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滿中庭,乃知天下秋」是見微知著的本領,秋葉飄然落至在庭院之中,雖然無聲無息,明智的人馬上就能明白秋天已經到來。而「一葉障眼目,不知泰山前」則是為現象所迷,以致於失去了判斷大局的本領。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千差萬別,要想完全看透事物的本質,恐怕只能想盲人摸象一樣,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有站在更高層次的角度,才能「不畏浮雲遮望眼」,而後「一覽眾山小」。
在這紛紛擾擾的世間,要想看透一件事物的本質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有多少人在橫七豎八的嶙峋怪石中迷失了自我,他們以為那就是整個泰山。拿著一片葉子來掩蓋本質的人並不在少數,大部分的人仍舊是霧裡看花,識不得紛繁事物的本來面目。哪怕是落葉布滿了整個大地,在秋風陣陣中的世人,依舊誤以為這蕭瑟的季節尚未來到。要想透過事物的表象去看透其內在本質,還需要經過一場艱苦卓絕的修行,這一場修行是人生的必修課。
禪宗有云:「明心見性」,只有觀心照遍六根、六識才能擺脫這六塵、六道,而後識得萬法皆空諸行無我,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立地成佛。世俗凡塵的我們自然不想成佛,但火眼金睛對於我們來說是必須要練就的。唐太宗的名言不虛:「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穿過青煙浩蕩的歷史,我們可以探尋到看透本質的重要性。西漢時期的韓信不知「兔死狗烹」乃是帝王心思,當年從沛縣出走的劉邦早已變心,最終落得個慘死的下場。
而反觀另一位功臣張良,不被這花花世界迷了雙眼,稱病不出乃得以保全。張良在深山之中學赤松子煉丹長生,其後代繁衍生息四百餘載。韓信與張良同為西漢數一數二的人物,而結局卻截然相反。漢劉邦之所以能夠逼迫楚王項羽自刎烏江,與他明白「人心向背」乃是制勝法寶有著重要關係,「約法三章」之後誰人不知沛公英名?而反觀霸王項羽不可一世,自以為天下在握,得一範增而不用之,鴻門宴上錯失良機,真真荒謬至極!
賈誼在《過秦論》裡寫道:「攻守之勢異也」,而暴虐的秦王朝還活在萬古聖王的美夢中,自以為天選之子的秦二世最終避免不了覆滅的命運。可憐綿延八百裡的阿房宮的,伴著一場大火連同秦王嬴政的美夢一同消失在荒煙蔓草之中,只有那千年不倒的萬裡長城留給後人無限思量。「馳騁之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五色、五味、五音、五觸、五感構成了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而正是這花花世界腐蝕了人的心智,無法判斷最終的方向。
「誰能橫刀立馬」斬斷這些障礙,只有不斷修行自己的心智才能引來源頭的活水,「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美妙景色才能最終呈現。「本來無一物」的境界是聖人才有的,普通人自然不可避免地會沾染上一些塵埃,我們唯有「時時勤拂拭」那方寸之地,才能照見事物的本質,也照見這天地之間運行的大道。清朝何以覆滅?康乾盛世的虛偽浮華遮蓋了他們的雙眼,驕奢淫逸之間產生的自滿自大是禍亂的根源。
與康熙大帝同時代的歐洲,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著工業革命,當蒸汽汽車跑遍了整個歐洲大地之時,清朝的子民們依舊誇耀著馬車的便利。當西方的堅船利炮自海上而來,封閉在中原大地上的人們依舊沉浸在美夢之中,南柯一夢醒來的時刻,將是徹骨的疼痛。我中華泱泱數千年,何以遭受此百年沉淪?異國而來的兇殘敵人,殺我國民辱我同胞,割我土地奪我珍寶,四萬萬人竟如案上魚肉一般,可悲可嘆,可憐可恨!
一葉障目之人在今天不在少數,他們沉浸於過去的表象之中,迷醉在這花花世界之中。於個人而言,陷入了消費主義的陷阱之中,將艱苦奮鬥的美好品德拋諸腦後。而於國家而言,大量所謂的「公知」數典忘祖,以陳詞濫調為他人搖唇鼓舌,企圖戕害我億萬同胞。面對這些亂象我們不得不警惕,以史為鑑、以人為鑑,而後輕輕拂去覆蓋在事物本質上斑駁密布的蜘蛛網,看到它的本來面貌。處於三千大千喧囂塵世的我們,修成正果很難,但只要不斷精進勤行,自然能夠「一覽眾山小」。