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下午,知識技能共享平臺「在行」推出新產品「分答」,上線短短3周時間,引爆朋友圈,現已擁有百萬付費用戶,並成功吸引王思聰、章子怡、李銀河、周國平、竇文濤、汪峰等眾多大咖入駐。但在6月6日,知乎旗下產品「值乎」推出3.0版本,產品模式、功能設置上與此前的「分答」幾乎完全一致。
知乎自2010年上線,就被指抄襲世界上第一個SNS問答網站「Quora」。此次「值乎3.0」版本的上線,如此雷同的功能設置引發網友熱議,知乎是否又走上抄襲的「老路」呢?
功能設置高度雷同網友戲稱「像素級別抄襲」
分答的創始人姬十三在接收採訪時表示,分答是在行的延伸,分答想要打造「知識網紅」,用商業化的知識來促進知識網紅的體面變現,推動知識分享走向知識分享經濟。
所以分答在推出時,就採用的是付費語音問答的模式。任何用戶都可開通自己的分答主頁,並設置價格,其他用戶可付費向自己提問。若48小時之內答主並未回答所提問題,則費用原路返回至用戶帳戶中。如果其他用戶對已有的問題感興趣,則只需要花費1元就可分享該答主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答案。
而這偷聽所需要支付的1元,除了分答平臺抽取10%的費用之外,由提問者和答題人五五分成。「價值就在一問一答之間。
但6月6日知乎推出的「值乎3.0」則複製了這一模式——用戶開通自己的頁面,設置價格,回答問題,1元聽。不過值乎將價格的區間由分答的1-500元改成了1-9999元,而「1元偷偷聽」則改名為「1元學習一下」。
此次大範圍的功能雷同在網上引起熱議,有網友留言稱「知乎以抄襲起家,此次更是屬於像素級別的抄襲!」
知乎商業變現遇挫值乎曇花一現路指何方
2016年4月1日,知乎的新功能「值乎」正式上線,用戶關注知乎的公眾帳號之後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分享自己的打碼信息,而其他人必須付費才能看到,付費查看後覺得滿意所支付的費用就歸作者所有,否則就歸知乎官方所有。
知乎的創始人周源在宣傳視頻當中信心滿滿,稱「值乎是知乎的商業化嘗試,目標要做到月流水20億人民幣。」但周源的「鴻鵠大志」似乎還沒有開始進行,值乎就像曇花一現般歸於沉寂,更是被網友戲稱「愚人節的禮物」,知乎的第一次商業化探索麵臨失敗。
而分答在上線短短三周,就獲得了百萬付費用戶,擁有數千名各行業大咖和Kol入駐,王思聰、章子怡、周國平、李銀河、劉慈欣、汪峰等人的加入更是頻頻刷爆各大媒體的首頁頭條,著名編劇史航更是被看成勞模,回答了一千多個問題,收入8萬多元。
分答從上線開始,其團隊就在強化「知識變現」的概念,而和以問答起家的知乎相比,在商業化方面似乎要更加成功。
而此次值乎3.0版本高度雷同分答,是否是看中了這種商業模式所帶來的商業化潛力,依然值得繼續探討。
知乎大V紛紛出走複製分答模式能否挽回
從2014年開始,知乎就呈現出一種高質量大V出走的現象,曾經享譽知乎的和菜頭、佐藤謙一、徐小平、李開復紛紛出走,甚至其中一些人甚至刪掉了個人頁面。
而就在6月5日,分答的「找人」頁面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分類,即由64名知乎的大V們所組成的「這些年你關注的知乎大V們」,其中不乏像負二、顧扯淡、汪惟等知名度較高的大V。
面對知乎大V大規模的進駐分答,知乎「複製」分答模式的做法能否挽回這些人?
截至記者寫稿時,值乎3.0版本的頁面上,開通個人頁面的有41位,只有3位同時在兩個平臺都開通個人頁面。
對於一個款刷爆朋友圈的產品來說,或許被對手模仿是對產品最大的致敬。相信產品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力、運營力和市場的整體策略。產品的成功是整合力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