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看電視劇,片頭經常有這麼一句話:「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很多觀眾為此會心一笑。好多年後再看電視劇,片頭沒有了這麼一句話,待被指抄襲之後片方會給出類似「我們只是向經典致敬,有些個別地方借鑑」的回覆,我們依然會心一笑,假裝相信。
事實上,如今內地影視劇的現實情況卻是「如有雷同,絕非巧合」。越來越多的國產電視節目打著向經典致敬的幌子,百無顧忌地東拼西湊的抄襲著,大到劇情、人設、臺詞,小到背景音樂、後期特效、裝飾物件,甚至演員臉上的痣都一模一樣……近來,國產劇又頻頻陷入「抄襲」風波,那邊廂於正《美人製造》抄襲官司進行時,這邊廂《山海經》就頂風作案。
盤點抄襲三大重災區
抄襲重災區之一:電視劇
最近,正在湖南衛視播出的周播劇《山海經之赤影傳說》頻遭吐槽。這部頂著《山海經》大名的古裝電視劇,劇情和原著「沒半毛錢關係」,卻被不少日漫迷爆出人物設定和劇情照搬日本動漫《不可思議的遊戲》,海報和日本動漫《最終幻想4》相似,部分臺詞更是和日本動漫《火影忍者》雷同。
事實上,《山海經之赤影傳說》被爆抄襲現象,這絕非個案。國產劇抄襲成「瘋」,由來已久。
《愛情公寓3》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你可知道,這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卻是多部美劇的混合體,甚至連英美媒體都曾對此進行報導:「上海一部熱劇剽竊《老友記》,劇本、角色甚至連沙發也不放過……」
近期熱播的懸疑劇《獵人》,人物設置和部分破案情節,與英劇《神探夏洛克》十分相似,背景音樂和臺詞也被指直接照搬,劇中男主角黃軒「立領長大衣、西裝、襯衫、圍巾」的造型,更是和卷福的經典搭配如出一轍。《回家的誘惑》與韓劇《妻子的誘惑》「神相似」,人物造型、對白、主題曲甚至女主角臉頰上的痣都在相同位置……
抄襲重災區之二:綜藝節目
同樣陷入抄襲「重災區」的,還有電視綜藝節目。
早在2000年,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全面改版時推出的新型益智類節目,就被指完全複製英國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開了抄襲外國優秀綜藝節目的先河。隨後各省級衛視紛紛效仿: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效仿香港的《綜藝60分》,《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系列模仿《美國偶像》;東方衛視《中國達人》山寨《美國達人》……而這些綜藝節目中,有點版權意識的算是引進,沒有版權意識的就上演「拿來主義」,直接抄襲。
有專家指出,近些年來,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生產,幾乎都遵循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律:歐美韓日首創———港臺移植———內地「星火燎原」。
抄襲重災區之三:動漫卡通
國產動畫片抄襲成風,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2007年《大嘴巴嘟嘟》被指剽竊《蠟筆小新》,2008年《金甲戰士》和《奧特曼》有諸多相似之處。去年,國產動畫片《汽車人總動員》一上映就被指控抄襲,該電影的片名與迪士尼的《汽車總動員》十分相似,海報的概念也如出一轍。
國產動畫片抄襲最嚴重的當屬2011年的《高鐵俠》。這部動畫片一經播出,就被質疑從人物、情節、分鏡頭、對白上,幾乎和10餘年前的日本動漫《鐵膽火車俠1998年》一模一樣。甚至連原作中的「日本地圖」也被未經修改地複製到了《高鐵俠》中,數字「270」、主人公所吃的飯糰數量都完全相同。當時有網友稱:「說抄襲都便宜它了,根本就是漢化版。」
「拿來主義」盛行 原創能力不足
中國為什麼不能創造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國導演一次次衝擊奧斯卡等國際電影大獎的「走麥城」,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問題?同樣是亞洲電影,為什麼伊朗電影《一次別離》,成本僅僅為30多萬美元,拍攝手段非常簡單,卻能輕而易舉地勝出我們投資上億元的所謂「大片」?對於這些被質問過無數次的問題,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答案?原創能力缺乏與急功近利是關鍵。
急功近利、重市場輕創作
中國電視節目缺乏原創,是由於電視人和觀眾心態浮躁,經受不了失敗,急於尋找成功模式進行複製,每天看著收視率,甚至容忍不了讓節目有一個成長的空間。以至於各路資本寧願把大量的資金放在後期宣傳上,也不願花大量的時間去等你編一個未知的原創故事,當然也不會花大價錢去購買原創故事,或者去僱傭一些成名編劇。而是以「市場等不及」為由,鼓勵創作者把已經火熱的幾部劇作『揉捏』在一起,略微改一個設定,類似「打補丁編故事」。
「我寫一個原創故事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打補丁只需要幾個月,所以現在大家都不熱衷去費力不討好地原創了。」國內著名編劇王海林介紹道,「編劇其實是一個需要深度積累的職業,好的編劇至少需要經過5年的歷練,有過10年的積累才可能產出精品,市場上很多新編劇在技巧上都不夠成熟」,因此,電視劇行業對於劇本的需求量與編劇技巧成熟度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落差。此外,省級電視臺每年的電視劇採購量都會在3000集以上。面對如此龐大的篩選量,電視臺在電視劇採購中卻並不是以劇本作為考量,而是看該類型劇以往的市場表現。換言之,就是尋求已成功作品的衍生品、相似品,這無疑扼殺了原創作者的創作熱情。
投機取巧 對原創作品缺乏信心
縱觀那些「抄襲」的綜藝節目,大都是在國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並形成了自己模式的節目,甚至國內觀眾都通過網絡看過了原版節目,比如各種選秀以及Running Man等。這類節目購買了國外節目的品牌和模式,然後再加上本土元素,最後形成一個原創內容,以獲得觀眾的認可。
而國內團隊獨立開發變數太多,一方面不能保證節目模式能否成功,原創節目在宣傳推廣時也不及引進節目輕鬆,另外還要擔心成本能不能收回來,觀眾能不能接受,明星嘉賓能不能接受?收視率如何?這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使得國內的各衛視不看好原創,而「拿來主義」往往更能做到節約成本。所以綜藝節目創意少,抄襲率很高。
環境制約 創作土壤「營養不足」
一個好節目的出爐,需要完善的市場調研和評估,精雕細做的內容製作,以及周密的市場推廣等,這在國外已經具有成熟的市場遊戲規則。而國內是行政化管理、市場化運營,一個節目的播出與否,領導的意見、廣告的壓力會起關鍵作用,而非科學的受眾調查。
縱觀現在影視行業的現狀是:遍地是雷區,舉目高壓線。你作出一個《盜墓筆記》來,最後的結果是挖到的文物要「上交給國家」;整出來個《步步驚心》來,最後廣電總局卻規定不允許出現穿越題材;你惡搞歷史虛構的那個花木蘭,分分鐘都有花木蘭研究協會出來抗議,然後節目被停播。在國內你的創意一定是要正能量,不能三俗,不能迎合低級趣味,不能惡搞,不能諷刺政治事件,不能涉及政治,不能涉及歷史敏感事件,不能對歷史做絲毫修改,要維持歷史事件的細節。
陰陽契約 編劇權重每況日下
當然,影響國產劇「原創能力」還有最致命的一點:出色敬業的編劇越來越少。早前以編劇為創作核心的電視劇拍攝機制已經不復存在,現階段的國產劇創作中,與導演、明星、檔期、宣傳、收視率等影響因素相比,編劇的權重更加弱化,這也讓編劇成為了電視劇「食物鏈」中最低端的人群。據說,受僱於製片人的編劇有時不得不委身於製片人的「陰陽契約」!
什麼是「陰陽契約」?簡而言之就是製片人會與編劇訂立兩份合同,在給編劇的合同中約定稿酬x萬元一集(寫劇本),並以此標準支付,但同時也會訂立稿酬x萬元一集的另一份合同(買劇本),兩份合同都經由編劇籤字,製片方僅從編劇這一環節就能獲得幾百萬的虛擬收入。在後期製作環節,製片方也會將最初合約中的30集剪輯為40集出售給電視臺,並以此平衡製作費用。這種追求即時買賣的市場環境自然也會催生出無心打磨劇本的編劇。
法律漏洞 監管無力
我們國家的版權法關於著作權的保護有明確的說法,一般20%的雷同就會認定抄襲,但是實際上執行起來比較困難,所謂「雷同」的界限本身就模糊。「法律好多漏洞可以鑽,抄了也不怕!」正是這樣的僥倖心理助長了抄襲的氣焰。
在國內,司法對於「抄襲」的判斷非常嚴謹,要比對所處的背景、故事脈絡主線、主要人物角色設計、重要情節安排、劇情衝突、人物對白等等多方面是否存在相同或者相似。但是有些國產劇抄襲得很巧妙,比如一部被抄襲的外國劇,它只有10集,國產劇原搬照抄擴寫成了40集,添加了很多細枝末節,但大體上劇情還是一樣的,你就沒辦法去認定20%的雷同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很多被抄襲的海外作品根本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沒有來起訴,那些國產劇除了受點兒輿論譴責,也就沒別的了。
筆者觀點
中國電視事業起步很晚,與國外相差幾十年,模仿不僅是與國際接軌最快的途徑,也是可以有效規避風險,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方式。但千萬不要以為引進模式就是屢試不爽的法寶,也千萬不要想像原創就是那麼難。兩點之間直線最近,我們不能否認引進模式是曲線救國,目的也是為了未來能有自己的創作能力,但「文化產業的本質就是創意,沒有創意力,這個行業就沒有生命力。」
十年前,臺灣偶像劇曾經盛極一時。然而,那些偶像劇很少是臺灣人自己創作的,也並非來自臺灣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大量是改編自日本動漫。現在日本動漫被拍光了,臺偶自然也就枯竭了。
這給了國產電視事業一個「前車之鑑」:抄襲、翻拍已成功作品無疑是一條「多快好省」的捷徑,但同樣也會引起惡性循環——當複製粘貼成為普遍做法時,編劇原創的動力會越來越小;而可複製的資源總有枯竭的一天,到時候國產劇拿什麼拯救自己?想要持續發展,必須依靠原創能力,這才是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