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類節目在最近幾年內呈爆炸式增長,除了流量巨大的歌舞、遊戲類真人秀等純娛樂性綜藝外,還生發出其他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其中聊天類綜藝頗受好評。
這種知識能量巨大、對社會現象有著強烈關注的節目,正在成為綜藝節目中的一股強勁勢力。
今天將為大家介紹兩檔口碑頗佳的聊天類節目:《十三邀》和《圓桌派》。
首先,簡單介紹下這兩檔節目。
《圓桌派》:一位主持人+三位嘉賓的模式,一起討論一個引發思考的話題,交流價值觀點、碰撞思想火花。
《十三邀》:1對1模式,每期邀請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個人,作為社會發展中的「切片」,主持人與之展開深度對話。
兩檔節目在豆瓣中的評分都在9分左右,可見質量之高。
今天,我們將從節目話題質量、節目風格、主持人轉型三個方面,分析聊天類節目口碑長盛的原因。
質量為王:內容縱深,橫切度廣
1. 節目嘉賓及話題覆蓋多個領域,展現最大化的社會形態
《十三邀》的嘉賓往往都是某領域中的精英。他們思想獨立、見解獨特,是精神領域的啟智者。
覆蓋面極廣,有歷史學者、哲學家、音樂家、美食家、作家、導演、拳師、二次元cosplay團體、淘寶女主播等等。
他們的人生經歷、生活哲學以及個人價值觀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話題展現出多元性。
歷史學家、哲學家是對精神的高度認知、是傳統文化精英的價值體系,需要人們靜下心來進行深度思索;
二次元cosplay、淘寶女主播、商界網紅、娛樂偶像,是新世界、新物質的產生,代表著快速發展的經濟時代中,人們的物質文化。
兩種不同的文化、圈層,期間是如何連結
精神世界是否早已被物質拋棄在時代的跑道上?
節目的追問,也是觀眾對這個時代的一次理解與追尋。
《圓桌派》的嘉賓延承當年《鏘鏘三人行》的班底,許、梁、馬黃金三角,再加的知識女性蔣方舟。
徐子東的深刻、馬家輝的犀利、梁文道的儒雅,蔣方舟的年輕視角,都讓節目增色不少。
除了這四位嘉賓,收藏家馬未都、演員何冰、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美食家陳曉卿、音樂人張亞東、作家金澄宇等各個領域精英的加盟,讓節目風格穩健而富有專業性,同時也有相當的娛樂性。
節目擅長從當前的熱議話題出發,嘉賓就各自的理解發表觀點,對於觀眾來說,是知識的拾得,也對豐富社會認知,指導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話題涵蓋情緒管理、原生家庭、明星流量、粉絲人設、舞臺表演、渣男識別、佛系生活、工作跳槽、讀書細節、社會交際、犯罪畫像、版權維護等問題。讓人獲益頗多。
2. 話題深度進入,給予觀眾智識愉悅
這兩檔節目金句頻出,嘉賓舌燦蓮花。話題因嘉賓巨大的閱讀量與知識儲備而變得豐滿通透。
言談之中,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可以反覆咀嚼的文化大餐,智慧的「炫富」是多麼美好。
甚至有網友不辭麻煩,整理了嘉賓講述的所有內容,摘抄下來與人共享。
智慧的精油是可以慢慢體會,細細欣賞的,而非快餐式的一次性消費。
「行走社會有人喜歡用』面子』來衡量自己,可在乎面子的往往是弱者,給人面子的才是強者。」
這是人際交往的準則,也是人何以自立的警示。
「對年齡要有一定的畏懼,但是不要去抗拒,如果掌握了更多去迎接你的年齡到來的這個法寶,我覺得你到時候就比較從容了。」
這是關於生命態度的看法,也是消除年齡恐懼的智慧。
「什麼是貧窮,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塊錢就是貧窮。」
這是財富與貧窮的辯證看法,是對物質生活失控的理性勸誡。
「上《時代周刊》,不是我,跟我沒有關係,是節目(上),我只是個符號。」
「有時我討厭自己。腦中有很多疑問。」
這是超級偶像李宇春的清醒與疑惑。
「人間一趟,看看太陽。」節目剪輯出她的演唱會視頻。這句源自海子詩句的歌詞,仿佛也是這個偶像的心聲:期望生命的成就,也怕站得太高,灼傷了眼睛。
人類學家項飆站在傍晚的廣場上,隨口說道:「當日落的時候,思想升起。」
夕陽下的廣場瞬間鋪滿詩意,宇宙的空曠與文明的瑰麗,在這短短一句話中,凝練成優美的哲思,叫人久久回味。
二、 風格卓越:做時代的追問者、思索者和討論者
不管是《十三邀》還是《圓桌派》,都旨在討論社會現象,引發民眾思考。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輸出正能量,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文化傳播和啟智者的角色。
1. 對精神文化的自省
「我們生活在很無力的一個狀態,一個是思想的無力,一個是行動的無力。歷史上的某個呼應回事對我們的很大的補充,這就是歷史精神的本質。歷史精神存在的意義。」
許知遠這樣說。
兩檔節目都將「精神文化」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面對物慾橫流,書籍落寞、精神匱乏的現狀,節目通過追思梁啓超及戊戌變法的精神,喚醒年輕人對社會的熱情(《十三邀》);
通過對商業網紅的採訪,反省物質時代人們的情感模式;
通過與詩人的對話,探索精神世界的悲憫與掙扎;
通過對娛樂圈人士的對談,探討娛樂至死時代的缺失;
通過「小鮮肉」的話題,抨擊當今娛樂圈的怪現狀;
通過對讀書細節的分享,展現小說、文字的魅力;
通過「佛系生活」探討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圓桌派》)。
每一期都帶著極高的話題性,抓住了時代的脈動,探索著「人」的問題。
節目提高了觀眾精神與語言的審美,哪怕視頻損壞,只剩黑屏的音頻,觀眾照樣聽得高高興興。
這些嘉賓全程洋洋灑灑,引經據典,表達流暢。語言如大珠小珠,滴落玉盤。處處都是語言與智慧的珍珠,聽得人渾身爽利,精神共鳴是如此過癮。
這樣的好節目逼得彈幕也優秀起來,比如何冰談表演那一起,彈幕悠悠飄過:「任何職業到了最後都是哲學。」妙!
2. 對社會責任的堅守
「貫穿那麼多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我想給大家看到這個維度,這曾經是支配中國人很重要的一個力量。」
正因秉承著這樣的想法,《十三邀》這個節目之「正」,也是聊天節目中少見的,它或許缺少了輕鬆與歡笑,卻在嚴肅的探討和追問中,深味時代與歷史的真實面目、感受文字、思想的精彩撞擊,在觀眾心中激起無聲的狂歡。
Ⅰ《十三邀》之《歷史學家許倬雲》
歷史學家許倬雲談國難:「農村的力量是強大的。前線撤下的難民,農村人一句閒話不說,多少糧食拿出來一起吃,也一起餓;著上車、上船,老弱婦女先往上推,自己留在後面。多少老年人走不動,跟孩子們說:』你們走!』所以我知道,中國不會亡!不可能亡!」老人止不住落淚。
結合這次的疫情,我們也看到當今的中國,從上到下,他們身上團結一致、信念堅定的精神從改變。
Ⅱ《十三邀》之《尋找譚嗣同》
許知遠坐在譚嗣同的墓前,憑弔這位百年前的人物,墓地芳草萋萋,這位年輕人似乎在沉思著什麼。
「夜晚的街道空無一人,也沒有任何照明,偶爾也能碰到一兩個中國人,手裡提著一個燈籠,從黑暗中忽閃出來,他們也在找路,所有人都沒有足夠的光。」
這是許知遠寫下的一段關於「譚嗣同夜訪法華寺」的文章。
他似乎也要做這一個燈籠,哪怕燈光幽暗,也要盡一寸光亮之用。
這是傳統知識分子的氣質。在這個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卻難能珍貴。
三、 主持人的類型轉變
區別於一般訪談類主持人讓位於嘉賓,只做引導的身份,徐知遠和竇文濤都是跳入訪談的內容中,與來賓相互激發,往來過招。
主持人從傳統「傾聽」型向知識儲備型、參與型主持人轉變。
1.許知遠:非典型性訪談主持人
知識型主持人許知遠,打出「偏見」的標籤,他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見,不妥協、不從眾。他抽離在社會之外,願意活在焦慮中,並在焦慮引起的情緒中追逐問題的答案。
他是帶著「文藝青年求解惑」的前提,進行節目的主持。
「未經審查的人生,不值得一過。(蘇格拉底)」他這樣想,也這樣去審視,真可謂是主持人中的獨一份。
很少見到一位主持人,在面對不同的採訪對象時,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情緒。
他不是帶著主持人的身份投入節目,而是一位交流者。
所以,他對馬東,是眼見得無法融入的焦慮;
對許倬雲,是學生面對老師的虔誠,甚至掏出小本本做著記錄;
對陳嘉映,是覺得智慧不夠被碾壓的心慌,安排兩天時間進行訪談,與其說採訪,不如說是求知;
面對唐諾、西川、項飆,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歡喜,是同道中人的開懷暢談,兩個男人,燃著一支煙,來一場精神世界的洗禮,在這浮躁的世界中,真是稀有的愉悅。
許知遠的特別,在於他真性情的流露,對著葉準(葉問的兒子)直愣愣地問出:「您覺得詠春會消失嗎?」這樣不夠妥帖的問題,也體現在為老人放一曲他喜歡的粵劇,兩人對著咿咿呀呀的音樂笑意盈盈;
他的特別,是坐在譚嗣同的墓地之前,緩緩細敘他的追思、他的好奇。他「擰巴」 的個性中,堅守著某種歷史深處知識分子的信仰。
竇文濤:「茶話會主人型」主持人
相較《十三邀》的緊張嚴肅,《圓桌派》顯得更輕鬆熱鬧。
竇文濤有著豐富的主持經驗,知識儲備量也很大,各種話題信手拈來,表現出很高的知識素養。
有著幾十年主持經驗的他,調度老道,既要參與節目的討論,又要合理分配各位嘉賓的談話份額。因而他在節目中的狀態是「主人型」:添香倒茶,穿針引線,面面俱到,也會瞅準時機幽你一默。
節目面對專家,竇文濤也絲毫不落下風,可見知識底氣之足。
論道而坐,談笑有鴻儒,盈盈片語間,是思想高手的過招。表面的平靜下,思想的火花炸得屏幕霹靂作響,看得人好不暢快。
結語:
聊天類綜藝節目,在具備一定娛樂趣味的同時,其核心是人文主義關懷與社會責任感。
對當今社會聚焦的話題表現出關注,並輸出自我觀點,不僅能夠為觀眾提供精神建議,也提升了觀眾的語言、情趣審美。
這一類優質綜藝節目能夠在浮躁的泛娛樂化時代,激發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對書籍的嚮往,做一個學會深度思考、擁有正能量的社會人。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則刪。)
作者結束:安安,文藝海洋中溺而不斃的雙魚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