上百次,最終將這個本應報廢的望遠鏡續命到了2030年以後。要知道,太空梭每次執行任務的代價至少為10億美元!
《太空救援》上映,足夠反應出禮炮七號在蘇聯/俄羅斯人心目中無比輝煌的地位。
《太空救援》電影八大航天看點:
1. 人類最成功的第二代空間站
人類歷史上有四代空間站:
其中最重要的起過渡作用的就是第二代空間站。禮炮七號是六號(1977-1982)的備份,但由於後發優勢(1982-1991)顯然更加先進。
大家可以關注下電影中它的艙段設計,還原度極高。
▲ 禮炮7號全景效果圖
2. 太空飛行器軌道交會到底有多難?
飛行速度約是7800米/秒,是世界上最快狙擊步槍子彈的7倍還多,是世界上最快跑車速度的60倍以上,且目標失去聯繫完全不可控。
追擊它的飛船需要達到同樣的速度並逐步精確靠近,把相對速度最終將到0。而且它還不老實,還在轉動,難度可想而知。
歷史上,直到聯盟飛船飛到了距離禮炮七號200米的地方,才發現它旋轉的狀態存在對接的可能,否則就可以直接打道回府了。
3. 手動交會對接 比自動對接還要高級?
所有的載人航天技術都是先由無人狀態實現的,所以蘇美中的載人航天技術都是首先實現了太空飛行器自動對接。
由於兩個太空飛行器可以使用多種儀器信號和輔助機械,對接起來反而不難。
但手動操作難度卻大大提高,失重、依賴人操作精確性、存在不確定性。但對於已經失去電力供應的禮炮七號而言,手動操作是唯一的選擇。
而且禮炮七號姿態也並不穩定,嘗試對接和刀尖起舞基本沒有區別。影片雖然動作上略有誇張,但基本反應真實情況。
當然,這也解釋了,兩位太空人實現任務目標後,獲得了蘇聯最高國家榮譽——蘇聯英雄。
4. 非合作目標的跟蹤與捕獲是種什麼體驗?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的針對一個不想配合你的太空飛行器的操作,畢竟禮炮七號在隨意飛還在旋轉不是?
但最後還是被聯盟飛船強行跟蹤、捕獲、俘虜、隨意處置,那可是1985年!
5. 失重環境下,你要動起來!
失重+電力缺失+通風系統故障,在禮炮七號內部工作的過程中必須隨時運動起來,否則你呼吸出來的二氧化碳就會形成氣團包圍住你,在你不經意之間造成嚴重的「中毒」。
歷史真實情況是,這倆人一個在禮炮七號裡維修,另一個在聯盟裡觀察,一個極其重要的觀察目標就是嚴防二氧化碳中毒情況。
▲ 《太空救援》劇照
6. 躲在地球背後,毫無辦法
飛船這麼快運動速度,以至於90分鐘就圍繞地球一周,那麼問題來了,其中一半左右時間是蘇聯的地面監控站完全無法聯絡的狀態怎麼辦(處在地球背面)?
答案是:涼拌,不聯繫了。
畢竟直到2018年了,世界範圍內能夠實現載人航天實時聯繫的,也就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家而已。
背後的天鏈中繼衛星通信技術,那可是實打實的「天頂」科技!所以這兩位維修時就碰到了跟地面溝通時有時無的尷尬局面。
7. 提到的蘇聯神秘反衛星武器是什麼?
倆人維修危機四伏,還不想被美國人給「陰」了,地面上也一直做好隨時把禮炮七號徹底摧毀的準備。
▲ 《太空救援》劇照
在1985年,蘇聯人可以把禮炮七號打掉的手段包括且不限於——反衛星衛星、反衛星飛彈、反衛星核武器、雷射武器。
8. 毛子們的空間站,的確是有酒的.
老哥,這會兒地面看不到我們,抓緊來一杯?
全人類目前有了536個太空人,但在太空中喝過酒的都是蘇/俄太空人,只有他們是允許/強烈要求攜帶伏特加升空的。。電影中當然也要致敬。
嗯,這很像戰鬥民族作風!
同時,影片的槽點也很多,大家看到時候稍微留意一下,嘗試感受下我們這些航天人看到導演這種安排的鏡頭有多麼痛不欲生了。
1. 太空梭能夠「抓捕」禮炮七號?
別開玩笑了,不僅尺寸裝不下,質量裝不下,而且彼時蘇美的太空飛行器都有自毀裝置,這個完全不可能。更何況美國人表示:你們救援禮炮七號的時候我們的太空梭都在地上趴著好麼?
最後的太空梭太空人在機艙內敬禮致敬,簡直是腦補無敵了,估計也是俄羅斯影迷們高潮的最高點。
2. 隕石就這樣撞上去了?
深受很多太空災難電影劇情荼毒啊,為啥出個啥事兒都是石頭塊撞的?先不說這事兒純屬杜撰了(禮炮並未發生此事),就片子裡那種大小的石頭疙瘩,能把整個太空飛行器撞碎了你信不?不至於只是破壞一點的。
3. 綠光梗,導演你也是陰謀論麼?
阿波羅登月看見綠光發現外星人,禮炮計劃看見綠光發現外星人,和平號看見綠光發現外星人,陰謀論傳了多少年?
4. 太空裡抽菸,這個不服不行。
如圖,不解釋了,既顛覆了人類物理(失重狀態火焰是圓形),又顛覆了太空人基本道德規範,你覺得會有任何一個國家空間站允許明火出現麼?而且還抽菸?
▲ 《太空救援》劇照
看完電影我的最大感受是:吸菸危害健康,控煙從我做起!
作者:鸑鷟鵷鶵
人們談及航天時,通常想到的是勝利歸來的英雄們——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楊利偉;或者是少數出師未捷的英雄,如「挑戰者」號事故的七位宇航員。
然而航天既非一帆風順,也不是九死一生。一些化險為夷的傳奇卻少為人知,然而正是這些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航天人,一次次絕處逢生。多年以後,這些傳奇才漸漸重見天日,並由電影工作者們搬上了銀幕。
而在這些傳奇中,有兩段經歷尤為引人注目:
最驚心動魄的自救——《阿波羅13號》,已於1995年上映;而最百折不撓的救援,就是本片《太空救援》,又名《禮炮7號》。
這次事件的主角便是禮炮7號空間站,長16米,重20噸。
▲ 禮炮7號空間站的地面備份
1985年2月11日,禮炮7號突然與地面失去聯繫,此時的空間站也已經失去了兩個方向軸的姿態控制,在不停的輾轉反側,而從未有人和一個翻滾的空間站對接過,更何況,這個空間站悄無聲息,一片死寂。
當大家都認為空間站無可救藥可以墜毀廢棄時,前蘇聯航天人站了出來,說了聲不!
空間站的姿態和對接口完全不受控制,也沒有了自動對接,相比正常情況下在300米外自動對接,飛船只能在幾十米的距離內手動大幅度調整飛船的姿態。
面對這幾乎不可能的任務,6月6日,載著全蘇聯航天人的期望和他們設計的對接方案,兩名太空人乘坐聯盟號飛抵禮炮7號。
飛船交會對接是十分危險的——飛船和空間站每秒鐘飛行8公裡左右,40秒的時間可以跑完高鐵一小時的裡程,稍有不慎,便船毀人亡。
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與翻滾中的飛船進行交會對接,由於空間站已經失效,太空人只能使用「手動擋」對接,空間站全程毫不配合。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次史上最難的太空對接只是所有困難的開始;當他們進入空間站時,空間站如同廣寒宮一般寒冷,所有設備都沒有工作。
一直有人在勸說放棄空間站,然而百折不撓的航天人卻並沒有放棄。為了避免劇透,雖然他們在很多次看到希望的時候卻功虧一簣,甚至到了絕境,這些懸念就留給觀影時慢慢欣賞吧。
▲ 《太空救援》劇照
這一次,他們不僅修好了禮炮7號,還選擇了陪伴空間站一起,兩個人分別在空間站中駐留了168天和112天。
地面的工作人員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6月23日和7月21日,兩艘進步號貨運飛船運抵充足的補充設備和物質並對接了禮炮7號空間站。
三個月後,又一艘聯盟號飛船搭載著另外3名太空人也來到了禮炮7號空間站。曾經死寂般的空間站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1年後,禮炮7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禮炮8號接過了交接棒。這段歷史成為了人類航天史上最引以為傲的救援行動。
作者:丁儀
電影《太空救援》電影是根據「救援禮炮7號」的事件加工過的。
其實歷史上禮炮7號不存在爆炸、被擊落這種危險,但這種加工無可厚非,原因是這次任務可以說是周密部署相當之順利。
這裡就講歷史上的幾個點擴展一下:
首先是禮炮7號怎麼掛的。這有很大的人的因素在裡面:先是電子設備故障導致電路過流保護,無線電發射機關閉,處理方案其實就是把專家call過來,分析。
但正趕上快交接班,值更的同志鬆懈了,接班的同志發現發射系統故障所以發指令進行重啟,結果電流過載,把接收機打壞了,相當於空間站本身是好的,但信號收發全故障。
其次是解決方案。當時禮炮7已經運行了快三年,新的和平號已經在計劃中了,有一種呼聲就是乾脆不要冒風險,等著新的和平號(禮炮8號)上天。
但是綜合下來,成本還是太高,和禮炮7相關上馬的任務比較多,不適合推遲到和平號上,何況只是無線收發裝置故障,也未必難修,因此決定還是去修。
第三個是怎麼選了賈尼別科夫和薩維內赫。賈尼別科夫是老資格航天員,且在1982年就在900m距離上手動與禮炮7號進行過對接,技術水平很高;另外的人選季齊姆不久前才回來,身體還在復原、馬利謝夫能對接但是艙外行走沒練習,組織不放心。
另一個機械師薩維內赫就是沒得選,不過好在他在禮炮6號上和賈尼別科夫執行過任務,算是經驗豐富並且是老拍檔。
▲ 薩維內赫(左)和賈尼別科夫(右)
▲ 俄羅斯總統普京觀影后接見兩位航天員
禮炮6和7設計基本一致,屬於通常說的第2代空間站,前後各有一個對接口,之前的5個禮炮設計都是頭部一個對接口,尾部軸線發動機噴口,6/7號把發動機挪到了外圈,騰出軸線做對接。
第四是各位朋友說的較多的「非合作對接捕獲」,我認為這是這次任務的精華(之一)。
之前美國人修復Skylab雖然她的狀態更糟糕,電池板和微流星防護罩損失、製冷系統失靈,但是好歹是可控的。
禮炮7則完全失控,相當於隕石,內部情況一概不知、姿態也不好和對接太空飛行器沒有「合作」關係。
所以蘇聯人自然提出了那張圖上的方式,其實就是在進近過程中人操修正航向,這對於駕駛員的素質和技術要求都是極高的,尤其是圖e部分,必須保持速度的同時改變姿態一猛子紮下去對接,很難。
但從後面的結果來看,賈尼別科夫堪稱人類最強機師了,聯盟在距離6英裡時轉飛行器計算機運算,1.8英裡賈尼別科夫接手操作,1.2英裡時開啟新換的主動導航系統、雷射測距機和夜視儀,在218碼時停了10分鐘等太陽從視線中移開,然後配合禮炮失控的每秒3度滾轉率進行對接。
動作精準絲毫不拖泥帶水,直接解決了太空救援中最難的一環。其實到這裡救援任務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另外這次空間站救援本身也展現了蘇聯從5、60年代發展的空間工程的極高水準。
計劃是聯盟先上去修,按照物資存儲和攜帶的情況,大約能進行12天的修理任務,一旦修好,立刻發射一枚進步飛船進行補給,再做進一步修理和其他任務。
現在看薩維內赫和賈尼別科夫確實是極為優秀的航天員,當時蘇聯的空間技術水平也是如日中天,所以我們能夠在這裡很平淡的講這些故事。
但其實從聯盟號研發到和平號上天,中間過了多少坎兒、摔了多少跤,蘇聯人自己知道。
就拿聯盟號來說,首發載人聯盟1號就失敗、科馬洛夫撞擊地面犧牲;聯盟11號71年從禮炮1號返航再入減壓故障多布羅沃斯基、帕薩耶夫、沃爾科夫犧牲。從71年到85年,發生6次對接事故所幸損失都不大。
有人可能覺得7/80年代技術不成熟、經驗不豐富,但真說起來航天這種龐大的系統工程子系統那麼多,每個部分幾萬分之一的概率疊加起來都是災難。
救援禮炮7號能這麼成功,除了蘇聯人當時爐火純青的空間技術之外,說沒有運氣成分在裡面那是不可能的。
最後從預告片裡,我們可以看到禮炮7號電影裡的狀態糟糕得多:不僅斷電、還漏水失火,最後還提到可能只能有一個人回地球,此外還有疑似EVA失控太空人被甩離空間站(這在蘇聯EVA歷史上也發生過類似事件),最後還有對接口爆炸的鏡頭。
這無疑增加了許多觀感上的刺激,畢竟電影講究一個劇情。
但當時可能確實存在這個問題,首先是失聯之後禮炮7號的姿態不正常,萬一真的碰撞了確實有可能會不來;
其次是由於斷電加熱系統失效,載有水源的「源泉」艙整個凍住了,並且蓄電池也因為過載毀損了一部分,要想有電,必須先充電,但是充電系統啟動本身也需要電能,貿然把聯盟的電源連接進禮炮,可能再次短路把聯盟也燒掉,那就徹底完了。
所以兩個太空人就摸黑先測試禮炮的電池組,再用電纜直接連接好的電池和太陽能帆板充電,這才恢復了電力、通風、照明、供暖。
片子裡肯定還涉及了其他更刺激的障礙,保證電影情節扣人心弦,因此十分推薦去看看(工作關係我買的13號的票)。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順便看看我一年前寫的《拯救禮炮7號》,得知出了禮炮7號的電影我還是很欣慰的,好歹這次行動沒有被人遺忘。。。
如果你是一個太空迷,那麼這部《太空救援》絕對不要錯過!雖然該片只是在帶領觀眾重溫一下歷史上的真實事件,但卻能滿足你對太空題材影視劇的一切感官需求。
如果你只是一個單純喜歡大片效果的普通觀影者,那麼這部《太空救援》也不要錯過。驚豔的特效,跌宕起伏的情節,這種堪比科幻大片的質感絕不會讓你失望。
蘇聯/俄羅斯電影在整個業界一直是獨樹一幟,她既有歐陸情調的憂鬱與婉約,也有北美風格的大氣與硬朗。
而最近幾年,俄羅斯連續推出的數部高質量的太空題材電影:從2013年的《搏擊太空》(Гагарин. Первый в космосе ),到2017年上半年的《太空第一步》(Время первых),再到現在的《太空救援》(Салют-7),讓人不得不折服於俄羅斯導演駕馭大片的水平,也讓人感慨,俄羅斯真的無愧於其悠久深厚的太空傳統。
《太空救援》是在講述蘇聯航天史上的真正事件,本片的俄語原名Салют-7,意為「禮炮-7」,對蘇聯航天稍有了解的朋友,恐怕不會對「禮炮」兩個字感到陌生,這是蘇聯第一代與第二代空間站的代號。
本片就是在回顧歷史上驚心動魄的禮炮7號救援事件,不過此次救援的對象不是空間站上的航天員,而是空間站本身。
20世紀60年代末,美蘇太空競賽漸趨白熱化,受困於蘇聯版登月計劃的難產,蘇聯開始將重點轉向空間站的建設上。
1971年4月19日,蘇聯質子K型運載火箭成功將人類首座空間站「禮炮1號」(Салют-1)送入預定軌道。
從此「禮炮」這個名字便開啟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然而不幸亦在之後不久降臨,與禮炮1號對接的聯盟11號在返回地球時墜毀,航天員全部遇難。
▲ 「禮炮」系列家族
之後幾年,隨著多個禮炮系列空間站的成功發射,到了禮炮7號於1982年4月19日升空時,禮炮計劃已經日臻成熟。
作為禮炮系列中最為成功的型號,禮炮7號在太空的逗留時間前後居然長達十年!
但在這漫長的十年時間裡,禮炮7號絕非一帆風順,1985年2月11日,原本在近地軌道作正常繞地飛行的禮炮7號,突然與地面失去聯絡(後來查明是一系列電路故障所致)。
此時空間站並沒有航天員駐留,沒有人知道裡面到底是什麼情況。禮炮7號就好似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遊蕩在太空中。
此時,位於拜科努爾的地面指揮控制中心氣氛十分緊張,在經過一系列緊張的分析排查後,決定派航天員進入空間站內搶修處在危險邊緣的禮炮7號。
要知道這可是在1985年,用一般的太空船捕捉到失控的空間站,並輸送航天員進入站內維修,這在當時簡直有點科幻小說的味道。最終蘇聯方面敲定了拯救方案,採用一種非常規對接方式捕獲失控的禮炮7號。
而航天員弗拉基米爾·賈尼別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與維克多·薩維內赫(лади́мир Ля́хов)則被選定來執行此次高難度的救援任務,他們將搭載聯盟-T13飛船升空。
▲ 《太空救援》劇照
1985年6月6日,聯盟T-13號飛船成功發射,以今天的視角來看,整個救援計劃如行雲流水般順利,但畢竟是前所未有的高難度任務,其中的險象環生足以考驗參與任務的每個人的小心臟。
先是引得相對速度過高,聯盟T-13險些直接撞上禮炮7號。多虧弗拉基米爾·賈尼別科夫藝高人膽大,成功完成對接。
之後在對整個空間站進行維修時,薩維內赫與賈尼別科夫還有忍受艙內的低溫,滲水。
還有艙外的諸多險情。而地面指揮控制中心的氣氛也隨著救援任務的進行與險情的出現而起起伏伏。
《太空救援》中,看著指揮屏幕被突發情況驚出一身冷汗的地面總指揮瓦雷裡·舒賓(Вале́рий Рю́мин,此公以前也是航天員)。
▲ 《太空救援》劇照
好在這些險情只是有驚無險,經過一系列複雜而艱苦的修復工作,禮炮7號終於在6月13日成功恢復正常運轉。
真實照片,戴著棉帽,忍受著低溫排查險情的薩維內赫與賈尼別科夫,由後來進入空間戰的聯盟T-14號航天員拍攝。
▲ 以上兩張是真實歷史照片
經過大修而起死回生的禮炮7號迅速恢復運轉,並平安運行了10年之久,先後接待了多達26人次的航天員來訪,創造了人類航天史之最。但至今仍令人們對其津津樂道的還是30多年前的那次驚險的太空救援。
而電影《太空救援》本身,無論是特效還是情節,都絕不遜於前些年被提名最佳奧斯卡電影獎的《地心引力》,而由於《太空救援》本身就是立足與真實事件,其中的歷史質感亦讓人回味。
俄羅斯這些年的在太空題材影視劇拍攝中取得的進步,一如他們在幾十年前在太空領域取得的成就一樣,值得讚賞。
作者:Skywalkerhan
很難得的非好萊塢出品的太空題材電影,首先想要表達一下看過電影之後的心情。
我已經記不得上次看俄羅斯或者蘇聯電影是什麼時候了,似乎只有小時候才有。諷刺的是,回憶俄羅斯、蘇聯題材的電影的時候,居然第一反應還是好萊塢的《兵臨城下》。以至於一開始看《太空救援》的時候還不是很適應,總覺得蘇聯人應該開口就是那種帶俄國口音的英語。
蘇聯曾經是冷戰兩極之一,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是自從冷戰結束之後,我們從西方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蘇聯形象,都是那種冷酷、模糊、極端、陰暗的形象,反正都是那種一門心思要毀滅世界、奴役全人類的架勢,幾乎可以和納粹並列成為好萊塢電影裡面的終極邪惡反派發源地。
反而,我們聽不到蘇聯、俄羅斯自己的聲音,很多人都只能通過好萊塢影視作品來認識這個北方鄰居。
這樣的方式副作用是非常明顯的——西方對中國的偏見實際就是來源於這種單方面的影視作品,許多人出國之後的奇葩經歷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但是我們幾乎忘記了,蘇聯曾經是多麼偉大的一個國家,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共產主義,沒有蘇維埃就沒有我們新中國。
在探索外太空的徵途上,蘇聯也始終是走在最前列的,在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成功登月之前,航天領域所有的成就都是由蘇聯率先取得的。
這個甚至在美國電影《隱藏人物》裡面都可以得到反映,電影中一票角色被俄國人始終壓著一頭、領先一步,那叫一個憋屈。
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次載人航天,蘇聯航天人都是代表著人類探索著未知的邊界。
在這個敦刻爾克大敗退都能拍成史詩大片的時代,蘇聯在人類歷史上取得的一系列偉大成就反而由於蘇聯解體、國力衰微、文化話語權沒落,導致被有意無意地無視了。以至於很多人聽到禮炮七號的名字,甚至還會感到陌生。
幸好,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好萊塢電影依靠特效技術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積累的絕對優勢開始慢慢被追平了,中國甚至都能像模像樣做出特效及格的大片了,像俄羅斯這種歷史上大文豪扎堆、歷史底蘊深厚、文藝天賦爆表的國家,弄出個好劇本、講個好故事實在是太正常的了。
說地遠一點,我覺得這也代表著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的發展,現在並不是只有美國能拍出具有商業價值的好電影了。
說回到電影本身,看到《太空救援》的畫面,是有親切感的,其實我是比較喜歡地面的戲份,我更想看看八十年代那時候的蘇聯是什麼樣子。
上面出現的很多東西實際上和我們國家北方地區很像。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主角們開的伏爾加轎車了。
▲ 片中男主角同款的伏爾加轎車
在我小的時候,正巧就是八九十年代,我們國家那時候不論是建築、日常用品還是工作生活制度,到處都是蘇聯老大哥的影子。
影片中的伏爾加轎車,在我北方家鄉的街道上非常常見,當時除了伏爾加,還有拉達,以及喜聞樂見的北京吉普212,上世紀末風靡中國的桑塔納和捷達要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會出現。
當時有個說法是:東歐四大破——莫斯科人,波羅乃茲,伏爾加、拉達。
這四種車時間一長,就是破破爛爛的,我現在還記得坐那種破舊伏爾加的感覺,更加破爛的拉達那就絕對是噩夢。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坐汽車」這個行為都是與「活受罪」劃等號的。
電影裡面很多小細節都能體現出俄羅斯民族的自豪感。
比如,片頭的太空行走事故,主角提醒女同事保持清醒的時候,提問的是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面的元素名稱。導演編劇的小心思還是很會找地方,不經意處告訴觀眾,元素周期表這種現代科學裡程碑式的成就是我們俄國人搞定的,並且手法並不是太突兀。
影片的科普也安插的很巧妙。比如告訴你禮炮七號空間站繞地球一天轉16圈,居然是用小夫妻秀恩愛的方式,真是猝不及防。
各個角色的第一反應,也也反映了冷戰的荒誕。在美國人眼裡,蘇聯人是用心險惡的敵人;在蘇聯人眼裡,這裡出了什麼問題也都第一時間懷疑是不是美國人搞的鬼。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會發笑,現在站在上帝視角往回審視,確實你們這些國家之間就像吵架的夫妻一樣,互相總是覺得對方一門心思就是要坑人,總有刁民想害朕。
電影中的美國人雖然沒有直接使壞,但是企圖發射太空梭,想把俄國人的空間站給抱走。
事實上美國在禮炮七號2月份失聯之後,確實發射了挑戰者號太空梭。1985年4月29日發射,5月6日就已經返回地面了。這是「挑戰者」號太空梭第17次飛行。
並且這次飛行實際上與中國頗有淵源的是,在本次飛行中美籍華人王贛駿博士成功地進行了液滴動力學實驗——這是世界上的首位華人航天員。
並且我們這位華人航天員還很惦記祖國。王贛駿參加了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第17次飛行,經NASA批准,王贛駿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帶上太空。1985年7月王偕妻子馮雪平及兒子訪問中國大陸,將他帶上太空的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贈給中國政府。
▲ 世界首位華人航天員王贛駿博士
電影中,俄國人搶在美國人到達之前修好了空間站,但是實際上,蘇聯人的聯盟飛船6月6日才發射升空,比當年挑戰者號的發射整整晚了一個月,它發射的時候人家挑戰者號早就已經回去了。要是真像電影裡面說的要偷走空間站,早就已經順走了。
令人唏噓的是,轉過年來的1986年1月,距離影片中真實事件不到半年之後,挑戰者號太空梭就失事了。
電影最後挑戰者號與禮炮七號在太空中遙遙相望,來自兩個陣營的航天員們惺惺相惜、互相敬禮的鏡頭,給了挑戰者號很長時間的特寫。
挑戰者號是當時轟動世界的事件,我都有深刻印象,美國人更是不願提起傷心事,幾乎沒有人去碰這塊傷疤,畢竟還會疼,至今很少有挑戰者號的影視作品,沒想到反而是在俄羅斯人的電影裡面再次看到了早已離去的挑戰者號。
▲ 《太空救援》劇照
▲ 仿佛是在向半年後就要失事的挑戰者號告別
▲ 很少在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挑戰者號
感覺也是導演帶著對挑戰者號和美國老對手的尊敬和懷念吧,航天人的情懷。
雖然我們是對手,畢竟能上太空的國家不多,有了你,我才不孤獨,也只有你才能理解我。
作為一個航空業半個從業人員,看到裡面關於主角一系列對於操縱的痴迷,以及藝高人膽大的行為模式,真的是覺得這就是毛子兄的行事方式啊,大俄航的傳說還真是就從你們蘇聯原汁原味傳承下來的呢。
大馬路上用伏爾加搞漂移,不和地面打招呼就自作主張去對接了,地面還傻乎乎啥都不知道,還在研究下一步對接方案呢。
戰鬥民族的稱號真不是別人強加給你們的呢,這都是你們自己講的故事。但是仍菸灰缸那個梗,就比較低級了,作為一個如此優秀的飛行員加航天員,能回到地面之後還帶著太空的習慣,隨手把東西往半空中放,這是不合理的。
問題問的是,電影值得一看嗎?我覺得值得。最後用這麼一張我最喜歡的鏡頭截圖結尾吧。
代表全人類到太空中去探索,這樣的事業,怎麼能不讓人著迷呢?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讓我們用電影向探索者致敬。
▼《太空救援》預告片 太空驚魂之旅一觸即發 >>
未來愛好者的電影俱樂部 極客的感性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