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致德化八中(潯中中學)45周年校慶
辜春生
(2020年12月13日)
我到德化工作快三十五個年頭了, 真是時光流逝彈指一揮間。打開記憶的時光瓶,多少往事汩汩流出,酸甜苦辣鹹之中,有單純懵懂的青春,有苦心經營的事業,有同事真情的關心,有不期而遇的故事。在我人生流淌的河流中,從邂逅潯中中學到潛心執教生涯是我生命中繞不過去值得回憶的節點。
畢業抉擇
1987年5月4日這天是決定我人生走向的日子。這天上午,我們被召集到集美體育館中,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學生處長等領導輪流講話,主要是說省高校畢業生領導小組下文「號召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倡導學習優秀的學生報名參加統配。當時年青人思想單純、熱血沸騰,班上有一位龍巖的同學竟然要求到西藏,後來被家裡加急電報擋了回去。我沒打電報給家人說就到學校人事處參加報名,被當時教政治經濟學的德化籍郭老師看到,他告訴我德化很缺英語教師,希望我能到德化執教。德化對於我來說則是個曾聽外公說到的陌生地方。無巧不成書,剛好門邊牆上有一幅福建省地圖,我估量一下從德化到永春的距離,心想兩地不遠,多少還能照顧到家裡,也算兩全了吧,就沒多想報了名。五月底的一天,學校人事處鍾處長鄭重其事告訴我已通過泉州市教育局函告德化縣教育局對接,分配我到德化一中。我清楚記得當時在學校教務處的南安籍洪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話:「你這是要去十八格呀!那個地方太偏遠了!"我一聽她的話心裡真有點忐忑,但不知為什麼也沒想到問個究竟。我還記得六月中旬的某一天,德化一中辦公室寄給了我一封信,信裡說到「永春和德化是兄弟縣,人員往來很密切,歡迎到德化一中執教」的話,可惜那封信已找不到了。
當有人問起我為何會到德化來時,我常說的一句話是:人生都有命,也許這就是緣。
結緣潯中
8月15日那天上午,我背起行囊坐班車到了德化教育局,經人指引我到了人秘股,聽說我是集美師專統配到德化工作的,一位中等身材的男子起身請我喝茶,還告訴我自己姓陳,是永春岵山的。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這讓我有了一種親切感。過了一會兒,他告訴我說:「經教育局研究安排你到潯中中學,也是在縣城裡,因為潯中很缺英語教師,校長連續三天到局裡要一位英語教師,你就先去一下,以後再把你調到一中"。然後他指給我看潯中中學的方向,讓我去找校長。
那幾天下雨,我到了學校一看,說是學校卻連圍牆也沒完整,周圍都是民房,有肩扛農具者從校園出入。校大門是兩邊用磚砌築的門柱,上方拱形鐵架上焊著鐵皮切割成的校名「德化潯中中學」。我再往裡走,地上到處是積水,腳剛一踩下去,泥水就淹沒到鞋面上,還看到一兩頭黑豬在閒逛,地上多處有豬大便。說實話,我當時一怔:到這樣的學校也太寒磣了。校園裡有幾座樓房也不怎麼起眼,門口進去右邊有座二層曲尺樓。正對大門是三座坐西朝東的平房,聽說是以前部隊的營房,前面長著幾棵高大的桉樹。北面的是一排半邊三層與半邊四層相連的教學樓。我踩踏著別人投放用於走路的磚塊到了南面一座三層的樓房,校長室在二樓靠東,我在門口躊躇了一會兒。校長見到我很是熱情,他主動打招呼說:「是小辜吧!教育局已打電話告訴我你要來。」然後自我介紹,請我喝茶。我看到校長臉上露出真誠的笑容,心裡才有種冬日暖陽的感覺。寒暄幾句之後,葉校長坐到辦公桌前問我要看調遣證,我沒多想就從兜裡拿出來遞給他,他看了一下就塞進中間半開的抽屜裡。我當時覺得他的動作有點太快。校長讓總務處許主任給我開了第二排平房中間的一個宿舍,剛踏進門裡去我就聞到一般黴味。許主任說學校條件差,讓我將就一下。我把背包裡的幾本書往邊上的小書架一放就走了出來,剛好校長也下樓來,讓我到他家裡吃午飯,我婉言謝絕了。
我走到街上,天陰陰的像是要下雨。頗費一番周折後,我找到一家國營飯店買了一份飯吃。吃完飯,我到街上到處轉悠,滿腦子閃現著剛看到的學校的樣子,它跟我想像中的學校落差太大了。儘管我一直在勸勉自己順其自然,可心裡總是有種難言的苦澀。最後我想要去一中看看。到了一中門口,映入眼帘的是錯落有致的校舍,雖非高大上,卻很像個學校的模樣,心裡還是想著到一中任教。大概快下午三點的時候,我又踅回潯中中學,找到校長要調遣證。校長跟我說了一些安慰和挽留的話,並沒有要還給調遣證的意思,我哪敢再說什麼呀!也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吧。沒過多久,門外先後進來曾明老師和顏文銘老師,校長向我介紹了他倆,並說都是永春的,這讓我感覺到好像有種歸屬感。顏老師說老家是五裡街的,勸我留下來一起共事。曾老師說了一些校長的好,讓我晚上住到他家。
晚上在曾老師家吃過飯,跟他家人聊了一會兒天,我帶著疲倦躺到床上,任憑我試圖入睡,卻輾轉反側無法睡著 。到了凌晨一點多,我迷迷糊糊進入了夢鄉。可是,突然一陣豬嚎聲把我驚醒,我再也沒睡去。天亮起床後,曾老師說公路對面屠宰場(現南門工商銀行處)昨晚殺豬,關心地問我是否沒睡好。
吃過早飯我買了車票回了家。到永春車站下車,我徑直往附近外婆家走去。二舅知道我從德化回來,急忙問我德化縣城如何,我回說差點找不到吃的地方,又說我被二次分配到縣城邊上的鄉屬中學。二舅聽後帶我到他的一位在永春僑中當副校長的堂兄家,要他幫忙找人把我安排到僑中。鄭副校長說這事得通過縣教育局向市教育局要人,讓我第二天聽候消息。我第二天如約而至,二舅說讓我先要回調遣證,後續再通過縣人事部門商調檔案。
我隨即又搭了班車到德化來,找到教育局人秘股說明原委,陳股長讓我去找局長。見了局長,他勸慰了我幾句,說既然有心支援山區教育,就到最缺教師的學校去,還說先到潯中三兩年,局裡會再考慮把我調入一中。我想他的這番話也在理,點頭同意後又走了出來。可怎麼也沒想到在縣政府前面的路上,我遇見了潯中的那位顏老師。攀談之間他提出到他在塔雁街的家裡去坐一下。
沒一會兒,我們來到雲龍橋邊的一座三層黑舊的木屋前,我被領進二層的一個屋子,靠裡面一位嬸子在縫紉機前忙活著,見到我趕快讓坐,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得知我從永春來,她高興地拉著我的手,說自己一家解放初就過來了,現在五裡街上還有老宅。這樣一來,我好像他鄉遇故知,心中的陌生感頓時消失。顏老師招呼我喝茶聊天,給我講了潯中鄉村的一些人文典故,讓我想起集美學村邊那條孕育著學府文明和歌唱著嘉庚精神的潯江,心想這真是一種機緣巧合。沒過多久,嬸子端過來一大碗香菇蛋點心要我吃,又說那是在外永春人的禮節。這碗升騰著濃濃鄉情的點心讓我一下感動不已,我像是找到一個溫馨無比的家,心都被融化了!吃完點心,嬸子又跟我拉了許多家常,講到了五裡街上的人和事,像是自己家人在暢談,我像是置身於家鄉。顏老師母子倆又轉了話題,講到我的到來是緣分,挽留我在德化工作。我說已決定留在潯中與顏老師一起共事,回去就告訴二舅不想折騰了。
篤志教書
快到九月份開學時,我扛起一箱以前省吃儉用買下的書和部分大學課本到了我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驛站一一潯中中學。我在這裡一待就七年整,教了七年英語,也當了七年班主任。當時的生活和教學條件都很差,我和葉老師合住十幾平米的房間,睡的是用兩張床椅撐起的床板,晚上一翻身還「吱吱」作響。大家用水要自己到水井裡去打,我前前後後有好多個塑料水桶墜落在深井底。那時英語課很注重培養學生聽力,要用錄音機播放磁帶課文錄音給學生聽。由於學校經費太有限,無法保證每師一機,一個年段六個班才有一臺,老師上課或早讀時都要輪流著用,有時候別的老師多用了,我一星期才能輪到兩次,嚴重影響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的提升。那時校舍也緊張,我們的宿舍同時也是辦公室,辦公桌是一張帶抽屜的舊桌子。開始幾年居無定所,我在三年中就搬了五次宿舍。第二次算是搬到校長室下面的一間較好的房間,但因為緊挨食堂,招惹蒼蠅,一旦忘關窗戶,房間裡總是爬滿蒼蠅。第四次因為曲尺樓被縣裡定為危房,有家屬的老師得全家遷出,我們連個單間都得讓出來,我和葉老師只得借住到潯中村部,開始合夥輪流做飯。當時工資低,每個月一般只能回兩趟老家,如果想多回家花費大了點,月底生活費不夠就得找校長批條向出納或工會借款,想起來也是一段辛酸往事。
在留校的日子裡,我或是備課批改作業,或是看書編寫講義,或是搜題刻寫臘紙,或是耐心接受愛讀書的學生問問題,日子過得挺緊湊的。即使在那樣艱難的條件下,我總是苦中求樂,見賢思齊,跟同事研討教學中的問題,總結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向張南章老師學習寫論文,成為那時少數能在報刊上發表論文的老師。隨著跟同事們熟絡並且有了更多朋友,我開始把學校當成了家,一個心思耕耘在這裡的三尺講壇。
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躺在床上不能動彈,隔壁宿舍的張維鈞老師知道後煮了一碗辣椒米粉讓我吃下並蓋上厚被子「催汗",感冒才好起來。這件事雖然過去了三十三年,我至今還感激不盡,平時我總向人提起它。正是生活中一個個善良的人給我的幫助和感動,我才堅定了「既來之則安之」的信念,再沒有動過轉調到一中的心思,而是安下心來在潯中把教書育人作為一項體現人生價值的事業來做。
我當班主任奉行「有教無類」,鼓勵寒門子弟迎難苦讀。記得有一次,我騎自行車到土坂村家訪,其中有位學生的奶奶出於尊重,竟然向鄰居借了兩個雞蛋要煮點心,而我看到她破舊的房屋和桌上一碗發黃的芥菜(沒放油煮的緣故),趕緊讓老奶奶把蛋還回去。此情此景讓我非常震撼,我決心用愛去託起貧困學生的希望,偶爾也從自己的工資勻出一點錢資助貧困學生。
寒來暑往,努力過後才知道: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過來了。我的第一屆學生中考成績平均分和及格率高於年段平均水平。1990年7月底,我報名參加了市教育局成立的「張思中外語教學法」實驗班,暑假我參加了省裡組織的實驗培訓班。我帶的兩個班開始了三年的實驗,邊實驗邊學習。有一次,我參加了在培元中學舉行的市級研討會,會議給我們與會者發了一塊紀念章,有一面鐫刻有宋慶齡的題字:為國樹人。我覺得很受啟發,心中充滿了對成功教育的憧憬。教師的工作不會是轟轟烈烈,只能是一份堅守。三年中我研究張思中「十六字教學法",從創造性引領學生改善學習方法開始,收穫了系統的教學思想,個人專業迅速成長,深刻理解了「教無定法,教學有法」的思想內涵,個性化英語教學思想開始成熟,形成獨立的教學風格和教學套路。我的實驗課是學生活動和互動的天地,尤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各層次的學生獲得成功感持續正向發展。有一次,學校教務處的連主任走到我的班級外,聽到教室裡群情激昂,以為是班級發生了什麼事。他在窗外看了一陣後,沒想到是我在讓學生們有序進行別開生面的學習活動。皇天不負有心人!1993年我帶的兩個班中考成績各項指標居全縣第一,在當年秋季的第一次全縣校長大會上局長專門表揚了我。記得陳啟星校長告訴我這一消息時喜出望外,他一直誇我。更讓我一生難忘的是:8月3-8日,我應邀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張思中外語教學法第二次全國研討會,在會上我進行了微短課展示,還給與會者作了主題為「讓學生在成功中發展」的經驗分享。接下來,我把自己凝鍊出來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新的兩個班級教學中去,方法很管用,成效確實很顯著。過了一年,我就被縣裡調到教師進修學校當教研員。我熱愛教書和學生,當時學生們也很不想讓我走。記得七月份放假前夕,我在黑板上寫了一首惜別詩表達我的心情。
寄望未來
時光知味,歲月沉香。我曾經為之努力奮鬥過的潯中中學如今的八中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四十五年來,一代代老師和領導為學校傾注了辛勤和智慧。四十五年辦學歷程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幾經變遷曲折前行,已是滿園桃李芬芳。學校搬遷到現在八中所在地後,規模得以不斷擴充,軟硬體設施日益增強。現如今,學校領導開拓創新,踐行新的辦學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呈現出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我堅信:八中人在「福建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和「福建省二級達標高中」的榮譽激勵下,必將乘著國家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東風揚帆起航,不斷取得新的輝煌。
我將熱情傳頌學校的優良作風,為八中的發展再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作者簡介: 辜春生,高級教師,1987年8月-1994年7月在德化潯中中學任教,1994年8月至今在縣教師進修學校任英語教研員(其中,1997年8月—1998年7月到龍門灘中學支教),現為福建省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員,德化縣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長期以來從事英語教育教學科研並獲多項研究成果,比如:1999年創設初中英語「三位一體—集中—自主學習」實驗課題,在全縣進行三年的實驗教學並於2000年獲市首屆普通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0年6月課題論文《主體·成功·和諧·發展》獲省中小學英語教師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課題論文《突破英語單詞記憶難關》發表在2004年第九期《福建教育》;2011年3月《初中英語「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研究》課題作為省級重點課題圓滿結題,被評為福建省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2008年8月被評定為泉州市第二批中小學中青年學科教學帶頭人培養對象,2012年7月被確認為泉州市第二批中小學中青年學科教學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