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安華|如何看待「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2020-12-28 新財富網

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規劃建議」),新華社同時發布了總書記關於規劃建議的說明(下稱「規劃說明」)。這兩份重要文件,不單涉及下一個五年規劃,而且關係我國未來十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目標。

規劃建議和說明中的定量表述

規劃建議中,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表述上採取以定性為主,蘊含定量的方式。關於2035年的遠景目標,蘊含定量的內容只有一句,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除此之外,規劃建議文本中沒有提出諸如增長速度之類的其它定量發展目標。

在規劃說明中,包含多一些的定量內容。總書記說:「文件起草組經過認真研究和測算,認為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總書記同時要求,下階段具體編制規劃綱要時,在認真測算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

所以,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具體量化,還是可以進一步討論的。

綜合來看,規劃建議和說明蘊含了兩個時點、兩個量化的表述:一是「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二是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依據這兩條線索,我們可以討論未來經濟發展的量化指標。

「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高收入國家以什麼為標準?這涉及到國民收入的分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評估和分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但是,分類體系在經濟分析、文本交流和語言溝通中仍然是必須的,目的在於為分析數據提供一種合理、有意義的方法。適當的分類便於理解問題,否則大家講的不是同一件事情,討論就失去了意義。

當前各主要國際組織分別構建了不同的分類體系,其中只有世界銀行的分類標準是依據人均國民收入的高低,將各國(或經濟體)歸入不同的組別,即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類。由於中等收入範圍過寬,又進一步分為中低和中高兩類。根據世界銀行2020-2021財年的劃分標準【注釋1】,人均國民收入【注釋2】小於等於1,035美元的國家為低收入國家;1,036-4,045美元為中低收入國家,4,046-12,535美元為中高收入國家;12,535美元以上為高收入國家。

如此分類,源於世界銀行作為重要國際發展機構所肩負的使命:以可持續的方式消除極端貧困和促進共享繁榮。也就是說,世界銀行需要甄別出其主要服務對象,以便形成差異化的資源配置和發展項目,例如為低收入國家提供低息發展貸款。

我理解,規劃說明中提到的「十四五」末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正是依據世界銀行的標準。在新華社的英文譯稿中,「高收入國家」被譯為「high-income countries」,與世界銀行分類體系的用詞一致。

按現行標準,以人均國民收入計,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為12,535美元。2019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10,410美元,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僅一步之遙。按照規劃說明的要求,「十四五」期間名義國民收入年均增速達到3.5%就能實現這一目標【注釋3】。

所以,有學者認為,考慮明年可能實現10%以上的名義增長,假定後年回歸潛在增速5.5%,加上人民幣匯率升值,最早2022年或2023年,我們就能達到現行的高等收入國家標準。即使考慮世界銀行對高收入國家門檻的調整,最遲到「十四五」規劃末期,中國也將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圖1)。

圖1:我國即將邁入「高收入俱樂部」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這一判斷,數學證明上是簡單而有力的,當然也是對的。中國作為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成功地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幾乎是肯定的。這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篇章,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值得我們引以自豪。

追問斧柯年:高收入標準的含義

下一個五年規劃期,我們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媒體報導連篇累牘,學者專家紛紛發言,洋溢著幸福而激動的情緒。這點可能與普通民眾的感受大相逕庭,畢竟我們國家有6億人口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我們真的就這樣高收入了?

經濟分析需要刨根問底的勇氣。我們要追問一下,為什麼現行高收入國家的標準是人均國民收入12,535美元,它是如何得來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現實意義又是什麼?

讓我們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最初,在1976-1986年間,世界銀行將各國分為低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以及代表高收入的「工業經濟體」(industrial economies)和「高收入產油國」(high-income oil exporters),其中「工業經濟體」以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為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分類體系逐漸出現了不一致之處。例如在1988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被列為「工業經濟體」的西班牙人均國民收入低於當時被列為中等收入國家/地區的以色列、新加坡和中國香港。 

為此,1989年世界銀行重新定義和劃分了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一直沿用至今。1989年世界銀行以1987年計價的人均6,000美元,重新確定了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取消原來的工業經濟體和高收入產油國分類。這一標準的確定,其背後的邏輯基於以下兩點:一是依據1987年所有高收入國家人均國民收入平均值的一半(49.3%);二是當年OECD成員國人均國民收入的最低水平,即西班牙的6,010美元。

自此以後,世界銀行每年根據美國、英國、日本和歐元區【注釋4】的通脹對收入標準進行調整。所以,現行的12,535美元,其實際價值是恆定的,按1987年價格計算還是6,000美元。世界銀行分類方法假定,1987年以來高收入國家的標準隨時間保持不變。

當我們了解了這些背景,就應該感覺到這裡好像有些問題。在過去的33年裡,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同身受。隨著經濟的發展,繼續沿用1987年標準捕捉不到人類社會技術進步和生活水準的真實變化。

讓我們再回到世界銀行分類背後的邏輯。1987年,高收入門檻是所有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的50%。到200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41%;到2019年進一步降至30.9%。若沿這一趨勢外推,2025年這一比例將繼續降至27.2%附近(圖2)。也就是說,高收入的門檻離均值的50%越來越遠。顯然,世界銀行原有的分類邏輯在今天已不再成立。

圖2:高收入國家門檻持續下降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再看1987年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國」西班牙。當時其人均收入是6,010美元,現在已達30,390美元(圖3),即使按1987年價格計算,也大大超過當年的水平。這反映了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實際收入增長。所以,6,000美元不變價格的標準,是一個落後於時代的門檻。簡而言之,世界銀行的現行分類標準,只考慮了通脹,卻忽略了增長。

圖3:西班牙人均收入與「門檻」之差持續走闊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肯定的結論:相對於1987年而言,今天的高收入國家標準下降了,而且離真正意義上的高收入越來越遠。

1987年的高收入國家有35個,佔全部經濟體的23.8%;2019年已增至83個(圖4),佔全部經濟體的比重跳升至38.1%(圖5)。

圖4:高收入國家數量持續上升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5:高收入國家佔比持續上升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進一步觀察高收入國家人均國民收入的分布,不難發現各國離散/分化的程度隨時間不斷走闊。高收入俱樂部中人均國民收入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1987年為20,182美元,至2019年已升至72,870美元【注釋5】。在此期間,高收入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的標準差由5,372美元升至19,771美元。最新數據顯示,1987年首批進入高收入俱樂部的國家在收入分布中大多高於中位數,其後新晉的國家則大多位於收入分布的底端【注釋6】(圖6)。

圖6:「高收入俱樂部」人均國民收入持續分化

註:1. 箱線圖(box plot)中,箱體的上下邊緣和中間粗線分別代表分布的75分位,25分位和中位數,上下兩條線代表了絕大多數樣本的分布範圍;2. 為更好地顯示整體分布,圖中不含百慕達和列支敦斯登兩個離群值。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因此,我們可能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收入國家:基於世界銀行的分類邏輯,中國即將跨進的是1987年的高收入國家行列,而不是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真正的高收入國家。對此,國人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可自鳴得意。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

正如總書記在規劃說明中所指出的,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遠景目標:找到我們正確的位置

規劃建議中對遠景目標的定量表述是,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根據規劃說明,到2035年是「翻一番」的概念,即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所以,在規劃編制者看來,翻一番就等同於到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一是翻一番的遠景目標是否能夠實現?二是實現翻一番是不是就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首先,實現2035年翻一番的遠景目標,我國的年均經濟增長需要保持在4.7%附近。大部分人認為這是未來15年的潛在增長水平。在我看來,要實現這個潛在增速,是有難度的。過去的三個五年規劃期,我國經濟增長的實際增速持續下降,中樞降幅達到5.5個百分點(圖7)。未來十五年,潛在增速的降幅還會持續,特別是在人口快速老齡化和外部形勢日趨惡劣的背景下。平均保持4.7%的增速,的確不容易,極具挑戰性,需要在改革發展上付出更多更艱苦的努力。

圖7: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持續下行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招商銀行研究院

其次,實現翻一番是否就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是值得討論的。世界銀行以收入水平分類,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以發展水平來界定。目前,IMF在其《世界經濟展望》中將39個國家歸類為「發達經濟體」(advanced economies),顯然較世界銀行83個高收入經濟體的尺度要求更高也更加嚴格。比較IMF發達國家與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人均收入中位數,在2005年之前基本一致,但最近15年差距逐漸拉大,說明IMF與世界銀行的分類體系出現了明顯背離(圖8)。要麼是IMF的標準過高,要麼是世界銀行的標準過低,答案並不難得出。

圖8:IMF發達國家與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中位數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IMF、招商銀行研究院

如果我們定位於中等發達國家,即便人均收入翻一番超過20,000美元,相較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國家中位數仍有差距(2019年為29,050美元),距離IMF所列發達經濟體中位數則更加遙遠(2019年為42,980美元)。

若考慮人口因素,目前IMF界定的發達經濟體,人口一億以上的只有美國和日本,五千萬以上的只有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事實上,對我國而言,對標北歐人均收入奇高的人口小國沒有意義,我們還是應當對標5,000萬人口以上的大國。從更長遠的角度出發,全面對標七大工業國(G7),才是更具挑戰性的目標(圖9)。

圖9:G7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顯著高於「高收入俱樂部」中位數

註:1. 箱線圖(box plot)中,箱體的上下邊緣和中間粗線分別代表分布的75分位,25分位和中位數,上下兩條線代表了絕大多數樣本的分布範圍;2. 為更好地顯示整體分布,圖中不含百慕達和列支敦斯登兩個離群值。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總結起來,我的看法是,「十四五」末達到世界銀行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應該是沒有困難的。但是,世界銀行的分類標準已經明顯落後於時代,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到我們正確的位置。在人口老齡化、外部環境日趨嚴峻的大背景下,2035年我國要實現經濟總量翻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仍然極具挑戰性。

注釋

1、為便於統計,世界銀行每年7月1日發布下個財年分類標準,以各國上一年的人均國民收入數據為基準。例如,世界銀行於2020年7月1日發布2021財年統計標準,是基於2019年的人均國民收入數據。

2、世界銀行採用統計國民總收入的方法為「圖表集法」(Atlas Method),即以美元為統一計價單位,使用三年平均匯率計算各國國民收入,以便進行跨國橫向比較分析的計算方法。

3、以2021年名義國民收入增速4%,「十四五」期間人口年增速0.35%計。

4、歐元區成立前為德國和法國。

5、高收入國家俱樂部中,1987年人均國民收入最高值為瑞士的25,650美元,最低值為西班牙的7,110美元(回溯調整值);2019年最高值為瑞士的85,500美元,最低值為羅馬尼亞的12,630美元。

6、首批高收入國家/地區中,近三年人均國民收入持續低於中位數水平的為巴林、沙烏地阿拉伯和中國臺灣;新晉高收入國家/地區中,近年人均國民收入持續高於中位數的只有開曼群島和中國澳門。

相關焦點

  • 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中國距離高收入國家行列還有多遠?
    通過每年的平均匯率來算,人均GDP大約在10276美元;根據中國新聞網8月7日的報導顯示,我國的人民平均總收入將增長到10410美元,也成功的突破10000美元大關。 但是在成為高收入國家之前,現在我們還面臨這樣的問題要解決。就是所說的「6億國人月收入不足千元」的問題,那麼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真的可以用5年時間來進入高收入國家嗎?
  • 「十四五」期間 我國煉化行業將進入整合轉型關鍵期
    來源:央視原標題:「十四五」期間 我國煉化行業將進入整合轉型關鍵期昨天發布的《2021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煉化行業將進入新增產能全面釋放、行業整合轉型升級時期,化工產品高端化
  • 專家:明年起,中國將成為高收入國家!未來人人有房不是夢?
    01 明年起,中國將成為高收入國家!未來,14億人將住有所居  11月20日消息,在2020年廣東金融高新區資本市場發展大會,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分享了對2035年中國經濟走勢的預測。
  • 報告:「十四五」期間 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仍保持在9億人左右
    來源:中國新聞網報告:報告稱「十四五」期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仍保持在9億人左右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消息,《社會藍皮書:202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當日在北京發布。報告稱,「十四五」期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依然保持在9億人左右,要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強化就業優先的產業發展導向。當天,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社科院科研局、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承辦的「2021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舉行。在談及2021年和「十四五」時期社會發展形勢與對策時,報告建議中國強化就業優先的產業發展導向。
  • 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王雷:中國已經進入了世界家電強國行列
    圓桌研討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曹美麗 攝) 央廣網寧波12月22日消息(記者曹美麗)21日下午,在由奧克斯空調和人民網財經聯合主辦的「創新助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圓桌研討會上,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王雷自豪地宣布:中國已經進入了世界家電強國行列。
  • 「財經縱橫」林毅夫:經濟結構轉型與「十四五」期間各地的高質量...
    各個地方也在加班加點,為明年全國人大即將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在各個地方的落實做好準備。我倡導的作為第三代發展經濟學的新結構經濟學,強調「知成一體」。因此,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各位談談怎麼用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為各個地方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 山東這三條高鐵「十四五」期間將開工
    大眾日報 記者 王健 12月22日,記者從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獲悉,濟萊高鐵預計2023年9月份建成通車,濟鄭高鐵濟南段預計2023年建成通車,黃臺聯絡線預計2022年建成;「十四五」期間,濟棗高鐵
  • 光伏概念股集體飆漲 「十四五」期間行業需求將大增
    來源:數據寶光伏概念股集體飆漲,「十四五」期間行業需求將大增,龍頭公司密集擴產,10股北向資金搶先加倉原創 餘莉國家能源局透露「十四五」的光伏發電需求將遠高於「十三五」,光伏概念股今日集體異動,光伏指數大漲3.75%,珈偉新能、中來股份等強勢漲停
  • 觀察|進入「千億」時代,五糧液以「穩」定調「十四五」發展
    新京報訊(記者 薛晨)12月18日,2020中國國際名酒博覽會·五糧液第二十四屆1218共商共建共享大會在宜賓舉行。五糧液本年度的1218共商共建共享大會因總結「十三五」,定調「十四五」的起承轉合而引人矚目。
  • 「十四五」期間雞苗年銷量將達10億隻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原標題:「十四五」期間雞苗年銷量將達10億隻□本報記者 吳科任 金一丹 「白羽肉雞商品雞苗加益生909雞苗年銷量10億隻,種豬目前的設計產能是年銷量益生股份董事長曹積生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公司「十四五」的目標是形成豬雞業務雙輪驅動。「公司擁有更多的國內高端人才,我們還需要一個更好的管理機制,讓大家都充滿幹勁。」在中國證券報舉辦的第22屆上市公司金牛獎頒獎典禮上,曹積生獲得2019年度金牛企業領袖獎。
  • 聚焦「十四五」|鄢一龍:大戰略視野中的「十四五」規劃
    因此,「十四五」規劃如何布局謀篇,成為中國國內外輿論的關注焦點。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發布。這一重要文件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解讀?觀察者網為此採訪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鄢一龍。
  • 如何看懂未來五年的中國?朱民跟非洲國家說了這三件事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重點介紹了「十四五」規劃中的國際合作新機遇。朱民指出,「十四五」規劃對中國來講至關重要,也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他從三個方面介紹了規劃的內容:第一,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第二,中國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第三,中國將如何擴大開放,為全球治理做貢獻。
  • 業內人士描繪「十四五」時期創新發展路線圖 保險業將迎來高質量...
    「十四五」將至,中國保險業將推進怎樣的創新?在近日召開的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上,諸多保險業界人士透露了「十四五」保險業創新發展線路圖的部分內容。相關人士指出,「十四五」時期,保險業在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大有可為。
  • 光伏大事件 「十四五」新增裝機規模將遠高於「十三五」
    「十四五」新增裝機規模將遠高於「十三五」他認為,目前行業有三個問題需要破解:一是如何以較大速度擴大規模。據他透露,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能源局正在按照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測算「十四五」、「十五五」時期光伏風電的發展目標。
  • 中醫藥「十四五」規劃輪廓初顯 行業將進入黃金髮展期
    近日,中醫藥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研討會暨中藥標杆品牌數字創新論壇在北京召開。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十四五」時期,將著力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傳承創新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彰顯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優勢,中醫藥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 北大光華教授:如何看待中國GDP突破100萬億
    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預計佔世界經濟比重達到17%,人均GDP連續第二年超過1萬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與高收入國家差距不斷縮小。如何評價2020年中國經濟成績單,以及展望2021年宏觀經濟走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進行了相關解讀。
  • ...專訪中國人口學會會長翟振武:「十四五」期間應實現自主生育
    不久前,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撰文指出,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接著,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建議放開生育三孩,以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眾議沸然。全面二孩政策實施5年的效果如何?當前中國人口的形勢是否依然嚴峻?老齡化、少子化等問題的破解良方在哪裡?下一步,中國人口政策的調整又該邁出多大步伐?
  • 展望「十四五」:新型城鎮化挖掘內需潛力
    張燕生指出,中國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將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也更加注重推進治理的現代化。在涉及生態和民生等方面,仍有可能形成具體的約束性指標。 時代周報:《建議》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六個「新」。從這「六新」中,體現出決策層對接下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呈現怎樣的特點?
  • 「十四五」,帶給你我哪些新期待?
    【經濟界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的新藍圖徐徐展開,波瀾壯闊的「十四五」即將啟航。在新發展階段,如何讓中國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如何讓每個人從社會發展中不斷受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指出,「十四五」規劃建議順應億萬群眾的期盼,對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與此同時,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十四五」期間「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等,這必然會進一步提升中國民生福祉。
  • 中國「十四五」期間土木工程建設商機吸引菲律賓砂石企業
    中國「十四五」期間土木工程建設商機吸引菲律賓砂石企業 2020-12-15 21:15:18   中新社武漢12月15日電 「菲律賓擁有豐富的砂礦和礫石資源,『十四五』期間中國土木工程建設對砂石骨料需求巨大,我們集團看好這個商機,希望在後疫情時代開發和利用好菲律賓天然河砂,搭乘中國土木工程發展快車,並為菲律賓造就更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