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圓桌派》和《十三邀》為例,分析聊天類綜藝口碑長盛的原因

2020-11-23 文藝雙尾魚

綜藝類節目在最近幾年內呈爆炸式增長,除了流量巨大的歌舞、遊戲類真人秀等純娛樂性綜藝外,還生發出其他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其中聊天類綜藝頗受好評。

這種知識能量巨大、對社會現象有著強烈關注的節目,正在成為綜藝節目中的一股強勁勢力。

今天將為大家介紹兩檔口碑頗佳的聊天類節目:《十三邀》和《圓桌派》。

首先,簡單介紹下這兩檔節目。

《圓桌派》:一位主持人+三位嘉賓的模式,一起討論一個引發思考的話題,交流價值觀點、碰撞思想火花。

《十三邀》:1對1模式,每期邀請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個人,作為社會發展中的「切片」,主持人與之展開深度對話。

兩檔節目在豆瓣中的評分都在9分左右,可見質量之高。

今天,我們將從節目話題質量、節目風格、主持人轉型三個方面,分析聊天類節目口碑長盛的原因。

質量為王:內容縱深,橫切度廣

1. 節目嘉賓及話題覆蓋多個領域,展現最大化的社會形態

《十三邀》的嘉賓往往都是某領域中的精英。他們思想獨立、見解獨特,是精神領域的啟智者。

覆蓋面極廣,有歷史學者、哲學家、音樂家、美食家、作家、導演、拳師、二次元cosplay團體、淘寶女主播等等。

他們的人生經歷、生活哲學以及個人價值觀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話題展現出多元性。

歷史學家、哲學家是對精神的高度認知、是傳統文化精英的價值體系,需要人們靜下心來進行深度思索;

二次元cosplay、淘寶女主播、商界網紅、娛樂偶像,是新世界、新物質的產生,代表著快速發展的經濟時代中,人們的物質文化。

兩種不同的文化、圈層,期間是如何連結

精神世界是否早已被物質拋棄在時代的跑道上?

節目的追問,也是觀眾對這個時代的一次理解與追尋。

《圓桌派》的嘉賓延承當年《鏘鏘三人行》的班底,許、梁、馬黃金三角,再加的知識女性蔣方舟。

徐子東的深刻、馬家輝的犀利、梁文道的儒雅,蔣方舟的年輕視角,都讓節目增色不少。

除了這四位嘉賓,收藏家馬未都、演員何冰、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美食家陳曉卿、音樂人張亞東、作家金澄宇等各個領域精英的加盟,讓節目風格穩健而富有專業性,同時也有相當的娛樂性。

節目擅長從當前的熱議話題出發,嘉賓就各自的理解發表觀點,對於觀眾來說,是知識的拾得,也對豐富社會認知,指導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話題涵蓋情緒管理、原生家庭、明星流量、粉絲人設、舞臺表演、渣男識別、佛系生活、工作跳槽、讀書細節、社會交際、犯罪畫像、版權維護等問題。讓人獲益頗多。

2. 話題深度進入,給予觀眾智識愉悅

這兩檔節目金句頻出,嘉賓舌燦蓮花。話題因嘉賓巨大的閱讀量與知識儲備而變得豐滿通透。

言談之中,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可以反覆咀嚼的文化大餐,智慧的「炫富」是多麼美好。

甚至有網友不辭麻煩,整理了嘉賓講述的所有內容,摘抄下來與人共享。

智慧的精油是可以慢慢體會,細細欣賞的,而非快餐式的一次性消費。

「行走社會有人喜歡用』面子』來衡量自己,可在乎面子的往往是弱者,給人面子的才是強者。」

這是人際交往的準則,也是人何以自立的警示。

對年齡要有一定的畏懼,但是不要去抗拒,如果掌握了更多去迎接你的年齡到來的這個法寶,我覺得你到時候就比較從容了。」

這是關於生命態度的看法,也是消除年齡恐懼的智慧。

「什麼是貧窮,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塊錢就是貧窮。」

這是財富與貧窮的辯證看法,是對物質生活失控的理性勸誡。

上《時代周刊》,不是我,跟我沒有關係,是節目(上),我只是個符號。」

「有時我討厭自己。腦中有很多疑問。」

這是超級偶像李宇春的清醒與疑惑。

「人間一趟,看看太陽。」節目剪輯出她的演唱會視頻。這句源自海子詩句的歌詞,仿佛也是這個偶像的心聲:期望生命的成就,也怕站得太高,灼傷了眼睛。

人類學家項飆站在傍晚的廣場上,隨口說道:「當日落的時候,思想升起。

夕陽下的廣場瞬間鋪滿詩意,宇宙的空曠與文明的瑰麗,在這短短一句話中,凝練成優美的哲思,叫人久久回味。

二、 風格卓越:做時代的追問者、思索者和討論者

不管是《十三邀》還是《圓桌派》,都旨在討論社會現象,引發民眾思考。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輸出正能量,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文化傳播和啟智者的角色。

1. 對精神文化的自省

「我們生活在很無力的一個狀態,一個是思想的無力,一個是行動的無力。歷史上的某個呼應回事對我們的很大的補充,這就是歷史精神的本質。歷史精神存在的意義。」

許知遠這樣說。

兩檔節目都將「精神文化」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面對物慾橫流,書籍落寞、精神匱乏的現狀,節目通過追思梁啓超及戊戌變法的精神,喚醒年輕人對社會的熱情(《十三邀》);

通過對商業網紅的採訪,反省物質時代人們的情感模式

通過與詩人的對話,探索精神世界的悲憫與掙扎

通過對娛樂圈人士的對談,探討娛樂至死時代的缺失

通過「小鮮肉」的話題,抨擊當今娛樂圈的怪現狀

通過對讀書細節的分享,展現小說、文字的魅力

通過「佛系生活」探討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圓桌派》)。

每一期都帶著極高的話題性,抓住了時代的脈動,探索著「人」的問題。

節目提高了觀眾精神與語言的審美,哪怕視頻損壞,只剩黑屏的音頻,觀眾照樣聽得高高興興。

這些嘉賓全程洋洋灑灑,引經據典,表達流暢。語言如大珠小珠,滴落玉盤。處處都是語言與智慧的珍珠,聽得人渾身爽利,精神共鳴是如此過癮。

這樣的好節目逼得彈幕也優秀起來,比如何冰談表演那一起,彈幕悠悠飄過:「任何職業到了最後都是哲學。」妙!

2. 對社會責任的堅守

「貫穿那麼多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我想給大家看到這個維度,這曾經是支配中國人很重要的一個力量。」

正因秉承著這樣的想法,《十三邀》這個節目之「正」,也是聊天節目中少見的,它或許缺少了輕鬆與歡笑,卻在嚴肅的探討和追問中,深味時代與歷史的真實面目、感受文字、思想的精彩撞擊,在觀眾心中激起無聲的狂歡。

《十三邀》之《歷史學家許倬雲》

歷史學家許倬雲談國難:「農村的力量是強大的。前線撤下的難民,農村人一句閒話不說,多少糧食拿出來一起吃,也一起餓;著上車、上船,老弱婦女先往上推,自己留在後面。多少老年人走不動,跟孩子們說:』你們走!』所以我知道,中國不會亡!不可能亡!」老人止不住落淚。

結合這次的疫情,我們也看到當今的中國,從上到下,他們身上團結一致、信念堅定的精神從改變。

《十三邀》之《尋找譚嗣同》

許知遠坐在譚嗣同的墓前,憑弔這位百年前的人物,墓地芳草萋萋,這位年輕人似乎在沉思著什麼。

「夜晚的街道空無一人,也沒有任何照明,偶爾也能碰到一兩個中國人,手裡提著一個燈籠,從黑暗中忽閃出來,他們也在找路,所有人都沒有足夠的光。」

這是許知遠寫下的一段關於「譚嗣同夜訪法華寺」的文章。

他似乎也要做這一個燈籠,哪怕燈光幽暗,也要盡一寸光亮之用。

這是傳統知識分子的氣質。在這個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卻難能珍貴。

三、 主持人的類型轉變

區別於一般訪談類主持人讓位於嘉賓,只做引導的身份,徐知遠和竇文濤都是跳入訪談的內容中,與來賓相互激發,往來過招。

主持人從傳統「傾聽」型向知識儲備型、參與型主持人轉變。

1.許知遠:非典型性訪談主持人

知識型主持人許知遠,打出「偏見」的標籤,他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見,不妥協、不從眾。他抽離在社會之外,願意活在焦慮中,並在焦慮引起的情緒中追逐問題的答案。

他是帶著「文藝青年求解惑」的前提,進行節目的主持。

「未經審查的人生,不值得一過。(蘇格拉底)」他這樣想,也這樣去審視,真可謂是主持人中的獨一份。

很少見到一位主持人,在面對不同的採訪對象時,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情緒。

他不是帶著主持人的身份投入節目,而是一位交流者。

所以,他對馬東,是眼見得無法融入的焦慮;

對許倬雲,是學生面對老師的虔誠,甚至掏出小本本做著記錄;

對陳嘉映,是覺得智慧不夠被碾壓的心慌,安排兩天時間進行訪談,與其說採訪,不如說是求知;

面對唐諾、西川、項飆,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歡喜,是同道中人的開懷暢談,兩個男人,燃著一支煙,來一場精神世界的洗禮,在這浮躁的世界中,真是稀有的愉悅。

許知遠的特別,在於他真性情的流露,對著葉準(葉問的兒子)直愣愣地問出:「您覺得詠春會消失嗎?」這樣不夠妥帖的問題,也體現在為老人放一曲他喜歡的粵劇,兩人對著咿咿呀呀的音樂笑意盈盈;

他的特別,是坐在譚嗣同的墓地之前,緩緩細敘他的追思、他的好奇。他「擰巴」 的個性中,堅守著某種歷史深處知識分子的信仰。

竇文濤:「茶話會主人型」主持人

相較《十三邀》的緊張嚴肅,《圓桌派》顯得更輕鬆熱鬧。

竇文濤有著豐富的主持經驗,知識儲備量也很大,各種話題信手拈來,表現出很高的知識素養。

有著幾十年主持經驗的他,調度老道,既要參與節目的討論,又要合理分配各位嘉賓的談話份額。因而他在節目中的狀態是「主人型」:添香倒茶,穿針引線,面面俱到,也會瞅準時機幽你一默。

節目面對專家,竇文濤也絲毫不落下風,可見知識底氣之足。

論道而坐,談笑有鴻儒,盈盈片語間,是思想高手的過招。表面的平靜下,思想的火花炸得屏幕霹靂作響,看得人好不暢快。

結語:

聊天類綜藝節目,在具備一定娛樂趣味的同時,其核心是人文主義關懷與社會責任感

對當今社會聚焦的話題表現出關注,並輸出自我觀點,不僅能夠為觀眾提供精神建議,也提升了觀眾的語言、情趣審美。

這一類優質綜藝節目能夠在浮躁的泛娛樂化時代,激發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對書籍的嚮往,做一個學會深度思考、擁有正能量的社會人。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則刪。)

作者結束:安安,文藝海洋中溺而不斃的雙魚女

相關焦點

  • 他的表現比在《十三邀》裡自然多了
    最近,聊天綜藝節目《圓桌派》的番外節目《圓桌講究派》播出,節目僅有兩集,除了靈魂人物竇文濤,邀請到的嘉賓也都是名流,有見識廣博的馬未都,有曾經的世界名模孟廣美,當然,最大牌的嘉賓當屬導演姜文,從節目的內容來看,接近六十分鐘的時長几乎都在談講究,而談講究,幾乎都是緊扣姜文導演的一系列作品。
  • 《圓桌派》第四季,竇文濤和他的小夥伴繼續強勢圈粉!
    如果這是個綜藝……什麼,你絕對不看?千萬別急,這檔綜藝分分鐘會讓你真香打臉。《圓桌派》第四季回來了,竇文濤和他的小夥伴,繼續強勢圈粉!到了《圓桌派》,還是一樣,敢說,會說。幾個人圍一堆聊天,就這麼簡單一節目,我們到底看的是什麼?關鍵就在於這節目架起了一座溝通平民和精英階層的橋,架起了一座溝通不同圈子之間的橋。《奇葩說》的賣點類似,也是一群人在那裡聊天,聊到最後幾乎要短兵相接。但如果說那個是烈火烹油之盛,這個就是清湯慢燉之美,《圓桌派》好就好在,它講的是大道理,卻沒有書袋氣,確實和導演說的一樣,下飯。
  • 竇文濤的《圓桌派》,終於等來了第四季!
    《圓桌派》而《圓桌派》第2季和第3季,豆瓣評分均為9.2。不但沒有落入內地綜藝節目普遍的「第3季滑坡陷阱」,還積累了更多的觀眾粉絲,讓播放量和影響力再上一個臺階。其實竇文濤的訪談節目,能夠取得這樣的佳績和長久的生命力,一點都不奇怪。
  • 許知遠敗也《十三邀》,成也《十三邀》,原因何在?
    兩年前說到許知遠很多人不屑一顧,覺得他是油膩中年男,沉溺於自我欣賞,沒有和社會同時進步,所以在人們的嘴裡許知遠清高,許知遠裝文化人。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許知遠成功「洗白」,人們說起他成了訪談節目的良心,成了堅守自我的時代裡的一束光,原因何在呢?
  • 高分聊天節目《圓桌派3》,知識分子的「蹭熱點」行動
    就在去年,《朗讀者》、《見字如面》和《嚮往的生活》等慢綜藝的播出,收穫了諸多好評,被稱為綜藝清流,讓很多人看到了綜藝節目的另一種可能。不同於充滿遊戲、競技、冒險環節的快綜藝,長時間、慢節奏、反高潮的慢綜藝是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講故事。
  • 圓桌派|這種點上一炷香 嘉賓幹聊一小時的綜藝你還看嗎?
    1998年竇文濤的談話類綜藝節目《鏘鏘三人行》在鳳凰衛視首播,每天和兩岸三地的各界精英,坐在一起20多分鐘,家長裡短、針砭時事,不追求問題答案的「正論」而是「俗人閒話」,融匯信息傳播、製造樂趣、辨析事例於一身,節目一播就是18年,也讓很多文化類名人開始進入到普通人的視線之中。在這裡我們認識了很多兩岸三地的行業精英,也學習到了很多「知識」,在插科打諢之中成長。
  • 最會聊天的節目——《圓桌派》第四季終於來了!帶你侃天侃地
    在國產綜藝層出不窮的年代裡,不論是跑男還是創造101,除了屏幕裡那一張張俊美可人的臉蛋輪番上演著你方唱罷我登臺,再多的笑料與包袱已讓人沒有再多的新鮮感。《圓桌派》每期談論一個話題,在這個有些逼仄又不算亮堂的環境裡,四個人聚集在圓桌前,桌上擺一堆水果小吃,就像一群熟悉的老友聚集在家中聊天一樣,有默契,有觀點,但都不為了說服誰。竇文濤的「妙處」在於他可以賦予聊天一種魔力,有他在,一場聊天就會變得饒有趣味,他做的節目,觀眾樂意看。老友聊天,隨心隨性,才能聊得舒服。
  • 《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 | 薦書
    他極少訪問當紅明星,節目效果也與時下流行的綜藝差得十萬八千裡遠——畫面上沒有任何特效,背景裡也沒有笑聲,沒有提示框甚至沒有彈幕按鈕,最常見的形式就是二人對坐相談,有時甚至還彼此沉默(還是借用李誕的話——「兩個不太好看的男的坐在一塊兒聊天,竟然有那麼多人看」),而它的總播放量至今已經超過了 13 億,單集播放量超千萬。
  • 圓桌派第四季回歸依舊 不負言值不負卿
    第四季圓桌派官方預告片陳坤預告片最新一季的「圓桌派」預告片官方已經發布,依舊是竇文濤,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聲音
  • 《圓桌派》第四季開播,周迅陳坤秀友誼致口碑斷崖式下跌?
    很久都沒有過有營養的綜藝節目了。等了很久的一檔綜藝節目,終於在6月17號這天《圓桌派》第四季上映了。講真,盼了這個節目真的很久……文化名嘴竇文濤攜手眾多文藝雙馨的名人一起來給大家漲知識啦!自從《鏘鏘三人行》之後,竇文濤奠定了中國文化名嘴的身份。
  • 圓桌派:撩聊了料
    人數再往上走,形式就更多了,聊天式的鏘鏘三人行、四人圓桌派,辯論式的奇葩說,問卷調查式的大學生了沒,段子比拼式的腦大洞開等等五花八門。 意見不合什麼的都是套路 相較於其他形式,聊天式的脫口秀顯得最四平八穩沒有花頭。幾個人共坐一堂,既沒有綜藝感吸人眼球,言論上又常有分歧,以至於知乎上有人評論說,談話類節目的最終結果一定是各說各有理,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
  • 影視分析 | 以《見字如面》為例淺析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成功之道
    在各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的今天, 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以我國傳統文化為基礎, 不斷改革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節目形式, 創新節目傳播模式, 抓住新媒體時代脈搏, 吸收其他綜藝節目的成功之處, 打造出獨具特色與風格的文化綜藝節目。本文以目前大熱的《見字如面》為例, 通過分析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成功之處及原因, 為當今綜藝節目的策劃與製作提供經驗與啟示。
  • 文化類節目成新晉「解暑湯」《圓桌派》第四季依舊「新鮮」
    就是街舞》等熱門綜藝、《跟著爸爸去留學》等重點劇集熱播期,依舊躋身優酷搜索榜第九名,文化品類熱播榜第一,可見文化類節目在這個暑期開始展露「出圈」勢頭。周迅陳坤聊「神仙友誼」 《圓桌派》第四季探討熱門話題引共鳴「小迅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真實的,也沒有一個大明星的包袱。」《圓桌派4》首期節目邀請到周迅、陳坤兩大實力派演員,兩人與竇文濤、馬未都討論友情那些事。
  • 圓桌派第四季什麼時候播出嘉賓有哪些 每周几几點更新
    圓桌派是一檔聊天真人秀,邀請明星嘉賓、話題人物就各種話題談論和互動,圓桌派第四季官宣。圓桌派第四季什麼時候播出?圓桌派第四季在哪看?圓桌派第四季嘉賓有哪些?  圓桌派第四季什麼時候播出  圓桌派第四季在6月17日開播,每周更新,節目的話題多變,嘉賓流動,一期一個引發思考的話題設置,交流價值觀點。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那是我年輕時最佔先鋒、最讓人心嚮往之、鼓舞力量的事兒,我也是從那長出來的。我最開始喜歡的根本不是他,是他的同事,一位姓覃的女士,非常好的作者。大學時我還買過她一本書,後來做《十三邀》的有一段時間,我把這本書翻出來看,從頭到尾,書的空白處都寫著批註。許知遠那一代媒體人,我大概了解他們是什麼「路數」。
  • 《圓桌派》亦可定製,活出品牌自己的漂亮萌商業
    在剛剛過去不久的3月8日,優酷《圓桌派》聯合天貓「3.8 女王節」進行文化營銷的新探索,定製番外篇特別節目——《圓桌女生派》。
  • 談話類節目興衰史:從對話走向自我表達
    撰稿丨吳俊燊 耿璐編輯丨邱明燁排版丨徐醴時隔數月,許知遠的訪談節目《十三邀》終於上新,訪談的對象是電商主播薇婭,這兩個看上去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一個是以憤怒為底色評價自己「不合時宜」的作家,一個是能賣火箭能上綜藝的「淘寶一姐」,二人就這樣神奇地湊在了在一起
  • 媒介直通車:2019年一季度選秀類綜藝分析
    而隨著廣電總局加強了對選秀類綜藝的管控,選秀類綜藝的內容製作也進行了調整。本期的媒介直通車,媒介分析團隊將對2019年第一季度選秀類綜藝的表現進行盤點。主要觀察如下:•2019年選秀類綜藝市場仍具潛力,其數量佔比有大幅提升,視頻網站主攻養成類選秀。2017-2019年季播綜藝中選秀節目數量佔比呈逐年提升的趨勢,其中網綜佔比亦穩步增加。
  • 為什麼品牌都愛《十三邀》?
    總播放量超5億,口碑評分8.9,破圈式現象級討論……現象級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已成為流量與口碑的代名詞,影響力持續升級。節目第四季以一如既往的高品質、高契合度目標人群以及升級的商業打法,將節目調性和品牌定位精準結合,成為內容營銷屆的黃金IP。第五季即將開播,又將帶來哪些驚喜與突破?
  • 《圓桌派》與《鏘鏘三人行》相比,有哪些不同,為什麼?
    眾所周知,《鏘鏘三人行》是三人制的,而《圓桌派》卻是四人制。雖然僅有一人之差,但在節目中,多出來的一個人,很容易導致大家的思維方向偏差過大,如果不是默契度很高的老嘉賓們,那麼經常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  三人制的《鏘鏘三人行》在通常情況下,請新嘉賓也都是每期只請一位新嘉賓,由竇文濤和另一位例如許子東、梁文道或是馬爺這樣的老嘉賓一起主持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